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鴉片戰爭,淺析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衰敗的隱患

盛世中的人都是幸運兒。所謂盛世,就是內無貪腐,外無強辱,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衣食無憂。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乾隆盛世是僅有的三次大規模盛世之一,是繼漢文景之治、唐貞觀開元盛世之後的最大盛世。

提起乾隆皇帝,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盛世明君。在清王朝的諸多皇帝中,他是最長壽、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也是許多作家和編劇最喜歡塑造的古代人物形象,在他們筆下,一個盛世的繁榮昌盛躍然而出。

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鴉片戰爭,淺析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衰敗的隱患


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中國的疆土之廣,人口之多,政治之穩定,經濟之繁榮,無不處於領先地位。據相關統計,乾隆時期中國的GDP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超越瞭如今的美國。

這樣一個盛世,卻在隨後的短短几十年一落千仗,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隱患的種子?

01


那時的中國自認是萬國朝拜的“天朝上國”,來中國朝貢的各個國家被稱為“屬國”。“天朝上國”的妄自尊大與乾隆的盲目自信在英國第一次訪華時體現的淋漓盡致。

乾隆五十七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為了通商貿易訪華,乾隆卻以為是弱國的進貢與朝拜。下面的大臣甚至為了避免皇帝震怒,把英使啟程前寫的一封表達兩國平等互利的信,用以下對上的語氣,把貿易邦交翻譯成外夷對天朝的恭順,“禮品”翻譯成“貢品”,“增進友誼”解讀成“慕順之心”。如此,一封兩國地位平等、正常邦交的外交信函,被潤色成了一份蠻夷小邦仰慕大清天朝、前來朝貢祝壽的賀表。乾隆看後,自是龍顏大悅。

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鴉片戰爭,淺析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衰敗的隱患


乾隆與整個清政府並不清楚英國的真實情況,甚至在大清統計文書上都沒有關於英國的記載,對外貿發展也是毫不關心。實際上,很早以前,英國就從中國採購大量茶葉和瓷器等物品,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貿出口國。

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急於開拓市場,改變中英貿易中英國連年逆差的困境。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英國人雖然與中國貿易往來多年,但當時只能在廣州“十三行”通商,且被設置了重重阻礙,忍受了諸多苛刻的法令。英國商人曾經要求中國政府多開一些貿易口岸,取消不平等的制度,但都被皇帝駁回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英國使團第一次訪華。

02


歐洲在工業革命的前期,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階段。在那之前,歐洲人確實不比中國人富裕多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歐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以英國工業發展水平最高,工業革命之後,英國人的生活水平可謂蒸蒸日上。那時,中國的工業還停留在中世紀時期,與英國有相當大的差距。

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鴉片戰爭,淺析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衰敗的隱患


英國派出第一個使團到達中國後,他們發現中國並不像想象的那樣遍地黃金,人人富貴。中國的貧富差距之大,超過了他們見過的所有國家。巨大的落差顛覆了他們以往的印象,更讓人感到震驚的是,他們發現中國人不但生活上貧困落後,精神上更是沒有絲毫的主權意識,普通百姓可以被當官的任意踩在腳下。

而同時代的歐洲,人權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即使尊貴如國王也不能將其他人置於腳下。國王如果損害了百姓的利益,百姓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只要有理,百姓常常會勝訴,國王則必須執行法院的裁決。

而中國的皇帝完全是一言堂,皇帝是天子,天子的話是聖旨,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反駁的,敢不遵守聖旨,那是殺頭的大罪。老百姓如果有冤屈,也常常是狀告無門。所謂官官相護,一個普通老百姓如果想告官,那基本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那時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老百姓即使有冤屈,也只能聽天由命,不得越級上訪。民告官即使勝訴了,也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因為封建王朝的皇帝不想助長這種民告官的行為,不想讓百姓有太多自主的思想,害怕因此動搖封建皇權的穩定。

早在16世紀初,麥哲倫就已經完成了環球航行。隨後,歐洲一些國家相繼來到中國南面的海域,各個國家不再閉關自守,全球化進程從此開始。但此時人類進步的腳步,還是比較遲緩的。直到乾隆所處的18世紀,工業革命飛速發展,一些國家開始跑步前進。

戴逸先生在他的《論乾隆》文中說:“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國經歷了產業革命的全過程。”

18世紀,歐洲政治文明也在火速前進。乾隆在位的60年間,一些國家相繼提出與主權、獨立相關的言論及行動,完善了律法,用法律來制約統治者,爭取到最大的民主權利。

而同一時期,乾隆皇帝卻對世界這種大局勢沒有絲毫的敏感。他視民主為洪水猛獸,抵制一切來自民間的活力和自主精神。他在位期間,完成了最牢固的專制統治,把民眾關進了專制的牢籠裡。

03


英國人第一次訪華時做足了準備,帶去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產品和最新的發明,並自信地以為這些東西會讓中國皇帝對英國刮目相看,從而開闢中英貿易的康莊大道。

馬戛爾尼使團的目的是,尋求平等、自由、全面開放的貿易方式。兩國可以互通有無,擴大生產,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全人類的生活水平。而中國統治者根本無法理解,在他們眼裡,統治者的地位和天朝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對於外來的利益是不屑一顧的。

自古以來,商人在各行業中處於最末端,外國人在清政府眼裡更是人類之末,與之交往過多有失大國的體面。另外,中國實行的是專制統治,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定性,統治者喜歡關起門來過日子,不希望受到任何外來的打擾。

英國人鎩羽而歸,從此明白不可能通過和平方式打開中國的大門。那些先進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做為“貢品”留給了中國。然而,乾隆對這些“貢品”沒有絲毫興趣,將它們全部“束之高閣”。

乾隆並不知道,他錯過了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後一個機會。更沒有想到半個多世紀後,英法聯軍正是用“貢品”中的火炮,轟開了北京城的大門。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英國人在搶劫圓明園時,意外地發現了當初訪華時的“貢品”,包括當時最先進的榴彈炮和手槍。這些“貢品”在倉庫裡放置了幾十年後,又重新回到了英國人手裡。英國人很納悶兒,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放著這些先進的大炮不用,卻用那些笨重過時的武器作戰。


如果乾隆能在英國第一次訪華時看清全球的局勢,重視英國帶來的最新的西方軍事及科技成果,抓住這次時機,加強對外交流,興許中國有可能迅速趕上世界水平。畢竟中國當時做為全球的中央大國,對外貿易都是大量出超,在世界經濟中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而從英國第一次訪華到鴉片戰爭,還有幾十年的時間。

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鴉片戰爭,淺析乾隆盛世是如何埋下衰敗的隱患


可惜,當時中國的封建文化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沒有抓住這次與英國人平等交往的機會。清政府完全沒有感覺到迫在眉睫的威脅,沒有認識到幾十年之後將要面臨的災難。

話說英國人訪華失敗後,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無恥地向中國走私鴉片,這個在英國本土禁止銷售的毒品大量進入中國。同時,以武力征服中國的聲音開始在歐洲響起。他們認為,不用武力是無法打開中國的大門的,以禮相待對中國來說起不到任何作用。

清政府的妄自尊大和封建專制導致了之後的鴉片戰爭,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英國人在第一次訪華以禮相交時沒能得到的東西,在幾十年後通過武力一條不少地得到了。

04


乾隆時代的專制統治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災難性的影響。 它雖然創造了空前的政治穩定,養活了數量空前的人口,但也塑造了一個空前專制的“盛世”,造成了中華民族精神上的懦弱和僵化。民眾沒有絲毫自主的權利,他們的隱忍、聽話,他們僵化的頭腦,無法挺直的腰板,都為盛世之後逐漸走向衰敗埋下了隱患。

清朝前期經濟比較發達,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清王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無須與外邦互通有無,甚至害怕外國人進入中國民間會滋生事端,防礙統治的穩定。因此,清王朝釆取了閉關鎖國政策,將自己與世隔絕,不理會世界局勢的變化。

清政府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始終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不肯醒來。他們自認是文明之邦,其它國家都是野蠻民族,想要到中國來學習先進文化。他們把西方人的正常外交,當成是對中國的臣服。他們的固步自封和盲目自大造成了中國的衰敗,從嘉慶皇帝開始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落後捱打的境地。

正如馬戛爾尼所說:“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作者簡介:茉莉夭夭,推薦優質好書,分享個人成長,傳播健康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