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巷》這首詩全文內容和他的意思是什麼?

實盤買賣日記


劉禹錫:繁花終將落盡,歡宴必然散場!

劉禹錫寫了一組五首關於南京即古代的金陵的懷古詩,這些詩高華俊古,意味深長,但劉禹錫卻沒有去過金陵,僅僅是聽人家說,自己就大發感慨,寫了這一組懷古詩,偏偏就流傳千古。

這說明了幾個問題。

第一,劉禹錫不愧是詩豪,哪怕是未曾親歷之事,他都能寫出絕對高度的詩來;

第二,金陵確實是充滿了詩的意境的城市,它的曾經燦爛的歷史,曾經悲傷的故事,曾經充滿了歷史滄桑感的文化,都是詩人感慨時光流逝感慨世事變遷的好材料;

第三,其實懷古詩是有共同點的,是有技巧的。也就是說,懷古詩所要表達的是,人類最普遍的最能引起共鳴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對時間流逝、流年暗換的無奈與感慨

因為人類對於時間,有特殊的感情。我們曾經想留住時間,但這又永遠不可能。所以,人類在時間面前,絕對是永遠是奴隸的狀態。人們對於過去的東西的懷念,其實是對現在和未來的恐懼,我們害怕失去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也只是時間長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在短暫的閃耀之後,歸於平靜。

也就是說,我們會看到,所有的大戲終將落幕,所有的青春必將蒼老,所有的歡宴終將散去。那些青春簫鼓、高門大戶,那些曾經的叱吒風雲,曾經長袖善舞,那些位高權重者,那些底層掙扎的人們,最終都將成為一堆塵土,成為時間長河中的一粒微塵而已。

我認為,大部分的懷古詩詞,逃不出這個框架。所不同的是,詩人如何駕馭這種情感,和在詩歌中所採用的意境藝術而已。有的人平鋪直敘,有的人言之鑿鑿,有的人空洞無物,有的人意味深長。

而一首絕妙的詩,它的最高境界在於味道,要是太濃烈不行,要是太寡淡也不行,而是要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樣的詩才是好詩。

劉禹錫是寫懷古詩的絕頂高手,在整個唐朝,也就是李白、崔顥、杜甫、杜牧和李商隱的懷古詩,可以與之媲美。劉禹錫的懷古詩,勝在味道,他不去明說,而是運用一些對比強烈的意象,來表達他的觀點。

在具體賞析他的朱雀橋詩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他的另外一首寫 金陵的懷古詩:金陵五題·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我們讀這首詩,我們會發現,其實劉禹錫也沒有寫什麼歷史典故,寫什麼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的故事,寫在如畫的秦淮河的曖昧的紅粉的愛情,一切都沒有。那麼他如何去營造懷古的氛圍呢?

一座城,被群山包圍,這本身就是寂寞;

一座城是空的,沒有了當年的繁華,只有長江水在拍打著它,這同樣是冷清的。

舊時月色,那一輪曾經照耀著金陵繁華的月色,沒有改變,仍然是那一輪月亮,

但是,金陵還剩下什麼?寂寞的冷清的金陵,還留給我們什麼、歷史的風煙早已經散去,那些歌舞,那些車馬,那些簫鼓,那些曾經的繁華,早已經不再了,只有那輪小心翼翼的月亮,從女牆邊爬上來,彷彿在偷窺金陵的歷史,但是,能偷窺到什麼呢?也許只是人們對歷史的悵惘罷了。

這是劉禹錫的另外一首寫金陵的懷古詩,相當絕妙,連白居易他們幾個看了,本來大家要搞一場詩歌競賽的,看了這個大家都乖乖地不寫了。

看了這首詩,我們再來看看他的朱雀橋這首詩,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的這首詩,還是勝在味道,勝在一種不明說但是靠暗示,僅僅靠讀者的聯想,就能與作者心有慼慼焉的味道。寫懷古詩,當然要落腳於舊,落腳於新,用古今的對比,用今昔對比,來體現主題。上文我們說過,所謂的懷古詩的套路就是,他的主題總是與時間相關。最終表達大戲落幕、青春老去、歡宴散場的悲傷。這首詩也是如此。

舊時的金陵是怎樣的呢?劉禹錫選取了金陵最具典型意義的歷史場景。那時候的金陵,江南形勝,虎踞龍盤,六朝的風物與繁華,六朝文人的爛漫與不羈,都在那遙遠的金陵。朱雀橋是當時金陵中心的一座橋,過了橋就是赫赫大名的六朝貴族的居住中心。烏衣巷。烏衣巷住的都是什麼人呢?是東晉的兩大家族,一個是王導,一個是謝安。這兩個家族是當時最具才華最有權勢最有魏晉人生精神的大家族。

那麼新又是什麼?劉禹錫寫道,在當時的朱雀橋邊,當年的繁華不見了,只有野草在風中搖曳。注意,不是園林,不是工藝花卉,是無人理睬無人打理的野草,可見荒涼;那麼烏衣巷呢,沒有了權勢煊赫,沒有了高門大馬,沒有了人聲鼎沸,現在只是安靜地在斜陽中而已。

舊時的王謝的樓院,而現在又如何了呢?庭院還在,但是在那裡住的人,已經變了,已經是普通的老百姓了。舊時的燕子,它們在王謝的庭院盤旋,而現在,這些庭院,也只是普通的人家了。

這就是詩的味道用最普通的意境,用最冷靜的語調,講了一個悲傷的故事:繁花終將落盡,歡宴必然散場!


好玩的國學


很高興看到這個問題。

我是“滄浪有話說”主頁版主滄浪。

劉禹錫,晚唐著名詩人。少年得志,二十出頭就高中進士。但看其仕途,顛沛流離一生。所以有“桃花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和“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自我調侃。

你說他這少年得志的,有沒有沮喪?我看沒有。從他《陋室銘》到《秋詞》,可以看出詩人的豁達。

《烏衣巷》,是詩人一篇有哲理的佳作。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至於烏衣巷的由來,不是重點,咱也不解釋也不搬運了。關鍵是後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是王導,“謝”是謝安。這兩家都是東晉時期士族的名門望族,地位顯赫。當年這裡可是雕樑畫柱,花團錦簇,人如川流。但如今,已經是繁華不在,當年那穿梭的燕子,如今已是在普通人家棲身了。

詩人通過該詩,不僅僅是感嘆滄海桑田變遷,更是告訴世人,繁花終會凋零,神馬都是浮雲,看開點兒。

滄浪之笑談,讓諸位見笑了!


滄浪有話說


該詩內容為: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意為:朱雀橋邊野草野花盛開,烏衣巷口夕陽西下,曾棲息於王謝堂前的飛燕,已是尋常百姓家的常客。

該詩是劉禹錫826年,在金陵憑弔古蹟的《金陵五題》之一。作者借古喻今,以王謝昔盛今衰對當時權貴進行諷刺。前兩句寫景,景中含情,後兩句抒情,情中有景。這首詩蘊含樸素的唯物主義哲理,即物質永遠處於運動狀態。

物換星移、世事無常,當昔日的繁華落盡時,一切已如煙似夢。想當年王謝家族是何等的榮耀顯貴,豪宅雕車、權勢顯赫,而當歲月更迭、改朝易代後,已是幅荒城萋萋、殘陽如血的淒涼景象。昔日繁華似錦,為王謝等權貴們所居的烏衣巷,已是尋常百姓們的家園了。所以作者悟出了滄海桑田,世間永無永恆之理,並以此詩來諷刺權貴們的奢靡與驕橫,激勵自己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烏衣巷》這首詩的全文內容和它的意思是什麼?

這個問題可分三個方面回答

首先介紹作者,《烏衣巷》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劉禹錫,字夢得,今河南洛陽人。與柳宗元,白居易,交遊唱和,並稱“劉柳”或“劉白”

他是政治家,思想家,但主要是詩人。他寫的《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富有剛健,清新民歌風格,為唐詩別開生面。

第二全詩內容如下: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最後全詩的意思如下:

1,《烏衣巷》是《金陵五題》第二首。烏衣巷

:在秦淮河南,是金陵城的一條街,與朱雀橋相近。詩寫昔盛今衰,好景不常。

2,"朱雀橋"二句,寫過去車水馬龍的朱雀橋,

如今長滿野草閒花,從前熙來攘往的烏衣巷,

如今只見夕陽西斜,通過野草夕陽煊染朱雀橋與烏衣巷的歷史性的變化。朱雀橋:六朝時橫跨

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

3,“舊時”二句:寫過去寄託在王府謝府廳堂前的

燕子,如今飛到了一般老百姓的家裡。通過舊時的燕子和流客,暗示豪門世族的衰敗,他們的富貴榮華是金陵春夢,而老百姓卻是永恆的

。舊時:指六朝時候。王謝:王導與謝安,東晉時

最大的世族。尋常百姓家:即普通老百姓家。

回答完畢,謝謝提問。




八0年兵



《烏衣巷》,是我國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所作的一首七言懷古佳作。

烏衣巷,位於南京秦淮河南岸,名稱來源於三國時期,吳國在此駐軍,因士兵身穿黑色衣服,故得名烏衣巷。還有一種說法是,晉代王導與謝安兩大家族世居此地,因他們家族成員都穿黑色衣服,故得名烏衣巷。對這個名字的由來,我本人偏向於後者。因為詩中寫到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這個王謝,是指晉代王導和謝安這兩個在當時聲名顯赫的富豪之家,因此,既然提到了王謝,烏衣巷子的名字便極有可能據此而來。

當然,孰是孰非,如今已無從考證,只好隨它去吧。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短短的四句詩,語言質樸,韻律分明,對仗嚴謹,如同聊家常一樣信手拈來,讀著清新典雅朗朗上口,足見詩人的詩文功底深厚,非同一般。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朱雀橋近鄰烏衣巷,是一個交通要道,也是一個古代的名橋。橋邊的野草和鮮花,映襯著烏衣巷口的黃昏夕陽,詩人開篇便呈現了一幅古韻悠長的畫面,讓人一下子便沉浸入了那靜謐幽深的舊時風景當中。野草花,夕陽斜,可見是一種悲涼傷感的氛圍。橋邊已經長出了野草,在夕陽落日餘輝中,呈現出一派衰敗荒涼的慘淡景象。



今日的衰敗破落,是為了映襯昔日的富庶繁華。那麼,昔日這裡的盛景,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在這裡,詩人展現出了他高超無比的藝術手法:他並沒有把那種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繁花似錦,熱鬧非凡的景象直接表述出來。而是突然煥發神來之筆,採用了一隻燕子的形象: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昔日只有在富豪大戶人家屋簷下築巢的燕子,今天竟飛進了尋常老百姓的家中。這在昔日怎麼可能呢,這裡昔日可是隻有富貴人家才能居住的地方,如今已變成了下層普通人的居所。這變化豈不是天翻地覆麼!



按常規,寫今日之衰落,然後就是昨日的富麗堂皇,這似乎才是合情合理的轉折。但詩人偏偏跳出了這一司空見慣的寫作巢臼,匠心獨運,巧妙構思,把過去的極盡繁華全部摒棄,唯獨讓一隻燕子來說明問題,確實起到了耳目一新,震聾發聵的效果。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是高手常用的慣常手法。而只有具備高超的藝術水準,才能做到一字千鈞的神來之筆,令人折服。


說唐代詩歌是我國詩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確實言之有理,實事求是,令後人望塵莫及,感嘆之致。



文化一家人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些詩歌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歲月變遷,滄海桑田的故事,尤其是劉禹錫的《烏衣巷》,更是生動道出歲月之變遷,繁花轉眼間的世間常態。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首《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邊野草野花叢生,烏衣巷口破敗寥落,正是夕陽西下。晉代王謝兩家堂前的燕子,如今已築巢在平頭百姓之家。

烏衣巷,在秦淮河的南岸,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吳國曾設營於此。由於當時的駐軍身著黑衣,烏衣巷因而得名。這條巷在歷史上可是鼎鼎大名,因為東晉的擎天雙闕——王導、謝安兩家都居於此處。這兩家不但位高權重,而且家學淵源。"王家書法謝家詩",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

當年的朱雀橋花團錦簇,車馬喧囂。"寶馬雕車香滿路",那是何等風光!何等威耀如今卻是人跡罕至,野花野草滋蔓,荒涼衰敗。"花草"前冠之"野",不是芳草萋萋,而是荒僻冷寂。烏衣巷在破敗荒蕪的朱雀橋映襯下,且在一抹斜陽的籠罩下,千般寂寥、萬分慘淡。前面兩句通過景物的描寫,極好地烘托渲染了氣氛。接著拋出兩句膾炙人口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本是無知的候鳥,但詩人卻讓它做了歷史見證人。燕子還是"舊時"的燕子,宅院還是當年的宅院,但是人非昔比?已是"尋常"人家。曾經峨冠博帶的公卿變成了布衣短襖的小民,風雲際會,滄海桑田,詩人抓住燕子候鳥遷移習性,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烏衣巷今昔的巨大變化——王謝已落,燕子還回,起到了極強的對比作用。總之,此詩不愧為歷史上最有盛名的懷古詩,讀後讓人不禁感嘆歲月無情,繁花如夢。





楚天一鴻


《烏衣巷》全詩內容和它的意思是什麼?

《烏衣巷》是中唐詩人劉禹錫所作。劉禹錫,字夢得,彭城人。貞元九年進士為官,但終其一生官途不是太順。其原因乃是其詩往往得罪上司,可能以為有諷剌之意。發生這種情況,總是與不滿現實的某些方面有關。哈哈哈!但不論如何,其比我等當然是高了很多很多。


《烏衣巷》是一首藝術水平很高的作品。我們溫習一遍: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讀有關史料得知:烏衣巷的對面不遠處,就是夫子廟,中間隔著一條河——秦淮河,河上架著一座橋——朱雀橋。烏衣巷名稱的由來,是說三國時期東吳禁軍皆著黑衣,此地乃為禁軍駐地,故後人稱為烏衣巷。到東晉時期,王導、謝安兩大家族居住在烏衣巷,當時人們稱其子弟為烏衣郎。王導、謝安,均為晉朝世家大族,但到唐代皆敗落了。



《烏衣巷》這首詩,寫作方法極其高妙。

前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朱雀橋”和“烏衣巷”,兩個地名剛好是很好的對仗,從平仄上看也正好合律。“邊”和“口”,一平一仄,都表明方位。“野草”對“夕陽”,平仄對仗均為極配。“花”與“斜”,似乎一為名詞一為形容詞,其實在句中詞性已經轉化了:“花”轉化為“花開”之意,“斜”轉化為“斜照”之意,都變成動詞了。而這個“野”字,還有那個“夕”字,也是別有象徵意義的。繁華之地哪會有野草,繁盛之期哪能用夕陽比之。



“朱雀橋”和“烏衣巷”代表的是過去的繁華,“野草花”和“夕陽斜”代表的是“現在”的衰落。朱雀橋邊,本來是人群熙壤、車馬喧囂的景象,但那已經是過去式,“現在”剩下的只是野草叢生,可以見得,風光無限已經一去不返了;烏衣巷裡,本來是華堂林立、子弟驕奢,而“現在”都成了尋常百姓,不可一世成為過去。“朱雀橋”還是曾經的朱雀橋,“烏衣巷”還是曾經的烏衣巷。但是,野草花開提示了悽清,夕陽斜照提示了蕭條。一句話榮枯盛衰乃為無常。



接下來的兩句,按照通常的情況應該是:“堂前燕”飛走了,因為主人已經敗落。但是,“堂前燕”歸宿之處還是原來的地方。雖然主人並沒有改變,但已不是高官顯貴,而是平民百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堂前燕”子在“夕陽斜”照之時,於空中盤旋,然後飛向原來是棲息之處。似乎很念舊,比人有感情。儘管主人由盛走衰、從榮至枯,還是不離不棄。好像在說人不如鳥。其實這都是作者的想象,那有這麼命長的燕子?不過,這樣才能表達作者的詠歎興衰的意思。



縱觀全詩,前兩句主要是描寫景物以作鋪墊,主要特點是“靜”;後兩句象是敘述,也象是議論,其實是抒情,主要特點是“動”。在一動一靜之間,作者想要抒發的情緒含蓄不露地傳達岀來了。

個人所見,歡迎批評!


楊順達93182540063ysd


題主,你好!你的問題分為兩部分回答你:

1.《烏衣巷》的全文內容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2.《烏衣巷》的意思

《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我認為要了解其詩中全文的意思,要從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中句子實際含義進行分析,才能深入透徹地瞭解其全文意思。

時代背景:劉禹錫為中唐的詩人,在仕途與政治上沒有得到朝迋的重用,多喜歡用景觀的變遷諷刺當今的現狀。

烏衣巷,在魏晉南北朝時為王、謝兩大貴族世家的居住地,在那裡出了很多王、謝兩大家族的人才,以至於世人一說到烏衣巷就代表王、謝家族。

烏衣巷在王、謝家族居住時是十分繁華的,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代表了權力的象徵。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世事的更替,曾經在烏衣巷居住王、謝家族逐漸走向衰落,到唐朝時,烏衣巷已成廢墟。

待劉禹錫在烏衣巷追思時,烏衣巷已遍佈殘草野花。

詩句分析:詩歌只有四句,其中後兩句成了千古絕句。現對其詩中句子進行逐句分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在朱雀橋邊,詩句一開頭,就點明位置。然而,朱雀橋也好、烏衣巷也罷,曾經都是繁華熱鬧的地方,但是詩人當時看到的是“野草花”,沒有人到達或沒人管理的地方,才會出現野草花,可見當時的荒涼的景象。

同時,詩人通過烏衣巷的巷口看到夕陽西下,殘照照射,只會剩下快要消失的餘輝,映襯著烏衣巷敗落淒涼。

“野草花”、“夕陽斜”寫出了烏衣巷沒落衰敗,從而引申到烏衣巷曾經的主人王、謝兩大貴族的衰落,為下一句設下了埋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的衰敗,也就是王、謝的衰敗,在前句已寫。

但在這一句,詩人不直說老屋易主的事,而是筆鋒一轉,寫上屋簷下的飛燕。 飛燕春去秋來,無論世道如何變遷,它們都會來銜泥築巢。因為房子沒有變,燕子如期而來,但是屋子曾經的主人卻從王、謝兩大貴族,變成了平常的老百姓。

燕子未變、房子未變,變得是人,前後對比,反覆思量,滿腔心酸無從說起。只留下世人們感嘆,物是人非,興衰顛履,其間的滄桑淒涼,讓人如何探尋!

全詩釋意:在瞭解了時代背景和逐句分析後,我們最終理解到詩歌整體的意思為:朱雀橋邊長滿了野草野花,穿過烏衣巷口,看到快落山的夕陽斜掛著。以前王、謝兩大家堂前的燕子,現在已飛入百姓的家中(因為王、謝的房屋已成平常百姓的家)。


經緯國學


1⃣️、劉禹錫這首《烏衣巷》,據說曾被同時代的白居易他老人家稱讚不已(據說白居易當時看到這首詩後“掉頭苦吟,歎賞良久”,別過臉去,反覆吟誦、苦苦推敲每一個字,品完了之後,還一個勁兒地誇讚了許久);

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這首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實,和所有的憑弔懷古詩一樣,這首《烏衣巷》,同樣是在感慨歷史時空中的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一切繁華過往都是過眼雲煙。

2⃣️、朱雀橋對著金陵城城門朱雀門,烏衣巷就在朱雀橋的南岸,是東晉時期大族們扎堆居住的黃金地帶,而名震一時的王導家族、和在淝水之戰以少勝多奠定了東晉幾十年和平的謝安和謝氏家族,都曾經在這裡生活,當時他們宅第的子弟們都穿著烏衣,顯示身份尊貴。



當年的烏衣巷多麼熱鬧,達官貴人熙熙攘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而今呢?王朝的宮牆外,那條朱雀橋路邊野花零零散散、不成氣候地開著,昔日輝煌的烏衣巷,在清冷的夕陽下默然矗立,曾經盤桓在王謝家族房頂的燕子啊,如今已經出入尋常人家了,當年住著權貴的烏衣巷,如今遍佈著普通百姓。

3⃣️、作者意在感慨,眼下的繁華喧囂,都只是一時的,在時間的概念裡,富有與貧瘠、盛名與無名,終究都會消逝在殘酷的時間裡,成為過去。

如同王勃那首《滕王閣詩》: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口自流。


一口糖醋蒜


榮枯事過都如夢――這就是全詩情感衝突的焦點和靶心。前兩句以景鋪陳襯托,詩眼在後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故時的門名族望,早已隨十里秦淮的煙波水流蕩蝕殆盡。歲月如流,人生似夢,詩人感老悲秋之惆悵,才是此詩的靈感內核。

寫詩的人,人人心裡都流淌著一條秦淮河。因家在南京,距此也不遠,對烏衣巷算是比較熟悉的。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這裡是詩情勝地,風流所在。於此,附貼抱庸曾作烏衣巷詩詞幾首,湊個趣來。

『七絕』二首 抱庸詩得月樓臺獨自看,烏衣橋下夜初闌。前朝遺老風流水,影燭依然滿畫船。
綠波無力泛香脂,勾起風流不自持。好夢如能齊八豔,輕帆一掛釣魚兒。



【翠樓吟】烏衣巷 抱庸詞 畫舫飛笙,平波漾月,縈紆麗都花氣。依燈行葉渡,正梅柳、暗暄春意。烏衣王謝,拍故國闌干,拈花追淚。情難已,胭脂紅粉,盡收流水。也記煙雨金陵,最教人深夢,六朝宮壁。遍勾廊翹宇,奈不見、後庭歌妓。前生今世,共楚客京華,千般憔悴。書一紙,冶遊人去,竟愁難理。



〔月華清〕秦淮夜語 抱庸詞故國風騷,六都綺豔,簇擁紅閣綠瓦。改盡朝年,爭有新詩入畫。眺曲檻、秦屋髙華,憑葉渡、吳波清雅。盈夜,尚多情才調,可堪瀟灑。好月穿雲如水,照白鷺中分,迤橋斜跨。數點枯燈,廖落石頭城下。想當時、歌鼓催箏,到了卻、空臺荒榭。無那,只半河殘粉,與人閒話。


抱庸閒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