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蠻猛人:兵諫後自斷足,國君敗回拒納而從死,其後世代守城門!

楚國,是春秋期間崛起於漢江之間的南方大國。從西周到東周,楚國不但多次背叛周王室,還多次向周王國諸侯發起進攻,因而長期被中原勢力視為蠻夷,號稱“南蠻”。到了後來,楚人乾脆也認了——與其不被周王室賞識,還不如重起爐灶:“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隨後,自立為王。

楚蠻猛人:兵諫後自斷足,國君敗回拒納而從死,其後世代守城門!

“蠻”,意思是粗野,兇惡,不通情理。楚人居然自稱蠻夷,可見其民風彪悍,猛人極多。

對楚國之外的人而言,對楚國之“蠻”,都有著切身體會。

楚武王執政前期,持續不斷地攻打南申國、甫國、許國,長達三十年,打得周王室士兵叫苦不迭,連聲哀嘆:“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詩經·揚之水》)後來又因為請求王室尊封不成,楚武王乾脆自封為王:“……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楚文王上臺後,顯得更加蠻橫無禮:先是看中盟國國君的妻子息媯,搶了息媯而滅亡息國;後來,他又不念親情,悍然吞併了母舅之國鄧國!

外人看來,楚人一味好勇鬥狠,毫不講理、目無禮法、不念親情,是典型的蠻夷。不過,外人也許不知道,在楚國內部,楚蠻對自己人也是如此——哪怕是面對國君,該蠻之時就得蠻!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去攻打南申國,巴國作為楚國同盟,隨同前往。可在行軍過程中,楚文王卻因小事而戮辱巴人。巴國極為不忿,從此背叛了楚國。

公元前676年,懷恨在心的巴人派兵圍攻楚國的那處(湖北荊門市東南)。那處縣尹閻敖猝不及防,很快就被巴人攻破了城門!閻敖見大事不妙,被迫跳入湧水逃亡,才撿回了一條性命。攻下那處後,巴人趁勝追擊,一直攻擊到楚國國都城門之下。

楚蠻猛人:兵諫後自斷足,國君敗回拒納而從死,其後世代守城門!

堂堂大楚國,居然被敵人攻打到城門之下,顏面何存!見到閻敖後,楚文王大怒,立刻就將他殺死,以嚴肅軍紀。

然而,楚文王沒想到,這卻引發了更大的麻煩!

楚國國內,向來就存在眾多強大氏族。這些氏族,不但人多勢眾,而且八百年前都與楚王是同一個祖宗,裙帶關係複雜。他們可不是楚王輕易能惹的!

閻敖固然是戰敗了,可是閻敖戰敗的根因,卻在於楚文王本人。如果不是當年楚文王戮辱巴人,巴國又怎麼會背叛楚國、與楚國為敵?楚文王不先自責,卻不分青紅皂白地濫殺大臣,又如何能服眾?

因此閻敖剛一被殺,閻敖族人就起來造反了!

公元前676年冬,巴國眼見楚國內部大亂,也趁亂再次攻打楚國。


公元前675年春,被國人鬧得心神不寧的楚文王,決心親自帶兵去找巴人決戰。沒想到,楚文王也在津地(湖北江陵縣南)被巴人擊敗,灰溜溜地退回了國都!

楚蠻猛人:兵諫後自斷足,國君敗回拒納而從死,其後世代守城門!

就在楚文王站在國都大門外時,他遇到了在“楚蠻”中也是名聲在外的“猛人”——鬻(音育)拳。

鬻拳,原本是楚國大夫,也是楚國公族。曾有一次,鬻拳向楚文王進諫,楚文王不聽。這可把鬻拳給惹惱了,楚蠻之“蠻性”突然大發,手握兵器,就頂到楚文王腦門上去了!——竟然敢不聽我的話,我就要你性命,管你是不是國君!

看著鬻拳兇狠模樣,一直固執己見的楚文王終於軟了下來,同意按鬻拳說的辦。見楚文王讓步,鬻拳也放下了兵器。事後,楚文王有感於他的忠心,並沒有怪罪於他。

但是,接下來鬻拳的舉動又震驚了所有人。他說:“我用兵器威脅國君,罪莫大焉!雖然國君不怪罪,我怎敢不自行服罪?”於是,就砍掉了自己的雙腿!

“猛人”鬻拳,不但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

鬻拳失去雙腿後,楚文王也憐惜他的忠勇,任命他為大閽。楚國人聽說此事後,也極為佩服,尊稱他為太伯。


對於“大閽”,古人又出現了小小爭議。

《周禮·天官》雲:“閽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鄭玄說:“閽人,司昏晨、以啟閉者,刑人墨者使守門。”因此,有人認為鬻拳作為“大閽”,守的是楚王王宮。

楚蠻猛人:兵諫後自斷足,國君敗回拒納而從死,其後世代守城門!

然而,《周禮·秋官·掌戮》曰:“墨者使守門,刖者使守囿。”意思是被施墨刑之人來守宮門,被施刖刑之人去守園囿。想想也是,國君與權貴經常出入的王宮之門,如果讓一位失去雙腿的人來負責,不知有幾位國君耐得住性子、等著他慢騰騰地去開關宮門?因而,鬻拳所擔任的大閽,不是《周禮·天官》中說的閽人。

《周禮·地官》中,也有“司門”之官,為下大夫,掌管國都城門的啟閉。鬻拳本是楚國大臣,又是楚國公族。雖然鬻拳曾經以武力威脅楚王,但楚人都不認為他是欺君犯上,反倒認為他是忠心耿耿,當然不會把他當作罪人看待。

所以,鬻拳所任“大閽”,應該是《地官》中的“司門”之官,而不是《天官》中的“閽人”。鬻拳所守的門,也是楚國國都城門,而不是楚王宮宮門。


“猛人”鬻拳掌管著楚國國都大門,自然就碰到了剛剛打敗戰而歸的楚文王。

看著垂頭喪氣的楚文王,鬻拳蠻性頓時又上來了:自武王以來,楚人出戰必有功,戰敗則必罰。前任莫敖屈瑕戰敗之後,自己就自殺服罪;閻敖戰敗,又被楚文王所殺。如今楚文王戰敗,如果就這麼放他進城,何以警示國人?

楚蠻猛人:兵諫後自斷足,國君敗回拒納而從死,其後世代守城門!

於是,鬻拳就公然拒絕開城門放楚文王入城!

作為下大夫,居然敢拒絕國君進入國都?在其他國家,城門官敢這麼做,早就被視作謀反、為國人所殺了。然而,在“楚蠻”之國,只要“蠻”得有道理,就是楚王也拿他沒辦法!

被鬻拳教訓了一通的楚文王臉上無光,只得灰溜溜退回,率軍殺向了黃國。在黃國踖陵(河南潢川西南),楚文王大敗黃國軍隊,然後才敢回國!

可就在回國的路上,連日征戰的楚文王勞累過度,不幸染上了重疾,當軍隊到達湫地(湖北鍾祥北)時,就已臥床不起了。6月,楚文王病入膏肓,去世了。

楚文王之死,雖然不是鬻拳有意害他,但卻是他一手造成:如果不是他拒絕接納楚文王入城,楚文王還會染上重病嗎?雖然楚人不怪罪於他,鬻拳自己心裡卻清清楚楚。

楚蠻猛人:兵諫後自斷足,國君敗回拒納而從死,其後世代守城門!

所以,在楚文王下葬之後,“猛人”鬻拳又幹了一件他人意想不到的猛事——他就在楚文王墓前自殺,被楚人葬在文王地宮的前庭!


鬻拳可謂是“楚蠻”中的“猛人”,不但曾兵諫國君,當大閽後又公然拒絕戰敗的國君入城。兵諫國君之後,他自斷雙足;拒納國君之後,他乾脆自殺從死!

這樣蠻橫無禮的“猛人”,後人又怎麼看?

《左傳》如此評價:“鬻拳可謂愛君矣,諫以自納於刑,刑猶不忘納君於善。”可見,左氏是把鬻拳看作大大的忠臣。然而,何休在《膏盲》中卻竭力反對此說:“人臣諫君,非有死亡之急,而以兵臨君,開篡弒之路,左氏以為愛君。”以此而言,何休似乎說得也有道理。

到底鬻拳之舉是愛君還是有篡弒之心?

楚蠻猛人:兵諫後自斷足,國君敗回拒納而從死,其後世代守城門!

《聊齋》中,曾提到閻王在處理人世間善惡時,有一原則:“一人二心,有心無心。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有心去做善事的人,因為做善事不是他的本性,動機不純,那麼即便他做了善事也不應該受到獎賞;無心做了惡事,雖然是惡行,但如果他本性不是故意作惡,那麼他也不應受到懲罰。日常生活、工作經歷得多了,就能深刻地體會到這一警句的內涵。

鬻拳所作所為,雖然在很多正人君子看來是“惡行惡狀”,但他本無心作“惡”;按《左傳》之說,他原本是為了“納君於善”。因此,像鬻拳這樣的無心為惡之行,就應該“雖惡不罰”。楚人深深地明白這點,所以雖然“猛人”鬻拳自殺了,但卻讓他的後代世世代代守衛楚國國都城門,以獎勵他的忠心。

這也許是楚國得以強大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