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有鲁智深倒拨垂杨柳的情节,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吗?

春日之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倒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这个柳树很大,上面都可以有一个乌鸦窝。

正常来说,人不太可能拔得动。

因为树是有根的,根会向四面蔓延,死死抓住地面,普通人可以拔小树,难以拔动这么大的树。

我们再看,鲁智深的力量可能有多大。

今天世界大力士,力量还是很强的。


比如硬举大桶的项目,最重的桶有300多公斤,需要大力士们连续举起来。

鲁智深是个壮汉,相当肥胖,个子也高。

很多人认为力量大的都是肌肉男,其实真正的大力士都是又高又胖的大块头,鲁智深就很符合标准。

恐怕鲁智深的举重力量,也能达到300多公斤。

那么,能不能拔动这颗柳树呢?

萨沙认为是可以。


因为鲁智深不是一个粗人,他颇有些算计。

如果人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拔动柳树,他不会随便的动手出丑。

同时,既然鲁智深能够双手抱住柳树,还能用力拔出,说明柳树也不是很大。毕竟一个人双臂能够抱得住,树的直径还是有限的。

更大的可能,是这颗是老树,根基已经不稳了,树根也许已经开始腐烂。

所以鲁智深伸手拔,就能顺利拔出来。

开始那群泼皮为什么不爬树上去拆乌鸦窝,而是要用梯子呢?恐怕也是知道树根不稳,怕爬树容易出危险。

因为当时看到鲁智深拔树的只有他自己和泼皮,自然不会说树的根有问题,只是一味吹嘘鲁智深的神力了。


萨沙


小说《水浒传》当中,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个情节,是为了表现鲁智深“力大无比”而设计的,在现实生活当中,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之所以是“几乎不存在”而不是“绝对不存在”,是因为这样的人和事可能存在的概率非常的小。

首先,在电视剧当中,无论是哪一个版本,剧中鲁智深“倒拔”的那棵柳树都显得太粗,按照现在的人的力量极限,已知的国内外大力士的臂力(托举力)也就是三百公斤上下,这样的力量其实是不足以把一棵碗口粗的柳树“连根拔起”,要知道碗口粗细的柳树,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能会深达数米,根系直径也可能是数米直径。

古人的力量理论上不会比那些现在的“职业大力士”更大才对。

《水浒传》当中,在大相国寺的菜园子里的这棵柳树究竟多粗,小说没有具体描写,相比是想模糊具体的对象,重点突出鲁智深的力量和性情。但从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窝”这个细节来看,碗口粗细应该是最低限度,事实上鲁智深倒抱柳树,腰里一使劲就“连根拔起”确实只能是作者的丰富想象。

这个“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情节,显然是为了衬托鲁智深的“神力”和“真性情”而设计的。

鲁智深因为教训那个恶霸郑屠镇关西,失手三拳打死了那个屠夫,从此逃亡江湖,为了躲避官府的缉拿,有命案在身的鲁智深(鲁达)上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智真长老赐法名“智深”。

出家的鲁智深对于寺院的清规戒律极度的不适应,不让喝酒,不让吃肉,还要打坐念经,这对于三天不喝酒就“嘴里就淡出个鸟来”的鲁智深来讲实在是无法忍受。所以,经常下山喝酒并酒后闹事的鲁智深被智真长老打发到开封大相国寺最终当了一个管菜园子的“菜头”。

菜园子周边的一帮靠偷菜为生的泼皮,为了给这个新来的看菜园子的和尚一个下马威,设计把鲁智深诱骗到菜地的粪池边上然后一拥而上那鲁智深扔到粪池子里羞辱一番,治服这个菜头,他们就可以继续在菜园子为所欲为。

结果是江湖老手鲁智深把这帮泼皮给治服了。这帮泼皮知道了鲁智深的厉害老老实实的买酒宰猪请鲁智深喝酒吃肉——这一帮泼皮把鲁智深当老大了。鲁智深在开封算是独自一人没什么朋友兄弟,有这帮泼皮也算是有了一些人气 ,鲁智深也是乐意顺水推舟。

鲁智深正和这帮泼皮喝酒吹牛,听着众泼皮的奉承吹捧十分受用的时候,听到了几声老鸦叫,泼皮们觉得很晦气。油泼皮说这个老鸦来自于菜园子“墙角边的一棵绿柳,那绿柳新近达了一个老鸦窝”。

泼皮们为了讨好鲁智深,纷纷表示要去捅了那个老鸦窝,有的说爬上树去,有的要找梯子上去。

鲁智深来到树前看了看,说别麻烦了!他“右手倒抱柳树,左手上拔,腰只一趁”就把那棵柳树连根拔起。这个描写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比拔一根大葱多费不了什么力气。

这显然就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其目的是表现鲁智深的急性子,真性情,以及酒后的兴奋和“神力”。这种夸张的描写手法,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很常见,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就是如此。


步武堂


生活中不会发生这种事。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品中有一个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情节,多少年来让吃瓜群众看的津津乐道。

鲁智深跟大家到外面去看,果然杨柳树上有个老鸦窝。大家七嘴八舌正想办法如何上树拆窝。只见鲁智深走到树前,把外衣脱掉,右手向下,左手抱住上截,把腰一挺,那杨柳树便连根拔起。无赖们见了,一齐拜倒在地,惊叹不已:“师父不是凡人,是真罗汉,如果没有千万斤的力气,怎能拔得起这杨柳?”。

一.生活中有一个常识,叫做“树有多高,根有多长”。

是说,一颗树能长多高,根就有多长,虽然不绝对,但也差不多少,不然那么高的树就会缺少支撑生命的养料和水分的来源,也无法抵御风吹、碰撞、地震等外力的侵袭。

二.一只老鸦在柳树上筑巢,肯定不会低。

不然就被人给毁了,老鸦不会这么傻,综合判断,这颗垂杨柳的高度应该在四米以上,那柳树的树根也应该在四米左右。

三.柳树根是向下、向四周散乱生长的。

最为重要的是,这么高的垂杨柳树根绝不会从上到下一条直线,一定是以树为中心向下、同时向四周辐射、发散的生长,并且是盘根错节的。

有时候我们走在河边的时候,河边被河水长年累月的冲刷,可以看到河边冲刷出的裸露的柳树根,这些裸露的树根相互交错、盘根错节,而且柳树距离河边很远,可见柳树根可以长到多长,

四.鲁智深怎么把自己拔出来?

咱们先不说这么高的树需要用多大的力气才能把柳树拔出来,就说鲁智深拔柳树的时候,他站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力?他怎么可能把自己连同树一起拔出来?

这和鲁智深有多大力气没有关系,鲁智深力气大我们相信,但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把自己一起拔起来。

所以,“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一个艺术加工,应该是作者用这个故事来衬托鲁智深有“倒拔垂杨柳”的神力。


禧文乐见


《水浒传》只是一部古代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中也不乏一些演义夸张的成份。

比起入云龙公孙胜的呼风唤雨来,鲁智深拔一棵柳树实在不是什么太夸张的事情。然而就鲁智深拔这一棵垂杨柳,已经实在不是人类两膀之力能够达到的事情了。

不信你让那些世界大力士比赛获胜的冠军大力土们连根拔起一棵小树试试?

更别说鲁智深倒拨的那棵垂杨柳上面有个老鸦窝,泼皮们要搬个梯子上树去掏那个老鸦窝。

需要搬梯子上树去掏老鸦窝,那这棵柳树的平均直径起码也在十公分以上,这样的树别说是鲁智深拔不起来,恐怕换成今天的挖掘机,要连根拔起那棵树,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jianchi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它主要是描写北宋时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过程。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其中鲁智深是人民群众最喜的水浒英雄之一。

鲁智深,绰号花和尚,原本是一名下级军官。为人豪爽刚直,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粗中有细。他仇恨黑暗势力,反抗到底,不屈不挠。

至于鲁智深倒拨垂柳,在《水浒传》第七回有如下描术:

……吃到半酣时,只听得门外老鸦叫。那种地道人笑到:”墙角边绿柳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去上面拆了那巢便是了。”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省得耳根清净。“智深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柳树带根拔起……

真的这个老鲁有如此励害吗,答案是肯定的,绝对不可能。那为什以又会有这以一个情节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夸张。

夸张是在文艺创作中为了加强艺术效果,\b“更鲜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突出对象某些特点的方法。如对正面人物的美化,对反面人物的丑化。尤其在历天小说中对武艺高强的人多彩用夸大力量的例子,如《隋唐演义》中有英雄李元霸手拿铜锤八百八。《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有八十多斤等,这些都是作者为了突出英雄人物形家惯用的一种夸张手法,也不会有哪个读者去挑剔是否真有可能。











描天


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拨垂杨柳一事,纯属虚构,作者为了显视鲁智深体力,就鼓吹了一段英雄本事,你若不信,请看如今挖掘机,一下就拨起来了。但人能有几个马力?所以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落雨成霜3970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作者出于情节的需要而创作的一个生动故事。水浒本身是一部精典小说,书中有很多非常夸张的写作,倒拔垂杨柳只是其中之一,用来形容鲁智深力大无穷。

实际生活中,象碗口粗的杨柳树已经扎根地里很深,而且根系相当发达,仅凭一个大力士徒手想把它拔起来是完全不可能的。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从没有看到报道有此奇迹的人物故事。


黄刘空


《水浒传》中,鲁志深倒拔垂杨柳的情节,不但现实生活中是绝对办不到,就是古人同样办不到,这显然是小说的艺术夸张,《水浒传》还有公孙胜呼风唤雨的神话,能真实的存在吗?显然就更不可能了。鲁志深和几个泼皮喝酒,因柳树上有老鸦窝,老鸦的吵闹影响他们喝酒,泼皮们要搬梯子除老鸦窝,这棵柳树上老鸦能筑巢,又能搭梯子,少说其树干直径不少于20公分,这么大的树,仅靠一人之力是不可能拔起的,所以现实生活中绝对是不存在的。那怕是几公分粗的小树可能一人之力都无法拔起。


老夫常谈


艺术夸张,演义呗!

这样的演义太多了,由于流传久远,影响甚深,很多人居然深信不疑。

我们当地大孤山一带,流传一个曹大汉力大无比的故事。曹大汉应该是清中期人物,据说大孤山上庙以前没有碾盘和石磙,想吃粮只能背稻谷下山去碾。曹大汉知道后,便扳断一株碗口粗的腊树,往碾盘蕊里一插就把石碾盘背到身上,又一弯腰把碾磙子也夹到腋下,送到山上!

我勒个去!我估算了一下,一个石碾盘加一个石磙子,最少2500斤左右。能背在肩上夹在腋下,还行走如常?呵呵。可是你要说假的,是演义的故事,当地人还跟你急:你做不到不代表曹大汉也做不到!

所以啊,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听着就好!


东港朝天阙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事,是真是假还有待探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颗有生命的小树,你也不一定能拔得起…其实这件事不能从表面的故事上去理解。这里鲁智深的拔树也不过是象征江湖豪侠们对权威的一种蔑视和无畏。只能说明鲁智深力气较大而已。再说《水浒传》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里面的故事情节大都是以北宋末年为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