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这首诗全文内容和他的意思是什么?

实盘买卖日记


刘禹锡:繁花终将落尽,欢宴必然散场!

刘禹锡写了一组五首关于南京即古代的金陵的怀古诗,这些诗高华俊古,意味深长,但刘禹锡却没有去过金陵,仅仅是听人家说,自己就大发感慨,写了这一组怀古诗,偏偏就流传千古。

这说明了几个问题。

第一,刘禹锡不愧是诗豪,哪怕是未曾亲历之事,他都能写出绝对高度的诗来;

第二,金陵确实是充满了诗的意境的城市,它的曾经灿烂的历史,曾经悲伤的故事,曾经充满了历史沧桑感的文化,都是诗人感慨时光流逝感慨世事变迁的好材料;

第三,其实怀古诗是有共同点的,是有技巧的。也就是说,怀古诗所要表达的是,人类最普遍的最能引起共鸣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时间流逝、流年暗换的无奈与感慨

因为人类对于时间,有特殊的感情。我们曾经想留住时间,但这又永远不可能。所以,人类在时间面前,绝对是永远是奴隶的状态。人们对于过去的东西的怀念,其实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恐惧,我们害怕失去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也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在短暂的闪耀之后,归于平静。

也就是说,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大戏终将落幕,所有的青春必将苍老,所有的欢宴终将散去。那些青春箫鼓、高门大户,那些曾经的叱咤风云,曾经长袖善舞,那些位高权重者,那些底层挣扎的人们,最终都将成为一堆尘土,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粒微尘而已。

我认为,大部分的怀古诗词,逃不出这个框架。所不同的是,诗人如何驾驭这种情感,和在诗歌中所采用的意境艺术而已。有的人平铺直叙,有的人言之凿凿,有的人空洞无物,有的人意味深长。

而一首绝妙的诗,它的最高境界在于味道,要是太浓烈不行,要是太寡淡也不行,而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诗才是好诗。

刘禹锡是写怀古诗的绝顶高手,在整个唐朝,也就是李白、崔颢、杜甫、杜牧和李商隐的怀古诗,可以与之媲美。刘禹锡的怀古诗,胜在味道,他不去明说,而是运用一些对比强烈的意象,来表达他的观点。

在具体赏析他的朱雀桥诗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他的另外一首写 金陵的怀古诗: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我们读这首诗,我们会发现,其实刘禹锡也没有写什么历史典故,写什么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故事,写在如画的秦淮河的暧昧的红粉的爱情,一切都没有。那么他如何去营造怀古的氛围呢?

一座城,被群山包围,这本身就是寂寞;

一座城是空的,没有了当年的繁华,只有长江水在拍打着它,这同样是冷清的。

旧时月色,那一轮曾经照耀着金陵繁华的月色,没有改变,仍然是那一轮月亮,

但是,金陵还剩下什么?寂寞的冷清的金陵,还留给我们什么、历史的风烟早已经散去,那些歌舞,那些车马,那些箫鼓,那些曾经的繁华,早已经不再了,只有那轮小心翼翼的月亮,从女墙边爬上来,仿佛在偷窥金陵的历史,但是,能偷窥到什么呢?也许只是人们对历史的怅惘罢了。

这是刘禹锡的另外一首写金陵的怀古诗,相当绝妙,连白居易他们几个看了,本来大家要搞一场诗歌竞赛的,看了这个大家都乖乖地不写了。

看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朱雀桥这首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诗,还是胜在味道,胜在一种不明说但是靠暗示,仅仅靠读者的联想,就能与作者心有戚戚焉的味道。写怀古诗,当然要落脚于旧,落脚于新,用古今的对比,用今昔对比,来体现主题。上文我们说过,所谓的怀古诗的套路就是,他的主题总是与时间相关。最终表达大戏落幕、青春老去、欢宴散场的悲伤。这首诗也是如此。

旧时的金陵是怎样的呢?刘禹锡选取了金陵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场景。那时候的金陵,江南形胜,虎踞龙盘,六朝的风物与繁华,六朝文人的烂漫与不羁,都在那遥远的金陵。朱雀桥是当时金陵中心的一座桥,过了桥就是赫赫大名的六朝贵族的居住中心。乌衣巷。乌衣巷住的都是什么人呢?是东晋的两大家族,一个是王导,一个是谢安。这两个家族是当时最具才华最有权势最有魏晋人生精神的大家族。

那么新又是什么?刘禹锡写道,在当时的朱雀桥边,当年的繁华不见了,只有野草在风中摇曳。注意,不是园林,不是工艺花卉,是无人理睬无人打理的野草,可见荒凉;那么乌衣巷呢,没有了权势煊赫,没有了高门大马,没有了人声鼎沸,现在只是安静地在斜阳中而已。

旧时的王谢的楼院,而现在又如何了呢?庭院还在,但是在那里住的人,已经变了,已经是普通的老百姓了。旧时的燕子,它们在王谢的庭院盘旋,而现在,这些庭院,也只是普通的人家了。

这就是诗的味道用最普通的意境,用最冷静的语调,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繁花终将落尽,欢宴必然散场!


好玩的国学


很高兴看到这个问题。

我是“沧浪有话说”主页版主沧浪。

刘禹锡,晚唐著名诗人。少年得志,二十出头就高中进士。但看其仕途,颠沛流离一生。所以有“桃花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和“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自我调侃。

你说他这少年得志的,有没有沮丧?我看没有。从他《陋室铭》到《秋词》,可以看出诗人的豁达。

《乌衣巷》,是诗人一篇有哲理的佳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至于乌衣巷的由来,不是重点,咱也不解释也不搬运了。关键是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是王导,“谢”是谢安。这两家都是东晋时期士族的名门望族,地位显赫。当年这里可是雕梁画柱,花团锦簇,人如川流。但如今,已经是繁华不在,当年那穿梭的燕子,如今已是在普通人家栖身了。

诗人通过该诗,不仅仅是感叹沧海桑田变迁,更是告诉世人,繁花终会凋零,神马都是浮云,看开点儿。

沧浪之笑谈,让诸位见笑了!


沧浪有话说


该诗内容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意为:朱雀桥边野草野花盛开,乌衣巷口夕阳西下,曾栖息于王谢堂前的飞燕,已是寻常百姓家的常客。

该诗是刘禹锡826年,在金陵凭吊古迹的《金陵五题》之一。作者借古喻今,以王谢昔盛今衰对当时权贵进行讽刺。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抒情,情中有景。这首诗蕴含朴素的唯物主义哲理,即物质永远处于运动状态。

物换星移、世事无常,当昔日的繁华落尽时,一切已如烟似梦。想当年王谢家族是何等的荣耀显贵,豪宅雕车、权势显赫,而当岁月更迭、改朝易代后,已是幅荒城萋萋、残阳如血的凄凉景象。昔日繁华似锦,为王谢等权贵们所居的乌衣巷,已是寻常百姓们的家园了。所以作者悟出了沧海桑田,世间永无永恒之理,并以此诗来讽刺权贵们的奢靡与骄横,激励自己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乌衣巷》这首诗的全文内容和它的意思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分三个方面回答

首先介绍作者,《乌衣巷》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刘柳”或“刘白”

他是政治家,思想家,但主要是诗人。他写的《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富有刚健,清新民歌风格,为唐诗别开生面。

第二全诗内容如下: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最后全诗的意思如下:

1,《乌衣巷》是《金陵五题》第二首。乌衣巷

:在秦淮河南,是金陵城的一条街,与朱雀桥相近。诗写昔盛今衰,好景不常。

2,"朱雀桥"二句,写过去车水马龙的朱雀桥,

如今长满野草闲花,从前熙来攘往的乌衣巷,

如今只见夕阳西斜,通过野草夕阳煊染朱雀桥与乌衣巷的历史性的变化。朱雀桥:六朝时横跨

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

3,“旧时”二句:写过去寄托在王府谢府厅堂前的

燕子,如今飞到了一般老百姓的家里。通过旧时的燕子和流客,暗示豪门世族的衰败,他们的富贵荣华是金陵春梦,而老百姓却是永恒的

。旧时:指六朝时候。王谢:王导与谢安,东晋时

最大的世族。寻常百姓家:即普通老百姓家。

回答完毕,谢谢提问。




八0年兵



《乌衣巷》,是我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怀古佳作。

乌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南岸,名称来源于三国时期,吴国在此驻军,因士兵身穿黑色衣服,故得名乌衣巷。还有一种说法是,晋代王导与谢安两大家族世居此地,因他们家族成员都穿黑色衣服,故得名乌衣巷。对这个名字的由来,我本人偏向于后者。因为诗中写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个王谢,是指晋代王导和谢安这两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富豪之家,因此,既然提到了王谢,乌衣巷子的名字便极有可能据此而来。

当然,孰是孰非,如今已无从考证,只好随它去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短短的四句诗,语言质朴,韵律分明,对仗严谨,如同聊家常一样信手拈来,读着清新典雅朗朗上口,足见诗人的诗文功底深厚,非同一般。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近邻乌衣巷,是一个交通要道,也是一个古代的名桥。桥边的野草和鲜花,映衬着乌衣巷口的黄昏夕阳,诗人开篇便呈现了一幅古韵悠长的画面,让人一下子便沉浸入了那静谧幽深的旧时风景当中。野草花,夕阳斜,可见是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桥边已经长出了野草,在夕阳落日余辉中,呈现出一派衰败荒凉的惨淡景象。



今日的衰败破落,是为了映衬昔日的富庶繁华。那么,昔日这里的盛景,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在这里,诗人展现出了他高超无比的艺术手法:他并没有把那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景象直接表述出来。而是突然焕发神来之笔,采用了一只燕子的形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只有在富豪大户人家屋檐下筑巢的燕子,今天竟飞进了寻常老百姓的家中。这在昔日怎么可能呢,这里昔日可是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居住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下层普通人的居所。这变化岂不是天翻地覆么!



按常规,写今日之衰落,然后就是昨日的富丽堂皇,这似乎才是合情合理的转折。但诗人偏偏跳出了这一司空见惯的写作巢臼,匠心独运,巧妙构思,把过去的极尽繁华全部摒弃,唯独让一只燕子来说明问题,确实起到了耳目一新,震聋发聩的效果。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高手常用的惯常手法。而只有具备高超的艺术水准,才能做到一字千钧的神来之笔,令人折服。


说唐代诗歌是我国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确实言之有理,实事求是,令后人望尘莫及,感叹之致。



文化一家人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诗歌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岁月变迁,沧海桑田的故事,尤其是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是生动道出岁月之变迁,繁花转眼间的世间常态。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野草野花丛生,乌衣巷口破败寥落,正是夕阳西下。晋代王谢两家堂前的燕子,如今已筑巢在平头百姓之家。

乌衣巷,在秦淮河的南岸,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吴国曾设营于此。由于当时的驻军身着黑衣,乌衣巷因而得名。这条巷在历史上可是鼎鼎大名,因为东晋的擎天双阙——王导、谢安两家都居于此处。这两家不但位高权重,而且家学渊源。"王家书法谢家诗",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当年的朱雀桥花团锦簇,车马喧嚣。"宝马雕车香满路",那是何等风光!何等威耀如今却是人迹罕至,野花野草滋蔓,荒凉衰败。"花草"前冠之"野",不是芳草萋萋,而是荒僻冷寂。乌衣巷在破败荒芜的朱雀桥映衬下,且在一抹斜阳的笼罩下,千般寂寥、万分惨淡。前面两句通过景物的描写,极好地烘托渲染了气氛。接着抛出两句脍炙人口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本是无知的候鸟,但诗人却让它做了历史见证人。燕子还是"旧时"的燕子,宅院还是当年的宅院,但是人非昔比?已是"寻常"人家。曾经峨冠博带的公卿变成了布衣短袄的小民,风云际会,沧海桑田,诗人抓住燕子候鸟迁移习性,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乌衣巷今昔的巨大变化——王谢已落,燕子还回,起到了极强的对比作用。总之,此诗不愧为历史上最有盛名的怀古诗,读后让人不禁感叹岁月无情,繁花如梦。





楚天一鸿


《乌衣巷》全诗内容和它的意思是什么?

《乌衣巷》是中唐诗人刘禹锡所作。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进士为官,但终其一生官途不是太顺。其原因乃是其诗往往得罪上司,可能以为有讽剌之意。发生这种情况,总是与不满现实的某些方面有关。哈哈哈!但不论如何,其比我等当然是高了很多很多。


《乌衣巷》是一首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我们温习一遍: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读有关史料得知:乌衣巷的对面不远处,就是夫子庙,中间隔着一条河——秦淮河,河上架着一座桥——朱雀桥。乌衣巷名称的由来,是说三国时期东吴禁军皆着黑衣,此地乃为禁军驻地,故后人称为乌衣巷。到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在乌衣巷,当时人们称其子弟为乌衣郎。王导、谢安,均为晋朝世家大族,但到唐代皆败落了。



《乌衣巷》这首诗,写作方法极其高妙。

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和“乌衣巷”,两个地名刚好是很好的对仗,从平仄上看也正好合律。“边”和“口”,一平一仄,都表明方位。“野草”对“夕阳”,平仄对仗均为极配。“花”与“斜”,似乎一为名词一为形容词,其实在句中词性已经转化了:“花”转化为“花开”之意,“斜”转化为“斜照”之意,都变成动词了。而这个“野”字,还有那个“夕”字,也是别有象征意义的。繁华之地哪会有野草,繁盛之期哪能用夕阳比之。



“朱雀桥”和“乌衣巷”代表的是过去的繁华,“野草花”和“夕阳斜”代表的是“现在”的衰落。朱雀桥边,本来是人群熙壤、车马喧嚣的景象,但那已经是过去式,“现在”剩下的只是野草丛生,可以见得,风光无限已经一去不返了;乌衣巷里,本来是华堂林立、子弟骄奢,而“现在”都成了寻常百姓,不可一世成为过去。“朱雀桥”还是曾经的朱雀桥,“乌衣巷”还是曾经的乌衣巷。但是,野草花开提示了凄清,夕阳斜照提示了萧条。一句话荣枯盛衰乃为无常。



接下来的两句,按照通常的情况应该是:“堂前燕”飞走了,因为主人已经败落。但是,“堂前燕”归宿之处还是原来的地方。虽然主人并没有改变,但已不是高官显贵,而是平民百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堂前燕”子在“夕阳斜”照之时,于空中盘旋,然后飞向原来是栖息之处。似乎很念旧,比人有感情。尽管主人由盛走衰、从荣至枯,还是不离不弃。好像在说人不如鸟。其实这都是作者的想象,那有这么命长的燕子?不过,这样才能表达作者的咏叹兴衰的意思。



纵观全诗,前两句主要是描写景物以作铺垫,主要特点是“静”;后两句象是叙述,也象是议论,其实是抒情,主要特点是“动”。在一动一静之间,作者想要抒发的情绪含蓄不露地传达岀来了。

个人所见,欢迎批评!


杨顺达93182540063ysd


题主,你好!你的问题分为两部分回答你:

1.《乌衣巷》的全文内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乌衣巷》的意思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我认为要了解其诗中全文的意思,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中句子实际含义进行分析,才能深入透彻地了解其全文意思。

时代背景:刘禹锡为中唐的诗人,在仕途与政治上没有得到朝迋的重用,多喜欢用景观的变迁讽刺当今的现状。

乌衣巷,在魏晋南北朝时为王、谢两大贵族世家的居住地,在那里出了很多王、谢两大家族的人才,以至于世人一说到乌衣巷就代表王、谢家族。

乌衣巷在王、谢家族居住时是十分繁华的,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代表了权力的象征。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世事的更替,曾经在乌衣巷居住王、谢家族逐渐走向衰落,到唐朝时,乌衣巷已成废墟。

待刘禹锡在乌衣巷追思时,乌衣巷已遍布残草野花。

诗句分析:诗歌只有四句,其中后两句成了千古绝句。现对其诗中句子进行逐句分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朱雀桥边,诗句一开头,就点明位置。然而,朱雀桥也好、乌衣巷也罢,曾经都是繁华热闹的地方,但是诗人当时看到的是“野草花”,没有人到达或没人管理的地方,才会出现野草花,可见当时的荒凉的景象。

同时,诗人通过乌衣巷的巷口看到夕阳西下,残照照射,只会剩下快要消失的余辉,映衬着乌衣巷败落凄凉。

“野草花”、“夕阳斜”写出了乌衣巷没落衰败,从而引申到乌衣巷曾经的主人王、谢两大贵族的衰落,为下一句设下了埋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的衰败,也就是王、谢的衰败,在前句已写。

但在这一句,诗人不直说老屋易主的事,而是笔锋一转,写上屋檐下的飞燕。 飞燕春去秋来,无论世道如何变迁,它们都会来衔泥筑巢。因为房子没有变,燕子如期而来,但是屋子曾经的主人却从王、谢两大贵族,变成了平常的老百姓。

燕子未变、房子未变,变得是人,前后对比,反复思量,满腔心酸无从说起。只留下世人们感叹,物是人非,兴衰颠履,其间的沧桑凄凉,让人如何探寻!

全诗释意:在了解了时代背景和逐句分析后,我们最终理解到诗歌整体的意思为: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野花,穿过乌衣巷口,看到快落山的夕阳斜挂着。以前王、谢两大家堂前的燕子,现在已飞入百姓的家中(因为王、谢的房屋已成平常百姓的家)。


经纬国学


1⃣️、刘禹锡这首《乌衣巷》,据说曾被同时代的白居易他老人家称赞不已(据说白居易当时看到这首诗后“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别过脸去,反复吟诵、苦苦推敲每一个字,品完了之后,还一个劲儿地夸赞了许久);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这首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实,和所有的凭吊怀古诗一样,这首《乌衣巷》,同样是在感慨历史时空中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一切繁华过往都是过眼云烟。

2⃣️、朱雀桥对着金陵城城门朱雀门,乌衣巷就在朱雀桥的南岸,是东晋时期大族们扎堆居住的黄金地带,而名震一时的王导家族、和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奠定了东晋几十年和平的谢安和谢氏家族,都曾经在这里生活,当时他们宅第的子弟们都穿着乌衣,显示身份尊贵。



当年的乌衣巷多么热闹,达官贵人熙熙攘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今呢?王朝的宫墙外,那条朱雀桥路边野花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地开着,昔日辉煌的乌衣巷,在清冷的夕阳下默然矗立,曾经盘桓在王谢家族房顶的燕子啊,如今已经出入寻常人家了,当年住着权贵的乌衣巷,如今遍布着普通百姓。

3⃣️、作者意在感慨,眼下的繁华喧嚣,都只是一时的,在时间的概念里,富有与贫瘠、盛名与无名,终究都会消逝在残酷的时间里,成为过去。

如同王勃那首《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口自流。


一口糖醋蒜


荣枯事过都如梦――这就是全诗情感冲突的焦点和靶心。前两句以景铺陈衬托,诗眼在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故时的门名族望,早已随十里秦淮的烟波水流荡蚀殆尽。岁月如流,人生似梦,诗人感老悲秋之惆怅,才是此诗的灵感内核。

写诗的人,人人心里都流淌着一条秦淮河。因家在南京,距此也不远,对乌衣巷算是比较熟悉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这里是诗情胜地,风流所在。于此,附贴抱庸曾作乌衣巷诗词几首,凑个趣来。

『七绝』二首 抱庸诗得月楼台独自看,乌衣桥下夜初阑。前朝遗老风流水,影烛依然满画船。
绿波无力泛香脂,勾起风流不自持。好梦如能齐八艳,轻帆一挂钓鱼儿。



【翠楼吟】乌衣巷 抱庸词 画舫飞笙,平波漾月,萦纡丽都花气。依灯行叶渡,正梅柳、暗暄春意。乌衣王谢,拍故国阑干,拈花追泪。情难已,胭脂红粉,尽收流水。也记烟雨金陵,最教人深梦,六朝宫壁。遍勾廊翘宇,奈不见、后庭歌妓。前生今世,共楚客京华,千般憔悴。书一纸,冶游人去,竟愁难理。



〔月华清〕秦淮夜语 抱庸词故国风骚,六都绮艳,簇拥红阁绿瓦。改尽朝年,争有新诗入画。眺曲槛、秦屋髙华,凭叶渡、吴波清雅。盈夜,尚多情才调,可堪潇洒。好月穿云如水,照白鹭中分,迤桥斜跨。数点枯灯,廖落石头城下。想当时、歌鼓催筝,到了却、空台荒榭。无那,只半河残粉,与人闲话。


抱庸闲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