多次被一班大臣威脅的楚文王是個什麼樣的國君?

公元前690年,一生東征西討的楚武王,死在伐隨途中。次年其子熊貲(zì)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武王在位時間長達51年,因此,楚文王即位之時,應已至中年。

楚國進入楚文王紀年

楚文王元年,楚文王將都城由丹陽遷至郢。此後幾百年間,楚國不論遷都到何處,都城都稱作“郢”。

楚文王二年(前688年),楚文王假鄧伐申。鄧侯是楚文王的舅舅,鄧侯手下的三個臣子勸鄧侯殺掉楚王,鄧侯不允,按禮接待了楚文王。第二年春天,楚軍滅掉申國,楚軍順道回師伐鄧,重創鄧國(後滅之)。楚文王這招“假鄧伐申”比晉獻公的“假虞伐虢”早了33年。

多次被一班大臣威脅的楚文王是個什麼樣的國君?


楚文王六年,蔡國與息國交惡,息侯請楚文王以伐息之名,聯合息國伐蔡。此戰楚文王將蔡哀侯姬獻舞俘虜。後楚文王以出訪之名領兵到息國,滅之,俘虜息侯,“息夫人”改嫁文王,為“文夫人”。

楚文王十四年,巴國襲擊楚國權縣,權尹(權縣長官)閻敖出逃。楚文王大怒,處死了閻敖。閻敖族人怨恨楚文王,勾結巴人,作為內應。楚文王親自率軍禦敵,結果被打地大敗,但巴軍也撤退了。楚文王回師郢都,擔任守門之責的鬻拳,以文王敗績為由拒不迎納,還讓楚文王伐黃將功補過。楚文王無奈,移師伐黃。文王為了確保勝利,親自擊鼓,楚軍士氣大振,士卒死戰,終於在踖陵將黃師打敗。時值酷暑,楚文王在回師途中,在一個叫“湫(qiū)”的地方暴病而亡。

多次被一班大臣威脅的楚文王是個什麼樣的國君?


楚文王與他的“諫臣”們

1.葆(baǒ)申。在楚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楚武王就從申國請來葆申做熊貲(楚文王)的老師,教導熊貲。葆申對熊貲教育嚴格,楚文王繼位後葆申一度做到了令尹,這應為楚文王提拔。

《呂氏春秋·直諫》記載:楚文王得到了茹邑出產的良犬,宛邑製作的利箭,喜不自勝,帶著到雲夢去打獵,三個月不回郢都;原來楚文王在那裡遇到一位叫做“丹之姬”的美女,文王對她寵愛有加,一年都不上朝(一年不上朝總覺得有誇張成分),葆申對楚文王說,先王令臣做大王的師傅,占卜得到吉卦,現在大王有罪,臣請大王受罰。楚文王說,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已經與諸侯同列,既然犯了錯,我以後會改的,就免了責罰吧。葆申繼續說,臣受命於先王,不敢稍違。大王如不受罰,就是違先王之命了。臣寧開罪於大王,絕不開罪於先王。文王無奈,準備受罰。文王爬在地席上,葆申找來50根荊條紮成一捆,然後舉起荊條,輕輕下放到楚文王身上,假做笞罰。

文王起身後,覺得這麼做不痛不癢,演這樣一齣戲,很沒必要。葆申深感痛心,對文王說,臣聽聞君子以受笞為辱,小人以受笞為痛!大王不以為辱,痛不痛又有什麼兩樣呢?葆申起身準備要投水自盡(以懲罰自己教導無方)。文王這才認錯,將葆申請回來,折斷了宛邑的利箭,殺死了茹邑的良犬,楚文王重新勤於朝政。

2.鬻拳。前面我有所提到。鬻拳以剛烈聞名於世。話說蔡哀侯與息侯同娶陳女為夫人。姐妹同為媯氏,蔡侯娶姐姐,息侯娶妹妹。息夫人自陳過蔡,蔡侯接待息夫人,設宴款待,哪知蔡侯貪圖息夫人美色,言語戲謔,惹怒息夫人。息侯聞知此事,大怒。派使者到楚國,向文王獻伐蔡之計,請楚王佯裝為伐息,息便求救於蔡,而楚即可伐蔡。楚文王大喜,迅速整軍出征,俘虜了蔡侯。

楚文王想要烹殺掉蔡侯,來祭祀太廟。鬻拳上諫說:大王剛剛開始“觀中國之政”,如果殺掉蔡侯,諸侯都會懼怕楚國。不如放了蔡侯,對蔡侯也好,對楚國的聲譽也好。鬻拳再三勸說,楚文王仍舊不聽。鬻拳大怒,右手拔出佩刀,左手抓住文王的袖子,還說,臣就是與大王一起死,也不想見到大王失信於諸侯。楚文王害怕只得聽從了鬻拳的話,不殺蔡侯。鬻拳說道,臣慶幸大王採納了我的話,這是楚國之福。然而劫持大王,罪當萬死,請求大王殺了臣。文王說,卿忠心無二,我不怪罪。但是鬻拳不肯放過自己,就自斷一足,還說,有無禮於君者,就該跟我一樣。楚文王大驚,急使醫者為鬻拳療傷,又將鬻拳之腿收起來留著,來提醒自己不聽諫言的罪過(雖然沒殺蔡侯,但是也沒放,將其扣留在楚國,九年後死去)。

此後文王,尊稱鬻拳為“太伯”,任命他為“大閽(hūn)”,(意即守門的人)守衛城門。

楚文王十四年,文王御巴兵敗歸國,鬻拳見文王兵敗,居然對文王說,自先王以來,楚軍戰無不勝。巴只是一個小國,大王親自率軍禦敵,兵敗而歸,不會讓天下人笑話嗎?今日黃國久不朝楚,大王如果伐黃得勝,也可以將功補過。鬻拳閉門不納。文王沒有辦法,他了解鬻拳的脾氣,又是他的“太伯”,文王只好整頓軍隊討伐黃國。不料文王竟死在回師途中。王屍回至郢都,鬻拳痛哭一場,待文王葬禮結束之後,鬻拳自盡。鬻拳此做法也許是以此來謝罪。

多次被一班大臣威脅的楚文王是個什麼樣的國君?


楚文王是個怎樣的人?

楚文王的功績,同其父親一樣——開疆拓土,為春秋中期楚國爭霸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楚文王何以為“文”呢?

《楚史》說他,強硬如挾雷帶電,詭譎如翻雲覆雨。可以看出文王的性格是十分複雜而又矛盾的,這樣的性格總會使他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因此也有說他,七分雄鷙,三分昏庸。做事易衝動,他見閻敖棄權出逃,立刻問罪處死,導致閻敖族人背叛楚國,才有了他後來的悲劇。又從“丹之姬”“息夫人”的例子可以看出,文王也好犬馬聲色,甚至可以做出不理朝政的昏庸做派。

多次被一班大臣威脅的楚文王是個什麼樣的國君?


但是楚文王身上最珍貴的光芒是善於納諫,即使他總要做出艱難的心理鬥爭,但他最後還是能採納臣子的諫言,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就不失為一位明君。在文王朝中還有一位叫做(xiàn)的大夫,大夫莧恪守禮法,多次冒犯文王,以致他在文王身邊時,文王就覺得緊張,他不在時,文王就感覺很輕鬆(就好像唐太宗做點享樂的事都要揹著魏徵做一樣)。有葆申、莧、鬻拳等這樣的“諫臣”,規勸文王的行為,總會使得文王最後做出正確的選擇。

楚文王還善於提拔人才。在文王伐申的戰爭中,俘獲一個叫彭仲爽的人,文王聽說他賢能,就破格提拔他為令尹,彭仲爽感激文王的提拔,盡心竭力輔佐他。彭仲爽也不負所望,先後使申和息都成為楚國的縣,陳蔡兩國都朝於楚。

文王本身又難輕信於人,信則不疑。卞和發現了一塊璞(石中之玉),他先進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命玉人去鑑定,結果玉人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楚厲王砍去卞和一條腿。後來卞和又進獻給楚武王,玉人仍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武王便砍去卞和另一條腿。楚文王即位以後,卞和抱著這塊石頭到山中去哭,楚文王聽說後派人去查緣由,卞和說,我不是為自己斷足而悲傷,我所悲傷的是美玉竟然被說成是石頭,講真話的人竟然被說成是講假話的人呀!楚文王覺得卞和沒有錯,就命玉人雕琢那塊石頭,結果真發現了美玉,楚文王大喜,命玉人將其作成璧,名之曰“和氏璧”,以紀念卞和的功勞。

多次被一班大臣威脅的楚文王是個什麼樣的國君?


武王賦予文王“觀中國之政”的使命,老師的訓誡,大臣的規勸,宗室的約束(鬻拳即是楚國宗室的後人),自身的資質使得文王成為一位明君。不僅為楚國開疆拓土,滅掉申、鄧、息等國,從諫如流,還舉賢任能,這或許是文王所為為“文”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