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何會敗給劉邦,只因劉邦更懂人性

大家好,這裡是白說史,我是老白。

眾所周知,漢朝之所以能建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劉邦打敗了一生之敵項羽,要是時間能回到那個時代,相信所有人都不會覺得,最終的勝利者是劉邦。然而歷史終究是不能改變,人們熟悉這段歷史後,無不替項羽感到惋惜。

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何會敗給劉邦,只因劉邦更懂人性

回顧楚漢之爭,大部分時間項羽實力都是力壓劉邦的,最終的勝負完全取決於兩個人對戰爭形勢與人性的理解,在這些方面,劉邦比項羽強的真就不是一星半點。項羽是楚國大將項燕之後,跟隨叔父項梁一同起兵,他們的目的是復仇復國。劉邦只是一個亭長,和平民沒什麼區別,被逼無奈下帶領平民反抗,他的目的只是為活下去,兩人最初的出發點就不同。

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何會敗給劉邦,只因劉邦更懂人性

在滅秦的過程中,項羽是勇猛無比,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會稽太守殷通召來項梁項羽叔侄準備起兵,反被項羽殺掉,項梁做了會稽太守,項羽為裨將,之後在吳中起兵反秦,在范增的建議下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之後秦將章邯率領四十萬秦軍圍攻趙國鉅鹿,其他復國的諸侯趕來救援,卻都不敢開戰,躲在自己的壁壘中觀望,項羽憑兩萬人渡過黃河,背水一戰打敗章邯,諸侯們都不敢正眼看他。

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何會敗給劉邦,只因劉邦更懂人性

劉邦的反秦之路就沒那麼轟轟烈烈了,起初奪取沛縣,靠的是劉邦挑唆沛縣百姓,拿下沛縣後,在豐邑的爭奪中屢屢受阻,無奈之下投靠項梁,在項梁的幫助下才拿下豐邑,之後很長時間都屬於項梁手下。項梁死後,由於項羽功高又跋扈,懷王提拔劉邦來牽制項羽。恰逢秦軍圍鉅鹿,懷王決定派一支部隊直接攻秦,最後選中劉邦作為西征的主將,項羽則跟隨宋義北上救趙,更是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何會敗給劉邦,只因劉邦更懂人性

劉邦搶先一步入關,後來聽從張良的建議還軍霸上,項羽後腳跟上駐軍鴻門,項羽擺下鴻門宴決定除掉劉邦,在之前劉邦還不夠格做項羽的敵人,這是他們第一次正面交鋒。項羽不屑於瞭解劉邦,而劉邦卻把項羽看得很明白,劉邦活下來就說明他勝了。我們從過程中也能看出兩人的差距,看到劉邦可憐的樣子,項羽始終下不了殺掉他的決心,而劉邦在逃出來後,立即處死了告密的曹無傷。

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何會敗給劉邦,只因劉邦更懂人性

隨後,項羽成了天下共主,劉邦被趕去漢中,公元前204年,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率軍重返關中,正式與項羽決裂,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楚漢之爭結束。後來劉邦宴會群臣時說道:"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不如蕭何,征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但我能用好他們,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用不好,這就是我能打敗項羽的原因。"

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何會敗給劉邦,只因劉邦更懂人性

劉邦的總結實在很透徹,但他說的只是結果,為什麼劉邦能用人,而項羽卻用不好,只能說是性格使然。項羽出身貴族,非常注重面子,滅秦後堅持衣錦還鄉回到彭城,放棄關中戰略要地,項羽待人很好,部下生病,他會傷心落淚,但是部下有功勞時又捨不得封官,韓信評價他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而劉邦就不同了,在危難的時刻可以把子女都丟下,對於功臣他更是不吝嗇賞賜,最後決戰時刻,甚至放下尊嚴以封王的條件換取韓信、彭越的支持。

楚漢戰爭中,項羽為何會敗給劉邦,只因劉邦更懂人性

對人性的認知,項羽實在是差遠了,縱觀史上的戰爭,絕大多數都是利益關係的衝突,每一方勢力都不停的權衡利弊,劉邦一方是一群人,而項羽一方,真的只有他一個人,那輸贏就是必然的事情,就算再打一次,項羽也不可能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