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培養的神童,入哈佛前立誓學成報效祖國,如今卻加入美國國籍

據《南史·劉孝綽》記載:“孝綽幼聰敏,七歲能屬文。舅齊中書郎王融深賞異之,常與同載以適親友,號曰神童。”神童在歷史上也稱聖童,是對才賦優異兒童的一種稱呼。

中國有很多智力超群的天才少年,他們從小稱之為神童,但最終能夠取得不凡成就的卻是鳳毛麟角。今天要講這個神童,一般的天才學子也不能與之爭鋒,當時對於這位從國內一路披荊斬刺登上學術之巔的天才,大家都寄予厚望,唯一讓人感到困惑和痛惜的是,他加入了美國國籍,這位天才便是尹希。

中國培養的神童,入哈佛前立誓學成報效祖國,如今卻加入美國國籍

尹希有多厲害?看看他的履歷,12歲考入中科大,17歲被哈佛全額獎學金錄取,23歲取得博士學位,24歲成為哈佛物理系助理教授。2013年獲得美國斯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頒發的美國斯隆研究獎,2017年獲得有著“豪華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並且是唯一的獲獎華裔,31歲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華裔正教授。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孩子的成長確實會受到父母很大的影響,甚至包括家庭環境和氛圍。這個人生如同開掛的天才,出生於一個高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均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在家庭濃郁的學術氣氛薰陶下,尹希繼承了父母身上的所有優點,從小就表現出了不平凡。

中國培養的神童,入哈佛前立誓學成報效祖國,如今卻加入美國國籍

天才往往從小就顯露出超乎常人的智力。當其他孩子還在玩過家家、玩積木時,尹希就已經能夠安靜坐在家裡看書,專研數學、物理等高深的知識了,二年級的他就看懂了關於微積分和量子力的書籍,這簡直不可思議。

尹希的父母從小對他愛護有加,並且十分注重他的學習,但對他從小展現出的天賦異稟也感到驚訝,甚至覺得他對數學知識懂得“過早了”,生怕出現“揠苗助長”的情況。於是父母勸他先學好了基礎再看這類書籍,但尹希根本停不下來,似乎在數學中找到了同齡人無法理解的快樂。

中國培養的神童,入哈佛前立誓學成報效祖國,如今卻加入美國國籍

這個求知若渴的天才少年也很有個性,無論是看書還是上課,從來不做筆記。在北京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學習期間,因為上課從不做筆記而被老師點名批評,不料他二話不說,拿起紙筆,將老師所講的所有解題方法在紙上全部推演一遍,並且沒有一步是錯的,他說:我都記在腦子裡了,為什麼還要做筆記呢?老師頓時對這位天才少年刮目相看。

3年後,他以572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著名的少年班,當時他只有12歲,成為班裡年齡最小的學生。在學校裡,尹希每年都獲得獎學金,畢業後被美國排名前十的幾所高校同時以全額獎學金錄取並爭搶,尹希最後選擇了去美國哈佛攻讀博士學位。

中國培養的神童,入哈佛前立誓學成報效祖國,如今卻加入美國國籍

金子走到哪兒都是發光的,即使在哈佛大學這樣人才濟濟的地方,尹希的才華仍舊光彩奪目。他並沒有成為“傷仲永”一般的人物,沒有抱著天賦混日子,相反的,他幾乎每天都在做題,刻苦專研,大膽創新。

因此在2006年,尹希順利拿到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當他正準備回國到中科大就職時,卻收到了哈佛大學邀請他留校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的通知。在來到美國留學前,尹希也曾向中科大表示學成後便會回國,報效祖國。

中國培養的神童,入哈佛前立誓學成報效祖國,如今卻加入美國國籍

尹希此時收到了這樣的通知,讓他感到很意外,也很糾結。意外的是他知道哈佛大學一般不允許學生留校完成博士後研究的,這一通知無疑打破了哈佛300多年以來的傳統。而糾結的是,是否放棄這一次機會選擇回國。

最終,尹希還是選擇了留在哈佛繼續深造,並擔任哈佛物理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量子引力中的黑洞熵、弦論中的超對稱束縛態,他的研究成果對近年來的弦論發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後來榮獲美國斯隆研究獎。

中國培養的神童,入哈佛前立誓學成報效祖國,如今卻加入美國國籍

2015年,哈佛大學正式將尹希升為正教授,使得不滿32歲的尹希成為了哈佛大學史上最年輕的華裔正教授。隨著尹希名氣越來越大,這時也有人問起他為什麼不選擇回國發展,而是選擇留在美國,甚至加入美國國籍的這些問題。

為此,尹希曾表示,暫時不想回國,因為哈佛大學有最頂尖的研究團隊,更為熟悉的社交環境。這對於他的研究領域來說,是能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如果他要回國,就要帶走一整支高端人才隊伍,而不僅僅是他一個人回國就能完成的。

中國培養的神童,入哈佛前立誓學成報效祖國,如今卻加入美國國籍

或許在尹希看來,他最終的選擇並不是美國,而是他摯愛的物理,美國只是他能夠更加快速實現夢想的一個地方。而尹希也不是一個忘本的人,在7年前,他曾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的邀請,為中科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超弦微擾理論》暑期課程,深受中科大學子們的喜愛,被稱讚為“中科大最帥教授”。

我們不得不承認,確實有很多中國人在外學習深造後,都會選擇留在國外發展。或許在他們看來,國內的學術氛圍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國外的差距。為此,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和批判他們,而是從自身尋找問題。同時也希望他們時刻都懷著對祖國最真摯的感情,在祖國需要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國家出一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