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品读第十九章 道与器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道德经品读第十九章  道与器


这一章个人感觉有点难于理解,我粗浅的感悟是:


要减少私心杂念,抛弃浮于表面的繁文缛节,才能让世界归于安定平静。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苏辙将老子与孔子相比,老子崇尚无为而治,形而上。


孔子以仁义礼智信治天下,重器轻道,让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中人以上,自是达也;


而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急于一人心,示人以道于薄于器。


老子想让所有的普通人,都能够“得道”,能够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可惜世间普通人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反而被后世人用他的话,扰乱天下,导致最终儒家当道,孔子成为比老子更为普遍更为被人接受的思想学说。


感觉这是老子理想中的世界:抛弃聪明智巧,抛弃仁义说教,抛弃欺诈逐利,达到“天下无贼”“众人皆醒”的美好和乐景象。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欢迎留言批评讨论。


大家好,我是拂尘记,写日常感悟,聊亲子日常,拂生活尘埃,感人间之爱。

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同名微信,加入我的圈子,我们一起来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