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張穎:讓我們一起做“醫學偵探”

海河傳媒中心記者 吳宏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打破了節日的喜慶氛圍。對此,醫護和疾控戰士白衣執甲,衝鋒陷陣。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張穎就是其中一員,她深入現場以身涉險,調查詢問刨根問底,分析研判抽絲剝繭,連續作戰兵不解甲。豐富的一線經歷,過人的專業素養,頑強的戰鬥精神,使她成為新聞發佈會上大眾熟識的“福爾摩斯”。


“福爾摩斯”張穎:讓我們一起做“醫學偵探”

新聞發佈會上,張穎正在介紹相關疫情情況。

  

講得明白的發言人

  

抽絲剝繭,揭開層層迷霧……2月2日下午4時,寶坻百貨大樓疫情分析發佈會上,時任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室主任的張穎,將5位確診病例間錯綜複雜的流行病學史講得透徹明白。這使她迅速在互聯網上圈粉無數,登上熱搜榜榜首,更被人稱為“當代福爾摩斯”。突然網絡爆紅,她卻淡然處之:“沒有想到我會成為網紅,也沒有關注這個事情,都是聽別人說的。希望大家更關注天津的疾控工作,讓我們攜手一起做‘醫學偵探’,讓病毒無處遁形,再不能危害到我們的健康!”

  

流行病學調查是相當複雜的工作,患者發病前的旅行史、接觸史,發病之後去過哪些地方,接觸過什麼人,這些都要反覆調查清楚。同時,流行病學調查也是非常專業的工作,呼吸道傳染病只有通過人員流動才會造成病原體的播散,流調人員要把病原體所能感染到的環節都瞭解清楚,為政府部門採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據。每一次新聞發佈會,張穎都要從公眾的角度出發,確定哪些是需要傳遞的有效信息,怎麼講才能讓大家聽得懂、記得住、做到位。所以,她每次關於流行病學調查的發佈都堪稱教科書級講解,都能引起公眾高度關注,達到快速普及防控知識、引導全民有效防控的目的。

  

“當一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出現的時候,百姓更關注‘我有沒有危險’‘如何避免危險’‘我應該怎麼做才不被傳染’。所以,我們需要從整個流調信息中抽出百姓應該關注的內容,告訴大家危險就在你身邊,哪些平時經常做的動作、日常的活動會造成疾病的傳播。”講得明白還要大家聽得進去,張穎強調,“聽完我的講解,大家要格外關注病例去過哪兒,然後結合自己去過哪兒,對自己的健康做一個評估和監測。如果有人意識到危險,主動意識到‘不行,我必須要隔離’,這就達到了提醒的效果。”

  

疫情期間,天津在新聞發佈上請專業人員結合案例作發佈,講解注意事項,張穎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做法,“我們有很強的專業基礎,有法律賦予的責任和義務,發佈會上讓我們專業人員以技術官員的身份作發佈,就能夠保證發佈內容的專業性和可操作性,百姓非常認可。”


“福爾摩斯”張穎:讓我們一起做“醫學偵探”

張穎(左)和同事正在分析疫情。

  

做得嚴謹的疾控人


疫情期間,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室調來其他部門的同事,組成了近50人的流行病學調查團隊。疾控中心現場處置組承擔著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的任務,包括信息收集分析、疫情研判、風險評估、措施建議等,同時還要進行現場督導檢查,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保證措施落實到位。

  

“針對這次疫情,大量基層的流行病學調查人員去釐清病毒傳播的脈絡,將信息提供給我們。我們才能抽絲剝繭,做流行病學分析。我們不是搞研究的,為什麼要較這個真兒?就是必須要把傳播方式瞭解清楚,進而把它切斷。”從張穎的描述中可以得知,疾控工作彷彿是在偵破醫學案件。

  

“你看,前面都很清晰,但是到他這兒就亂了,或者模糊掉了,咱們就不好往下追蹤了。”張穎跟同事交流工作細節的時候,嚴謹是他們不變的標籤。非常時期,張穎的世界裡,只有工作。

  

最忙的時候,張穎嚴重缺覺。“誰都別問今天星期幾,節假日肯定就更不知道了。大家一門心思都在工作上,無暇過問其他事情。我們採取兩班倒制度,有人24小時值守,有人即使只盯晚班,只要不出現場,白天還要上班。”

  

為了給防控指揮部提出及時、精準的決策建議,疾控團隊在做流行病學調查的時候,要對患者進行刨根問底式的詢問。張穎說:“我們不是警察,不可能強制被調查對象提供所有的流行病學信息。有時還需要我們穿著防護服進入紅區,耐心地與對方交流,爭取他們的配合。讓他們毫無保留地把所有的行程,包括一些隱私內容都告訴流調人員,這真的是挺難的。但為了確保疫情信息的暢通,再難,我們也要第一時間把所有病例的信息數據庫建立起來,包括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觸的情況、發病的症狀、實驗室檢測等。”

  

讓張穎和同事們連軸轉的工作,除了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分析,還有督導。所有工作都以抗擊疫情為核心,覆蓋到層層面面。在天津,從隔離留觀點的選點建設,到密切接觸者轉入後的管理;從發現病例後如何轉運,到怎麼做終末消毒。每一個點都要去看,去督導。此外,還要指導區疾控中心,把相關的問題整改到位,避免出現由於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造成疫情擴散。

  

辦公區裡,張穎的工位被隔板單獨隔開,侷促的空間裡,一半的面積被一張單人床填滿。床上放著一隻小黃鴨玩偶,辦公桌上還有些更小的娃娃。也許只有在忙碌的間隙,張穎才有空看一眼這些心愛的夥伴,暫且緩解一下緊張的精神。

  

守護醫護的貼心人


隨著疫情高峰過去,張穎現在能睡五六個小時了。“還有信息組和出現場流調人員24小時值守。只要他們在,我都在。”張穎說,大家平時看著很平靜,其實都支稜著耳朵,只要有事一起上,搶著幹活。

  

進入紅區採樣做流調、到患者家中做終末消毒,這些都是張穎和同事們的分內事。無論多危險,沒有人退縮。工作時的張穎,最是爽朗颯利,說起同事們,她又流露出柔情的一面。“他們工作起來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和利益,經常招惹我掉眼淚。”

  

這次疫情,疾控部門在前面做群體性防控,臨床醫生在後面做個體的搶救治癒。雖然在不同的崗位,但是目的是一樣的。張穎說:“公共衛生工作是幕後工作。我們把病原體的傳播都防控住了,就是在相應地保護臨床醫生。因為病例減少了,醫生被感染的風險就少一分。”


“福爾摩斯”張穎:讓我們一起做“醫學偵探”

張穎(右)和同事進入紅區採樣。


任重道遠的帶頭人


一個月前,張穎從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室主任升任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職務上有所改變,有了新的角色,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張穎說,“崗位調整了,平臺也不一樣了,眼界和領域也完全不同。我應該發揮的作用可能更不一樣了,不單純是站在專業角度做事,更多的是站在一個管理者角度去考慮問題。”

  

每一次參與國內外疫情防控工作,都讓張穎意識到,疾病是全球化的,傳染病更是這樣。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體系的建設是可以借鑑和參考的。張穎說:“我作為班子成員之一,今後要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不論面對是市疾控中心的工作,還是面對全市疾控機構的改革和建設,我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我必須責無旁貸去做這方面的工作,去深入思考、獻言獻策,付諸行動。”

  

張穎認為,日常對於社會和公眾的公共衛生教育是必要的,這樣才能在遇到大的疫情的時候,引領公眾行為與政府政策保持一致,築牢群防群控的基礎。“如果宣教滲透到日常生活、工作裡,公眾就具備了公共衛生素養。當一起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時候,公眾能夠意識到,無論是傳染病、慢性病或者其他公共衛生事件,大家應該怎麼保持跟政府的一致性,怎樣配合專業機構完成自身的防控、預防以及自我的干預。”

  

現在看到在大街上的行人都佩戴口罩,這是讓人特別欣慰的事情。張穎認為,講衛生、講科學的防控理念的養成和保持,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做好公共衛生事業不單純是政府的事、機構的事,而是要靠全社會主動參與。”

  

與病魔作戰,和病毒賽跑。張穎同她並肩戰鬥的疾控人一道,繼續守護百姓安寧。

  

疫情尚未結束,“探案”仍將繼續!


來源“天津日報”




“福爾摩斯”張穎:讓我們一起做“醫學偵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