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趙構失眠的岳飛

01

張俊與韓世忠靠著自己高度的政治覺悟,巧妙地躲過了一劫。而岳飛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最終落了個被殺的厄運。

岳飛被殺,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趙構害怕武將權柄過重,威脅到自己的權力。之前我在講北宋歷史的時候曾提到過很多次,宋朝的皇帝害怕外患,但更害怕內憂,尤其是害怕出現“太阿倒持”的現象。

讓趙構失眠的岳飛

什麼意思呢?就是本來握在皇帝手中針對臣民的寶劍,最後握在了臣下手裡,反過來威脅到皇權。於是,宋朝獨有的軍事制度就在這種背景下建立起來,讓持劍的武將脖子上再騎著文臣或宦官,轉動腦袋必須得事先請示,武將成了皇帝手裡的提線木偶。

但是到了南宋初年,外患已經危及到朝廷的存亡,也就顧不上什麼內憂了,一些將領、軍卒、盜匪見機會難得,就打著官家的名義,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後來,經過兼併重組,全國就形成了39個鎮撫使,岳飛便是其中之一。這些鎮撫使的軍隊名義上是官兵,但其實更像是家兵,比如岳飛的岳家軍、韓世忠的韓家軍、張俊的張家軍、吳玠[jiè]的吳家軍,等等,唯獨沒有趙家軍。

讓趙構失眠的岳飛

想都不用想,趙構心裡絕對很不是滋味。

因此,只要搞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構在局勢剛一穩定,便要拿武將開刀。

02

當然也有人可能認為,是不是趙構太敏感了,岳飛精忠報國,心繫天下,這事地球人都知道。你皇帝要是看不慣他,可以罷去其官職,扣發其工資,罰沒其家產……有一萬種辦法去修理他,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取其性命啊。

其實這事不應該怪趙構,要怪就怪趙構是皇帝,因為皇帝思考問題的方式從來都與我們這些屁民不一樣。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去看,趙構在岳飛有望收復中原失地的時候把他給召回來,肯定是不對。可是如果站在皇帝自己的立場去看,這實在不是一個好兆頭。

讓趙構失眠的岳飛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曾影影綽綽地提到過,趙構最怕的不是打不贏金國,而是怕把金國給惹毛了。想當年欽宗皇帝不也自以為能擋住金兵嗎?結果又如何呢?退一萬步說,即使真的打敗了金國,收復了失地,那接下來按照岳飛的說法,肯定是迎回欽宗皇帝(徽宗已死)啊。欽宗皇帝回來了,如何對他進行安排,以及趙構是不是還能繼續當皇帝啊,等等,都是問題。

而這些問題,岳飛從來沒有考慮過。

至於岳飛是不是好人,這一點在今天看來顯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繼續站在皇帝的角度,那就不好說了。因為趙構吃過這方面的虧,他總覺得壞人在翻臉之前與好人沒什麼兩樣,甚至比好人還要慈眉善目,比如在苗劉兵變爆發前,誰能想到苗傅和劉正彥會造反?所以這個皇帝不管是誰當,只要感覺有人威脅到他的權位,寧可錯殺,也不會漏殺!

要知道,那句名揚天下的“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可不光是金軍聽著睡不著覺,趙構聽著也同樣睡不著覺。

讓趙構失眠的岳飛

03

其次,岳飛寧折不彎、眼裡容不下沙子的性格特點,也是導致他悲劇的一個原因。

岳飛是有脾氣的,而且脾氣還很大,這倒是符合能力越大脾氣越大的定律。岳飛脾氣有多大呢?大到爆發起來連皇帝的賬都不買。

再舉個小例子,當年大將劉光世退休的時候,趙構與岳飛正處於蜜月期,就想讓岳飛接收這支劉家軍。岳飛知道後非常高興,現在岳家軍有十萬之眾,是各路大軍中人數最多的一支,如果再加上劉光世的幾萬人,那簡直是如虎添翼,假以時日,收復中原、迎回二聖絕對不是夢啊。但趙構對岳飛的計劃很不感冒,加上當時宰相張浚不願意看到武將勢力擴大,從中使壞,最後劉光世的軍隊就沒有撥給岳飛。

岳飛很生氣,立馬就將了趙構一軍,說我辭職不幹了。我老孃去世了,我應該守孝三年,於是不等工作交接好,第二天便拍屁股走人,回廬山給母親守孝去了。

讓趙構失眠的岳飛

《精忠岳飛》劇照

趙構頓時傻眼,因為這時宋金還沒有議和,金軍隨時有南下的可能,岳飛這一走,等於是置朝廷的安危於不顧啊。儘管趙構後來讓人好說歹說把岳飛給勸回來,但就此對他的看法也發生了180度大轉變,認為岳飛不好控制,將來一定是個麻煩。

另外,除了耍小性子,岳飛還干涉趙構立太子的事,同樣讓趙構不爽,最終使得兩人漸行漸遠。但此時的趙構雖然下定決心除掉岳飛,卻不好去實行,因為畢竟岳飛沒有犯什麼大錯,莫名其妙把他給殺了,物議洶洶,還真不好向百姓交代。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趙構就必須找個替罪羊幫他辦這件事,而秦檜無疑是最佳人選。

04

歷史上,很多小說戲劇中,秦檜一直被描繪成賣國求榮的賣國賊。乍一看,是沒什麼問題的,可仔細一想,又感覺有點不對勁。這裡且不說秦檜是不是賣國賊,要說他賣國求榮,就多少有點說不通。

我們都知道,秦檜在南宋已經幹到了宰相的位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幾乎是榮到頂了。那麼,即使他把整個南宋都給賣了,到頭來在金國也最多是做個宰相,說不定還是個受氣的宰相。因此像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瞎折騰秦檜肯定不會去做的,他真要是求榮,估計也是求保住現在的榮。而保住現在的榮,最好的辦法就是保住大宋江山。而保住大宋江山,在秦檜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議和。

讓趙構失眠的岳飛

但岳飛反對議和。

岳飛反對議和,在於他認為戰爭是通往和平的最好途徑,你秦檜讀書多,又不是不知道,那些異族就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翻臉比翻書還快。人都說吃一塹長一智,我們在這方面吃了太多虧,也該長長心眼了。

秦檜當然知道岳飛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可問題的關鍵是,作為一個文臣,在國家危亡之際,他的價值只有在談判桌上才能更好地體現。岳飛是主戰派的靈魂人物,他的功勞越大,對秦檜的威脅就越大。而秦檜要想保住相位,並在朝廷中樹立威信,只有兩種途徑,一是不惜一切手段打壓主戰派,二是積極主動地去與金人議和。這樣才能把保住半壁江山的功勞收入囊中。

只不過,想法雖然好,但在具體的操作中,秦檜遇到了與趙構一樣的問題——岳飛是個近乎完美的人,沒有一點破綻,不好下手啊。

好在就在這時,張俊找上門來,說:“秦相公,我有辦法置岳飛於死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