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何百万大军也打不赢高丽,而北边更强大的突厥却被隋收拾得服服帖帖?

武汉校园足球


首先从社会环境来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就不是一个好时机,军事准备更是不足,再加上战线拉得过长,根本没有有效的军事补给,高句丽的恶劣天气,也给征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一、社会环境,并不适合征伐高句丽

隋炀帝一即位,就像一个拿到玩具的孩子,很任性,他营造东都、凿运河、开驰道等等,大兴土木建设,在短短的八年之内,兴建了二十二个重大工程,对国力、财力的伤害不可小觑。

试问一个家庭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承受这样的折腾,显然也是不行的,国家与家庭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特别是在开凿大运河的时候,光征民夫就是煌煌五百万,人民怨声载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不要说远征高句丽了,能维持国家运转,已经是很好的了。

可是一个得到大型玩具的孩子,又格外任性,悲剧就来了。他东征高句丽再一次征集民夫三千万人,那么问题就来了,隋朝的总人口才四千多万,这么消耗起来,不要说打仗了,自我消耗也会使得国力衰弱。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最适合休养生息,可是隋炀帝偏偏要完成自己的宏图大业,征伐高句丽还没有完成,国内的起义又不断燃起,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错过农时,导致田地荒芜,四海凋敝。人民的愤怒情绪被点燃,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

国内的民生环境很恶劣,根本不适合东征,在如此社会背景下,征伐高句丽就是一场悲剧。

二、后勤补给,并没有跟上战争需要

由于东征是一件耗费时间的事情,后勤补给一定要跟得上,才会保证军事力量的存活。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可以说是下了血本,前前后后征集民夫3000万人,这样庞大的军事人数,给后勤补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且军事策略过于拖沓,远征重在快速打击,速战速决,但是隋军拖延的时间太长,后勤补给就出现了短缺。

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句丽时,已经消耗了国内大量的经济、军事力量,如果此刻他迷途知返,或许大隋王朝还可以绵延国运,可是他偏偏不,继续他的事业,可是你的帝王理想要去实现,别人不一定要同意,这一次杨玄感故意拖延隋军的时间,造成战机的贻误。

这三次东征,在社会环境上,军事补给上,都是不合适宜的。庞大的军队,也给后勤补给带来了重重困难,一旦后勤出现问题,必定造成军心动摇,但是隋军的补给问题又没有做好,这就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三、失民心者,无以得天下

民心所向才能得到天下,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在国内怨声载道,得不到相应的支持,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如果他在看到这些问题时,及时收敛,隋朝或许还可以得以延续,在社会环境如此纷乱下,人心必然是松散的,民不聊生的状况,怎么能支撑得三次远征。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注定会失败,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战争的失利。国内社会环境严峻,民生凋敝,饿殍满地;军事上拖沓,没有速战速决的有效打击高句丽,后援补给欠缺,这诸多的因数都是造成战争失利的原因。


逆风解语


隋炀帝在位时总共三次征伐高丽,先后动用上百万军队,最终也只是落得高丽王表面臣服。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隋炀帝为何征伐高丽

随着隋朝国力日益增强,但是在隋王朝的东北角有着一个实力愈强的国家,他就是高丽。高丽新国王上位以来,连连挑衅进犯大隋的燕辽之地,由于高丽的步步紧逼,表现出吞并中原的野心,所以隋炀帝决定讨伐高丽。当时的隋朝动员能力还是很强的,隋炀帝一声令下,全国都为之动了起来,一百三十多万大军从全国各地出发,征伐高丽。

二、为什么不能彻底征服高丽

1.隋炀帝好大喜功。隋炀帝为了展示隋军的军威,下令将所有士兵的衣甲上写上自己的名字、部队编号甚至部队的主将都写出来了,使得隋军毫无秘密而言,焉能不败。

2.号令不统一。在发兵的十二路人马中,都各为其主,没有一个统一的统帅。致使战场上号令不统一,犯了兵家大忌,隋军的一百三十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高丽人将隋军士兵的尸体堆成小山,向隋炀帝示威。

3.隋朝国内矛盾尖锐。在第二次征伐高丽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造反,隋炀帝仓皇撤兵。大业十年,第三次进攻高丽,当时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隋炀帝内外交困,不敢久战,高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则就此撤军。

这几次对高丽的战争,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的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导致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从而爆发了隋末农民起义。



对突厥的战争为什么容易

1.突厥游牧民族特点。突厥汗国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政权,比较分散,各部首领都有相当强的的独立性,难以组织强有力的进攻。

2.突厥国内权力争斗不休。争夺大可汗的位置在突厥国内一直存在着,它激化了突厥汗国统治阶级上层矛盾,内部大小可汗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突厥大可汗对小可汗的控制能力也随着大小可汗之间的矛盾大大降低了。

3.隋初国力的强大。加速了东西突厥的分裂,使得突厥无法像以前从北周、北齐获取中原大量物资供应,只能通过战争索取,但当时的隋朝有足够的能力反击和分化突厥,经过隋朝的一系列战争,突厥汗国就此分裂。



由此可知,隋朝征伐高丽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不能完全胜利,而突厥则比较轻易征服。


古今博学


翻开隋朝的历史,我们发现在对外战争史上,前后有着迥异的表现。前期,面对强悍的突厥狼骑兵,专治各种不服的隋军将突厥人按在地上摩擦,奠定了后来唐朝一举将突厥歼灭的良好基础。后期,大隋百万大军三征高句丽却败的落花流水。

为何会出现这种令人大跌眼镜的表现呢?

相较于前期,隋军无论在规模、技术还是国力上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反观对战的另一方,突厥人号称荒原狼,实力和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人不相上下。而高句丽虽然实力尚可,但是和突厥人却完全没有可比性。

其实,二者的差异并非在于草莽,而是庙堂之上。

隋初,北方的突厥逐渐崛起,日益威胁刚刚建立起来的隋杨政权。此时,隋军当中有一员名将——史万岁,被杨坚委以重任,成为进击突厥的首功之臣。

史万岁能力有多强呢?相传在和突厥人对阵的时候,史万岁上前叫阵,对方实行车轮战术,派出数十个悍勇之士竟然不能动他分毫,最终被杀的丢盔卸甲,常常被史万岁带领的隋军追击数百公里。这种战绩,也就比霍去病追击匈奴上千里差了一点。

而后,开皇二年,突厥因为矛盾重重,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率先对隋朝发难,然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史万岁率领精兵将来袭的东突厥人打得满地找牙。一看没有好处,东突厥人自己先蔫了,赶忙把自己的公主还有各种礼品送了上来,向大隋称臣。

接下来,便剩下西突厥。西突厥完全没有吸收东突厥的教训,开皇十九年,西突厥人发兵攻占隋朝代郡。

隋文帝派晋王杨广及杨素出灵武道(即灵州道,今宁夏灵武西南一带),汉王谅与史万岁出马邑道(即朔州道,今山西朔县一带)迎击突厥。史万岁率军出塞,行至大斤山,与突厥兵相遇。达头可汗派使者前来询问:“隋大将是谁?”隋军回答:“史万岁!”突厥使者又问:“可是敦煌戍卒史万岁吗?”隋军回答:“正是史大将军。”达头听到隋大将是史万岁,大吃一惊,不再说什么,立即调转马头,撤兵北去。

这一下弄得隋军直接懞了,回过神来的隋军赶紧追赶,追了百余里才将他们追上。接下来就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此战后,西突厥再不敢骚扰大隋。

然而,数十年后,当杨广扛起大隋的旗帜,发兵高句丽,却成了另外一幅样子。

经过杨坚多年的经营,隋朝富庶到何种程度呢?据称,其存在粮仓的粮食,足足吃到了大唐贞观年间。可想而知,当年的隋朝国力多么强大。

杨广就这样,带领着百万大军出发了。好大喜功的他,本来以为此次出击,效果会和当年他父亲打击突厥一样,如狂风扫落叶,没曾想,却让他成了历史的笑柄。

第一次东征

大业八年三月,隋军抵达辽河,并且开始东征。隋炀帝下令兵分三路,任何一路有军事行动都要通报,不允许为了抢功而孤军深入。而且此次行为是吊民伐罪,一旦高句丽投降就不准大肆杀戮。

之后隋军包围了辽东城,守城士兵声称投降,隋军不敢擅自定夺所以请隋炀帝定夺。这一来一去耗费了大量时间,而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出现,导致隋军一个多月都没有攻下辽东城。来护儿率领水军进攻的时候并没有等到其他水师会合就孤军深入,导致水军大败。

第二次东征

大业九年隋炀帝开始第二次东征,这一次死磕辽东城二十多天,伤亡惨重但是并没有进展。而与此同时国内爆发了杨玄感叛乱,隋炀帝分析利弊之后决定放弃东征回国平叛。高句丽趁势追杀,导致隋军殿后部队损失惨重。

第三次东征

大业十年隋炀帝开始第三次东征,高句丽国王感觉人困马乏,所以就选择投降了。来护儿虽然主张继续进攻,但是隋炀帝决定退兵。之后高句丽再次反叛,杨广又开始谋划在此东征,只不过没有成功就已经死了。

三次东征可谓是让人哭笑不得,本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方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而变,因地制宜,充分运用适当的战略战术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而杨广为了彰显自己的英明神武,愣是牢牢把握住兵权,在当年信息传递不速的情况下,这种指挥方式和找死并无二致。最终导致功败垂成,也就可以理解了。


Crazy历史


公元612年,隋炀帝亲率130万大军征伐高丽,随行的民夫大约有300万之多。隋炀帝本以为130大军绝对可以压垮高丽军队。

但是令隋炀帝没想到的是,因为他的指挥失误,再加上高句丽人的坚壁清野,殊死抵抗,他的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竟然失败了。

第二年,隋炀帝又率60万大军征伐高丽,随行民夫大约100万,这次隋炀帝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仗打得不错,但是因为后方的杨玄感叛乱,隋炀帝只能匆忙收兵回去平叛。

第三年,隋朝全国各地叛乱涌起,烽火四起,然而隋炀帝依然决定出兵100万,去灭高句丽。

这次虽然高句丽坚壁清野,举国对抗隋军,但因为前两次被隋军灭的差不多了,于是最后高句丽人被迫遣使请降,随后隋炀帝就班师还朝了。

连续三年征伐高句丽,隋朝的国力让隋炀帝差不多耗光了,因为多年的征战导致耕作荒芜,然而赋税却越来越严重,最后百姓只能造反。

虽然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但最后却换来的只是一张降表,而高句丽人依然威胁着中原王朝,一直到唐高宗时期才正式打败高句丽。

但隋朝却毁在了隋炀帝的手里,而且他还留下了千古骂名。

对于突厥,杨坚继位之后,他先和南边的陈通和好,然后集中全部兵力对付突厥。随后在鸡头山、河北两次大战中击败突厥主力,特别是鸡头山一战,突厥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

打败突厥之后,杨坚并没有像汉武帝那样,一次次的北伐搞得民穷财尽。他立即派出使者前去招安,突厥可汗当时就心服口服表示投降,杨坚却又开始玩阴的,他派遣使者用重金贿赂西突厥,挑拨东西两波突厥互相残杀。

东突厥可汗很快在这种草原民族的互相残杀中战死,就这样突厥的力量就一直衰弱,随后大隋的北部边境安宁了。

突厥衰败之后,草原上另一个民族吐谷浑逐步崛起。杨坚还是按照以前的套路,先打,打败其主力之后就开始招安。最后让吐谷浑和西突厥互相残杀,又拉拢西突厥旁边的契丹族,最后在西域形成了威服四夷的局面。

这种强盛的状态只有在唐朝才出现过,汉朝时北匈奴一直处于不服气的状态。明朝是靠单纯武力压制过匈奴一段时间,但很快就被俺答可汗杀到了北京城。由此来看,杨坚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