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如何知道天下大事的?

陸祖訥


序言

首先拋開演義列傳中人物美化、英雄主義光環外。我們可以從現有的史料及後人評價分析。

先從生平過往瞭解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再看他政治上的成就:廉政建設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制定法律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專權自態,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態勢。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覆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蜀國成立時的經濟政策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對外的軍事成就:用兵南中

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於蜀建興元年(223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並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接著,在建興二年(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這樣,在建興三年(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於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建興三年(225年)5月,諸葛亮大軍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氣候、地形、運輸等困難後,在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的部隊,經過激戰,擊敗了孟獲的部隊,生擒孟獲。接著,諸葛亮大軍南下到達味縣地區與李恢的部隊會師。隨後,大軍向西挺進,進兵滇池(今雲南晉寧東),並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建興三年(225年)秋。整個戰役勝利結束

北伐曹魏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返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蜀軍糧盡退軍。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佔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蜀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軍事發明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人物評價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 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總結

從以上的生平過往功績及後世評價可知,雖無演義中神鬼莫測之能,卻有經世治國之才。個人也認可陳太守“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的評價。


百里少年郎


諸葛亮住在荊州城外臥龍崗,是能夠知道天下大事的。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要分幾點:

第一點,要從諸葛亮的家世來說明。

諸葛亮字孔明,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諸葛圭,漢末為太山都承。

他父母很早就去世了,跟隨乾爹袁術麾下豫章太守劉玄,後來劉玄被朱皓取代。於是劉玄就帶著諸葛亮投奔好友劉表,就這樣諸葛亮在荊州紮根。

這說明諸葛亮也是官二代,還處於天下的中心荊州,對於天下的事情能夠掌握第一手資料。



第二點,要從諸葛亮所受之教育說明。

諸葛亮自幼好學,好為《梁父吟》。每次和朋友聚會,都要把自己拿來和管仲、樂毅相比較。

況且,他的朋友俱是當世名士,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徐元直、司馬徽等人,他們都深信諸葛亮有很好的才能。

我們知道,徐庶是非常有智謀的,劉備靠他數次打敗了曹操,穩固了徐州,而徐庶說諸葛亮比他強十倍不止。

諸葛亮有這樣的朋友,天下事要知道不難。



第三點,和他老婆的家世有關。

他老婆黃月英是荊州牧劉表老婆的表姐妹,經常有來往,諸葛亮也得以經常去州牧府邸,參加各種各樣的宴會,接觸不少文臣武將,當然也能知道當下天下的大事。

還有,漢朝那個年代,文士們多喜歡遊學,和各種各樣的人探討自己領域的問題。諸葛亮應該也不例外,早就在和別人辯論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諸葛亮就是這樣知道天下大事的。


白雲山水居


在南陽學的,因為高人都在南陽嘛。學了一身了得的本事才到了襄陽,投靠他叔。又經南陽一高人指點,結識了皇叔,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如此這般,南陽人,爾其欣哉?


楚野村夫


人民日報。


高君孝19511951


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龐德公的好友,黃承彥妻子(蔡氏)的妹妹是劉表的小老婆,其弟弟就是蔡瑁,也即演義裡合力坑劉備的二位......荊州四大士族為蒯(蒯良蒯越)、蔡(蔡瑁)、黃(黃承彥)、龐(龐德公龐統),諸葛亮和其中三個外加劉表是親戚好友,又有孟公威石廣元崔州平徐元直等高人為友,根本就是假隱士之身觀天下之變,題主當人家真是窩在山裡純種地麼?另外,三分天下也不是什麼高新科技,魯肅有先取劉表,後等待時機成就霸業的策略(也可稱曹孫劉璋三分天下之策),甘寧、周瑜都有先取荊州再圖巴蜀的二分天下之策,天下就這麼大地兒,大家也都知道曹操不好惹,所以所謂三分大計應該也是荊州、東吳地區人士的主流意見。諸葛公成天和荊州這幫人中龍鳳高端論壇,想必也是就此交流過很多次,有這個思路不奇怪。只不過相比其他流傳出的“槍版”,他的版本表達的最完整最精闢,而且幾乎被當時完全不被人看好的劉備實現了,所以有點神話,如此而已。以上。


親也愛地理愛旅遊嗎


諸葛亮出身大族,小時候生活受教育程度比普通老百姓高,後來戰亂父母雙亡,只能跟著他叔叔來到襄陽

14歲的時候就在襄陽的學業堂讀書,襄陽學業堂是當時的最好的學校,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襄陽的主權者不參與鬥爭,很多學者都來這裡避亂,同時上學的同時也結交了各種人脈和朋友。他在襄陽結交了一批青年才俊。諸葛亮出山之前齊名的“鳳雛”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兒,龐德公既是兩人的長輩,同時也是師長諸葛亮最好的朋友,還有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元直等人。他們一起遊學,交流心得,相約抱膝長嘯于山野,一同指點江山,抒發情懷。

同時諸葛亮背景不是草根,諸葛亮背後的政治集團很強大,兩個姐姐嫁的人都是有權有地位的統治階級,他妻子的家族也是大家族,並且幾大家族相互之間都有關係他能接觸到別人接觸不到的信息,要想知道天下大事,還是要靠背景和人員交流



苞谷味


在空間隔離、消息閉塞的情況下,出山前的諸葛亮為什沒遇到“什麼,我大清亡了?”這種梗呢?他又是怎麼知道天下事的呢?

其實很簡單。 當時官方的驛傳,外來戶諸葛亮是看不到的,因為他沒有任何官職,

但官方有官方的張良計,民間有民間的過牆梯。

1、熟人模式 諸葛亮與當地的徐庶、崔州平、司馬徽等人都有結交,這些人或者出仕或者有家族勢力,可以從官方獲得各地信息,然後再口口相傳。 古代的信息不像今天這麼煩雜,幾個人閒坐一塊,能聊的也就那麼幾件。這是做農夫的諸葛亮獲取信息的第一種途徑。

2、說、唱古代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娛樂活動匱乏,流轉各地的商賈、失地的流民、遊學的士子等,就會把一地的消息編成民謠或者歌謠,到了一地就傳唱,這樣另一個地方的百姓就知道發生了什麼。

董卓專權時,從長安就流傳出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樣外地的百姓就會得知,原來朝廷出了個叫董卓的人,長安百姓恨他入骨。

3、編口號、傳檄文、貼榜文告示 歷朝歷代起事或者交戰,都要起一個響亮而且好記的口號,這樣才能廣泛傳播出去,像陳勝的“大楚興陳勝王”,元朝末年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還有明末李自成的“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目的都是為了快速讓各地百姓知道,有人給你們送福利了,趕緊來參加。 此外,交戰雙方還會各發檄文,貼榜文告示,撒網式散播,爭取民眾支持。這個時候百姓就會很快知道,原來誰跟誰打起來了,誰的實力強把誰打敗了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