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東坡”之名起源於耕種東邊菜地,為何蘇軾會淪落到種地?

limali


關於蘇軾取“東坡”之號的緣由,南宋洪邁曾深入研究過。洪邁認為,這主要是他一生仰慕白居易。白居易詩中多次出現過“東坡”的字眼,蘇軾很喜歡,乃欣然借用。

天才如蘇軾,他也有自己崇拜的先賢。他的崇拜對象有莊子,陶淵明,也包括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蘇軾在詩文中屢屢自稱:“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他還說:“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

據洪邁考證,白居易的詩文中屢屢提及“東坡”這個詞。如他在被貶四川忠州的時候有詩《東坡種花》:“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而且他在東坡高地上栽種花樹之後,還經常去那裡徜徉,欣賞:“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離開此處後,還寫詩懷念:“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

一句話:“則東坡之名,非偶爾暗合也。”

蘇軾一生真的很慘嗎?與他的才華相比,他一生的境遇確實不佳。

“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在他生前,自從發現自己與白居易一生的經歷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後,不由得大為慨嘆:“庶幾復享晚節閒適之樂。”感到自己冥冥之中自己終究也能和白居易一樣苦盡甘來。

我們知道,白居易晚年生活穩定,稱得上是安享晚年。“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活了75歲,在古代詩人當中算是長壽了。蘇軾很羨慕他,遺憾的是,喜歡談養生的蘇軾活了不到65歲。

蘇軾未能得享高壽,確實也與他生活窘迫有關。

比如他在密州做知州的時候,寫過一個短篇《後杞菊賦》,在小序中,他說自己做官十九年,家庭日益貧困,衣食穿著,還不如以前。這次來到密州,和朋友沿著城牆溜達,居然在荒廢的菜園裡找到杞菊來吃,還相對摸著肚子大笑。

再比如他在被貶黃州期間,就曾經要開墾荒地以貼補生計。他在住宅東邊買了五十畝地,種植花木莊稼,還建了一所小房子。興之所至,他就拄著柺杖在這東坡地上獨自散步:“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此情此景,必能讓他“思接千載,神遊萬里”,他肯定能想到自己崇拜的前輩陶淵明,想到白居易。關於“東坡”的詩句肯定也自然而然地湧上心頭了。

種地就是“淪落”嗎?很苦嗎?很慘嗎?

也不見得。

蘇軾崇拜陶淵明,也是很真實的。比如,他喜愛陶淵明的詩,自言每當身體不舒服時,就找陶淵明的詩來讀,但每次只讀一篇,因為陶淵明的詩很少,他怕讀完了,以後就沒有用來排憂遣悶的了。

他曾點評陶淵明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說:“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餘之世農,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可見蘇軾雖生在詩書之家,但他並沒有脫離農業勞動,所以才能有有會心的共鳴,才能親切體會到陶詩之妙,同時也隱隱透露出自己因從事稼穡耕種而生的自豪之情。另外,他在讀陶淵明“種豆南山下”一首詩後說:“覽淵明此詩,相與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也表明了自己喜歡陶淵明這樣的生活方式。

蘇軾還曾給弟弟蘇轍寫信說:

“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然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

大意是說,自己並不是只好陶詩,更是仰慕陶的為人。

蘇軾說他的一生遭遇,全在於自己的“一肚皮不合時宜”。這屬於自嘲,但他未必後悔。他有一首贈人的詞很有名,其中有這樣的句子:“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其實,這正是他的夫子自道。

蘇軾是一位永葆赤子之心的人;他歷盡世間坎坷,看遍人情冷暖,萬里歸來依然天真如少年。


花眼看花


這主要是由蘇東坡的性格和當時宋朝的黨爭導致的。

在被貶黃州之前,他在黃州、杭州、密州等地任職期間,見識到了王安石的新法帶來的種種傷害。在饑饉的災荒之年,老百姓流離失所尚可理解;在風調雨順的大豐收之年,老百姓一年的收成也不足以償還青苗貸款利息。為了逃避利息,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而這一切都被蘇軾看在眼中,寫在他的詩詞之中。

蘇軾是名滿天下的大文豪,他的文章一經寫就,就全國傳誦。神宗皇帝也是蘇粉,喜歡讀蘇東坡的詩文,這讓改革派特別害怕忌憚蘇軾,恨不能除之而後快。很快他們就抓住了一個機會。

蘇軾被調往湖州任太守,按照慣例蘇軾上書《湖州謝上表》以謝聖恩。本應感謝皇恩浩蕩的公文,他卻直抒胸臆,表達了對新政的不滿。其中”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四句更是表達了與改革新派的不同立場,”新進”一詞更是刺痛了改革派的神經。由此御史臺以此唯由,全國蒐集蘇軾詩文,彈劾蘇東坡。

蘇軾本性率直,更是個創作的天才,所見所聞一旦觸發了創作的靈感,他便不寫不快,必須要表達出來。詩文中在所難免有對新法表示不滿的字眼,於是他被關入御史臺的監獄。御史臺的監獄四周遍佈柏樹,烏鴉常在上面棲息,御史臺也被稱為”烏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的由來。

蘇軾被關入御史臺監獄,曹太后和蘇軾的朋友能展開了積極的營救。被關130多天後,蘇軾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他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他沒有公文簽署權、不得擅離黃州,工資減半,實際上就是一個毫無權利的犯官。

蘇軾有有大家子要養活,只靠微薄的薪水根不不足以養活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黃州太守徐君猷把一塊廢棄不用的軍用地給了蘇東坡。因為此地位於城門之東,蘇軾便自稱”東坡居士”。


王瑜wangyu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大家,里程碑式的人物,不敢妄議而貽笑大方。

巷聞:一日蘇東坡去王安家拜謁,王安石不在,僕人請蘇學士書房等候。蘇學士在王安石的書案上有一首沒作完的詩,只寫了兩句是:"昨夜秋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學士心想黃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是幹在枝頭也不會落的,因此他提筆給續了兩句:“秋花不與春花比,曉與詩人仔細吟"。蘇學士沒等來王安石就走了。王安石回來後看到蘇學士續的兩句詩後非常的不滿,心想你個小儒子敢挑我的錯,你還差多了。因此藉故將蘇學士貶到黃州。

蘇學士到黃州後俸祿低,不能自給,友人給了他東山坡上的一塊地讓他耕種自食。深秋時蘇學士起早到地裡去蹓彎,忽然發現一夜的秋風把坡上的菊花吹落了一地,他非常詫異,向當地人一打聽原來黃州菊花秋落地是真的。想起在王安石詩上自己續的那兩句詩學士的臉刷的一下紅到脖子了。

這就叫山外有山人上人,莫將自己看成神!

(心也笨,筆也拙,莫笑)!


手機用戶6614498158一


蘇東坡算是正直文人中的大才,由於書生氣太重,對社會上覆雜的黨爭,派系之間的爭權奪利,及人際關係認識不足,天真地認為,只要憑自已才能做事,不犯錯就可平安無事。老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最後被被人陷害,以莫須有的罪名停薪停職貶到黃卅,靠東坡荒地耕田度日。從蘇軾的遭遇中,應悟到有文化有天份是好事,但不要鋒芒太露以遭人忌,謙虛低調做人方可平安終老。


客家鄉音


蘇軾因為與王安石新政意見相左,處處受到新黨打壓,無奈之下自求外調,任杭州通判。後又先後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按那時候的規矩,每到一地上任,都是要寫謝表的,無非是感念皇恩浩蕩之類的。而蘇軾就是因為《湖州謝表》而引來牢獄之災的,也就是“烏臺詩案”。死裡逃生後蘇軾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因為俸祿微薄,無奈之下在城東開荒種田,並且以“東坡”為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