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這些人的治國水平怎麼樣?

飛龍在天9783

這些都是文人文豪,以詩詞著稱。最特別的一點就是,都有些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其實這一點和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是相輔相成的,官場失意,才讓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文學創作,才能心有所感,寫下一首又一首的詩歌。

要論治國水平,這幾人還都是有點斤兩的。

逐個分析:

確認過眼神,你不是對的人

屈原和楚懷王這一對,儘管後世說他兩是同性戀,儘管小謝我也覺得可能是同性戀,但分明是一對怨偶。

楚懷王老不信任屈原,屈原就算是補天聖手,也回天乏術。楚懷王信讒言罷免流放屈原,楚國被秦國打敗;屈原叫楚懷王殺張儀,張儀跑遠了楚懷王才開始行動;屈原叫楚懷王不要和秦國結盟,楚懷王投入了秦王的懷抱;屈原叫楚懷王不要去秦國赴會,楚懷王非要去然後被扣押做人質·····

王死國滅之後,屈原在跳江前聲嘶力竭地唱道:你還要我怎樣,要怎樣?

整體來說,屈原的大局把握是很準確的,“秦乃虎狼之國”的認識是很清醒的,合縱伐秦的策略是對楚國最有效的。若是楚懷王不那麼抽風,八成統一六國的不是大秦而是大楚了。

屈原的政治覺悟很高,也有才華,是個當政委的料,需要人輔助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顯然楚懷王這一屆的隊友都比較坑,所以結果是令人唏噓的。

年少風雅鮮衣怒馬,也不過一剎那

李白李大爺的一生準確的說其實是沒有參與過政治活動的,永王李璘事件中李大爺也不過還是御用文人的角色。

大家看的他的詩歌瀟灑飄逸,但實際上讀《李太白全集》的時候,看到更多的還是李白的愁苦抑鬱,壯志難酬。

治國方面看不到了,但能看到一點,李白李大爺不適合官場,政治敏感度比較低,有點才子的通病。讓高力士脫靴這件事不論真假,都說明一個道理,李白不拘小節,無意間得罪了某些不該得罪的人。還有永王事件,說明李大爺政治嗅覺也比較低,未經宦海風波的洗禮,到底是才子風流了。

求求你給我個機會,不要對子美說無所謂

我不是很喜歡杜甫,害怕自己寫的話會寫的很不好,所以就主觀的說兩句。

杜甫欠缺的只是一個機會。高中時學《杜甫傳》,看到他不得已寫“投贈詩”的時候就開始嗤之以鼻了,現在來看,他也不過是為了努力的向上爬罷了。有時候想,他滿世界追著皇上跑,到底是為了建功立業還是為了憂國憂民?

他入仕的心太強了,可惜沒有得到機會。我想,能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的人,一旦翻身農奴把歌唱了,應該也會為黎庶謀福祉的吧。

後面三個就比較厲害了,都是正兒八經當官的,有基層經驗,都經歷過政治風波的洗禮,談起治國理政顯然比李白杜甫強。

沒遮攔白居易

為啥叫沒遮攔呢?因為這位大哥總喜歡幹一些沒遮攔的事情。比如吐槽時政啦,吐槽地方政務啦,吐槽當朝官員啦,而且越說越來勁,甚至敢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

搞得唐憲宗也很無語:“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

於是白居易某一天上班因為左腳先跨進丹鳳門而被貶。這之後,白居易開始了在基層的生活,歷任江州司馬,杭州刺史等,在基層任職期間,白居易關愛民生,施行惠民政策,解決了杭州居民飲水問題,更有修築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白居易堅持為老百姓做實事,讓大唐政府的英明決策在老百姓心中開花結果。

有政績,又有聲望,是不是治國之才還用說嗎?只可惜他回到京城的時候,已垂垂老矣,不久就退休了。也許命運,就是喜歡這樣和人開玩笑吧。

小遮攔蘇東坡

為啥叫小遮攔呢?這位和上面那位極其相似,雖然沒有白居易那麼口沒遮攔,但寫東西有時候太放縱,被有心人抓住小辮子,以至於搞出烏臺詩案這樣的事情,差點被弄死。

由此可以看得出宋朝政府在某些方面的確不如唐朝。

東坡大爺也是個人才,職場小白的時候,覺得王安石新政有毛病,在革新黨把握話語權的時候各種反對,被貶出京;在基層待了幾年,覺得新政還是有好處的,在

守舊黨把握話語權的時候好容易回京了,又站出來為新政說話,於是又被貶出京。

蘇軾在基層的政績也比較多,可以說治理地方很得心應手了,但我更覺得他適合做美食家,官場太複雜,吃貨的心又太單純。

病尉遲辛棄疾

辛棄疾是個儒將,硬生生逼成了文人。

所謂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

我之前寫了很多關於辛棄疾的問答,到這裡忽然寫不出來了。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他有再好的想法,再好的理論,再牛逼的操作方法,上面當做山風過耳能有什麼辦法?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賜將軍青鋒寶劍,不予先鋒寶馬神駒,還要他隔江對望,矗立成一株千年古樹,偏偏有人來問他有何本事?能換個天下太平嗎?

此問也太殘忍了些。

-------丸------

文:祁門小謝


祁門小謝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文學家治國會怎麼樣?除了李白,其他人都可以委任宰相。假如任宰相,我個人認為辛棄疾的治國水平最高。

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哲學家治國,他最有名的弟子是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最有名的弟子是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馬其頓帝國,是歐洲第一個大帝國,比羅馬帝國還要早。

亞歷山大大帝頭腦裡有很多亞里士多德灌輸的思想,但也有很多讓亞里士多德不滿的思想。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沾染了很多東方專制的思想,還用十字架釘死了亞里士多德的侄外孫卡利斯提尼斯。這個事情,導致了亞歷山大大帝與亞里士多德決裂。

哲學家尚且如此,那文學家呢?

在這六個文學家中,屈原的官職最高,曾做到左徒(從一品),後來被貶為三閭大夫(類似宗正,四品)。左徒是楚國在戰國時期設置的一個職務,類似副宰相。楚國的宰相是令尹,春申君黃歇就是以左徒升為令尹的。

關於屈原的治國主張,歷史記載的很少。屈原大概也是繼承了吳起的變法思想,想讓楚國變法圖強。屈原稱為美政,舉賢任能,修明法度,聯齊抗秦。從屈原的政策主張來說,都是對的。但屈原為人文弱,手段不夠霹靂,得罪了一些皇親貴族,不能嚴厲鎮壓,自己很快就下臺了。

李白,曾經做到翰林供奉,是唐玄宗設立的關於玩樂的官職,無任何實權,待遇估計也就是七品左右。安史之亂後,李白稀裡糊塗地跟隨了永王,導致以叛黨的名義被貶。可見李白的文學水平很高,政治水平一般。

杜甫,在肅宗那裡當的官是左拾遺,勉強七品。後來在成都做了嚴武的幕僚,被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的虛職,也僅僅是從六品。品級太低,看不出杜甫的實際治國才能。只能從杜甫的作品中窺得一二。(《紅樓夢》裡面賈寶玉老爸賈政也是工部員外郎,不知曹雪芹怎麼想的。)

白居易,最高做到刑部尚書,正三品。白居易早年欲澄清天下,得罪了不少人。後來他學乖了,獨善其身,官做的很高,但也沒太大成績。白居易在杭州治理過西湖,還有白堤。

蘇軾,最高做到禮部尚書,正三品。也治理過西湖,現在還有蘇堤。蘇軾反對過王安石變法,但相對於司馬光來說要開通一點。政績一般。

在這幾個文人中,辛棄疾可以說是文武雙全。

文,他是宋詞豪放派的祖師之一。武,他可以萬軍中取敵上將首級。辛棄疾還寫過著名的政論《美芹十論》、《九議》。但是很不幸,辛棄疾屬於金國的漢人投奔南宋,屬於歸正人,是不被南宋重用的。辛棄疾是個武將,宋朝重文輕武。所以辛棄疾一生都沒被南宋重用。他的官職最高為龍圖閣待制,從四品。比杜甫稍強點。辛棄疾做過安撫使之類的地方官,做的還不錯,但一生都被大材小用。讓他當樞密院使,應該是才能相當的。

陸游: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陳亮: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動,不知須鬢之既斑,庶幾膽力無恐。呼而來,麾而去,無所逃天地之間;撓弗濁,澄弗清,豈自為將相之種。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為天寵也。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只說李白,我個人觀點,他並不是從政的材料。

李白持才清高,極有風骨,又是思想浪漫的詩人,他這種性格,在官場是沒法混的。

單說官場的風氣,李白就對此不屑一顧,他甚至寫了詩專門蔑視官場權貴: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說,怎能低眉順眼去討好權貴?那樣我無論如何也不會開心。

正是如此有傲氣的李白,即便真有治國之能,但憑他的性格,在政治上不會得到同僚的支持,很多人會把他視作另類,打比方大傢伙都收禮,就李白兩袖清風,而且沒事兒還寫詩嘲諷那些收禮的,那李白不得處處受他們排擠?所以即便李白有再大的雄心壯志,也無法得以施展。

何況李白這一生結交的權貴太多了,憑藉他的絕世文采,他認識了數不清的上流人物,上到權傾朝野的重臣,下到九品芝麻的縣令,恨不能人人都能跟他攀上關係,但也正是見識過各色人等的做派,才讓李白打從心眼兒裡反感上流權貴的虛偽。

而且還有一點,當官兒的,或古代有才志之人,都講究攀龍附鳳,即跟對了主子,成就大業之後,那肯定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或者實現心中的抱負,青史留名。

但在公元756年,唐玄宗第十六子李璘突然起兵數萬,意圖謀反,哪怕他是正兒八經的李唐皇子,謀反也是死罪,之後李璘水陸並進,直取廣陵,欲奪東南半壁江山,分裂李唐,實現武裝割據。

大白話就是,他想把唐朝一分為二,讓他哥唐肅宗當北邊老大,他佔據東南,自立為皇。

您猜怎麼著?李白為了實現心中的宏圖抱負,竟然投靠了李璘,而且還是加入了李璘的水師幕府,參與“謀略”,甚至他為了感謝李璘的知遇之恩,還專門寫了首詩: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長風一掃胡塵淨,西入長安到日邊。


當時的唐朝正因安史之亂陷入動盪,且唐肅宗剛上位,龍椅還沒坐穩,這時候身為永王的李璘兵權大握,但凡是有野心的王爺,一般都會動些小心思。

而錯就錯在李白選擇錯誤,他選擇投靠李璘,從一開始就是大錯特錯。

永王李璘露出謀反意圖沒多久,唐肅宗當即派人平叛,大庾嶺之戰後,李璘兵敗如山倒,最終造反失敗,李璘及麾下黨羽被殺,而李白正因此險些被斬,若不是杜甫及郭子儀等人捨命求情,致使李白免於死罪,轉被流放夜郎,恐怕千古詩仙就此喪命。

(注:有一說是李璘並未被殺,而是被俘之後秘密逃走,至今未能考證。)

所以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李白是缺乏政治嗅覺的,或者說他對於時局的把控欠妥,作為文人,他有蓋世才華,但作為官員,他雖有雄心壯志,卻無相匹配的政治才能。

因此若論治國水平,單說李白,還是頗有不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