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敘品牌公關“新三度”之速度、高度和溫度!

這幾天,「麥當勞改logo」的話題在圈內被不少人討論,巴西麥當勞臨時修改了facebook的頭像,鼓勵大家在疫情期間保持距離,「相隔片刻,永遠在一起」。

淺敘品牌公關“新三度”之速度、高度和溫度!

從這件小事中,展開了不少思考,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這麼久以來,品牌建設的「三度法則」一直被品牌建設者們奉為教科書。品牌對於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的追求,這麼多年也沒有變過。

不敢說品牌三度法則過時了,但從有效的品牌認知和經驗上看,我越來越覺得,在老三度之外,品牌似乎更應該轉而關注「新三度」了,即速度、高度和溫度。

品牌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去年,投資銀行易凱資本發佈了一份關於中國消費產業的調研報告。其中提到,中國消費品牌的創生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我們回望歷史的軌跡,將不同時期的品牌發展移到同一個緯度下,這種感受會更明顯。

19世紀中期,普法戰爭為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了土壤。一連串歐洲品牌開始進入發展期。LV是典型的代表品牌之一。

1854年,路易威登巴黎市中心開設了第一家專門店,到1896年,LV的商標已經小有名氣,直到60年後的1914年,LV終於把最大的旗艦店開到了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

如果以此為起點,1984年,LV又經過了70年才在巴黎和紐約同時上市。代代相傳的LV,從成立到上市,經過了130年的漫長過程。

1900時代,美國經濟崛起,耐克和星巴克可以看作美國品牌發展速度的縮影。1964年,奈特和鮑爾曼各出資500美元成立藍帶體育用品公司,但直到1972年才正式更名,正式生產完全美國設計的Nike運動鞋。1980年上市並進入中國,前後經歷了15年。

而星巴克1971年剛成立時,只是西雅圖街邊一家賣咖啡豆的小門面,直到18年後,霍華德·舒爾茨收購星巴克,才開出第一家售賣咖啡的星巴克門店,6年後,星巴克作為第一家專業咖啡公司成功上市。

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現在耳熟能詳的日本品牌基本誕生於那個階段,MUJI在1980年被正式開發,1983年在東京開出第一家獨立旗艦店,直到現在演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學。而日本首富柳井正的優衣庫,從1949年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服裝店,到1984年開出第一家優衣庫,發展成為如今世界級的服裝帝國,用了整整38年時間。

以往,在所有人的記憶裡,並沒有「中國品牌」的概念,我們只知道「中國製造」,但這種格局正在被迅速顛覆。得益於供應鏈能力的極致優化和中國社會基礎建設的普及,在品牌創生速度上,中國的新消費品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邁過「成長期」進入「爆發期」。

我們總覺得,小米、OPPO之類的品牌已經很快,但事實是,一山還有一山高。

瑞幸咖啡,攜10億資本入局,18個月登陸納斯達克,2年時間在華門店數量超越星巴克。

元氣森林,靠氣泡水3年時間把估值做到40億,而家樂福被蘇寧收購時的估值也才60億。

2016年成立的拉麵說,第二個雙11銷售額就已經突破1000萬,2019年銷售額2.5億。

「中國十元店」名創優品,成立4年後,年銷售額就從0做了到100億元,今年鎖定赴美上市。

中國品牌正在快速出現,並躋身國際舞臺。「Brand in China」正在取代「Made in China」。

「品牌速度」的優先級正在領先「品牌知名度」,現實迫使品牌必須以高姿態進入市場,迅速搶佔市場。

品牌高度: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有人會質疑中國的品牌速度,暴發戶式增長的品牌沒有底蘊,來得快去得也快。

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解構品牌速度背後的真正原因,瑞幸咖啡背後是中國移動支付的普及和成熟的城市間配送體系;名創優品背後是中國下沉市場極大的消費升級需求。

他們雖然快,但並非空中樓閣。

當然,百年曆史的品牌有更深的文化底蘊,這決定了它的品牌高度。可口可樂在意大利的這組戶外廣告始終讓我印象深刻,紅色背景下只有可口可樂的文字logo和「feel it」的主題。

淺敘品牌公關“新三度”之速度、高度和溫度!

你看,它並不需要畫出瓶身,但你依然能清楚的「看」到這是一瓶可口可樂,腦補出瓶身,甚至能感受到它正在冒著氣泡。

用流行的話說,「這是高手」。

品牌高度需要時間的積累,但這並不影響品牌迅速崛起獲取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話說回來,速度和高度,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站在同一經度上拿兩者進行對比我認為是不公平的。你怎麼能預知100歲的瑞幸咖啡就不會比100歲的星巴克更有高度呢?讓時間去證明。

品牌溫度:上兵伐謀,攻心為上

如果「高度」我們尚可感知,那我覺得「溫度」就是無法言說的奧義。

品牌忠誠度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存在,你時刻在努力追求,但終究無法得手。消費者沒有義務對品牌忠誠,而品牌必須時刻對消費者保持忠誠。這很矛盾。

但品牌溫度是我們努力一下就可以夠到的東西。

你看到麥當勞為了疫情臨時修改了自己的logo,你也能看到疫情期間將生產線轉產口罩的五菱和比亞迪。

你看到奧迪和奔馳在社交網站上互慶生日,麥當勞和漢堡王用廣告相愛相殺,你也能看到喜茶和茶顏悅色在微博上調侃逗趣。

淺敘品牌公關“新三度”之速度、高度和溫度!

你看到可口可樂把塑料瓶回收做成包包,你也能看到摩拜把廢棄單車做成傢俱。

品牌是什麼?其英文單詞「brand」最早是「烙印」的意思,指的是中世紀時烙印在馬、牛、羊身上的烙印,用來區分不同的飼養者。這也是「品牌」最早的來源。

演化到現在,品牌在商業上的終極意義是「創造溢價」。溢價並不單單體現在商品價格的升值上,更多的也許是心理上的「溢價」,比如面對同品類的貨架時優先選擇,比如認準「XX出品」的無條件信賴。

追求品牌溫度最直接的做法是「品牌人格化」,但人格化不只是常見的社交媒體藍V人格化,藍V的人格化運營,並不足以把品牌當成人。品牌是企業的靈魂,所以品牌也應該是具有靈性的。一個品牌能做到知冷知熱,並不是靠自說自話做到的,而是在與消費者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

時代變了,品牌也許不必像以前一樣。速度也許比知名度更重要;高度決定了用戶的美譽度;雖然用戶對品牌沒有忠誠度,但品牌必須有溫度。

(本文摘自 中國公關行業門戶網站——公關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