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尋尋覓覓”,到底在尋找什麼?

山野老人


先看《聲聲慢》全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的開篇,李清照便說“尋尋覓覓”,在下文,詞人也沒有明確告訴我們尋什麼東西,而且一個“尋覓”不夠,還是兩個“尋覓”,但是又沒有什麼尋覓的目標,這說明,其實李清照也不知道自己在尋覓什麼,這是一種不知失落的失落感。

我們一直想知道,李清照的這種失落感,為什麼會如此複雜、難以捉摸,且又迷人?下面,我以李清照的生平和其他詩詞為輔證,從以下兩個方面,探究李清照尋覓的目標和這種難以言說的失落感。

一、知人論世:風燭裡尋覓殘年

這首詞,學術界大多認為作於李清照晚年。晚年的李清照,之所以會存在她這種飄忽迷茫的失落感,和深沉的悲鬱,是因為她的一生太曲折。

我們從詩句中看,“濃睡不消殘酒”的少年時光畢竟已經過去,那些歡快與無憂無慮也隨著時間流逝了,留下的是“三杯兩盞淡酒”中的漫漫孤寂和內心的荒涼,歲月給這個老人留下的,不是祥和,而是悲苦。

家國猶在之時,雲中大雁可寄錦書,可是現在,放眼望去,是滿目瘡痍,家國不在,錦書難寄,就算勉強寄去錦書,可是收錦書的人又在哪裡呢?戰火給這個老人帶來的,不是家國興旺繁盛,而是國破家亡,夫死孤寂。

自己也像這憔悴的黃花一樣,慘遭時間的蹂躪,青春不再,活力不再。日子越過越慢,越過越長。

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飄零、再嫁受辱,無子無嗣、青春不在、風燭殘年,李清照的詞,也像她的人一樣,失去朝氣,失去輕快,變得沉重而悲慼

二、內心空虛,試圖尋覓精神上的慰藉

在《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中,她還尚且知道落紅無情,韶華易逝,她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失落的是青春,那時的她還沒有很孤獨,也不悽慘、冷清。

而在《聲聲慢》中,她不但孤獨,冷清,而且悽慘,這種備受煎熬的感覺,一直都是以疊詞的形式出現的,說明詞人內心的悽慘、冷清、孤獨是非常沉重的,悲傷到極致。

她知道,失去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同時也是尋覓不回來的。她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地體驗著、孤獨地忍受著這種失落感,若斷若續,飄飄忽忽,迷迷茫茫。

她沉迷於失落感之中,不能自己,不能自拔。

她的這種失落感,讓她很不好過,心裡空蕩蕩的,所以她說“最難將息”,這種心裡的感覺是最難調理的,但還好,“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清照用了“三杯兩盞淡酒”調理。

可是酒是淡酒啊,不太濃,不能大醉一場,忘卻人間煩惱,說明喝酒不是為了澆愁,而是為了打發漫長的白晝。後來忽然聽到大雁的叫聲,發現自己錦書難寄,這讓悲傷至極的李清照更加神傷。原本想借酒度日的她,被悲鳴的大雁引出往事,心理調整不但失敗,反而令自己更加悲愁鬱悶。

然而,低頭一看,滿地憔悴的黃花,“人老珠黃”這四個字跳入腦海,讓李清照更加無奈、無望。

這一切,讓李清照完全無計可施,但日子畢竟還要過下去,可是漫長的白日該怎麼過呢?只得獨自坐在窗邊,利用外物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她完全放棄與老天對抗,接受排遣不了的孤獨。

無論是對自己、老天,她都選擇認命了,不抵抗了,只希望白天快點過去,讓她的視覺能夠休息。但是,雨落梧桐的聲音,還聲聲入耳,將漫長的白日無限延長,無休無止地提醒自己:孤獨、寂寞、失落、悽慘。

心情已經至此,一個“愁”字,哪裡說得出詞人心中的苦呢?整首詞中,李清照都試圖在尋找自己的精神慰藉,淡酒、黃花、大雁、梧桐、細雨,都沒有成為她的精神慰藉,這些年輕時候或歡樂或美好的事物,尋到最後,無一不在告訴她,只能愁上加愁,苦上加苦。可以說,李清照在清冷孤寂中尋覓精神的慰藉,其結果還是無盡的淒冷和悲慼。

綜上,尋尋覓覓,不一定有特定的尋覓目標,只是作者內心的失落感、悲傷感和空虛感的疊加。我們似乎也過這種經歷,有時候心裡空蕩蕩的,總想找點事情轉移注意力,拿起事情之後,又發現毫無心思去做。我想,這種感情應該是古今共有的。

一家之言,請大家批評指正!

(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