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丨呼吸科“偵探”——俞小衛

大医丨呼吸科“侦探”——俞小卫

呼吸,是人體最為簡單的動作,卻承載著生命的重量。

極其重要的呼吸器官,具有強大的生理功能儲備能力,平時只需1/20的呼吸功能便能維持正常生活,一旦出現問題卻常常被忽視。

大医丨呼吸科“侦探”——俞小卫

專家介紹:俞小衛

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主任醫師,南京醫科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七、八、九屆江蘇省呼吸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呼吸病專業委員會氣管鏡介入學組成員,第四、五屆常州市呼吸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常州市醫學會理事、防癆協會理事,常州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專家庫成員。

精於呼吸系統各種疑難病的診治和危重患者的搶救,擅長軟、硬氣管鏡下呼吸道疾病的介入治療:氣道腫瘤及一些良性病變的冷凍、氬氣刀、電刀電凝、電切和微波治療,氣道各種支架的置入,軟、硬胸腔鏡下胸膜腔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大医丨呼吸科“侦探”——俞小卫
大医丨呼吸科“侦探”——俞小卫

當了30多年呼吸科醫生,俞小衛透過小小的“線索”,“偵破”過許多疑難“案件”。他看病不僅果斷敢為,對患者更懷有一種極端負責的細緻與關愛。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自稱只是個普通醫生的他,以醫德為根基,做著一個優秀醫者該做的一切。

剝繭抽絲,診病好比破案

手術一天坐不下去,門診一天站不起來——這是俞小衛的工作寫照。

週二上午、週五上午,城中院區門診;週三上午,陽湖院區門診;查房、手術、會診、疑難病例分析、科室業務學習、緊急情況隨叫隨到......

這是他從醫的第32個年頭,與呼吸系統有關的疾病多如牛毛,但在他面前都不復“囂張”,“看病這件事,其實像破案一樣,醫生好比偵探,剝繭抽絲,不斷接近真相,所以一定要細。”俞小衛說。

所謂細,是在診療過程中尋找蛛絲馬跡。

首先是摸清病史

“我看病時對每個患者的問診和查體都會很認真,拿準了症狀體徵,這樣才有機會發現問題。”

幾年前,有一名70多歲的老人,吃了滅鼠藥被家屬送到了二院搶救,當時老人處於昏迷狀態,呼吸衰竭,雖經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血氧飽和度仍舊很低。

下級醫生請他去查看患者,俞小衛仔細查看患者並翻閱了患者在當地的搶救病歷後,很肯定地說:“患者還吃了有機磷農藥。”他叮囑馬上查血膽鹼酯酶活性,結果出來了,很低。遵循他的判斷,經積極搶救,老人救活了,一詢問,原來當初老人擔心光吃滅鼠藥可能死不了,又喝了兩口甲胺磷農藥。

如此神奇,醫生們詢問“福爾摩斯·俞”的秘訣。

線索就藏在眼皮底下。

“當醫生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俞小衛解釋到,查體時,患者瞳孔如針尖、兩肺溼羅音、心跳慢,這些用單純的有機氟滅鼠藥中毒無法解釋,再有患者在當地搶救時應用了20mg阿托品,居然沒有阿托品中毒的症狀,說明患者體內有與其相拮抗的藥品,症狀加上患者用藥情況,由此便能推斷了。聽完俞小衛的解釋,醫生們恍然大悟。

大医丨呼吸科“侦探”——俞小卫
大医丨呼吸科“侦探”——俞小卫

責無旁貸,做好生命選擇題

“金牌偵探”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後有一番刻苦求學的經歷和不為人知的苦工夫。

年少時,俞小衛經常患扁桃體炎發熱,喉嚨口火燒火燎的,飯也吃不下去。幸而,村裡頭有個“赤腳醫生”,一針下去,沒兩天少年又活蹦亂跳了。

“原來醫學這麼神奇!”

俞小衛有了長大替人解決病痛的夢想。為了夢想,俞小衛一刻也不敢放鬆。因為成績優異,他被選拔到金壇華羅庚中學讀書,每次回家及返校,他都得坐上兩個多小時的輪船。

1982年

大医丨呼吸科“侦探”——俞小卫

他終於走進了南京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也開始了他學醫之路。“學醫辛苦啊,每當看到那些學工科的同學,節假日都去遊山玩水了,我心裡羨慕,可是我哪還有什麼時間去旅遊啊,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俞小衛感嘆道。

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實習期間,俞小衛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傳染科的陳宗英教授。這位教授非常嚴格,治學嚴謹,查房時她要求每個床位醫生要熟記患者的各種臨床資料。因為是傳染病房,不讓帶病歷進病房,彙報病史時就必須把患者的病史、各種報告都背下來,傳染患者住院週期長,病歷、各項報告厚厚一大疊,全部背下來對醫生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考驗。每逢陳教授查房,俞小衛的心裡都很緊張。

這種嚴格而不機巧的作風,讓他受益匪淺,不僅培養了他博聞強記的本領,也使他至今仍保持著總查房前一天查看患者病歷和查閱相關資料的習慣。

1987年

俞小衛畢業後,來到常州二院工作,臨床各科的輪轉,加上自身的勤奮好學,為他打下了紮實的臨床基礎和理論功底。每每遇到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總令他興奮又難忘。

定專科時,俞小衛選擇了當時二院內科科室中最缺人手的呼吸內科。

“呼吸就是生命,呼吸科醫生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在做生命選擇題,一旦選錯方向,生命就此走上截然不同的方向。”受到搶救危重患者時的觸動,他決定接受這個挑戰。

2003年,非典(SARS)來襲,已是常州二院呼吸內科副主任的俞小衛跟著老主任韋國楨站到了防治的最前線,成為了當時常州市非典防治小組中最年輕的成員。在為防治非典臨時搭建的簡易病房裡,俞小衛每天要面對許多發熱患者,特別是從外地尤其是從疫區回來的發熱的患者,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他卻說“作為醫生,哪裡都是一線,選擇了這個職業,責無旁貸”。

當年,韋國楨主任作為非典防治組長,需要負責整個常州市疑診患者的會診,為二院的發熱患者會診的職責便落到俞小衛身上。雖然後來常州沒有確診的非典病例,但“虛驚”卻少不了。俞小衛記得,當年神經科收治了一名患者,高熱不退,醫務人員們如臨大敵,俞小衛二話沒說,帶頭進病房會診,確診患者是壞死增生性淋巴結病。

“醫療戰線如戰場,只有勇往直前,才有可能戰勝病魔,膽怯只會被唾棄。

帶著這種責無旁貸的信念,2008年H5N1型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年H7N9型禽流感……那些與重大突發性傳染病對抗的一線陣地上,從未缺少過他風風火火的身影。

大医丨呼吸科“侦探”——俞小卫

常常幫助,攻克世界醫療難題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美國醫生愛德華·特魯多的墓誌銘,從19世紀開始,在醫學界流傳至今。

這句話,也是俞小衛刻入心扉的“金句”。

現在,常州二院三個院區呼吸科年門診量6萬多人次,年住院3600多人次,疑難雜症層出不窮,許多幾十年前被認為是罕見病的病症,在今天都已經見怪不怪了。大家都想盡快治好病,然而“醫生也是一個很遺憾的職業,不可能把每個患者都醫好,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滿意”。所以,俞小衛始終想著的,是如何用更好的治療方法解除患者的痛苦。

近年來,俞小衛不斷引進各種新技術、新療法,如今,二院呼吸內科的軟硬氣管鏡下介入技術、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咯血、肺血栓旋切術、肺栓塞射頻消融術、125I粒子植入治療肺癌等技術都已達到國內先進、江蘇省內領先水平。2015年起,他組織開展的硬質氣管鏡下放置Y形鎳鈦合金支架手術,填補了江蘇省內該領域技術空白。

30多年的從醫生涯,不僅讓俞小衛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還讓他有了一批“鐵桿粉絲”患者,發病時追著他在城中、陽湖兩個院區看病。

俞小衛有過一名宜興的肺炎老年患者,當時在宜興中醫院幾乎該用的高檔抗生素全用了,患者一直髮熱、肺部灶仍在擴大,家屬打聽找到了俞小衛,經他會診,原來患者得的是隱原性機化性肺炎,並非我們日常講的感染性肺炎。經他醫治,患者痊癒了,特地從宜興趕來他的門診複診。

“俞主任看過了,我就可以放心了。”他的“粉絲”們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多年來,被俞小衛發現的早期肺癌患者並得到及時手術的患者不計其數,“當所有醫生都能看出是癌症,此時肯定不是早期癌症。”他經常告誡年輕醫生們,“要善於捕捉早期肺癌的影像學特徵,及早識別,為患者贏得更多生機”。

在俞小衛看來,整個呼吸內科就像一支軍隊,只有把士兵訓練好,這支軍隊才會有戰鬥力,“光桿司令即使有三頭六臂,也會被活活累死”。

除了呼吸內科的知識,俞小衛還強調一個“通”字。

“疾病的表現五花八門,各學科之間有交叉,所以內科各專科醫生必須要有紮實的普內基礎,只有這樣,才會在診療過程中做到融會貫通。”內科皆通的他一直這樣要求科室的年輕醫生。

在他的帶領下,近年來,常州二院呼吸內科在肺癌、呼吸系統疾病介入診療及危重患者搶救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江蘇省內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

大医丨呼吸科“侦探”——俞小卫

最近,俞小衛有了一個新想法:在病區建立“科史走廊”。

他說,二院呼吸內科的口碑和成績都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科室的傳承不能斷。“我們這代人做事不僅靠興趣,更看重責任、使命感。”老主任們的影響力延續至今,現在,俞小衛依舊保持著每天研讀醫書、瞭解國內外最新醫學進展至深夜的習慣。

在他看來,醫生每學一點新的東西,都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起到作用。這已不僅僅是愛好、職業、事業,更是身為一名醫者的情懷和使命。

校對:陸人傑、陸雲鷗

審核:王燕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