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真的是很懂我了,你是不是也有同感?你有什麼感受?

咕嚕八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宋代詞人李清照的絕妙詞句。



作者李清照在《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一詞中寫道:“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是一闕寫男女相思的詞,丈夫遠在他鄉,妻子在家天天盼望丈夫的書信到來。當有一天接到丈夫書信的時候,卻更加思念那個同樣在想著自己的人兒。



在我初戀的年紀,曾經有個讓我神魂顛倒的人兒。那時候他不在我的身邊,我常常在夜晚的月光下,獨自一人在操場邊的雙槓前,去重溫我們在一起的一幕又一幕場景。對他的思念就成為我閒暇之餘的幸福!

情是彼此,愛是相互,對對方的思念,往往就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沒有誰能阻止我們的愛,也沒有什麼能隔斷我們的相思。這正是詞人李清照所寫出來的感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啊!

詞人的聰慧,就在於她能捕抓住這細微的情感糾纏,道出這不可阻隔的男女情愛。我想任何一對真愛的情侶,都會有此感覺。


小木森林


這句詞選自宋代大才女,宋詞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名作《一剪梅》。這是首別離詞,是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被迫分離後的相思之作。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祖籍濟南章丘。工詩精詞,擅長金石字畫,著作《漱玉詞》。

你如果細緻研究李清照眾詞作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前期(詞人少女時代及與趙明誠新婚初期)她的詞作均是輕快愜意閒適感情基調,詞風纏綿;後期(宋室南遷之後)她的詞作均是愁怨神傷悽苦感情基調,主題多國破家亡,詞風慷慨悲壯。

為何其詞風會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呢。是因為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是名符其實大家閨秀。童年,青少年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不愁吃,不吃穿,且還時不時能邀請幾名如己一般的大家閨秀吟詩作對,填詞歌賦。可以稱得上日子天天陽光明媚鳥語花香,開心快樂每一天。新婚不久與夫君趙明誠夫唱婦隨,共同研究金石字畫與詩詞,可謂是郎情妾意好不美滿。自從父親及丈夫一家身陷朝廷朋黨之禍與金兵攻陷汴梁北宋被迫南遷偏居一隅後,從前的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沒了歡歌笑語,沒了夫妻恩愛,沒了錦衣玉食,沒了無憂無慮的生活。有的是四處漂泊,無依無靠,情感無著落,生活無著落,連起碼的安全感都沒有,從而幸福感也就蕩然無存了。有的是怨恨,愁苦,淒涼及對當朝統治者無盡的憤慨。故而詞風急轉直下,詞作感情基調由“

”轉“”了。

一剪梅》是其父身陷朝廷朋黨之爭受株連,父親被迫攜家眷離開京城回返原籍,從而與夫君趙明誠被迫分離時期所作。你試想:一對新人新婚燕爾你儂我儂幸福快樂,膩歪都沒膩歪夠,突然天降橫禍硬生生把一對恩愛夫妻無情拆散,天各一方。你說能不相思成災,愁苦不休嗎?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可見夫妻新婚感情深厚,恨不得時時刻刻黏在一起。可好景不長被迫分離,這般濃情蜜意突然沒了消失了,能不相思入骨嗎,也是任何辦法都無計可施從心中抹去,也就會“才下眉頭”剎那間“卻上心頭”了。

為何讀者,特別是有過夫妻兩地分居天各一方感情經歷的人,在心中引發共鳴。是因為該詞不是李清照的臆想之作,而是親身經歷切身體會之作,是她真實的感情流露及相思之苦的生動寫照。看似平鋪直敘白描手法缺乏韻味,而這恰恰說明感情宣洩真實自然,不做作。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更無“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費力費思刻意遣詞用語之功。

該詞句“卻上”對仗“才下”,真是精妙絕倫。表象時間極短,但深層次很好地照應第一句“此情無計可消除”。強有力的詮釋了夫妻恩愛無限被迫分離相思之苦無計排遣。

有過熱戀,相愛,恩愛經歷的人,又不能朝夕相處,時時刻刻在一起的人均會感同身受情感共鳴吧,也包括我。故而文學作品要具有感染力生命力必須真實,有生活。憑空捏造只能是一時之娛,很快就會被遺忘。


一朵芙蓉著秋雨


答:李清照的詩詞我非常喜歡和酷愛。並不是因為她是山東人或者我是男人,而是她的詩詞充滿情感,委婉有致,打動人心。彷彿就說出夫妻之間的心裡話,是真情流露,誠摯大膽告白,令人起敬難忘。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從自己卸妝,獨坐家中,寫到雲,又一個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令人叫絕,夜晚月光下,相思之情難以入睡和形容。隨後,行雲流水般一氣寫出,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每讀到這我總是想起李清照美女詩人的另一首詞《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詞,從慢到尋找,從酒到風到雨到黃昏到雁。最後總結出一個怎能1⃣️個愁了得、說清、表透。這種相思相愁一下使我聯想到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後1⃣️句肯定對李清照影響極大,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在這我又不🉐️不說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二首其一: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所以說,好的詩詞都是相互學習借鑑發展創新的。有共性又要有新創、獨特的新意和個性。我們一定要學習優秀文化,傳承中華文明。見 諒。






行在路上8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離之苦的詞。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將抽象而不易琢磨的情感,以素淡的語言表達出了複雜的情懷。


詞人越是把別情書寫的淋漓盡致,就越能顯示她夫妻的恩愛甜蜜,越表現了詞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這句詞,太美太柔軟,美的我們無法不為她心醉,柔軟的我們無法不為她心動,我們也為她的思念丈夫的痴情感嘆!這一上一下,蘊藏詞人多少欲言又止的愛啊!


有聚就有散,有離別就有相思。愛過的人,大抵都嘗過相思的味道,甜蜜與苦澀摻雜,只不過深淺比例不同。愛情少了相思,就少了跌宕起伏的浪漫,容易遺忘。

很久就喜歡這首詞,能體會那極為含蓄的相思之情,詞中語意飄逸,離情慾淚的意境美的讓人陶醉,讀後讓人頻添惆悵。


我們都知道相思苦,又不肯繞行,皆貪戀愛情的溫度。遇到了愛情,我們深陷其中,受盡離別相思之苦,卻又心甘情願,不能自拔,真是自尋煩惱,卻又身不由己。


紫竹語嫣9501


從一首文學作品中讀出了同感,說明讀者充分發揮了文學作品鑑賞時的聯想與想象,並獲得了共鳴。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為思念丈夫趙明誠而寫。思念是人所共有的情感經歷,所以讀者(包括筆者)能從中獲得情感的共鳴,好像作者懂得自己一樣。文學欣賞的享受就是如此美妙。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寫作背景

李清照和趙明誠成親後,曾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因新舊黨爭,父親李格非被罷官回了老家,由於牽掛父親,李清照決定獨自回老家照顧父親,而丈夫趙明誠初踏仕途,因此,這對恩愛夫妻不得不經歷離別。

那一年,李清照21歲,仍是花季少女的詞人,心情卻大不一樣。

她16歲隨父親進京,18歲的時候,豆蔻初開的花樣年華,認識了眉目如畫的少年公子趙明誠。相近的性情志趣令兩人一見鍾情。儘管雙方父親政治立場不同,為了兒女的幸福,最終他們還是放下了成見。

婚後的夫妻生活甜蜜得彷彿世間所有的幸福都給了他們兩人一樣。

而現在,父親政治生涯遭受重創,夫妻不得不暫時離別,李清照的心境增添了不少憂愁。

這首《一剪梅》就是她在老家濟南寄往汴京的作品。

花自飄零,人隔天涯

李清照乘坐木蘭舟離開的時候,正是菡萏香銷、玉簟生涼的秋天。一別兩隔,彼此的思念之苦,只能憑藉書信來慰解。她盼望著當西樓月滿之時,能收到丈夫的柔情蜜意的書箋。春花如昔年一樣開放,秋水如往日一樣流趟,景物依舊,人卻分隔兩地,思念的日子充滿著深深的閒愁,無法可解,在眉間心上,縈繞不散。

  • 思念之情在感情細膩的少女詞人筆下,深情而溫柔。

秋雁飛過,想到丈夫的書信;滿月東昇,引發深深的思念;春花飄零,感慨天各一方。人在思念的時候,自然界的事物都被賦予了憂愁的色彩。思念是既美好又憂傷的感情經歷,李清照把這種感覺敏感地表達了出來,形象飽滿,情感豐富,每個經歷思念之苦的人,彷彿從李清照的筆下找到自己曾經的經歷。

“懂我”,是文學鑑賞中的共鳴現象。而這種現象的發生,離不開讀者鑑賞時豐富的情感活動和聯想。

“懂我”,是文學鑑賞中的共鳴

讀者與作品是有情感交流的,這是文學鑑賞的心理現象。

我們是如何與九百多年前的李清照作品產生共鳴的呢?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夠突破時間、階層、意識形態的界限,表達不同時代、階層甚至文化背景下讀者的普遍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特定的時空下被創作出來,卻可以超越時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思人,是古今人們共有的情感體驗;“多情自古傷離別”是古今離別者的共同憂傷;“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理性經驗上的共鳴;“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是家國仇恨的共鳴。因此,文學鑑賞的共鳴是多方面的,只要符合人類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精神狀態,就會產生共鳴。

  • “共鳴”的差異性

然而,並不是所有讀者讀到“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時候,都會有一樣的共鳴。因為不同的讀者,他們的人生經歷、性情氣質、學問修養不同,對於作品的感受不同,共鳴的深度可能不同,甚至方向也有差異。感情細膩敏銳的讀者,或者離別思念的經歷較深的讀者,可能感受得深些,反之就淺些。

這也與文學鑑賞中的聯想與想象有關。

文學鑑賞中的聯想與想象

有相似經歷的讀者,能從“花自飄零水自流”聯想到自己的情感狀態。這個過程,首先是感受形象。這首詞,有好幾個形象,紅藕香殘的秋天、離別的蘭舟、大雁、明月、飄零的花等等,讀者通過情緒活動,將這些形象聯繫起來,情緒在這些形象間流動、過渡,從而組成一個完整的形象體系,再由這個形象體系聯想到現實中的情感。就如前面所說,大雁聯想到書信,月亮聯想到思念等等。當讀者曾經有相同的感情體驗時,這個形象體系就自然而然地代入到讀者的思想感情中,從而獲得共鳴。

結語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能讓讀者感動,因為那些人類共同的情感,千年前的李清照在經歷,今天的你我也在經歷。李清照是一個情感細膩的詞人,她總能把微妙的感情準確地傳達出來,而那些感情,正是讀者曾有過的,所以我們可能會覺得李清照像懂得我們一樣。文學作品就是這樣傳遞人類美妙動人的感情,即使歷經千年,仍依舊動人。


大晟府小書僮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出自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李清照是宋代婉約派詞人重要代表人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原詩。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欣賞完了,我們先來看看女詞人創作這首詞的背景。也就是說才女為為什麼寫這首詞,在什麼環境下寫出了這樣情感細膩,情調感人,語言清麗,還有些傷愁的感情色彩?

李清照是個女才人,有著女人情感獨特的敏感和細膩,才寫出如此讓人感到真真切切的離別傷感情懷。

這首詞在黃昇《花菴詞選》中題作“別愁”,是李清照寫給新婚不久因家事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是李清照傾訴和親人離別後的相思、憂愁和苦悶的心情,她訴說了自己和丈夫離別後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祈盼心裡。

這首詞第一句就點明瞭蕭瑟秋意的時節,而且渲染了當時的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閒愁起了襯托作用。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這種相思之痛灼在心間。且無法排遣消除,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湧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思念、憂愁和痛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把真摯的感情由外露轉向內向,迅速的情緒變化打破了故作平靜的心態,把相思之苦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表達了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作者獨守空房的孤獨與寂寞充滿字裡行間,感人至深,讓人嘆止!

人在世間生活,都會經歷生死離別、悲歡離合、痛苦和憂愁,我們都是一個凡人,很多事情與詩人處境感同身受而產生許多共鳴。故而,似有李清照懂我情懷知我心境!





木林森長


讀李清照的詞,你產生了詞人懂你的感覺,這是文學欣賞的共鳴現象。因為李清照的這首《一剪梅》詞寫出了人們會都有的一種情感,那就是有時老是盤旋在心頭揮之不去,無法排遣,無計消除的愁緒。“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幾句,語句結構工整,表現手法巧妙,含蓄生動,耐人尋味,所以成為了千古名句。有人一旦心裡愁緒排解不開,就會聯想起這幾句,覺得李清照特別懂自己。

文學的這種共鳴現象,我自己深有體會。記得小時候讀過一篇小說,書名叫《在北京相遇》,書中有一段,寫年幼的主人公她母親被惡勢力逼得離開家鄉,小主人公追母親時跑倒了,趴在地上呼喊,他母親回頭看著,泣不成聲,母子從此分離。看到這裡,我哭了,哭得很痛心。我母親以為我病了,急忙找人請來大夫,結果鬧了個大烏龍。


善利萬物


其實不是李清照懂你,而是有些情感是共通的。就是所謂的感同身受。李清照有李清照的愁,所以她寫下了這首詞。你也有你自己的愁,愁可以是為不一樣的事愁,但愁的感情是一樣的。就像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說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所以你覺得她的詞就是為你而寫的。

但是不得不說古人的詩詞實在是太精闢了,在那麼短短的幾個字中就已經把所有的感情都蘊含在裡面了,所以不得不說,中國的古詩詞能流傳到今天是有它的理由的。它總是能準確地擊中你的內心,你會感覺這詩人怎麼那麼聰明,簡直把我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而換成你自己就不能這麼準確地把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

我覺得董卿說得沒錯,中國的古詩詞短小精悍,是值得重複讀的。詩詞帶來的共鳴讓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情感,表達那些情感。

就像我們看文學作品,其實是會有一個共通的情感的,也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就像我在看《紅樓夢》時,我會跟隨著作者的節奏走,我會在看到寶玉、黛玉他們在大觀園裡起詩社作詩,喝酒取樂,過得不亦樂乎時又羨慕又嫉妒,也會在探春被迫嫁到番外和親,黛玉魂歸離恨天時悲傷不已。但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不是為我而寫的,我也沒有《紅樓夢》裡的經歷,但是我依然可以感受到裡面的悲歡離合。因為我會聯想到自己的生活,我會想到自己曾經擁有過的美好時光,也會想到自己失去的美好回憶。所以就會特別的感同身受。也正因為是這樣,所以我們有時候相當於是在別人的情感中吸取了經驗教訓,學會了珍惜,以避免像別人一樣的事情發生。


柚子姑娘vw


李清照是個感情豐富細膩的詞人。在《一剪梅》這首詞中,她懷著真摯的感情,集中抒發了自己對丈夫趙明誠的篤愛,吐露了夫妻二人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



因為她是女性,所以她以女性特有的感情視覺,準確細緻地表達出了自己對丈夫那種濃厚的思念之情。因此說,不是李清照懂你,而是李清照寫到你的心坎裡去了。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才上眉頭,卻上心頭。表露了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其實眉頭上的憂愁和心裡的憂愁,就是一回事,只不過眉頭上的愁,是可以看得見的。心裡的愁是瞧不到的而已。


每一個談過戀愛或者已婚之人,都會有這種情感,我亦如此。只是文筆有限,心裡縱有萬般情絲,也不能表達出一二。也不會把自己的濃情蜜意,通過自己的筆端宣洩出來,更不要說渲染了。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一般都會藉著對景物的描寫,把自己的真摯、深沉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其中。“花自飄零水自流”,這種常見的自然現象,經過她帶著思念的感情一描寫,就有了人的情感在裡面,更好地抒寫了作者的相思之情。

我很佩服李清照,她總是用寥寥數語,直戳人心,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讓人讀了欲罷不能,回味無窮。同時又產生獨有的藝術效果,不但含蓄雋永,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使人意猶未盡。


飛雪迎春666


對於愛人的思戀之情,李清照的詞表達得再熨貼不過了。

久別重逢,草木遇春,含蓄了很久的情意怒放而來。儘管瞬間相逢,也能蓬勃展發。

聚也依依,別也依依,離情別意,男人自然面表平靜,但靜水流深,內心深處自有一番滋味,這是人間沒有辦法改變的感情。

相聚苦短,離別時,執手淚眼婆娑。轉眼默去,才收離淚,又添新愁。

郎去千里,妻思久長,何日再相逢!

啊,“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