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品讀第十九章 道與器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道德經品讀第十九章  道與器


這一章個人感覺有點難於理解,我粗淺的感悟是:


要減少私心雜念,拋棄浮於表面的繁文縟節,才能讓世界歸於安定平靜。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蘇轍將老子與孔子相比,老子崇尚無為而治,形而上。


孔子以仁義禮智信治天下,重器輕道,讓中人以下守其器,不為道之所眩;中人以上,自是達也;


而老子則不然,志於明道,急於一人心,示人以道於薄於器。


老子想讓所有的普通人,都能夠“得道”,能夠最終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可惜世間普通人一般人很難達到這種境界,反而被後世人用他的話,擾亂天下,導致最終儒家當道,孔子成為比老子更為普遍更為被人接受的思想學說。


感覺這是老子理想中的世界:拋棄聰明智巧,拋棄仁義說教,拋棄欺詐逐利,達到“天下無賊”“眾人皆醒”的美好和樂景象。


不知道我的理解對不對,歡迎留言批評討論。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如果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同名微信,加入我的圈子,我們一起來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