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李白的經典七絕《下江陵》是“驚風雨而泣鬼神”之作?

謝小樓


這句評語是明代才子楊慎下的,不止楊慎這樣誇李白,杜甫也曾經盛讚李白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是謫仙人,仙人的詩作感動鬼神,這不很正常嘛。



驚風雨而泣鬼神

楊慎為什麼會誇讚李白這首《下江陵》“驚風雨而泣鬼神”呢?就在於這首詩的“快”,一是行舟速度快,二是詩人的心情愉快。

有人說,李白這首詩太誇張,從白帝城出發到江陵,走水路有一千多里,怎麼可能一日之間就到,你別說,還真不誇張,南朝人盛弘之著《荊州記》就明確寫道這是事實: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晚上就能到江陵,1200裡的距離一天就到,真如御風而行一般,嗖的一下就過去了。

後來杜甫怕人們不相信,也寫詩作證:

“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

這事兒是有目擊證人的,不由得你們不信,這首詩的詩題叫《最能行》,可見詩中所描述的是一個在行路方面特別有造詣的人——江上水手。

楊慎自己在《升庵詩話》中也對“快”作出了詳細說明,可看作是他讚美李白的理由:

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時,行舟朝發夕至,雲飛鳥逝,不是過也。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下面,我們詳細分析,這首詩到底快在哪裡!

《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讀詩之前,先了解背景。

這首詩創作時間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此前李白因為牽扯到永王李璘謀反,被流放夜郎,要從川渝地區經過。結果剛剛走到白帝城就受到了赦免的消息,李白這可是驚喜交加,於是趕忙乘船返回江陵,剛回到江陵,李白就寫下了這首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一大早就開始趕路,這是詩人心中急迫迴歸江陵的寫照,也能從中體會到李白內心的歡快勁兒。接著“彩雲間”三個字可不得了,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直入雲霄,而云是彩色的,只有心情愉快的時候,才會看到彩色,否則世界都是黑白的,就不是彩雲了,而是“黑雲翻墨”,還給人一種駕雲歸去的仙人感,李白是仙人,凡人哪能駕彩雲?同時,這句詩又為下文寫速度之快開始蓄力,以高之險,來襯托行舟之快。

千里江陵一日還:這句通過千里和一日的對比,一寫距離遠、一寫時間短,千里之遙,一日就還,可見行舟之快。而且這個“還”字非常妙,還是回到、歸來的意思,一般人們只在說回家回鄉的時候才說還,江陵可不是李白的家鄉,而他卻用了“還”字,有一種回到故鄉的歡樂,為什麼?因為被赦免了,撥雲見日了啊!

兩岸猿聲啼不住:這一句歷來為人稱道,你看,前面兩句都在寫快,這句突然寫到兩岸猿聲,目光轉向了其他地方,似乎整個節奏為之一緩,但細細品來,實際上還是在寫快。詩人聽到兩岸山中的猿聲“啼不住”,山不止一座,猿聲不止一處,只有極快飛馳,才能把猿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渾然一體,不絕於耳。

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不,猿聲還沒消失,瞬息之間飛快行駛的輕舟,就已經穿越過來萬重山。李白似乎覺得,山勢之險、一日千里、猿啼不住還不足以表達出船有多快,所以他又從船本身出發,加上了一個“輕”字。輕舟,一下就把輕快感表達出來了。

你想啊,李白被流放時,肯定也走過這條水路,那時候他心情沉重,船肯定也顯得沉重。此時被赦免了,可以回去了,心情愉悅了,船自然也輕快了。

所以這首詩“驚風雨泣鬼神”之處就在於,字面,它流暢靈動,毫不滯塞;意象上,有高城、險山、猿聲、輕舟,氣勢豪爽挺拔;又從快船抒發出心中的快意,於豪放中顯出歡愉;最後,楊慎說“太白述之為韻語”,是說他用刪韻為韻腳,這是上平聲15韻,本來就有輕快悠揚之感,再加上這首詩所表達的含義,更是快上加快,樂中之樂矣!



也可自話


如果我說實話,這首詩是被人吹捧起來的,估計會引來謾罵。不過我認為還是有必要一論。


白帝下江陵(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李白因作《永王東巡歌》受到牽連,而後被流放夜郎。輾轉半途中,朝廷因為關中發生旱災於是大赦天下,李白所幸被赦免。於是順長江而下江夏拜訪友人。這首詩正是途中所作。

創作鑑賞

瞭解背景之後,我們可以從這首絕句中得知李白此時輕暢的心情。杜甫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筆下的景緻如何完全取決於當時的心情。

首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彩”字可圈點,突出愉悅之情,其餘白描;次句“千里江陵一日還”,亦作白描,而“一日”二字正為下文作鋪墊。由此見,上二句平平無奇,我們再看後二句。

“兩岸猿聲啼不住”,仍作白描,不過“猿聲”二字值得尋味。唐人詩中常見“猿”字,如李白有別詩“寂寂聞猿愁,行行見雲收”、孟浩然有詩“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等。因猿啼之聲有如悲鳴,自古用以渲染憂愁之氛圍。

而在此詩中,李白面對兩岸猿愁,在聯繫之前的經歷,應是有所觸動的。在分神之際,“輕舟已過萬重山”。“猿聲”看似矛盾,實則合理,恰到好處。

因此,這首詩決不是現代翻譯的那樣一路敞懷或重在氣勢,而是突出景物與內心的矛盾,迴環生象。至於箇中意味,除了李白自己,讓人是想象不出的。


理智分析

這首詩雖多用白描而貴在自然流露,看似有不合理之處卻有邏輯,誠然高才,但還遠談不上“驚風雨泣鬼神”的地步。

一來李白這首詩是個人抒懷之作,我們沒有相似的經歷,無法領會李白從猿聲中領會到什麼,自然無法如臨其境,有隔閡此其一也;

我們評價一首作品,關鍵在其傳世價值。這首詩既沒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家國情懷,也沒有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古今共鳴,說到底只是李白一段見聞記錄,我們不應該因為欣賞李白就盲目推崇其所有作品。



或許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冷靜下來思考這類現象,也就找到了振興詩詞之路。


詩詞補習班


李白最瀟灑快意的詩。

李白《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三國中有白帝城託孤的故事。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從白帝到江陵有一千多里,包括三峽七百里,江滔浪湧,風景絕勝。

酈道元《水經注》:“朝辭白帝,暮宿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

明人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價:“驚風雨泣鬼神矣。”

“驚風雨泣鬼神”,取自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韻》“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本就是杜甫誇讚李白的,楊慎套用了而已。

為何楊慎就單指這首詩呢?

1 李白暮年依然狂放,率真,傲然的風骨。

公元758年,李白受永王李璘謀反案牽連,被流放夜郎。

這是李白一生最大的坎,險些丟命。

流放夜郎時,逆江而上,心情何等抑鬱,第二年經三峽達夔州,遇赦得回,順流而下,死裡逃生,心情又是何等激動!

連詩句都是飄的,抑制不住的狂喜。

此時李白已60歲了!

這樣的大悲大喜,讓這個60歲的老頭像孩子一樣高興,率真,可愛,令人動容。

逆境,暮年,仍是喜怒哀樂暢快淋漓的李白。

楊慎感嘆這樣的李白,歷經生死,還是如此的熱情,狂放,任性,率真,瀟灑。

楊慎欣賞這樣的真性情。

辛棄疾66歲寫《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同樣,楊慎列為辛詞第一。2 驚豔的誇張,想象。

比如,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首詩同樣,卻又不同。

前兩句直白,後兩句驚喜。

“彩雲間”,給人無限的美感,水流湍急,舟行快速,地勢高,距離遠,天氣好,心情舒暢。


順流而下,突然奇峰峻林,濤起浪湧,才意識到輕舟之快,已在萬重山外。

平地起高林般的迎面而來。

兩岸猿猴還在苦苦地啼叫,可是詩人的輕舟如箭,彷彿已經越過了一切艱難險阻,前途開闊,人脫劫難,心情也是飛起來!

短短十四字,畫面轉折之快,來不及細看,只能連連驚歎。詩句也如江流奔瀉,不可遏止,極盡浪漫飄渺之美。

豪放到老,才是真李白。


一綠浮芳


李白的《下江陵》一詩,也就是《早發白帝城》,明人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這首詩:「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時,行舟朝發夕至,雲飛鳥逝,不是過也。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這個楊慎,也就是《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楊慎,

那麼,李白的這首詩「驚風雨而泣鬼神矣」的地方在哪裡呢?

下江陵(一作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是寫行舟之速,瞬息千里,如有神助。

李白的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當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李白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曾寫過一首《上三峽》,詩中有云:「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與這首《下江陵》一起看,更得詩中趣味。

其實從白帝城到江陵,春水盛時,是能朝發夕至的,並不誇張,不過在李白的筆下,不經意間讓讀者為之駭極。

首句「彩雲間」,寫出白帝城之高,與江陵形成對比,為江陵行舟蓄勢。再用「千里」與「一日」對比,寫得灑脫流利,行舟之速,真實可感。最後一句用「輕」字,既寫行舟輕捷,又暗指詩李白身心輕快。再用「已過」一詞,瞬息千里,如有神助。

二是行文之妙,設色托起,走處仍留、急語仍緩,殊覺自在中流。

絕句要婉曲迴環,句絕而意不絕。此詩專寫行舟之快,並無他意,此首意二句已寫完,妙在第三句引「猿聲」,使通首生動有味。無此句,則直而無味。

《峴傭說詩》有云:太白七絕,天才超逸,而神韻隨之。

《唐風懷》中評:「境之所到,筆即追之,有聲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因為這首詩不是“人”可以寫出來的!

哪怕世上沒有李白這個人,任何人看到這首詩,都會說是仙人所作!

第一句就灑脫千古,所謂“彩雲間”,豈不正是駕雲而去?這哪裡是世人凡人所能擁有的本事?非神仙人物不能為也!

第二句便一日千里,不正是在說仙人御風而行,扶搖來去麼?並且全句沒有一絲煙火之氣,彷彿娓娓道來,彷彿不值一提。

第三句更顯高古,直追蕭史王喬,尤其那個“猿聲不住”,不用聽見,哪怕是想象一下都有豪興賁發的衝動,儘管隔了一千多年,但仍然可以看到那個身影傲然於船頭,仰天長嘯,兩岸林猿以啼聲膜拜不休。因為這些林猿無比確信,見到了仙人!

第四句更有出塵之意,一葉輕舟,江山萬重,自然是人間無有縈繫,更不需介懷於心。試問除了仙人又有何種人物能有些胸襟氣魄!

都說李白的詩有有狂氣,有劍氣,有仙氣。僅以仙氣而論,此詩千古第一,而且絕對不會再有一首七絕可以達到這麼超凡脫俗的境界。

空前,絕後!

寫詩,最容易寫的就是虛假的憂愁,然後就是狗屁的志向,再者就是脆弱的豪情,最後就是短促的歡樂和幸福,最難的卻是寥寥幾筆寫出仙氣來。

無一絲塵氣,不似人間才可以!

無一縷世情,不是人間才可以!

這樣的難度,是後天無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達到的,最接近李白性情的東坡也絕無可能做得出來!

因為在那條江山,那條船上,站著的那個人,

不是凡人,

是仙!


亦有所思


過去有文人稱王之渙的巜涼州詞》,杜甫的巜絕句》,杜牧的巜山行》,李白的巜下江陵》為四絕。而下江陵又冠四絕之首!OO人們常說,見景生情才能妙筆生花,這話確實。唐肅宗乾元二年季春,李白受永王案之牽連,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得恩郝之喜信,悲喜交加寫下此詩,這是當時的背景。這首詩說它好,說它妙。除了關鍵詞用的好,主要是景中寓意,意中含情。情意不斷,回味無窮!OO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除了點明時間外,一個彩字就把矗立在紫霧盤旋,朝霞初現的白帝城寫成了人間仙閣,從側面透露出作者(由陰轉晴)的喜悅心情!千里江陵一日還。千里一日四字,除直接點明速度之快,同時展現出作者喜出望外的心情。兩岸猿聲啼不住,此句只用猿聲二字,就點染出松篁交錯,猿聲不斷之景。輕舟已過萬重山。小船飛流直下,毫無阻擋,瞬息間已穿越崇山峻嶺。展現出人逢喜事精神爽,一路順風順水之情!OO後兩句表面雖是寫景,但寓意十分深刻!任你猿聲噪雜一路不斷,但絲毫阻擋不住飛舟的行程!後來的文人多引用這兩句來比喻正義的事物,雖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干擾破壞,但最終取得勝利,獲得成功![例如這句話:有人說我們的改革開放這也不好,那也不好。讓他們見鬼去吧!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時代的巨輪必將衝破一切艱難險阻。駛向輝煌的明天!]


張永科38


這首詩相信但凡上過小學的人都背過,是大詩人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楊慎評之“驚風雨而泣鬼神”當然是讚美這首詩,而我覺得驚風雨泣鬼神更有驚歎於這個速度之快的意思。

對於李白的詩,誇張是再平常不過了。“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我開始以為千里江陵一日還是誇張,根本沒有千里之遙。可是後來看了看兩地距離,發現還真有那麼遠。

白帝城位於今天重慶奉節縣,而江陵是今天湖北荊州。這兩地如果走陸路的話,將近八百里,而如果是水路的話,根據有關記載那時候大約有一千兩百里。這個距離如果真的是朝發夕至,就算十八個鐘頭,每個小時要走六十多里,也有點不可思議啊。要知道現在的機動船速度一般也不過二三十公里一小時。而李白當時乘著小舟,這得多大的水流速度和風速才能達到啊。

而且李白乘舟途經長江三峽,多的是地勢險要水流湍急的地方,輕舟已過萬重山看得出來兩面都是崇山峻嶺,那李白這一路風馳電掣,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兇險無比。


再想象一下當時的條件,那時候的船肯定比不了現在,李白也說是輕舟,可見船很小。李白在這小船上,必定要上下跌宕起伏,有可能一個不留神腳底一滑就要掉進這江水裡。所以這個“驚風雨而泣鬼神”,很有可能也是在說這個行程太驚險了,鬼神做這樣的船都要忍不住心驚肉跳。

如此驚心動魄的旅程,李白何以只描寫其快呢,而且那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看得出來李白心情很輕鬆,一路聽著猿啼就趕來了。那是因為當時李白心情太好了,李白當年因為永王案牽扯,被流放夜郎,結果走到白帝城這,收到了被赦免的消息,李白高興啊,當即返回。正是由於李白太高興了,所以他才不在乎路上的驚險,只有覺得心情暢快。其實坐過快船的人都會有體會,當站在甲板上,風呼呼從兩面吹過,衣帶飄飄,就會有一種豪邁暢快之情油然而生,李白這麼具有浪漫情懷的人肯定也不會免俗。

而且就整首詩的文字描寫來看,彩雲間,猿啼不絕,輕舟,萬重山,特別是開始一句的彩雲間,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一船從彩雲間飛疾而出,本來就帶著仙氣,而連綿不斷的群山,還有猿猴的高聲啼叫,這等景象,尋常人間哪裡見的?李白短短四句詩就把這景這人這情刻畫的生動形象,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李白這時候到不像是凡人,宛如三峽走出的仙人。所謂驚風雨泣鬼神確實擔當的起。


一覽眾河小


為什麼說李白的經典七絕《下江陵》是“驚風雨而泣鬼神”之作?

前言

單純看這首詩,從字面來說,似乎談不上“驚風雨而泣鬼神”,因為通篇寫的是一個“快”字,對於“險”這一層意思著墨不多。不知其“險”在何處,是無法體會其“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但是為什麼楊慎要說李白這首詩是“驚風雨而泣鬼神”之作呢?

先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從寫這首詩的背景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李白當時身處險境。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 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隨即乘舟東下江陵。

李白是在驚喜交加之中寫下此詩的,安史之亂中,大批的官員站錯隊受到了懲罰,一部分人是被迫歸順了安史叛軍的偽朝廷,如王維、陳希烈;一部分跟隨了唐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璘。

肅宗自鳳翔還長安, 偽官以六等定罪,分別予以斬首、賜自盡、杖一百、流放、貶官等。王維因為一首"凝碧池"詩和弟弟王縉平亂的功勞,幸運的得到特別寬恕。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二十九日,斬達奚珣等十八人於城西南獨柳樹下,陳希烈等七人被賜自盡於大理寺,應受杖者皆杖於京兆府門。

永王李璘起兵後與哥哥唐肅宗的部隊發生衝突,幾乎等同於另一場叛亂,最終是兵敗被殺,想象一下,跟隨永王李璘的李白會有什麼下場,本來已經被從獄中解救出來,但是後來仍舊被認為有罪,判為流放夜郎已經是很幸運了。而且李白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 對前途已經沒有了任何的期望。

李白還寫過一首詩,《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申訴其冤屈和失望:

  • 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
  • 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

乾元元年(758) ,唐肅宗又下敕兩京陷叛軍官,三司推究未畢者皆釋其罪,貶、降者續處分。

這首詩的後面還寫到:

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暖氣變寒谷,炎煙生死灰。

可見,李白也沒有想到,“傳聞赦書至”,而自己竟然不在“赦書”內,反而被流放夜郎。估計得到被流放的消息後,一定是五內俱焚,萬籟俱灰了,詩中是真實的寫照“暖氣變寒谷,炎煙生死灰。”

大悲之後有大喜,所以《下江陵》一詩才會有“驚風雨而泣鬼神”之感。


“窮理析義,須資象喻”,兩個重要的意象

1、猿聲

這首詩裡很重要的一個意象就是“猿聲”二字,“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的猿聲是詩中“悲愁”常用的意象,多不勝舉。

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節選

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驛騎明朝宿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

劉長卿《按覆後歸睦州》

孤舟百口渡,萬里一猿聲。 豈令冤氣積,千古在長平。

和李白心境差不多,自認為平冤昭雪後寫下此詩。但是劉長卿與李白之罪可是天壤之別。李白因跟隨叛軍被判流放,相當於政治上被判了死刑。在很多人被大赦後,自己仍舊被流放,而且暮年將至,此一去必將老死夜郎,猿聲哀鳴環繞如同心中的霧霾籠罩,忽然間撥雲見日,死地重生,因此讓楊慎有“驚風雨而泣鬼神”之說。

2、江陵

還要注意“江陵”此地不是隨意寫出,江陵正是永王李璘起兵之地,當年李白避居廬山,逢永王李璘出師東巡,李白一時糊塗,應邀入幕。

如今舊地重來,物是人非,短短几年自己歷經生死大劫,如何不勝感慨。膽戰心驚的日子一去而不復返,此時此地,一曲快歌,如何不是“驚風雨而泣鬼神”?

結語

表面看來這是一首快詩,寫了一個 “快”字,背後深藏的是人生感慨 。唐人善於用形象,宋人善於用議論。李白更是唐朝詩人高手中的高手,用象喻的手法,抒發自己的感情。這是歷經了磨難以後的感悟,高手用景語說出,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烏雲已散盡,江流千里往事如風,“兩岸猿聲”是過往的哀愁悲苦,一時還縈繞在心頭,但是“輕舟已過萬重山”,新的生活就在眼前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杜甫在《寄李太白二十韻》中的句子,讚揚李白之詩的豪放壯麗與狂放不羈,後世人評價李白時常引用這一句。明代三才子之一的楊慎,在《升庵詩話》評點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引用,稱其“驚風雨而泣鬼神矣”,這是對這首詩的極高評價,有人說這首詩還配不上這個讚譽,但我認為並不過分,理由如下:

首先這是李白大悲之後逢大喜,可以說是絕處逢生後,其胸中快意外人難以想象。先看李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李白有遠大理想,豪氣沖天,他的志向是做宰相,在他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的很明白,“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這是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但眾所周知,李白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得到朝廷重用。在天寶元年,李白好不容易等來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興奮異常,激情洋溢,寫下了著名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詩句,但事與願違,李白進京之後,也不過是做了一個寫詩娛樂帝王的宮廷詩人,如花瓶一般,讓他大失所望。

當安史之亂後,李白在九江遇到玄宗第十六子,打著靖難旗號,實則想做皇帝的永王李璘,李璘對李白非常重視,這讓懷才不遇的李白終於遇到明主,可以在亂世中做一回英雄,可以平天下了,但因此捲入皇權之爭,隨著李璘兵敗而被俘,最後雖然保住性命,但被判流放夜郎。當時李白已經58歲高齡,可以想象,在去往夜郎的路上,李白應該是心如死灰,之前意氣風發的唐朝第一大詩人,為何會落到這種地步!

所以,我們理解了這種心如死灰後,才會理解當李白遇到大赦後,那一種突如其來的喜悅,對他的衝擊有多大。所以這裡的“千里江陵一日還”,與他流放的路上度日如年是有鮮明對比的,“輕舟已過萬重山”,是與他流放之時,翻過這萬重山時遇到的困難是有鮮明對比的。

除此之外,我認為,這種酣暢淋漓的詩句中,還蘊含著李白放下了政治理想執念的輕鬆之感。這裡的“萬重山”,還有包含著李白此前遭遇的重重挫折,如今全部都放下了,不在乎了。這時候的李白,或許只想著詩酒寄山林,不再想平天下之事,能夠與家人一起安度餘生就是最大的喜悅。

最後,我覺得這首詩跟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很有相似之處,“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被稱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而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也可以稱為李白的“生平最後一首快詩”,那種歷經風霜和挫折之後的,絕處逢生之後,放下所有的心頭負擔之後的快意,是李白所有詩歌裡邊絕無僅有的。


道闡尼山


李白的許多詩歌,畫面感很美,讀後總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下江陵”就是其中之一。

全詩介紹了李白在清晨就要離開白帝城,從江面上仰望建造在山上的白帝城,在雲霧之間若隱若現,有絲不捨但更多的是激動和興奮。(在流放途中突然收到遇赦的消息,怎能不讓人驚喜交加呢。白帝城只是李白的一個稍作休息的景點,江陵才是他的“家”呀)路途雖然比較遙遠,李白乘著一葉扁舟還是能在一天之內到達江陵。在行駛途中,兩岸猿猴的叫聲此起彼伏,沒有稍停過,好似在歡送李白的離去。此刻的李白已經無暇顧及,環視周圍,心潮起伏,感慨萬千,在不知不覺中輕快的小船象箭一樣已經穿過了萬壑綿延的青山。

詩中一個“輕”字,寫的多妙啊,既描繪了客船的小巧,也表達了作者愉悅的心情。

李白不愧為“詩仙”。也只有大氣魄的人,只有心胸寬廣的人,只有經歷過許多人生故事的人才能深刻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也只能讓我輩仰止了。

最後讓我再來溫習一遍這首經典名作

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