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公元前700年,楚國進攻絞國,在征途中,楚軍渡過彭水(湖北南河)。羅國(熊姓國,在今湖北宜城縣西)特意派大夫前往彭水打探軍情,把楚軍人數來來回回數了三遍。

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公元前699年,楚國又去進攻羅國,因為之前多次出兵得勝,屈瑕顯得趾高氣揚。大夫鬥伯比前去送行,看到這種情況,說:“莫敖此行必敗,他走路時,腳趾都抬得高高的,說明他心浮氣躁。”

送行回來,鬥伯比馬上建議楚武王:“一定要增兵!”楚武王覺得有些莫名其妙,拒絕了鬥伯比。

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下朝回宮後,楚武王又把這事告訴夫人鄧曼。鄧曼卻心細如髮,對楚武王說:“大夫的意思不是要增兵,而是勸君王要以信用來安撫百姓,以德行訓誡官員,而以刑罰來警戒莫敖。莫敖因蒲騷之役的勝利而驕傲,自以為是而小看羅國。您若是不加督責,他對敵人就會不加防範了吧。”楚武王聽了,猛然警醒:戰爭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輕敵!他立刻派人前往追趕屈瑕,結果沒能追上。

楚軍達到羅國後,屈瑕在軍中下令:“敢進諫的一率受刑!”楚軍在渡過漹水時,屈瑕根本就不設防,任憑軍隊次序混亂地過河。這時,早有準備的羅國聯合盧戎(南蠻國,位於湖北南漳縣東北)兩邊夾擊楚軍,楚軍大敗。

戰敗回國後,莫敖屈瑕在楚國荒谷(湖北江陵縣東南)自縊而死,其他將領則自囚在冶父(湖北江陵縣東南),戰戰兢兢地聽候楚武王處置。

見到這些楚軍將領,楚武王卻顯得極為自責,沉痛地說:“這都是我的過錯。”

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此次出征伐羅之前,楚武王兩次接到鬥伯比和夫人鄧曼的警告,明知事將不妙,卻抱僥倖心理沒有召回屈瑕,促成了這次慘敗。因此,楚武王認為這次是自己的用人失誤,與出征的將領無關。所以,他把這些將領們都赦免,無罪釋放了。


楚武王時期楚國的這場敗戰,充分體現出楚國法度之嚴。

戰敗之後,莫敖屈瑕作為第一責任人,自知罪責難逃,居然連楚武王面都不敢見,直接就上吊自殺了!戰敗即死,足見楚之法度!

然而,楚武王執法雖然嚴苛,但如果自身管理出了紕漏,他也不會掩飾。

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作為“帶頭大哥”,如果只會一味地將責任推給下屬,必然無法得到下屬的真心擁戴。在反思夏商曆史時,《左傳》中有這麼一段精闢評語:“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意思是:“夏禹、商湯在發生災禍時責難自己,所以夏、商二朝能蓬勃興起;夏桀、商紂在遭遇災禍時都怪罪別人,所以他們很快就滅亡了。”雖然夏商二朝的滅亡,不能簡單地歸罪於夏桀與商紂,但他們作為管理者在管理上的失責,無疑加速了這兩個朝代的墮落。

同樣,楚國興起與楚武王的管理也密不可分。

討伐羅國戰敗,雖然是具體執行人莫敖屈瑕出錯,但在楚武王得到警告的前提下,未能及時阻止此次失敗的發生,其管理責任也不在小。如果他能堅持將莫敖屈瑕追回,這場失利就不會發生了。很多管理者面對這種情況時,為避免在眾人面前出醜,都會直接追責屬下、懲罰出錯的下屬,卻對自身管理責任避而不談。可楚武王卻不一樣,他不但公開承認自己管理上犯了錯,還將這些打了敗戰的將領們都赦免了。如此一來,不但這批將領會對他更加忠心,那些勸諫他的大臣也知道勸諫能起作用,今後將會更加積極地參與朝政。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帶兵攻打隨國,但在征途中突然病死。楚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深知楚武王遺願,並沒有班師回朝。為達成楚武王征服隨國遺願,他們命令楚軍在溠水上架橋,修築營壘,直逼隨國城下,迫使隨國簽訂了城下之盟後,才回師發喪!

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正是因為楚武王能夠“罪己”,他手下的大臣們才會對他更為忠心,即便是他死後,也能替他完成未了心願!這就是楚武王“罪己”的功勞,也是他能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可惜的是,楚武王的執法如山傳統在楚國得以流傳下去,但是他敢於“罪己”的精神,後代卻學得不精。

公元前676年,巴國人攻入了楚地那處(湖北荊門市東南)。那處守軍寡不敵眾,支撐不住,被巴國人攻破了城池。那處縣尹閻敖見情勢危急,匆忙跳入湧水之中,靠游泳逃亡才撿回了一條性命。攻下那處後,巴國人又趁勢掩殺,一度攻打到楚國都城門下!

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楚文王見閻敖戰敗而歸,還被敵人追打到國都,氣憤萬分。

楚國軍法,戰敗必死!

這可是楚武王時期就留下的法度,誰都不可法外施恩。於是,正在氣頭上的楚文平二話不說,立刻就把閻敖給殺了!

可是,楚文王殺死閻敖,瞬間就引起楚國上下一片譁然,尤其是閻敖的族人,更是大呼不服。為什麼楚文王此舉會遭遇如此多的反對聲音?難道楚國政壇已失去了法治精神?

其實,楚國人不服的原因,不是不服法度,而是因為那處之敗的根源就在於楚文王本人。

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攻打南申國,巴國作為楚國同盟,一起參加。但在作戰過程中,楚文王卻侮辱巴國人(《左傳》原文為“驚其師”,陶洪慶先生以為“驚”、“警”相通,即戮辱巴國軍隊以警懼之。楊伯峻先生原注說是閻敖“警”其師,但從《左傳》上下文判斷,應該是楚文王所為。),巴國人因此大為不滿,從此背叛了楚國。


在楚武王時期的忠實同盟,突起叛心,發兵攻破那處,閻敖固然有失守之罪。但是,造成巴國人突然背叛的根源,還是在楚文王本人。作為楚國“帶頭大哥”,得罪了楚武王時期的親密盟友,將盟友變成了敵人,楚文王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責任。

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如果是楚武王,他必定會承擔起這一責任,放過戰敗的閻敖。但楚文王卻不願在眾人面前坦誠自己的失職,所以他把那處失守的責任完全推到了閻敖身上,殺死了閻敖。這就是楚武王與楚文王的差距所在:楚武王在戰敗之後,能夠罪己,所以即便他死於征途,下屬仍然忠心地替他完成了征服隨國的遺願;楚文王在戰敗之後,卻只想到罪人,殺死閻敖,如此處置失當,自然就引發屬下的強烈不滿。

閻敖被殺,閻敖族人們都憤恨不平,紛紛起來造反。公元前676年冬,巴國人看到楚人起了內亂,趁機再次攻入楚國。

公元前675年春,見事態愈演愈烈,楚文王親自帶兵去抗擊敵人,卻在津地(湖北江陵縣南)被巴國人打敗!楚文王親自率軍出征依然大敗,足見巴國人戰鬥力之強悍。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閻敖被處死確實有些冤,難怪閻敖族人會如此不服氣了。

閻敖打敗仗被處死,如今楚文王親自出徵也打了敗戰,又該如何處置?

看到楚文王敗退回城,都城看門官鬻拳大義凜然地拒絕打開城門——楚國軍法,戰敗必死;楚王打了敗戰,怎麼就可安然回城?那樣何以服眾?

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被鬻拳這麼一激,楚文王頓時覺得沒臉回國。於是,他轉身就帶著軍隊就去攻打黃國。在黃國的碏陵(河南潢川西南),楚軍大敗黃國軍隊,取得一場大勝後,楚文王然後才率軍隊回國。

然而,由於連日征戰,當軍隊走到湫地(湖北鍾祥北)時,勞累過度的楚文王染上了重疾。這年6月,心力俱竭的楚文王終於扛不住病魔折磨,死在了臥榻之上。


這就是楚國一場敗戰給後人所留下的寶貴經驗教訓:楚武王能夠“罪己”,所以即便他死於征途,下屬仍忠實地替他完成了征服隨國的遺願;楚文王只想“罪人”,卻引發族人反叛,最終走向了人生的不歸路……。古往今來的管理者中,“罪人”容易,但能學會“罪己”的,卻是少之又少。所以,成功的“帶頭大哥”,往往都是百裡挑一。

楚國一場敗戰,足見楚武王罪己之功,卻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禍根

反思楚文王之死,根源還是在於楚武王立下的法度:戰敗必死!所以說,楚國嚴苛的法度,正是楚文王之死的禍根。然而,楚文王之死又是他自身造成:如果他能像楚武王一樣敢於“罪己”,而不是一味歸罪於閻敖,也許他就不至於走上末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