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一個雲譎波詭的時代

戰國,一個雲譎波詭的時代

有人說,戰國是一個血腥兼併的時代;有人說,戰國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戰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時代?翻開史頁,呈現與您的,是一個雲譎波詭的時代。

春秋初期,各諸候國手握重權的皆是特定世卿家族,國君基本沒有任命權。隨著霸主爭奪戰的演繹,周天子的權力被霸主架空的同時,春秋中後期各諸候國君的權力,也隨之被世卿大族架空,宗法制臨近崩潰邊緣。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世卿三分晉國,躋身諸候,各諸候國統治者,為防世卿大族效仿,更為謀富國強兵、克敵取勝之道,迫切需要一支完全忠於自己的官僚隊伍。如此思潮之下,變法的星火,以不可遏制的燎原之勢蔓延開來。

這一時期,如果一個諸候國尊賢養士工作做的好,這國就一定會強盛。於是,一些出身下層,才華橫溢的士人,成了統治者眼裡的香餑餑。

人才的爭奪戰,史無前例地激烈。各諸候國為能留住人才,紛紛開出優厚條件,甚至專門建造宮室居士養閒。一時之間,“禮賢下士”和遊說之風大行其道。這個時代,早上還默默無聞的窘困士人,可能在晚上已腰佩金印,在朝堂上呼風喚雨。貧富的落差,吸引著士人前仆後繼為自己尋一個好東家。隨著禮制的土崩瓦解,在士無常主的觀念下,士人無需對君主從一而終,也完全不提禮儀廉恥,只從利的角度為統治者出謀劃策,以期為己掙得功名利祿。與春秋時代的世卿相較,戰國時的高級官員雖由國君任命,但沒有固定任期的官員們必須依託國君,以執行國君的權力為生存根本。這注定戰國的仕族,只有效命權,而無世卿的監督權。戰國時期以任命權為中心,分層級設置。君下設相,相下設大夫,大夫下有太守,太守下有縣令。後人稱這種以任命權為中心的政治家,為法家。

魏國變法

“農業豐,天下興”。任何一個朝代,糧食永遠是一個國家的命脈。相對貧弱的魏國國君魏文候,深諳此理,惴惴不安的魏文候,變法的願望非常強烈。公元前422年,魏文候任命子夏的弟子李悝為相,大幅調整法令制度,以求變圖強。變法的火種,在魏國率先點燃。一國耕地的多少,對待農民和農業的態度,直接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熱情和積極性。西周時期,農民除了在公田上集體勞作,還可開荒為私田。農民的私田可自由交換,收穫物也完全自由支配。

李悝實行變法,將土地按戶籍授田畝於農民耕種。歷史上的此時,天災頻繁,糧食價格很不穩定,農民生活常無基本保障。魏國人多地少,為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李悝實行平糴法,即農民豐收時,國家按平價收購農民糧食儲藏起來。待到荒年,國家再將糧食平價賣給百姓,以保障農民收入,和維護經濟穩定。對於沒有功勞,卻靠世襲來享受榮華富貴的貴族,李悝稱為“淫民”,並把他們的錢財用來供養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為了能夠自上而下推行自己的主張,李悝一方面制定《法經》,一方面採取了公允平等和獎懲分明的政策措施,魏國的變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李悝進行政治、經濟、法制改革的同時,從魯國奔來的吳起,同時在魏國進行軍事改革。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吳起選武卒必須身穿全副甲冑,能拉開十二石的弩,揹著能裝五十支箭矢的器具,肩扛長戈,腰掛利劍,帶著三天的乾糧,半天內疾行一百里。入選為這樣的武卒,國家會免除其家中的徭役和宅田稅。這一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將士戰鬥的積極性。短短几年,被吳起精選出來的武卒,成了戰國時最強悍的步兵,中原諸國皆為之震驚。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打敗秦軍五十萬大軍。並駐地佔領來的西河郡,寫下了《吳起兵法》。在這部兵法裡,吳起將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結合起來,即治國理政要用儒家思想,外治武備、發展軍隊,要用兵家思想。

《吳起兵法》與春秋末年孫武的《孫子兵法》曾經齊名,秦漢以前流傳甚廣。然而吳起的結局,卻令人不勝唏噓。當魏文候死後,其子魏武候在相國公叔座的妒才離間下,覺得民心比山河之固更重要的吳起,令人生疑,遂棄之不用。

楚國變法

吳起,在這樣的境遇下,離開魏國來到楚國。此時楚國政治腐敗、國力萎靡,早失了春秋時的霸主雄風。楚悼王繼位,苦於韓、趙、魏的不斷攻伐,國土的不斷減少,不得以下,只好重禮賄賂秦國出面與三國講和。

此般內外交困情形下,吳起的到來,使得楚悼王如獲至寶,隨即任吳起為宛城太守,一年後便提升為令尹。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令尹吳起,正式著手於楚國的官場大換血。虛職冗員一律淘汰,世襲貴族,削其特權,三代之後,削其爵位。嚴禁縱橫家遊說,嚴禁私門請託,並強迫貴族子弟遷至人口私少偏遠地,開墾荒地,自食其力。同時武卒的訓練,使得楚國經濟狀況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改善,軍事能力更是大大提高。公元前381年,吳起帶兵攻伐魏國,就在戰爭取得節節勝利時,楚悼王去世。在吳起變法中被動了奶酪的楚國貴族,趁勢合議要在葬禮上滅了吳起。

當吳起在絕望中撲向楚悼王屍體時,貴族齊發的亂箭也射中了楚悼王屍體。這,正是吳起為自己死後擬下的復仇計。按照魏國法律“麗兵王屍者,必加重罪,滅三族”。吳起死了,射殺他的貴族有七十多家慘遭滅族。吳起,通曉兵家、法家、儒家的一代改革家,以這樣的方式為自己復仇,實令人驚、令人嘆。吳起年輕時,家中也富有。但為求官職,耗盡家財仍未能成功。受盡鄰居譏笑冷落,吳起手刃三十多鄰居性命,逃出衛國前往魯國,拜儒家曾申為師。為能早日踏上仕途,即使母離世,吳起也不肯奔喪守孝,隧遭師驅逐而潛心研究兵法。當強大齊國兵伐魯國時,吳起的機遇終於來了。為消除魯穆公疑慮,領兵出征前,吳起毫不猶豫殺了自己的齊國妻子,以示效忠魯穆公。當領軍打敗強大齊國後,吳起躊躇滿志,意欲在魯國大顯身手。然而,打了勝仗的吳起,引來的卻是魯國群臣的非議。如此情形下奔去魏國,由魏奔至楚,不想最終命喪於楚。

吳起雖為死後的自己報了仇,但他的變法也在其死後夭折。楚國的軍政大權,始終被昭、景、屈三家貴族掌控。吳起的楚國變法,以失敗結束。

秦國變法

吳起被殺害22年後,衛國公族之後公孫鞅,總結了各國變法失敗的教訓。公元前361年,公孫鞅帶著李悝的《法經》三入秦國,力勸秦孝公變法圖強,由此揭啟了一場影響後世幾千年的商鞅變法。秦國的變法,在吸納李悝魏國變法的基礎上,牢抓戶籍這張大網,這等於君主將對百姓的控制權緊握手中。控制住百姓,如何讓百姓為君主所用?秦律將爵位分為二十等級,並將軍功作為賞爵的唯一依據。公孫鞅的新法規定,不論出身,只要在戰場上英勇殺敵,都可依斬首的數量賜予對應爵位。戰敗者,則要削奪爵級。同時,嚴禁私鬥,違者重刑伺候。儘管如此,秦國的孟、西、白三世家貴族,為公渠引水與下游灌溉區起了衝突。公孫鞅為使新令無障礙執行,以此為懲戒,在渭水河畔屠殺了參於私鬥的700餘人。一時之間,渭水河畔哀聲震天,屍橫遍野,連那渭水也變成了一條流淌的血河。公孫鞅的變法,光是死刑,就有十多種死法。另外,致人殘疾的刑法,如割鼻、砍腳、閹割更是聳人聽聞。

太子贏駟因不滿送進太子宮的大米摻了沙子,領軍屠殺納糧地。這暴行撼動了公孫鞅推行的新法。由於太子是未來國君,太子傅贏虔代為受割鼻之刑。

公孫鞅的“什伍”戶口編制,將秦人五家編一伍,十家為一什,各家之間要互相監督,如發現與秦律相違者,要互相告發,一家有罪如不告發,其餘各家全部連坐。如以謀反或投降罪被連坐的,無論男女老幼,一律在市場上處以絞刑。公孫鞅殘酷變法的推行,使秦人皆怯於私鬥,勇於公戰,戰場上以殺敵邀賞為建功立業。秦國的軍隊所向披靡,成了名副其實的戰鬥機器。為了增加秦國稅收,公孫鞅強制推行小家族制。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餘結婚後必須分家,單獨立戶,否則加倍徵收戶賦。在與魏國交戰中,公孫鞅騙取舊交魏公子卬的信任,獲得戰爭勝利,迫使魏國歸還部分河西地。秦孝公因此將於、商十五座城池封賞公孫鞅,故稱商君,史稱商鞅。

正當商鞅的變法在秦國逐見成效,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當年的太子贏駟坐上君位,第二年秦國稱王,贏駟即秦惠文王,原來的太子傅贏虔趁勢報起受割鼻刑之仇,誣告商鞅意圖謀反。無奈之下,商鞅倉惶出逃,忘帶身份證投住旅店,被店家告發抓去官府,後受車裂刑五馬分屍而亡。

戰國,一個雲譎波詭的時代

商鞅,史上最著名變法家,卻死於自己的嚴法之下。與吳起不同的是,商鞅雖死,但他推行的新法卻保留了下來。在綿延一百多年的戰國變法中,最終形成了後世兩千多年的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國家機器的雛形。

縱橫家張儀

戰國中期後,圍繞著怎樣爭取盟國和對外擴展的策略問題,縱橫家登上歷史舞臺,左右逢源,大行其道。出身於魏公族的張儀,是連橫外交策略的創始人。商鞅受刑9年後,即公元前329年,張儀來到秦國,推銷連橫策略,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當上相國。公元前313年,為破壞齊楚聯盟,張儀入楚勸說楚懷王,並許諾只要與楚國斷交,秦國就獻楚六百里商於地。由於商於地的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禁不住誘惑的楚懷王立即與齊斷交。可當楚國使者去接收秦國獻地時,張儀卻說當初許諾的是六里地,而非六百里。楚懷王大怒,起兵伐秦。此時秦早已做好迎戰準備。公元前312年,楚發兵進攻秦、韓,同時齊國聯合宋國一起伐魏。秦兵分三路,由張儀總領,一路由魏章統率,在河南丹水以北打敗楚軍,斬首八萬。隨後與甘茂領的一路軍會合,一舉攻取楚漢中六百里地,並設下漢中郡。另一路由樗裡疾領軍,打敗攻魏齊軍,並與齊軍、韓軍配合,迫楚退兵。公元前311年,秦攻下楚國召陵,與早先攻取的關中和巴蜀地連成一片。原本據守甘肅南部和陝西北部的西陲秦國,由此順利挺進中原,為日後吞併中原,埋下重重伏筆。

戰國,一個雲譎波詭的時代

張儀

這一年,秦惠文王卒,其子武王即位。好武喜斗的武王贏蕩,不滿僅憑口舌之功攪動天下時局的縱橫家,棄張儀不用。無奈之下,張儀離秦赴魏,後於309年卒於魏。

蘇秦合縱抗秦

當一代縱橫家——張儀,在秦國的政治舞臺上呼風喚雨落幕前,戰國史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同為鬼谷子弟子,蘇秦遊走列國並不被重用。在窮困落魄中,嚥下家中冷餅和冷言冷語,蘇秦發奮攻讀《周書陰符經》。適逢求賢若渴的燕昭王,建宮養賢,招賢納士。蘇秦方在燕國被重用。

燕國,本是地處北部的一弱小諸候國,因為遠離中原,弱小燕國到也在中原爭霸的兼併戰中,歲月靜好守得一方天地。隨著戰國兼併戰的強勢開啟,東部強大齊國的疆土已延伸至燕國邊境。公元前314年,趁著燕國權臣篡位內亂,齊宣王以幫助平復內亂為由,出兵侵佔燕國的大部分領土,燕國差點被滅。公元前312年,韓國作質子的燕公子職,在趙武靈王護送下,回燕國登上王位。痛失父兄和國土的公子職即燕昭王,決心效法別國變法圖強,振興燕國,滅掉齊國,為父兄報仇,為燕國雪恥。

士為知己者死,在窮困潦倒際受燕國禮遇,蘇秦願為燕昭王肝腦塗地。此時挺進中原的強大秦國,正虎視耽耽緊盯中原。

蘇秦成功遊說中原最強國齊國,聯合燕、韓、趙、魏合縱攻秦。原本稱帝的秦國,在五國合縱聲勢下,只得取消帝號,與五國講和,並返還侵佔趙、魏的部分土地。戰國七雄鼎立期,尚餘如宋、衛、曹等這樣的小國於大國夾縫中生存。作為燕國間諜,為齊緡王效力的謀臣,蘇秦的真正計劃是誘齊滅宋。此時的宋,雖是小國,卻因是商王族故地,繼承祭祀文化,成為戰國時期的經濟中心兼公國。擁有“膏腴之國”美稱的宋國,地位特殊,是以所有大國都想咬上一口而又不得的態勢。只要誘齊滅宋成功,齊國必將遭眾伐。

戰國,一個雲譎波詭的時代

蘇秦

公元前286年,宋被齊滅。秦領燕、韓、趙、魏伐齊的號角也吹響了。蘇秦的間諜身份也暴露了。當蘇秦發出最後一封密函給燕昭王后,被齊緡王車裂而死。一代出色縱橫家,為報知遇恩,就這樣用生命付作了代價。1973年,河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著有蘇秦在齊期間寫給燕昭王的書信。這在那不知禮儀廉恥為何物,只掙功名利實祿的紛爭時代,蘇秦此義舉實令人敬。

伐齊的聯軍已退出,燕將樂毅孤軍揮旗直入齊地。五年時間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幾近滅了齊國。由於燕國本來國力較弱,無力消化吞併來的大量土地,防守有疏,攻下的城池皆被拼死反抗的齊軍重新奪回。齊國雖復,元氣卻大傷。這個曾經的中原東部強國,再無力參於合縱與秦國抗衡。燕國,也沒能因齊的衰弱而崛起。秦國,成了戰國七雄中唯一最強的國家。蘇秦,一代出色縱橫家,唯少了縱觀大局的慎密思慮。沒有了各國強有力的合縱抵禦,秦國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步伐。公元前263年,秦軍撕開韓國上黨郡與本土聯繫,韓國欲獻上黨郡求和。不願歸秦的上黨郡守馮亭,將上黨郡十七城池獻給了趙國,趙派大將廉頗駐守長平。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傾舉國之力各集合百萬大軍,於長平城五十多里山地拉開戰勢。因老將廉頗堅守不出,雙方對峙三年之後,秦國使用離間計,使趙孝王以為廉頗怯戰,派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主動大舉出擊。秦將白起誘趙軍深入後,斷趙軍糧草和退路,再命強悍騎軍分割趙軍。斷糧46天的趙軍在極度絕望中互相殘殺,以人為食。趙括親自搏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大軍降秦。白起全部活埋,只留240個年幼戰俘,回趙散佈秦軍之威。

長平之戰,是秦朝統一之前的最後一次大決戰。之後,六國再沒力量與秦對抗。

戰國,一個雲譎波詭的時代

秦滅六國

公元前238年,二十一歲的贏政即位。李斯作為秦王贏政謀臣,力建對六國採取離間、暗殺和戰爭相結合的策略。很快,李斯的這些計策使六國混亂不堪。秦滅六國的步伐,隨之加快。

戰國,一個雲譎波詭的時代

贏政

公元前230年,秦軍再次發動強大攻勢,一舉滅韓。公元前228年,秦俘趙王,趙國滅。同年秦軍屯兵北部,燕國上下一片恐慌。無奈之下,燕國太子丹,請出刺客荊軻刺殺秦王贏政。

太子丹為何有此舉動?交出燕國地圖,俯首向秦稱臣,留一條命苟且不也是一條活路?原來,太子丹幼年在趙國做人質時,贏政的父親贏異人也在趙國做人質。相同的處境,使得年齡相仿的太子丹和贏政,很快成了兒時的玩伴。

多年後,贏政親政,太子丹又被迫在秦國作人質。贏政絲毫不戀發小之情,反而屢屢羞辱太子丹。逃回燕國的太子丹明白,冷酷無情的贏政,一旦憑藉鐵騎吞併中原,無論是自己,還是燕國百姓,必將面臨無盡苦難。於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易水河畔,太子丹為荊軻設宴送行。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仰頭飲盡杯中酒,荊軻悲壯吟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秦國朝堂,贏政緩緩展開荊軻獻上的燕國地圖,圖盡忽一匕首現,贏政大驚,一道寒光已閃過面門。衣袖被扯斷,贏政奮力掙脫荊軻,繞柱躲避。又一匕首刺來,卻插進贏政頸邊的朝堂柱上。

幾番肉搏,侍衛已衝上朝堂。秦王殿上,荊軻永遠閉上眼,終,未能返燕。荊軻的行刺,激怒贏政,吞併中原的步伐再度加快。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公元前221年,中原最後一國,齊國被滅。秦,一統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