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戰國」有什麼區別?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春秋和戰國合起來史稱“東周”,是為了區別西周。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國歷史上繼西周之後的朝代,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建立東周,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以別於西周。

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區別主要就在:首先在先後上,春秋在前,戰國在後。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區別?

其次,隨著周王室逐漸衰弱,春秋時各路諸侯還在爭霸,霸就是霸佔一方,就像英雄排座次,爭個一二三四五,爭誰是天子之下的老大的問題,還遵從在周天子的名下與所謂號令下,比如最先稱霸的齊桓公在管仲改革內政的情況下,國力強盛了,管仲一看可以了,時機到了,打出個口號吧,曰“尊王攘夷”,這麼著一來,就出師有名嗎,誰不服,一個是理上說不過去,二個是又比人家實力不過,這樣第一霸就樹立起來了。後來幾霸也都差不多此套路,“尊王”的大旗到手,再加上實力夠強,就OK了,就像現在的聯合國了,美國說了要遵從什麼什麼國際憲章。聯合國總部咋不開到中國呀,還是老美人家霸權在握呀。總之春秋時是有個名存實亡的天子的存在,最有名的有春秋五霸。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區別?

到了後期,眾多的小諸侯國漸漸歸併為了幾個大諸侯國,已經完全脫離了周天子的轄制,實打實的各佔山頭各自為王稱雄,已經不是爭座次,誰是老大老二的問題,而是有你沒我,兼併消滅,最有名的戰國七雄便是。

可見,春秋與戰國的根本區別,其實就是爭霸與爭雄的區別,爭霸還可以相互間彼此相互妥協互存,有一個道統無形中在維護著平衡,到了戰國爭雄,勢必要分出個高下雌雄,一山不容二虎,最後結束於秦國一統天下,從而建立了新的帝制制度。

其實,原則上,東周時基本上都是戰亂的時代,理應都可以叫戰國時代,畢竟都是戰事連綿,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特徵,但是,之所以分出個春秋的叫法,主要就是因為,歷來又有一說法,說春秋時代是由於魯國孔子修編了魯國史官記載的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

《春秋》記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歷史上通常將周平正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差不多。

這個說的也有其道理,既然《春秋》記事的時期是春秋時代,那麼東周後半時期沒有《春秋》記事的也就叫做戰國時代,這麼說,二者的區別就是有沒有《春秋》記事也是一個主要區別嘛。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區別?

而另外一個,戰國名稱的由來是這樣的,春秋以後形成了七個較大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彼此間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

《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

"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

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這也就是史料稱的“戰國時代”的來源處。主要就是公元前475年,即《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