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

战国,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

有人说,战国是一个血腥兼并的时代;有人说,战国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翻开史页,呈现与您的,是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

春秋初期,各诸候国手握重权的皆是特定世卿家族,国君基本没有任命权。随着霸主争夺战的演绎,周天子的权力被霸主架空的同时,春秋中后期各诸候国君的权力,也随之被世卿大族架空,宗法制临近崩溃边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世卿三分晋国,跻身诸候,各诸候国统治者,为防世卿大族效仿,更为谋富国强兵、克敌取胜之道,迫切需要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官僚队伍。如此思潮之下,变法的星火,以不可遏制的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这一时期,如果一个诸候国尊贤养士工作做的好,这国就一定会强盛。于是,一些出身下层,才华横溢的士人,成了统治者眼里的香饽饽。

人才的争夺战,史无前例地激烈。各诸候国为能留住人才,纷纷开出优厚条件,甚至专门建造宫室居士养闲。一时之间,“礼贤下士”和游说之风大行其道。这个时代,早上还默默无闻的窘困士人,可能在晚上已腰佩金印,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贫富的落差,吸引着士人前仆后继为自己寻一个好东家。随着礼制的土崩瓦解,在士无常主的观念下,士人无需对君主从一而终,也完全不提礼仪廉耻,只从利的角度为统治者出谋划策,以期为己挣得功名利禄。与春秋时代的世卿相较,战国时的高级官员虽由国君任命,但没有固定任期的官员们必须依托国君,以执行国君的权力为生存根本。这注定战国的仕族,只有效命权,而无世卿的监督权。战国时期以任命权为中心,分层级设置。君下设相,相下设大夫,大夫下有太守,太守下有县令。后人称这种以任命权为中心的政治家,为法家。

魏国变法

“农业丰,天下兴”。任何一个朝代,粮食永远是一个国家的命脉。相对贫弱的魏国国君魏文候,深谙此理,惴惴不安的魏文候,变法的愿望非常强烈。公元前422年,魏文候任命子夏的弟子李悝为相,大幅调整法令制度,以求变图强。变法的火种,在魏国率先点燃。一国耕地的多少,对待农民和农业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热情和积极性。西周时期,农民除了在公田上集体劳作,还可开荒为私田。农民的私田可自由交换,收获物也完全自由支配。

李悝实行变法,将土地按户籍授田亩于农民耕种。历史上的此时,天灾频繁,粮食价格很不稳定,农民生活常无基本保障。魏国人多地少,为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李悝实行平籴法,即农民丰收时,国家按平价收购农民粮食储藏起来。待到荒年,国家再将粮食平价卖给百姓,以保障农民收入,和维护经济稳定。对于没有功劳,却靠世袭来享受荣华富贵的贵族,李悝称为“淫民”,并把他们的钱财用来供养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为了能够自上而下推行自己的主张,李悝一方面制定《法经》,一方面采取了公允平等和奖惩分明的政策措施,魏国的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李悝进行政治、经济、法制改革的同时,从鲁国奔来的吴起,同时在魏国进行军事改革。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吴起选武卒必须身穿全副甲胄,能拉开十二石的弩,背着能装五十支箭矢的器具,肩扛长戈,腰挂利剑,带着三天的干粮,半天内疾行一百里。入选为这样的武卒,国家会免除其家中的徭役和宅田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将士战斗的积极性。短短几年,被吴起精选出来的武卒,成了战国时最强悍的步兵,中原诸国皆为之震惊。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打败秦军五十万大军。并驻地占领来的西河郡,写下了《吴起兵法》。在这部兵法里,吴起将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结合起来,即治国理政要用儒家思想,外治武备、发展军队,要用兵家思想。

《吴起兵法》与春秋末年孙武的《孙子兵法》曾经齐名,秦汉以前流传甚广。然而吴起的结局,却令人不胜唏嘘。当魏文候死后,其子魏武候在相国公叔座的妒才离间下,觉得民心比山河之固更重要的吴起,令人生疑,遂弃之不用。

楚国变法

吴起,在这样的境遇下,离开魏国来到楚国。此时楚国政治腐败、国力萎靡,早失了春秋时的霸主雄风。楚悼王继位,苦于韩、赵、魏的不断攻伐,国土的不断减少,不得以下,只好重礼贿赂秦国出面与三国讲和。

此般内外交困情形下,吴起的到来,使得楚悼王如获至宝,随即任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便提升为令尹。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令尹吴起,正式着手于楚国的官场大换血。虚职冗员一律淘汰,世袭贵族,削其特权,三代之后,削其爵位。严禁纵横家游说,严禁私门请托,并强迫贵族子弟迁至人口私少偏远地,开垦荒地,自食其力。同时武卒的训练,使得楚国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改善,军事能力更是大大提高。公元前381年,吴起带兵攻伐魏国,就在战争取得节节胜利时,楚悼王去世。在吴起变法中被动了奶酪的楚国贵族,趁势合议要在葬礼上灭了吴起。

当吴起在绝望中扑向楚悼王尸体时,贵族齐发的乱箭也射中了楚悼王尸体。这,正是吴起为自己死后拟下的复仇计。按照魏国法律“丽兵王尸者,必加重罪,灭三族”。吴起死了,射杀他的贵族有七十多家惨遭灭族。吴起,通晓兵家、法家、儒家的一代改革家,以这样的方式为自己复仇,实令人惊、令人叹。吴起年轻时,家中也富有。但为求官职,耗尽家财仍未能成功。受尽邻居讥笑冷落,吴起手刃三十多邻居性命,逃出卫国前往鲁国,拜儒家曾申为师。为能早日踏上仕途,即使母离世,吴起也不肯奔丧守孝,隧遭师驱逐而潜心研究兵法。当强大齐国兵伐鲁国时,吴起的机遇终于来了。为消除鲁穆公疑虑,领兵出征前,吴起毫不犹豫杀了自己的齐国妻子,以示效忠鲁穆公。当领军打败强大齐国后,吴起踌躇满志,意欲在鲁国大显身手。然而,打了胜仗的吴起,引来的却是鲁国群臣的非议。如此情形下奔去魏国,由魏奔至楚,不想最终命丧于楚。

吴起虽为死后的自己报了仇,但他的变法也在其死后夭折。楚国的军政大权,始终被昭、景、屈三家贵族掌控。吴起的楚国变法,以失败结束。

秦国变法

吴起被杀害22年后,卫国公族之后公孙鞅,总结了各国变法失败的教训。公元前361年,公孙鞅带着李悝的《法经》三入秦国,力劝秦孝公变法图强,由此揭启了一场影响后世几千年的商鞅变法。秦国的变法,在吸纳李悝魏国变法的基础上,牢抓户籍这张大网,这等于君主将对百姓的控制权紧握手中。控制住百姓,如何让百姓为君主所用?秦律将爵位分为二十等级,并将军功作为赏爵的唯一依据。公孙鞅的新法规定,不论出身,只要在战场上英勇杀敌,都可依斩首的数量赐予对应爵位。战败者,则要削夺爵级。同时,严禁私斗,违者重刑伺候。尽管如此,秦国的孟、西、白三世家贵族,为公渠引水与下游灌溉区起了冲突。公孙鞅为使新令无障碍执行,以此为惩戒,在渭水河畔屠杀了参于私斗的700余人。一时之间,渭水河畔哀声震天,尸横遍野,连那渭水也变成了一条流淌的血河。公孙鞅的变法,光是死刑,就有十多种死法。另外,致人残疾的刑法,如割鼻、砍脚、阉割更是耸人听闻。

太子赢驷因不满送进太子宫的大米掺了沙子,领军屠杀纳粮地。这暴行撼动了公孙鞅推行的新法。由于太子是未来国君,太子傅赢虔代为受割鼻之刑。

公孙鞅的“什伍”户口编制,将秦人五家编一伍,十家为一什,各家之间要互相监督,如发现与秦律相违者,要互相告发,一家有罪如不告发,其余各家全部连坐。如以谋反或投降罪被连坐的,无论男女老幼,一律在市场上处以绞刑。公孙鞅残酷变法的推行,使秦人皆怯于私斗,勇于公战,战场上以杀敌邀赏为建功立业。秦国的军队所向披靡,成了名副其实的战斗机器。为了增加秦国税收,公孙鞅强制推行小家族制。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在与魏国交战中,公孙鞅骗取旧交魏公子卬的信任,获得战争胜利,迫使魏国归还部分河西地。秦孝公因此将於、商十五座城池封赏公孙鞅,故称商君,史称商鞅。

正当商鞅的变法在秦国逐见成效,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当年的太子赢驷坐上君位,第二年秦国称王,赢驷即秦惠文王,原来的太子傅赢虔趁势报起受割鼻刑之仇,诬告商鞅意图谋反。无奈之下,商鞅仓惶出逃,忘带身份证投住旅店,被店家告发抓去官府,后受车裂刑五马分尸而亡。

战国,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

商鞅,史上最著名变法家,却死于自己的严法之下。与吴起不同的是,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却保留了下来。在绵延一百多年的战国变法中,最终形成了后世两千多年的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国家机器的雏形。

纵横家张仪

战国中期后,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左右逢源,大行其道。出身于魏公族的张仪,是连横外交策略的创始人。商鞅受刑9年后,即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推销连横策略,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当上相国。公元前313年,为破坏齐楚联盟,张仪入楚劝说楚怀王,并许诺只要与楚国断交,秦国就献楚六百里商於地。由于商於地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禁不住诱惑的楚怀王立即与齐断交。可当楚国使者去接收秦国献地时,张仪却说当初许诺的是六里地,而非六百里。楚怀王大怒,起兵伐秦。此时秦早已做好迎战准备。公元前312年,楚发兵进攻秦、韩,同时齐国联合宋国一起伐魏。秦兵分三路,由张仪总领,一路由魏章统率,在河南丹水以北打败楚军,斩首八万。随后与甘茂领的一路军会合,一举攻取楚汉中六百里地,并设下汉中郡。另一路由樗里疾领军,打败攻魏齐军,并与齐军、韩军配合,迫楚退兵。公元前311年,秦攻下楚国召陵,与早先攻取的关中和巴蜀地连成一片。原本据守甘肃南部和陕西北部的西陲秦国,由此顺利挺进中原,为日后吞并中原,埋下重重伏笔。

战国,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

张仪

这一年,秦惠文王卒,其子武王即位。好武喜斗的武王赢荡,不满仅凭口舌之功搅动天下时局的纵横家,弃张仪不用。无奈之下,张仪离秦赴魏,后于309年卒于魏。

苏秦合纵抗秦

当一代纵横家——张仪,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落幕前,战国史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同为鬼谷子弟子,苏秦游走列国并不被重用。在穷困落魄中,咽下家中冷饼和冷言冷语,苏秦发奋攻读《周书阴符经》。适逢求贤若渴的燕昭王,建宫养贤,招贤纳士。苏秦方在燕国被重用。

燕国,本是地处北部的一弱小诸候国,因为远离中原,弱小燕国到也在中原争霸的兼并战中,岁月静好守得一方天地。随着战国兼并战的强势开启,东部强大齐国的疆土已延伸至燕国边境。公元前314年,趁着燕国权臣篡位内乱,齐宣王以帮助平复内乱为由,出兵侵占燕国的大部分领土,燕国差点被灭。公元前312年,韩国作质子的燕公子职,在赵武灵王护送下,回燕国登上王位。痛失父兄和国土的公子职即燕昭王,决心效法别国变法图强,振兴燕国,灭掉齐国,为父兄报仇,为燕国雪耻。

士为知己者死,在穷困潦倒际受燕国礼遇,苏秦愿为燕昭王肝脑涂地。此时挺进中原的强大秦国,正虎视耽耽紧盯中原。

苏秦成功游说中原最强国齐国,联合燕、韩、赵、魏合纵攻秦。原本称帝的秦国,在五国合纵声势下,只得取消帝号,与五国讲和,并返还侵占赵、魏的部分土地。战国七雄鼎立期,尚余如宋、卫、曹等这样的小国于大国夹缝中生存。作为燕国间谍,为齐缗王效力的谋臣,苏秦的真正计划是诱齐灭宋。此时的宋,虽是小国,却因是商王族故地,继承祭祀文化,成为战国时期的经济中心兼公国。拥有“膏腴之国”美称的宋国,地位特殊,是以所有大国都想咬上一口而又不得的态势。只要诱齐灭宋成功,齐国必将遭众伐。

战国,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

苏秦

公元前286年,宋被齐灭。秦领燕、韩、赵、魏伐齐的号角也吹响了。苏秦的间谍身份也暴露了。当苏秦发出最后一封密函给燕昭王后,被齐缗王车裂而死。一代出色纵横家,为报知遇恩,就这样用生命付作了代价。1973年,河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著有苏秦在齐期间写给燕昭王的书信。这在那不知礼仪廉耻为何物,只挣功名利实禄的纷争时代,苏秦此义举实令人敬。

伐齐的联军已退出,燕将乐毅孤军挥旗直入齐地。五年时间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几近灭了齐国。由于燕国本来国力较弱,无力消化吞并来的大量土地,防守有疏,攻下的城池皆被拼死反抗的齐军重新夺回。齐国虽复,元气却大伤。这个曾经的中原东部强国,再无力参于合纵与秦国抗衡。燕国,也没能因齐的衰弱而崛起。秦国,成了战国七雄中唯一最强的国家。苏秦,一代出色纵横家,唯少了纵观大局的慎密思虑。没有了各国强有力的合纵抵御,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公元前263年,秦军撕开韩国上党郡与本土联系,韩国欲献上党郡求和。不愿归秦的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郡十七城池献给了赵国,赵派大将廉颇驻守长平。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倾举国之力各集合百万大军,于长平城五十多里山地拉开战势。因老将廉颇坚守不出,双方对峙三年之后,秦国使用离间计,使赵孝王以为廉颇怯战,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主动大举出击。秦将白起诱赵军深入后,断赵军粮草和退路,再命强悍骑军分割赵军。断粮46天的赵军在极度绝望中互相残杀,以人为食。赵括亲自搏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大军降秦。白起全部活埋,只留240个年幼战俘,回赵散布秦军之威。

长平之战,是秦朝统一之前的最后一次大决战。之后,六国再没力量与秦对抗。

战国,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

秦灭六国

公元前238年,二十一岁的赢政即位。李斯作为秦王赢政谋臣,力建对六国采取离间、暗杀和战争相结合的策略。很快,李斯的这些计策使六国混乱不堪。秦灭六国的步伐,随之加快。

战国,一个云谲波诡的时代

赢政

公元前230年,秦军再次发动强大攻势,一举灭韩。公元前228年,秦俘赵王,赵国灭。同年秦军屯兵北部,燕国上下一片恐慌。无奈之下,燕国太子丹,请出刺客荆轲刺杀秦王赢政。

太子丹为何有此举动?交出燕国地图,俯首向秦称臣,留一条命苟且不也是一条活路?原来,太子丹幼年在赵国做人质时,赢政的父亲赢异人也在赵国做人质。相同的处境,使得年龄相仿的太子丹和赢政,很快成了儿时的玩伴。

多年后,赢政亲政,太子丹又被迫在秦国作人质。赢政丝毫不恋发小之情,反而屡屡羞辱太子丹。逃回燕国的太子丹明白,冷酷无情的赢政,一旦凭借铁骑吞并中原,无论是自己,还是燕国百姓,必将面临无尽苦难。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易水河畔,太子丹为荆轲设宴送行。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仰头饮尽杯中酒,荆轲悲壮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秦国朝堂,赢政缓缓展开荆轲献上的燕国地图,图尽忽一匕首现,赢政大惊,一道寒光已闪过面门。衣袖被扯断,赢政奋力挣脱荆轲,绕柱躲避。又一匕首刺来,却插进赢政颈边的朝堂柱上。

几番肉搏,侍卫已冲上朝堂。秦王殿上,荆轲永远闭上眼,终,未能返燕。荆轲的行刺,激怒赢政,吞并中原的步伐再度加快。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1年,中原最后一国,齐国被灭。秦,一统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