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蘇軾、陸游、辛棄疾、李清照等兩宋詞人,你最喜歡哪一位?為什麼?

緬懷未逝的青春


這四位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宋文豪。筆者都很喜歡。閒來無事,便又翻了翻資料。且從才華和人生兩個方面來做一番對比。因為喜歡一個人或一件事,有時候是因為他的才華,有時候大概是因為他的人生際遇把。


才華

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辛棄疾-詞中之龍,別立一宗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


除去詞方面的成就之外,辛棄疾的文也頗為值得稱道。後人視他為南宋時期政論文的大手筆,只是為詞名所掩,不為人熟知。(白壽彝.《中國通史》)


辛棄疾有《去國帖》,今藏故宮博物院。《去國帖》曾經過元朝趙孟頫,明朝黃琳、項元沛,清朝永瑆等鑑藏。


陸游--六十年間萬首詩,還具史才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存世有九千三百餘首。陸游的詩歌涵蓋面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


對作詞心存鄙視(他曾說:少時汩於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然漁歌菱唱,猶不能止),與其詩相比,陸游的詞數量並不多,存世共約一百四十餘首。《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卜算子·詠梅》,既有豪放似蘇辛,也有婉約如《釵頭鳳·紅酥手》。


陸游在散文上頗有造詣,兼善眾體,構思奇巧,文筆精純。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陸游的《入蜀記》是中國第一部長篇遊記,隨筆式散文《老學庵筆記》等


陸游還具有史才,陸游的史學成就,除在三作史官時所修的《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外,其私撰的《南唐書》,體制創新,史評色彩鮮明,治史嚴謹,為後世所稱道。

陸游擅長正、行、草三體書法,尤精於草書。朱熹稱其“筆札精妙,意致深遠”。


李清照--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

宋代·朱彧:本朝女婦之有文者,李易安為首稱。

宋代·胡仔:近時婦人,能文詞如李易安,頗多佳句。

還只稱道她為婦女中能問者。

明代大才子楊慎則毫無保留,直接說:

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


人生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蘇軾20歲便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蘇軾曾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辛棄疾生於金國,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創制飛虎軍以彈壓湖湘。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冑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徵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書憤五首·其一

宋代: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出嫁後與夫趙明誠琴瑟和諧。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清平樂·年年雪裡

宋代:李清照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最喜歡

實在要選一個最喜歡,還是選東坡把。

東坡豁達的人生態度真是太值得我們學習了。再說老爺子為我們留下了多少美食啊。


最喜歡的東坡詩詞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殘陽暮裡酹江月


永遠最愛蘇東坡。

而我只不過是他眾多粉絲中小小的一個。

青年喪母、喪妻、喪父,老年喪子,宦海浮沉,幾經迫害,客死異鄉。

說一句:“我太難了”,不過分吧?

愛美食,愛喝酒,愛睡覺,愛爬山,愛與人侃大山,寫信最愛說“呵呵”。

唱一句:“你傷害了我,但我一笑而過”,最為恰當。

此人正是蘇東坡。 在詭譎多變的命運之手中,他被中傷,被誣陷,被流放,被生離,被死別。

但他統統一笑接過,用詩、美、藝術、愛與溫柔去化解,最終與之握手言和。

世間萬事萬物,有時美麗,有時脆弱,有時尖銳,甚至傷人。

但在蘇東坡心中,這些都是人生的饋贈,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接納。

無論是接納生命的美好,還是不夠好。

1.少年鮮衣怒馬,不知命運翻雲覆雨手

“烏臺詩案”前,蘇軾還不是蘇東坡,他是蘇進士、蘇才子。

自小聰慧機敏,小小年紀便自己寫對聯: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二十二歲歲考進士,一舉聞名京華,歐陽修誇他:“百年之後,沒有人知道我歐陽修,人人都只記得蘇子瞻!”

他有才氣,有銳氣,也有傲氣,當然,還自詡有點帥氣: “回首長安佳麗地。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

在鳳翔任職期間,他與太守陳希亮不和,按照慣例,中秋節太守辦茶話會,前來請他,他一口回絕,為此被“罰銅八斤”。

為此,蘇軾心中憤懣不平。

終於等到有一次,陳希亮修凌虛臺請他撰文作記,蘇軾借古諷今,文中大發牢騷: “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

大意就是說,你看古時帝王修的那些宮殿,現在不都成了殘垣斷壁?更何況一所高臺呢?

但陳希亮並未生氣,將《凌虛臺記》隻字未改刻在碑上,許多年以後,蘇軾回想這件事的時候,心中是有悔的。

只是,並非所有朝中官員都如同陳希亮,蘇軾在朝中樹敵甚多。

在赴湖州上任的時候,按照慣例寫謝表。

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表達了對當時推行變法而不顧百姓死活的做法的不滿。

心中有氣的蘇軾在謝表中表露了對新政的看法,立刻被人摘錄彈劾。

剛知道自己被彈劾的時候,蘇軾還是一派天真,因內心無愧,對僕人說:“正好,這下我不愁我的好詩皇上看不到了。”

當好友告訴他皇上要問罪的時候,蘇軾才害怕起來:“我是不是要死了?我該穿什麼衣服出去呢?”

落滿烏鴉的御史臺,蘇軾被關押了一百三十天。 經歷了“辱垢通宵”,甚至將青金丹埋在地下,時刻準備自我了斷。

在他幾乎要絕望的時刻,皇帝終於決定將他釋放,並貶至黃州。

離開汴京的那天,是農曆大年初一。

他一身襤褸,遍體傷痕,風霜漫天之下,蹇驢不前,自己真當如詩中所寫“飛鴻踏雪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那一年,蘇東坡45歲,已過不惑之年,命運收走了他的一帆風順,轉手送來一場無妄之災。 蘇東坡將如何在荒涼蒼茫的黃州,將這無盡困難化作新的開始?

2.人生如四季,也無風雨也無晴

餘秋雨將蘇軾在黃州的事稱之為“黃州突圍”。

在仕途的最低潮,反而有了數千年來第一有趣、第一好玩、第一風流的蘇東坡。

初到黃州之時,他深受打擊,心灰意冷,外面這個真實世界如此可怕,只能整日住在定慧院中,閉門不出。

此次一獄,眾多好友受牽連,人情冷暖,此刻盡顯: “平生親友,無人寫信,即使寫信,也無回覆。”

心寒至極、無力至極的他,在缺月掛疏桐的深夜寫: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慧院不遠的地方是安國寺,蘇軾整日可以聽到寺廟的暮鼓晨鐘,也會常去靜坐參禪。 在佛道智慧之中,他參透出:人生無常便是人生有常。

過了不久,家眷前來相聚,朋友為生活窘困的他求得一塊廢棄軍營以耕種。

而這塊城外東坡,不僅為他解決了溫飽,更以寬闊的胸懷盛下了他無盡的憂愁。

蘇東坡看著長滿荒草的坡地想:無論如何,總要吃飯吶,不如開開心心準備種地吧!

當他放火燒盡荒草之後,看到雜草燒盡的土地上,居然有一口暗井,這樣細小的事,卻讓他高興得不得了: “一飽未可期,瓢飲已可必。” 呀,上天待我可真不薄啊,就這樣輕輕鬆鬆把灌溉的問題解決啦!

種地這件事嘛,大才子蘇東坡不太在行,當地農夫善良教給他如何豐收:第一年種麥子呢,要牽著牛在麥子上踩上一踩,不要使麥苗長得太旺盛,這樣第二年第三年才能有好收成。他又感激得不得了: “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 我要是豐收了,一定不能忘記您的大恩大德!

就這樣,才華蓋世的當朝進士、皇帝稱讚的宰相之才,就這樣樂樂呵呵地開始了自己的農夫生涯。

他在田野間牧牛種麥,與當地百姓親密無間。 不再有抱怨,不再有牢騷,不再有孤苦和哀愁,蘇東坡將自己融入在廣袤的土地中。

如同水滴入水,平靜地像什麼都沒發生過。

但城外的這塊坡地只是官府暫時藉由他耕種的,蘇東坡為了生計長久打算,準備去城外買一塊屬於自己的地。

那天行路途中,經過一片竹林的時候,天氣突變,風雨即刻便來,傘和蓑衣都不在身邊。 同行之人均匆匆忙忙找地避雨,抱怨這壞天氣來得不是時候,使人狼狽至極。

只有蘇東坡一人徐徐而行,他並不意外,也無牢騷,寫《定風波》: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如今的他對於大自然的飄忽不定已經安之若素。

陰晴風雨,草木枯榮,因緣際會,忽然邂逅,也是緣分。

不憂不怖,一人一杖,自如安詳。

3.生活欺我,我有口難言不如睡

蘇東坡貪睡。 “清風一榻抵千金”。

也睡得好。 “數刻之味,其美無涯”。

林語堂寫蘇東坡睡覺趣事: 每日睡前一定要找到最舒服姿勢,然後才能安心地抓癢癢,等到全部“預備動作”完畢,就自己同自己交代:這下再有什麼痛癢也不關我事啦。 而後定心靜神,呼呼大睡。 早晨醒後,再找一個地方,小憩片刻,也就是傳說中的“回籠覺”,真是無比舒服了。

我常失眠,最羨慕蘇東坡,事事擾人,如何那樣坦然入夢鄉?

被關押在烏臺時,太皇太后為他求情,神宗想釋放他,但又不放心,於是派人夜間去監獄中探一探。

白日被審問一天,是夜,蘇軾臥床酣眠。 神宗想:只有心懷坦蕩之人才能睡得如此安穩,便對大臣們道:“朕知蘇軾胸中固無事也!” 其實,蘇東坡也怕死,也有苦悶和憂愁。

但他從不藏愁,不憂愁,他擅長自我和解:此路不通,那就再走別路。

在黃州的時候,有一次在城外同朋友喝酒回家太晚,家人和奴僕都已熟睡。

蘇東坡敲門很久無人來開,又累又乏的他竟也不氣不惱,獨自倚仗溜達去江邊聽水聲。

清風明月中,他回想過往悠悠,自己在利山祿海中空餘一身疲憊,真想放下一切。於是唸詩: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第二天,這首詩在城中傳得沸沸揚揚。

大家都說昨夜蘇東坡在江邊大喊要江海寄餘生,脫去外衣仍在江邊,便羽化而昇仙了。

黃州太守徐君猷著急在滿城找他,帶罪犯官在自己管轄區內丟失,可是大事。

可城內蘇東坡常去的酒館、集市、東坡內都無他的蹤跡,也沒人見到過他。

遍尋不見,總算想起來去他家中看看。 結果他一人在家中呼呼大睡。

昨夜那個面對月光水色長恨此生的人,清晨回家便倒頭就睡。

那些千古愁,早已化作臨風曲,隨江水逝去。

“夢東坡”耽睡,是一種無可救藥的樂天主義。 對於生活,他與之溫柔繾綣,從不糾纏戀戰。 雖然受挫,也願接納;越是熱愛,越是溫柔。 萬千愁緒,不如一夢。

4.生活奇奇怪怪,我要可可愛愛

余光中先生說:“如果讓我選一個一起出去旅遊的人,我不選李白,他不負責任,沒現實感;不選杜甫,他太嚴肅,苦哈哈的;我選蘇東坡,因為他很好玩。”

我也這樣想,如果有機會,我也要做蘇東坡。 蘇東坡熱愛交朋友,跟著他一定不會寂寞。

在黃州城外種地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就是大宋赫赫有名的蘇軾。

每日他扛著鋤頭牽著牛從城門走過,有時候守衛還會同他開玩笑。有人主動同他說話,他就開心,立刻停下來跟人家聊天。

直到別的農夫路過提醒他:“今天再不澆水,麥子都乾死啦!”

農閒的時候,他就找人聊天,在街頭追著漁民商人:“你們誰知道好玩的故事,講一個來聽聽啊!”

人家沒讀過什麼書,都很為難:“什麼故事呢?我講一個鬼故事吧!從前呢……”

蘇東坡聽完就問:“還有嗎?既然你們都沒有的話,那我就講一個故事吧,哈哈哈哈……”

唐代劉禹錫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到了宋朝,士大夫同皇帝一起治天下,與百姓是對立的。

然而,蘇東坡卻能說自己: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在蘇東坡的眼中,人人可愛,人人可聊,人人可作伴,人人皆朋友。

蘇東坡熱愛美食,跟著他一定吃的不錯。

無論被貶到何種荒涼之地,蘇東坡總會找點好吃的安慰自己的胃。 以至於有人戲稱:“如果中國‘八大菜系’之外還有‘第九大菜系’那一定就是‘東坡菜’”。

被貶到黃州的時候,豬肉因太肥,富人不吃,而窮人不知道怎麼吃。

蘇東坡便研究出“東坡肉”,還喜滋滋寫《豬肉頌》;

又被貶到惠州,更加偏僻荒涼,集市上一天只能宰一隻羊,他也不去同人爭羊肉,每日就去撿別人不要的羊脊骨,買回家去用碳烤,居然吃出蟹的味道。

他沾沾自喜,寫信同弟弟分享秘訣,自誇自己發明的這種吃法,會讓等著啃骨都的狗不高興的。

蘇東坡酒量差,但熱愛喝酒,跟著他一定可以解愁。

黃州酒貴,蘇東坡乾脆跟著朋友的方子自己釀酒,釀出“蜜酒”。

寫《蜜酒歌》稱讚自己這酒味道極佳: “世間萬事真悠悠,蜜蜂大勝監河侯。” 吸引城裡許多人都來品嚐,結果喝完酒,不僅味道不佳,許多人還都拉肚子;

到了惠州又釀“桂酒”,也很是得意,拿去給兒子喝,兩個兒子說這酒喝起來像屠蘇酒,難喝難喝!

蘇東坡聽完哈哈大笑著離去。

所謂釀酒,實不在乎酒香,世間萬事悠悠,沉迷在桂花蜂蜜中的時光,縱使徒勞無果,卻也快樂至極。

其實,喝酒也好,做飯也好,與人談天說地也好,皆是人人均可為,但上人人都不在意之事。

在萬事皆如捕風的世間,蘇東坡孜孜不倦製造這些細小而具體的快樂,接受命運的調侃,寬容世事的磨難。

偶爾通透,有時可愛,永遠興趣盎然。


南風情感


兩宋時期,除了蘇軾、陸游、辛棄疾這些比較著名的外,像秦觀、周邦彥、歐陽修、晏幾道、晏殊以及柳永等也是才情非凡的。女詞人除了李清照,還有朱淑貞、吳淑姬以及張玉娘等。

其中蘇、陸、辛、李這些粉絲群最龐大,本人最喜歡的是蘇東坡先生,不過作為一名女性,今天就著這道題,我想說一說李清照。在我心目中,能娶到一位溫文爾雅秀外慧中才華橫溢的女性,就是一個男人最大的福報。

一、關於李清照生平簡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所以李清照也算是書香門第,她的父親善屬文,工於詞章,又喜歡藏書,所以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她聰明伶俐,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說“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而且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也是極力稱讚其才情。根據諸多記載,我們不難想象李清照生長的環境以及小時候就表現出來的不俗。

李清照18歲時,與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結婚了,兩人的感情可謂是如膠似漆,羨煞旁人。像納蘭性德詞“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中,就用了這夫妻二人“賭書潑茶”的典故。

但好景不長,朝廷內部的新舊黨爭把李家也捲了進去,李清照出嫁的第二年,她的父親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這樣一來,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也株連到了李清照身上,李清照和趙明誠不得不分開,離開京城,回到了孃家。雖然後來她得以回京與趙明誠團聚,但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又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趙家又難以繼續留在京城,李清照只好隨著丈夫回到了青州。

“禍兮福之所倚”,總體來看,屏居青州的小兩口也算過得自由自在,體會到了鄉里平靜安寧的樂趣,他們互相支持,研文治學創作,這段平生少有的幸福時光在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中有敘述。

在李清照44歲時,發生了“靖康之變”,北宋朝廷崩潰,1127年5月,康王趙構即位,南宋開始。1129年8月,趙明誠逝世,李清照為文祭之“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她自己也大病一場。

1132年,李清照到了杭州,途中文物散失殆盡以及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讓李清照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張汝舟。張汝舟可沒那麼好心,他是惦記著李清照的古文字畫收藏,但婚後發現李清照家中沒有多少財物,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李清照當然難以忍受,後來又發現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來騙取官職的罪行,就告發了張汝舟,並要求離婚。但在當時宋代法律的規定下,

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所以李清照也身陷囹圄。。。

約1155年,李清照懷著對已亡故親人的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失望,在極度孤苦淒涼中辭世,享年73歲。

二、關於李清照的詞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真實反映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如《如夢令》、《鳳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有的活潑秀麗、語新意雋,有的描繪孤獨的生活抒發相思之苦,來表達對丈夫的深厚感情,清俊疏朗。

但她後期的作品,即南渡後的詞,主要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孤獨惆悵。

如《菩薩蠻》“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等。


一如清代沈謙在《填詞雜說》中寫的“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不定時讀書


我既喜歡陸游詞的清麗纏綿,悽婉動人;又喜歡辛棄疾詞的慷慨豪邁,氣勢磅礴;還喜歡李清照詞的輕靈新巧,“綠肥紅瘦”;更喜歡蘇軾詞的壯志千里,氣吞山河。

下面我為大家來進行分析比較。

1《釵頭鳳》 宋 陸游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絞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陸游青年時代,經歷了一場愛情悲劇。這首詞記述了詞人與原配唐氏(一說為唐琬),被迫分開後,在沈園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

他的愛情悲劇在其心靈深處,留下了不可癒合的創傷,使他抱恨終生。

全詞表達了陸游的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抒發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悽楚痴情!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真是情真真,意切切,不愧是一首感情真摯,催人淚下的優秀作品!

2《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 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的這首詞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他善於創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壯的聲勢,如“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這首詞表現出慷慨豪邁的風格。“了卻君王天下事,”把自己堅定的抗戰決心,熾熱的愛國熱情,豪邁的英雄氣概,表現的淋漓盡致,氣勢磅礴!

3《如夢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海棠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

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全詞篇幅雖短,卻意味深長。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短短的回答,是多麼輕靈新巧,委婉精工呀!難怪“綠肥紅瘦”一句,為歷代文人所激賞讚嘆!

4《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的意思是: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氣,左手牽著黃狗🐶,右手託著蒼鷹,隨從的將士們頭戴華美豔麗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領隨從千騎,席捲平展的山岡。為報答全城的老百姓都來追隨我,我一定要親自殺一頭老虎,像孫權一樣給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興時,我的胸懷更加開闊。即使頭髮微白,又有什麼關係呢?帶著傳達聖旨的符節到雲中,什麼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那時我定當拉開弓箭,使之呈現滿月的形狀,瞄準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來!

此詞開篇“老夫聊發少年狂”,出手不凡,“左牽黃,右擎蒼,”“千騎卷平岡。”,詞人只用了四句話,就把一位老英雄的豪邁氣勢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出來。

蘇軾縱情放筆,氣概豪邁,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作者豪情洋溢,描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一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多麼雄壯!多麼豪邁!簡直就是氣吞山河!

另外,這首詞拓展了詞的意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作者融敘事、言志、用典(遣馮唐),為一體,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進行刻畫,結尾三句話更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壯志和沖天豪情!

這就是我特別特別喜歡和崇拜蘇軾的原因。我把四首詞列出來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比較,您是不是也和我一樣,認為蘇軾的詞更豪情萬丈啊!


有錢三十


蘇軾少年時就已經在四川眉山當地卓有盛名了,當然連帶著他的弟弟蘇轍,父親給他們起的名字其實有深意存焉,這裡不題。

當時歐陽修是有宋以來文壇第一大家,他要革新北宋的文壇,既要排抑險怪奇澀的太學體,也要矯變時文,反撥晚唐以來靡麗雕鏤的文風。

嘉佑二年,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歐陽修正好是主考官,他邀請他的同道中人國子監直講梅堯臣一起,就力主扭轉這股浮靡輕麗的文壇風氣,禮部初試的題目定為《行賞忠厚之至論》。

歐陽修在閱卷的時候,發現一篇文章寫得實在是太好了,就認為這篇文鐵定是他的門生,後來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寫的。

那時的曾鞏,大蘇軾十八歲,是歐陽修的得意門生。寫《醉翁亭記》的歐陽修不肯偏私,變相的大義滅親,將此卷抑為第二,以防物議。

如果當時的歐陽修戴了老花鏡,那麼到了發榜的那天,他肯定要大跌其鏡,大跳其腳的。要知道,天下並不只有一個曾鞏。

被他降格的那篇文的作者,是他早有耳聞,但從未謀面的蘇軾。

來自西蜀僻遠之地,名不見經傳的蘇軾,居然拿了第二名,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頗似現代的“六七門科都掛紅燈的韓寒居然拿了新概念作文一等獎”的境況,一時士論洶洶,激起一片群嘲不服之聲。

韓寒少年成名這一點跟蘇軾很像,但他們的相像之處也就僅止於此了。

當時雖然群論囂然,但之後在歐陽修,梅堯臣的一再品評下,輿論的攻勢總算才漸漸消解了。

歐陽修作為當時 “天下翕然而師尊之”的一代文壇宗師級人物,讀罷蘇軾之文,居然汗出,說:

“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這才是門生故吏的典範!而不是通過此道,去做些夤緣攀附的汙濫勾當。

讀到如此立意新警的妙文,毛孔舒張,快汗淋漓,大呼快哉,可以想見當時這個六一老公公的欣喜之情了。

想起顧況見到才十幾歲的白居易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看到那首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禁改口,能做得這樣的好詩,甭提在長安了,就是在天下任何地方安居,都很容易。也可以猜度當時顧況前倨後恭,發現白居易的熒熒詩才之後,笑容可掬的情態。

還有朱慶餘向張籍投卷的那首“畫眉深淺入時無?”。

王維去謁見公主,公主竟是王維的鐵桿粉絲,對他說;“我平常所記誦的佳作,常常以為是古人所作,原來是先生您寫的啊。”

杜牧寫出《阿旁宮賦》,就已算是功名論定了。

如果你成了所謂文人相輕的對象,其實無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對方其實不懂文,二是你們之間的文風迥異,分屬不同派別。

真正的高才之間的交往,總是英雄惜英雄的。

日後在政見上水火不容的王安石與蘇軾,由於在文氣上的相投,也大有“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味。

歐陽修對於蘇軾文中堯宥之三的典故不明白,問蘇軾語出何典。

蘇軾竟然答得如此瀟灑:

“何須出處,想當然耳。”

(誠齋詩話裡也有更加細緻深入的解釋,不題)

我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了。只有把文章讀到骨血裡,浸透在呼吸中的人,才能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對行文有如此獨道深刻的領悟。

我佩服他還不打緊,當時的文壇宗師歐陽修居然這樣對梅堯臣說,

“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從中可見歐陽修的眼光和胸襟,以及蘇軾這麼年輕,就已經在文中顯出他的豪銳之氣了。之後烏臺詩案的揭舉,往大的說,是黨派爭端下的一招佈局,就個人方面說,這是一種他放任瀟散性格作用下的必然。

這種必然,正是所謂辭窮而後工的一個例證。

其實蘇軾會讀書,善讀書,也是在下了功夫的基礎上的。傳說蘇軾能從《漢書》的任意一字背起。李清照和她老公在談話時,竟然連一本書的哪句話在第幾頁,都如數家珍。可見自古文人都有極強的誦讀力的,可以說是一種基本功。

蘇軾有超多的趣聞軼事,下文不題,或少提了。

蘇軾最著名的是他的詞,他極大的擴寬了詞的疆界,幾乎可以看做是與屈原比肩的,創一代先河的宗師級人物。

其實蘇軾的詩也是寫的極好的,而且,正是由於他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這一點,最為人所詬病。可以說歷代的詩家對他的詩文譭譽參半,特別是嚴羽並不認可蘇軾的文風,由於《滄浪詩話》的巨大影響力,使得之後的學界批蘇風氣日甚。

但是也有識貨的,清人趙翼這樣評價:

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

這裡的大放厥詞不含貶義,而且還有欣賞的意味。蘇軾學步歐韓,有所謂韓潮蘇海之稱。

從中國詩歌發展史的角度看,看到蘇軾以文為詩的重大開創意義,這也是他超拔出宋代的芸芸文人眾星,一躍而成為一顆明月似地,萬人瞻仰的超級巨星的重要加分籌碼。因了這一點,他基本算是有宋以來,中國古代文學最為偉大的人物沒有之一了。

先看一段詩史的概述:

在南北朝之前,基本屬於文學的初級階段,那時的文駢散結合,並沒有太多的規制,順著心性,有感而發就行了。這時候的文,如果刨去文字晦澀年代久遠的因素,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原始的情懷。有時候,最原始的,未經有意雕飾的東西,才最接近事物的本源。

到了南北朝的文學自覺時代,自《詩經》,《楚辭》之後,我國的詩歌就開始在行文中剔除掉散文的因素了:整齊排斥不整齊,韻排斥散,偶排斥奇,典雅排斥通俗,書面語排斥口頭語,等等。

這種褥麗雕飾的文風在外表上看是很漂亮很美的,就像一個絕色美女。

所以在六朝之後,這種“儷采於百句之偶,爭價於一字之奇”的風尚一直沒有衰退下去。

誰都喜歡美女,但是我們知道,很多美女都是花瓶,很多美女是整容整出來的,化妝化出來的。當一個美女醉心於自己外表的豔麗已經能吸引足夠多的眼球,那種認可感已經滿溢到如同哺乳時期腫脹的乳房之時,絕少會有人想到去增加自己的內在修養。

那些詩賦的作者也正如這些美女。

最後到了一個階段,就連士大夫認定的,賦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功能——諷喻,已然失去。有時候,還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有個很著名的例子,忘了是誰說的了,大致意思是,揚雄寫了篇賦想勸說皇帝少建點宮殿,但是由於寫的太好了,漢武帝就決定按照他賦裡的描寫建一座這樣的宮殿。

當然諷喻作用的漸漸失效還在其次,關鍵是那種鋪張摛文,極聲貌以窮文的思想,已然扭曲了行文的本意,把文學引入到了織構鋪比的窄路了。

到了唐代近體詩的產生,標誌著詩完全脫離散文的形式,淨化為一種“純詩”。可以說,這是“以詩為詩”對“以文為詩”的否定,是“純詩”對“非純詩”的否定,是“人為藝術”對“自然藝術”的否定。

這一否定,無疑是中國詩史演進的重大飛躍,直接造就了盛唐詩歌的高峰,讓無數後人仰止。(盛唐詩歌的成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裡不題)

就藝術形式來說,主要是詩史內在矛盾運動的結果。以致後來的批評家們產生了誤解,以為這就是詩歌的基本樣式、本質特徵和藝術標準,後人只需踏著唐人的腳印,重複唐人的音調就可以衛冕了;反之,如果與唐人唱了反調,批評家們就會感到如聞噪音而要掩耳。

這就造成了傳統審美思想的惰性。這種惰力,延續到宋代,就使得傳統的詞被認為是不雅正的,不合規範的。我旁聽的文學院張如安老師曾多次說,當時在宋朝初期,大家都認為宋詞是廁所裡看看的東西,寫宋詞被認為是一種下三濫的伎倆,拿不上臺面。所以柳永就算寫的再好,也無奈要得到極低的評價。

連宋詞都不承認,一直羈延到北宋的那股陳腐的學界慣性,對於蘇軾以文為詩的寫法,肯定是要全盤否定,大加撻伐的。

政治課本上的答題套路,也同適用於此。

事物永遠要向前發展,並且是波浪式的前進。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矛盾著的雙方各依一定的條件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

中國詩史發展至盛唐,整齊美、“純詩”美已達極致(相對地講),勢必要向更高層次的不整齊美、“非純詩美”發展,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生活的需要,才能適應詩歌審美髮展的需要。也就是說,“以詩為詩”、“人為藝術”要走向自己的反面了。這就是“以文為詩”和更高一層次的“自然藝術”的誕生。(如果說詩經,楚辭是初級形式的自然藝術的話)

簡略而言,亦即:初級自然藝術——人為藝術——高級自然藝術。

不整齊美、非純詩美的審美要求,首先是使詩“溢”出了詞,繼而又“溢”出了曲。詞曲其實都與詩無別。在其產生初期,都不過是“純詩”走向反面的產物,它們都不過是一種具有“自然藝術”特點的“以文為詩”。 這一否定,似乎是向詩史第一階段的回覆,然而卻已經是經過對第二階段的“揚棄”、汲取之後的飛躍。

(詩分唐宋論,已近公論,不題)

其實這樣的揚棄和創新,在唐朝就開始了。功力深厚的杜甫首創了拗體詩,這本身就是對於傳統詩律的一種用心良苦的反撥。

比如跳芭蕾舞很美,而且近乎完美。

但是絕不意味著因為芭蕾舞很美,跳舞就一定要踮著腳跳。

那樣很累。

蘇軾的詩開了宋朝哲理詩的先河,這裡還涉及到“物境”和“情境”的概念,篇幅所限,不題。

最早讀到的一篇蘇軾的好詩,是在看FW的時候,裡面有一篇小說,名字叫《老僧已死成新塔》,襲用了蘇軾的詩句,用輕武俠的形式,映射了作者在北大讀研究生的一些生活及感悟。那時候只覺得研究僧和研究生的諧音挺好玩的,還有現實其實挺殘酷。

現在看來,這首詩在蘇軾那麼年輕的時候寫出來,實在可以算作是當代第一流的手筆了。而且還是步的他弟弟的詩韻,蘇軾有一個特點,由於才學太豐贍了,所以往往愛用奇韻,險韻。而且,和韻下作的詩,往往比前作精彩。由於他超卓的文采,有時候就像是前作是他作品的附庸一樣,而且儘管連末句的用字都限死了,他卻作得靈活跳脫,似是隨意寫就,實則情致深遠。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堪稱千古絕唱,也很能體現他的文學主張。雪泥鴻爪早就成為成語了。還有一個很著名的成語,河東獅吼,也是他在嬉笑間寫出的。

蘇軾最為人詬病的是他的“曲學虛荒小說欺,俳諧怒罵豈宜時。”很多人都認為他的詩不夠雅正,病在好罵。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文學主張,更是由於他豪放的性格和多舛的命運。

蘇軾命運的坎坷以及閱歷的豐厚,在一般人看來可能要鬱悶至死了,可是對於蘇軾,不過是上天對他的有意歷練罷了,他的境遇,造就了一顆文壇上的超級巨星,直接影響和扭轉了後來的詩風。

假設沒有蘇軾的開創,宋朝在歷代的文學地位可能就如同塌了南天一角,即令後來有黃庭堅,有辛棄疾,在氣勢上,也是難以為繼的。

蘇軾晚年的詩,趨於平淡,這種絢爛之極見真淳的詩風,算是開了我最喜歡的詩人,楊萬里的先聲,這種與古為新的詩風,其實也從蘇軾極推崇陶詩的觀點也可以看出來。這裡不題。

蘇軾在書畫上的聲名也是犖犖大哉的。宋朝的蘇黃米蔡,可見一斑。

蘇軾畫畫講究神似,人家畫竹子都是從上往下畫,他偏偏從下往上畫,而且不畫竹節。

“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

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

每夏日掛之高堂素壁,即陰風襲人,毛髮為立。”

他的畫論,所謂的胸有成竹,更是影響深遠。在中國,往往詩畫樂的創作理論是相通的。

這裡想到一個很好的古今對比

《清波雜誌》載:“崇寧大觀間,海外詩(指蘇詩)盛行。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

蘇軾的詩文,已經到了只要一寫出來,基本上就是萬口爭相傳閱的程度了。

不然你出去,就覺得hold不住,自覺氣索。

藉助現代科技的發展,韓寒童鞋的博文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處。歐陽修敢這樣說,再過三十年,就沒有人談論我了。(言下之意是,再過三十年,就是蘇軾的天下了。)

蘇軾無論在是在行文的技巧以及精神境界的層面,在三十年後,都超拔到了極高的高度。

看看蘇軾自己寫的詩論: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 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蘇軾在和明上人談自己作詩的體會時,還明確地提出了“衝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軌”的例題:“字字覓奇險,節節累枝葉,咬嚼三十年,轉更無交涉”;“衝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軌,人言非妙處,妙處在於是”。一方面要求用日常生活的語言,一方面又要求不違背藝術的規律,這正是蘇軾自然藝術的核心思想。

蘇軾的毛病,其實也就是有時候用典太過而已。對於他這樣腹笥充實的都快要溢出來的人,自然是沒法擺脫獺祭的文人積習。

錢默存有這樣的評價。其實他這點和王安石是差不多的,兩個人都是學究天人的大學問家,在用事引典這一點上,也算是臭味相投了。

“把古典成語鋪張排比雖然不是中國舊詩先天不足而帶來的胎裡病,但是從它的歷史看來,可以說是它後天失調而經常發作的老毛病。六朝時,蕭子顯在“南齋書”卷五十二“文學傳論”裡已經不很滿意詩歌“緝事比類……或全借古語,用申今情”,鍾嶸在“詩品”裡更反對“補假”“經史”“故實”,換句話說,反對把當時駢文裡“事對”、“事類”的方法應用到詩歌裡去;唐代的韓愈無意中為這種作詩方法立下了一個簡明的公式:“無書不讀,然止用以資為詩”。也許古代詩人不得不用這種方法,把記誦的豐富來補救和掩飾詩情詩意的貧乏,或者把濃厚的“書卷氣”作為應付政治和社會勢力的煙冪。

比了那種捧住了類書,說到山水就一味搬弄山水的古典,誠然是心眼兒活得多,手段高明得多,可是總不免把借債來代替生產。結果是跟讀者捉迷藏,也替箋註家拉買賣。

他批評吳道子的畫,曾經說過:“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從分散在他著作裡的詩文評看來,這兩句話也許可以現成的應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詩歌裡的理論和實踐。

後面一句說“豪放”要耐人尋味,並非發酒瘋似的胡鬧亂嚷。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義,用蘇軾所能瞭解的話來說,就是:“從心所欲,不俞矩”;用近代術語來說,就是:自由是以規律性的認識為基礎,在藝術規律的容許之下,創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動。這正是蘇軾所一再聲明的,作文該像“行雲流水”或“泉源湧地”那樣的自在活潑,又要同時很謹嚴的“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李白以後,古代大約沒有人趕得上蘇軾這種“豪放”。

蘇軾的生平,雖然表面上看是離亂慘怛的,但是看他的心態和為人,超曠適意的有如在做致仕歸田後的環國旅行的。《東坡志林》裡滿地的故實趣聞,清鮮甜脆,讓人讀後唇齒流芬的。

這是他追求的藝術效果:“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是“發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

最後提一下,我偶爾旁聽的一節文學院的課,張如安老師在作這首《賀新郎》的講解時,說到的序言裡的故事。

序言挺有意思,另一方面佐證了蘇軾才思之敏捷。蘇軾碰巧去參加個宴會,為了替官妓說情,就寫出了這麼一首絕妙好詞。張老師說這是蘇軾詞裡他最喜歡的一首。

不翻譯了,麻煩。

蘇子瞻守錢塘,有官妓秀蘭,天性黠豐盛,善於應對。一日,湖中有宴會,君伎畢集,惟秀蘭不至,督之良久方來。問其故,對以沐浴倦睡,忽聞叩戶甚急,起而問之,乃樂將催督也,謹以實告。子瞻已恕之,坐中一吏怒其晚至,詰之不已。時柳花盛開,秀蘭折一枝藉手告吏,吏愈怒。子瞻因作賀新涼,令歌以送酒,領會怒頓止。

賀新郎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庭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門外論證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濃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子瞻之詞曰綿紀前事,取其沐浴新涼,故曲名賀新涼也。後人不知,誤作賀新郎,蓋不得子瞻之意。子瞻真可謂風流太守,豈可與俗吏同日語哉。)

在講到“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的時候,我看到前排嬉皮笑臉的男生,眼中似有精光射出。

老師的講解,給淤執矇昧的我們,以一絲的靈心透悟,似乎旁聽這一堂課也值了。

上闋寫人,下闋寫物。實則以物比人。

自屈原以降,香草美人的興寄,是常用常新的。

蘇軾就是那石榴花,怎屑於與春天裡的這些個浮花浪蕊為伍呢?

自要等那百色春花開落凋盡,才肯施施然展放千重心蕊,伴君幽獨。






國學宗師


宋代詞人寫的詞比較多,後人的喜愛各不相同,無法判斷誰的詞最好。只有根據詞的風格和文學成就來給出判斷:

豪放派:辛棄疾和蘇軾。婉約派:李清照。

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女作家、宋詞婉約派出類拔萃的詞人李清照,也發出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充滿浩然正氣的吶喊!儘管她偏心地將俠肝義膽都給了詩,但她的《烏江》詩句句燃燒著火焰,其對於抗戰的態度之堅決,對於投降派的義憤之強烈,決不亞於任何一位愛國的豪放派詞人。

怒瀾排空的南宋愛國詞潮,至辛棄疾而達到了巔峰。他出生在北方的淪陷區,年輕時即組織義軍獻身抗金復國大業。南歸後卻始終不得朝廷重用,屢官屢罷,壯歲被投閒置在鄉里達二十年之久,北伐宏圖蹉跎成空。其將才相略無處發揮,一腔忠憤遂化為詞。無論高樓遠眺,寒窗夜讀抑旅途書壁、歸隱題軒;無論移官留別,餞客贈行抑元夕觀燈、中秋賞月;無論譴興寫懷,侑觴祝壽抑撫今追昔,談史論經......他那橫戈躍馬,以恢復中原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那因昏君無能的統治集團壓制、排擠、打擊,長期鬱積而成的一腔不合時宜,時時處處,一觸即發!那股渾厚蒼茫之氣,那支雄奇奔放之筆,不但曲子裡縛不住,就連詞最起碼的句度也無法範圍的。如果說,蘇軾“以詩為詞”都顯得過於保守,他乾脆解放詞體,“以文為詞”。從此,散文句法侵入詞的領地。蘇軾的清新豪健,自成一體,詞風豪放,具有強的現實性,想象豐富,豪邁,奔放.辛的風格剛健,與柔軟風格有機結合,語彙豐富,姿態各異,不拘一格.缺點用點說理太多,兼有清麗,飄逸,善用比興,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和技巧。


緬懷未逝的青春


兩宋詞壇興旺,傳奇頻出。此中,我最喜歡辛棄疾。他是江湖熱血、快意人生的幻想,是少年、俠客、夢中人。

這個人少年即是傳奇。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佔領,和山東父老一起南望王師。可惜,王師今年推明年。

22歲時,他不再等待,匯聚兩千人馬加入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不久,他說服耿京與南宋歸宋,並被耿京派往臨安商談相關事宜。叛徒張安國趁辛棄疾不在,殺了耿京,投降金朝。辛棄疾知道後,帥五十騎突襲敵軍五萬人大營,生擒張安國,奔突千里,押解臨安。並帶領二十萬耿京舊部順利歸宋。

這段經歷被他寫在《美芹十論》中“臣嘗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共藉兵二十五萬,納款於朝。”文字簡約,語氣剋制,希望朝廷念及他的能力與戰績,採納他的建議。

那時,他還不願相信,馳騁沙場,收復河山早已是一場回不去的夢。江南好,何必憶汴梁?南宋朝廷的膽氣早已揉碎在臨安紙醉金迷溫柔鄉。

歸宋後,辛棄疾一直不被重用,或被貶賦閒,或沉淪下僚,蹉跎歲月四十餘年。期間,多次覲言,獻策抗金,均不被採納。《美芹十論》《九議》等軍事、政論著作得到後人極大肯定。

唯一略展英雄氣的是他任湖南安撫使時,在缺錢少人的情況下,想盡方法籌建了“飛虎軍”。朝廷沒有給予任何支援,反而在這支地方武裝有起色後迅速解除了辛棄疾的兵權,並調離湖南。所喜,飛虎軍“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在其後八十餘年,一直是南宋抗擊金人的重要力量。

除了軍事,他的文學成就也很高。宋人以平和、沖淡為美,但英雄熱血,難免愛憎分明。他的詞,敢恨“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也敢罵“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這大概也是他為官場所不容的原因之一。

他的詞,往往於最激盪處衝折直下,對比尤為強烈。如《鷓鴣天》,上闕“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僕姑。”豪氣干雲。下闕“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換得東家種樹書。”悲涼入骨。又如《破陣子》,正沙場點兵,縱馬的盧,開霹靂弓,了君王事,立身後名,轉頭卻是白髮生。再如《永遇樂》,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忽憶而今,揚州烽火未滅,無人問廉頗。

他的豪放詞比文人多了幾分沙場歷練出來的豪闊,婉約詞也不比文人少繞指柔情。他在《青玉案》中尋人千百度,在《水龍吟》裡喚紅巾翠袖,在《祝英臺近》把花卜歸期,在《醜奴兒》裡道盡天涼秋意。

世間悲涼,莫過英雄血冷,身死心滅。好在,雖無人會登臨意,他仍是拍遍欄杆,唱徹陽關,至死高呼殺賊,想要試手補天裂。

當代武俠小說家某某(隱約記得大概是小椴)曾把辛棄疾的《賀新郎》寫入小說。“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實在是蕩氣迴腸。常常想,他的故人,是少年俠客,是浴血戰魂,還是佳人紅袖?

這個人,長相不錯,目光有稜,肩胛有負。據學者考證,有紅顏五六。十分符合影視劇男主角的要求,卻沒有這樣一部電視電影,實在遺憾。





蔓卷詩書


這四位都是文壇大家,詞中聖手。也許是因為同為女子,更容易“心有慼慼焉”吧!我更鐘愛“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詞。她的詞正如其名,似石上流淌的清泉,似松間照耀的月光,風華絕代。

李清照(1084一1155?),她生於齊州濟南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大文豪蘇軾門生,其母王氏出身名門“善文事”。她自幼聰穎過人,詞得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指點,年少即有才名,名動京師。十八歲嫁與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趙明誠。夫妻倆門當戶對,琴瑟合鳴。也許是天妒紅顏吧,國仇家恨紛至沓來。上蒼賜與她絕世才華和神仙眷侶為夢幻開場,卻讓她以國破家亡和孤單終老慘淡收場。

李清照是“婉約詞宗",有“詞中皇后”之稱。她的詞,清新雋永,獨樹一幟,被稱為“易安體”。縱觀詞史,女詞人屈指可數。閨怨之詞也大多為男性詞人所寫。李清照橫空出世,用女性獨有的細膩敏感,觀物入心,融情於詞。她的詞中,有茶趣,也有酒香;有甜蜜,也有苦澀;有“人比黃花瘦”的女兒柔情,也有“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氣。

她的愜意與灑脫: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如夢令》

她的嬌羞與悸動: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

她的甜蜜和纏綿:

“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採桑子》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減字木蘭花》

她的敏感纖弱: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她的相思入骨: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鳳凰臺上憶吹蕭》

“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點絳唇》

她的寂寞憂愁: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孤雁兒》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聲聲慢》

作為女子,與留下千古才名相比,她更願意“攜子之手,與子同老”吧!“風住塵香花已盡”,她的情,她的才,都將萬古留芳。





銀小耳


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是中國文化集大成者,千年一遇的天縱奇才。

《東坡書院 》

蔣 林

它很小,小到偏居海角一隅

它很大,大到穿越時光天際

它的美在流淌在聚集在濃縮

它的美沉浸於宇宙的存在裡

眾生痴迷於東坡美的現實中

人們沐浴在東坡美的精神裡

你擁抱著自然生命釋放的愛

你破解著世間萬物美好的謎

千年歲月白駒過隙

唯有華章生生不息

誰給了你明眸和視覺

“看見”生活中的真諦

白晝的亮光在召喚

夜晚的黑暗在啟迪

美是自然吸引力

鼓舞了你的勇氣

遙望遠方闌珊詩意

眼中幻象尋覓生機

東坡墨東坡巾東坡肉東坡魚

東坡書院東坡井春風入蘇堤

在編織華章和音符的同時

也播撒歡樂的種子和花瓣

靈魂如此偏愛身體的成語

創造的果實葉茂枝繁

白天的眼光黑夜的眼光

發現著詩意優雅和眾多的驚喜

邀美共舞永無止境

每個角色都不隨心所欲

無限地使用自己的視覺

你的世界充滿傳奇

在入睡和甦醒的夢境裡

你點燃世人的詩情畫意

(選自詩集《有一種美叫維多利亞》蔣林 著 2019 武漢出版社)


琳達的詩與遠方


在中國文學史上,這四位詞人均成就非凡,令後人景仰。如果非要選出一個最喜歡的,那還是蘇軾。為什麼呢?首先,蘇軾文學成就高,他開豪放詞之先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受到後人讚揚。但他不僅擅長豪放詞,還能把婉約詞寫到極致,那句“不思量,自難忘”寫盡了他對亡妻的思念。當然,除了詩詞外,他還能把文章寫到令歐陽修讚不絕口,且要退後一步,可以讓他出人頭地。他以巜前赤壁賦》等文章名揚千古,擠身於唐宋八大家中。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在一篇小文章中難以盡數,但可以通過與他並稱的人來略作了解,在詞壇,蘇辛並稱。在詩壇,蘇黃並稱。在書法界,蘇黃米蔡並稱。在文章寫作上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一個人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讓後輩文學愛好者怎能不喜歡?其次,蘇軾雖一生沉浮政壇,但他始終懷有赤子之心,真心熱愛生活,是生活中的樂天派,即使被貶到惠州,他依然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在逆境中的豁達樂觀更讓後人願意學習他靠近他,更多的瞭解之後就會更加喜歡,就像後人提起東坡肉便會垂涎欲滴一樣,提到他這個人及他的作品便會充滿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