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經歷了三次大的貶謫,是否放棄了對自己祖國的報答?

張必聰


去世前三個月,蘇東坡途徑江蘇鎮江金山寺,即興作詩一首《自題金山畫像》:

心如死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這首詩是蘇東坡一生的寫照,黃州、惠州、儋州便是蘇東坡三次被貶謫之地。1079年烏臺詩案之後,蘇東坡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無權簽署公文,不得擅離該地區。說白了就是以犯官的身份被看管起來。這是蘇軾第一次遭受貶謫。

自20歲以第二名成績考取進士,30歲成為名滿天下的大文豪,被貶黃州是蘇東坡生平遭受的最大挫折,不啻於天堂跌入地獄。他迷茫困惑、他閉門不出,他想不明白為何淪落至此。他固然對高層已經失望,但從未放棄過對老百姓的憐憫,他總是盡其所能的幫助老百姓。有一件事最能說明。

蘇東坡有個摯友名叫巣谷。在蘇東坡被貶黃州之後,巣谷前來黃州陪伴蘇東坡,併成為其孩子的老師。有一天兩人閒聊,巣谷說:我有一個祖傳秘方聖散子,可以治療瘧疾。蘇東坡就問:那你能不能傳給我呢?巣谷說:只要你答應不絕不傳給別人,我就告訴你。然後蘇東坡對著濤濤的江水發誓絕不外傳。

不久,一場瘟疫席捲黃州,成百上千的民眾死於瘧疾。蘇東坡這時候突然意識到,他手中握著治病的良方。於是他用大鍋熬藥,讓眾人服用,救下了好多好多的黃州百姓。

通過這次的實踐,蘇東坡十分的推崇這個秘方,於是他背叛了對朋友的承諾,貢獻出了“聖散子”的秘方,把配方傳給了他的名醫朋友“龐安常”,要他救治瘟疫患者,並將此方傳於後人。他舍卻朋友間小義,使此方得以傳給後世並救活了無數的瘧疾患者。

2000年,法國巴黎《世界報》組織評選1001-2000年間的“千年英雄”。全世界共12名入選,蘇東坡是其中之一。《世界報》認為:蘇東坡的從政生涯同他的詩文書畫一樣,都屬於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他都盡其所能幫助老百姓,他滅蝗、抗洪、救孤兒、修水渠、建醫院,為政一方、造福一方,風雨不改其志。


王瑜wangyu


蘇軾,是我比較喜歡的古代名人之一。中學課本上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印象非常深刻。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五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

雖說自己總是在政治上鬱郁不得志,可蘇軾本人對於家國還是有著非常濃厚的情懷,在徐州任知州和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時。蘇軾曾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後來成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個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保持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大愛的表現,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後青舂期哋詩


蘇軾一生波折,仕途坎坷。經歷過三次大的貶低,但從未放棄過國家和人民,隨時等待國家和人民的召喚,甚至是在垂垂老矣的暮年,在接到國家委任職位的通知時,不計較個人得失,無關乎年齡大小,欣然回京受命,可看的出蘇軾即使被貶諦,依然未忘記自己的國家。


清水一瓢


我是此岸,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是蘇軾經歷數次貶謫,心中雖有波瀾,但是沒有放棄報國之心。

北宋時期“新”“舊”黨爭涉及的人很多,蘇軾先經“烏臺詩案”,一生經歷了三次大的貶謫:黃州;惠州;儋州。內心豁達的蘇軾沒有鬱鬱寡歡,他每到一處就建屋,和當地的人民相處融洽,並以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心態,以自己的方式報國。

由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窺得鳳闕豹斑:

《南康望湖亭》:“許國心猶在,康時術已虛。”這是蘇軾去惠州途中經鄱陽湖時所作的詞,“許國心”正是蘇軾報國之心。

《行瓊儋間肩輿坐睡夢中得句雲,千山動鱗甲萬古酣笙鍾,覺而遇清風急雨戲作此數句》:“登高望中原……久矣此妙聲,不聞蓬萊宮。”

《千秋歲,次韻少遊》:“斜陽正與長安對。……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

蘇軾認為“天其以我為箕子。”,遂也將文化帶到各處,同時,蘇軾的洞達和超脫,使得他成為北宋時期詩詞文大家。


此岸


不要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也不要用現代人的價值觀去衡量古人。這不是一回事。古人對“天”負責,對“良心”負責。特別是宋朝的文化人,有種天然的自覺:為天下人謀福利。(可以瞭解《國史大綱》中提到的秀才教。)

在他們眼裡,個人的榮辱反而是次要的,比如范仲淹,一直將自己的位置發揮到最大價值,能寫詩,能打仗,還推薦了大量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他寫的。

比如張載那段著名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當然還有朱熹,雖然他是聖人,後世名聲很響,但是他本人在當時並不得志,一輩子都在小職位上起起伏伏,還要面對其他人的彈劾和排擠。可是他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注四書,並且將一生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四書上,學習,提高,不斷完善四書集註。

就像曾國藩說的:“聰明福祿,予我者厚哉!棄天而佚,是及兇災。

”大概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生的聰明,有智慧,有福氣去做一定位置,這都是上天的恩賜,違背上天的意志而自我墮落,必定會有災禍。

現在再來看蘇軾經歷三次大貶謫,是否放棄了對祖國的報答,這個問題。

蘇軾在哪裡都是蘇軾,他有他自己的一輩子,有他自己的個人操守,有他要做的事,這和愛國沒有關係。

1.和朝廷的關係

朝廷是重用還是貶謫,是君恩。所謂“食君祿,分君憂”,每個人都渴望被重用,不只是為了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而且還有施展自己理想抱負的機會。

就算被貶謫到海南,但是做的還是朝廷的職位,拿的還是朝廷的薪水,還是為朝廷做事的性質,鬱悶失望的情緒肯定會有的,偏遠之地的生活也不會很舒服,但是蘇軾看的很開,還是很安心的一邊享受生活,一邊做好分內之事。

2.和老百姓的關係

無論在哪裡,無論職位高低,都是百姓父母官,除非根本沒有一點辦法,(比如任副團練使的時候,他沒有任何實權也就算了,還被特別要求,不得簽署文書,所以他只能交交友,釣釣魚,寫寫詩)。蘇軾都竭盡全力在能力範圍內為百姓謀福利,這是他的道德要求。

比如,蘇軾在杭州清理西湖的淤泥,修建蘇堤,在海南克服語言不通的困難大力推行教育等等。

綜上,對蘇軾來說,很難說怎樣才算是報答祖國,怎樣才算是不報答,就算是換成報效朝廷也是一樣。難道貶謫之後要反社會麼?因為這些外因根本不影響蘇軾對自己的定位。

國家給了榮譽好處,就報答祖國,反之就失望憤懣,破罐子破摔,走向反面。能不能說這像是種功利化的交易?蘇軾不會這麼自輕自賤的。


曉芬克愛讀書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進士及第,深得歐陽修賞識,一時名動京城。正欲大展拳腳之時,傳來母親病故的消息,回鄉丁憂三年。歸來朝野已不復往日,王安石的新政真在推行。蘇軾的昔日好友,包括歐陽修因為反對新政而逐漸的遠離朝野。

蘇軾想起回京途中所見,民生凋敝,百姓疾苦,便對新政持反對態度。而他忽略了一點就是,變革往往也意味著犧牲甚至流血。他曾上書陳述新政的病敝,而遭受到新黨打壓,於是自請離京。

元豐二年,蘇軾被調往湖州,例行公事寫了一封《湖州謝表》。畢竟是文人,本來官樣文章,偏多了些個人色彩。這便被人捏造陷害,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差點因此喪命,多虧了舊日政敵王安石慷慨陳詞。

從此蘇軾的仕途可以說江河日下,被貶黃州,出任團練副使,沒有實權。為生計,在城東開荒種田,“蘇東坡”由此而來。那時候以牛羊肉為上品,而東坡只能吃些豬肉了,而且也不是每頓都能吃上。而作為一個吃貨,他居然發明了東坡肉。

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重新啟用司馬光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本以為蘇軾的春天就要來了,卻不成想如曇花一現。因為蘇軾發現舊黨執政後,思想頑固僵化,腐敗現象嚴重。所以又開始彈劾舊黨,這下好了,新黨舊黨全得罪了,他就像是風箱裡的老鼠。

元祐四年,蘇軾知杭州。發現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嚴重,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他開始 著手這一工程,用挖出來的淤泥修築長提,就是有名的“蘇堤”。

紹聖四年,六十二歲的蘇軾被貶儋州。這時候的蘇軾就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了,然而他並沒有放棄,開學堂,育人子弟,開化民風。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是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

這大概就是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仕途坎坷,在政治上看起來確實沒有多大作為。但是心懷國家,多次上書陳情利弊。身為父母官,每到一個地方必以百姓為先,利用有限的權力為百姓謀福利。由此看來,蘇軾從未忘記報國之志,對國家對百姓始終如一。而在文化上,蘇軾開豪放詞風,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造詣極高,是宋四家之一,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HXB520


古代統治階級的思想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蘇軾為官幾十年當然明白箇中道理,即使被貶謫也絕不會有任何情緒,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所以他隨遇而安,活出自己的精彩,心中也始終不忘朝廷,不忘有回去的那一天。


遠之草書


任何人在被誤解,被陷害,被折磨,都不能放棄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忠貞,對山水的眷戀,對親人愛戴,對人民的責任,東坡先生正因為有這些正能量精神支撐,貶不表志,學不諂媚,不作妁才趨火附勢,個人愚見,共討共嘗!


高悶生


蘇軾屢遭貶滴,確有心灰意冷之時,但達觀的人生態度值得後人景仰。曾寫詩:心如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可見,其報國無門,壯志未酬之感慨。然而一有機會,就為國為民做事,體現了古代知識分子的豪情壯志。如今我們能看到的蘇堤,就是在其被貶杭州之時為百姓做的一大實事。蘇軾三次遭貶,卻痴心不改,被貶海南召回之時,死於途中。真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


盲人點燈


並沒有,反而有很多的貢獻,蘇軾是宋代的文學家和思想家。而蘇軾的一生經歷坎坷 多次受到排斥打擊,遭受了很大的政治磨難,任途曲直,歷經升降,時刻處於人生的逆境,面對這如夢的人生,他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思想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不渝的信念的人格思想與佛,禪,道,等諸家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和心靈境界的人生哲學很好的結合。並通過他的一種文學作品表達一種對社會,人生以及宇宙本體的思索和他對待人生超曠達觀的態度。

所以他的人生態度給了後入巨大的影響,他主張積極入世有為,又不失靈活圓通,他主張義是人生追求的境界,又認為應該義利常兼,他主張維護社會綱常代表的禮,又不失人生的情趣,越禮法而顯深情,這些世界觀哪怕在現在也非常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