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中國科大少年班40年:“神童”畢業去了哪?

本文整合自::中國科學報(高雅麗 陳歡歡 )安徽網(陳牧)新安晚報

“科大人做事,認為對的就一定會堅持。教育這件事5年、10年看不出什麼,現在可以說,少年班在人才培養方面有一些心得。”

——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有一條著名的天使之路,天使之路上有一棟著名的灰色小樓,總有遊人在這裡拍照留影。這裡正是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

中国科大少年班40年:“神童”毕业去了哪?

圖源:人民日報

1978年3月,21名來自全國的少年經過選拔進入中國科大,成為首批少年班學生,平均年齡僅14歲。

“神童”熱潮隨後席捲全國。40年來,全國多所重點高校先後開設又停辦了少年班。中國科大少年班經歷過輝煌,也遭受過非議,卻並未停下腳步,反而歷久彌堅。

2018 年是中國科大建校六十週年,也是少年班創辦四十週年。近日,科大公佈了該校2019 年少年班面向全國招收第四十三期學生的招生辦法,2003年1 月1 日及以後出生的優秀高二(含)以下學生可以報考,又一批對科學有巨大熱情和好奇心的孩子即將邁入大學校門。

40年來,科大少年班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實現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質量人才”的辦學目標。那麼這些從科大少年班畢業的“神童們”他們目前都分佈在哪些領域?又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一起來看看在輝煌、非議、堅持中走過的中科大少年班的風雨四十年。

四十年培養五名院士

1978年的春天,全國人民都在關注一群少年天才的故事。這些帶著“神童”標籤進入中國科大的少年就這樣走入了中國高教史。

少年班的創辦,寄託著時代和國家對人才的渴求。

1974年5月,李政道提議設立“為早慧少年進行超常教育”的特殊班級,是為少年班的最初設想。1977年,在黨中央吹響“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號角之際,一封江西冶金學院教師倪霖舉薦贛州13歲天才少年寧鉑的信件出現在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的案頭。這封得到方毅親筆批示的信,直接促成了中國科大少年班的誕生。

中国科大少年班40年:“神童”毕业去了哪?

14歲的少年大學生寧鉑(左)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科學的春天”裡,中國科大在中科院的指導下,破格選拔出一批成績優異的少年,創辦了少年班。少年班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質量人才”為辦學宗旨,開啟了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歷程。

有了中國科大的探索經驗,1985年教育部決定在全國12所重點高校開辦少年班。然而,幾經風雨更替,由於生源質量、學校管理、教學質量等原因,目前只剩下中國科大、西安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三所高校仍設少年班。

作為教育改革的“試驗田”,中國科大少年班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斷拓展,最終在2008年成立了少年班學院。

近日,由科大博物館與少年班學院舉辦的“少年班教育四十年特展”正在科大內展出,歷屆的少年班合影照片牆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從1978 年第一屆入學到2014級畢業的合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耀眼的名字在科大少年班讀書時的模樣。

少年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所需的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和其他領域傑出人才。

截至目前,少年班學院共畢業4140人,其中約90%進入國內外教育科研機構繼續深造。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在國內外著名學府、科研機構脫穎而出,成長為國際一流的科學家;許多人在IT、金融、製造等行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四十年來,少年班共培養出5位院士:

中国科大少年班40年:“神童”毕业去了哪?

張亞勤,1978 級少年班學生,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百度公司總裁。

中国科大少年班40年:“神童”毕业去了哪?

駱利群,1981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

中国科大少年班40年:“神童”毕业去了哪?

顧建軍1987 級少年班學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教授。

中国科大少年班40年:“神童”毕业去了哪?

杜江峰1985 級少年班學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副校長。

中国科大少年班40年:“神童”毕业去了哪?

莊小威1987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教授。

培養學子分佈多個領域

新安晚報記者瞭解到,據不完全統計,畢業超過十年的少年班校友有55.0%在企業界工作,有18.5%在科教界工作,其中約有210 人在國內外研究型大學任教授,還有17.0%在海內外金融界工作。

中国科大少年班40年:“神童”毕业去了哪?

1996 級校友尹希於31歲即當選為哈佛大學正教授,為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教授之一。

2000 級校友傅亮因在凝聚態物理學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用拓撲學理解新的物態作出的貢獻獲得2016年物理學新視野獎,該獎項是科學突破獎之一,被稱為“豪華版諾貝爾獎”。

2018 年3 月5 日,Nature 雜誌連續刊登了2010 級校友、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讀博的21 歲的曹原同學的兩篇文章,介紹曹原及其團隊在石墨烯超導領域的重大發現,引發媒體的廣泛關注和社會的廣泛讚譽。

2009 級少年班校友任亞飛同學,畢業後選擇留在科大攻讀博士學位,目前已在NatureNanotech., Nature Comm., Phys.Rev. Lett.等國際核心期刊發表7 篇研究論文,其中第一作者4篇。

在高新技術產業界領軍人物中也活躍著少年班校友:

  • 1985 級校友、百度創始人之一、百度董事長特別助理馬東敏。

  • 1992 級校友、阿里雲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

  • 獨角獸企業寒武紀創始人陳雲霽、陳天石兄弟分別是少年班1997 級和2001 級校友,其寒武紀1A處理器被華為採用,入選了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評選的十五項“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科學“選材”不拘一格

少年班從無到有,無先例可循,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不僅凝結著科大人的心血和智慧,許多舉措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開山之作”。

據陳暘介紹,少年班開設之初,老師直接到全國各地面試學生,沒有統一的標準,學生水平也參差不齊。

後來,少年班不斷調整招生和培養模式,逐漸形成以“高考初試+學校複試”的招生方法和前兩年集中培養的教育模式。這些舉措開創了我國當代高等教育自主招生、書院制教育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先河。

“少年班招收的不是‘偏才’‘怪才’,通過科學的破格遴選,我們會盡最大可能避免培訓出‘假早慧’、拔苗助長的‘假天賦’,使真正數理特長突出、後勁十足、對科學有巨大熱情和好奇心的孩子脫穎而出。”陳暘說。

在這一理念下,少年班更看重的是“能力”,而非“知識”。據介紹,在複試過程中,少年班會選定一些高中學生不太容易接觸到的知識點,在45分鐘現場教學後,立即進行考試,觀察學生學習能力。

今年3月,《自然》連刊兩文報道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第一作者均為中國科大2010級少年班學生曹原,他也成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上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曹原正是陳暘當年面試時一眼相中的學生。“我告訴他一定要來少年班。為了爭取他來讀書,我還為他補報了創新試點班,之前這兩個類別並不能同時報。”陳暘說。

對於這些天生不同尋常的孩子,陳暘認為,除了“教育公平”,還要有“公平的教育”,讓超常孩子也能有適合自己發展的學校。

這些年,少年班畢業學生已成為海歸學術報國的先鋒。根據2014年一項統計中,少年班畢業擔任的教授中,目前在海外與國內的人數比例已經從2005年時的“3.31:1”縮小到“1.19:1”。該報告還預測:“5年內少年班教授在國內工作的人數比例將反超海外。”

風雨四十年,少年班的故事,還未完待續。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注: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

[email protected]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回覆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近期熱文TOP15(統計週期:2017.2.1-2017.12.20)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瀏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