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上海華師大二附中高一(10)班學生談方琳的火到熱搜了。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10月29日在上海舉辦了一場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作為參會嘉賓的談方琳因為一項名為“菲波那契數列與貝組數估計”的數學成果,以“少年科學家”的身份引發了全網的熱捧。

這是她第二年參會,去年還在讀初三的她,就成為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座上賓。今年繼續參會的她仍是“最年輕”記錄保持者。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這樣年紀輕輕就參加“最強大腦聚會”的孩子自然是萬眾豔羨。

就連官方媒體都稱她是“最年輕的科學家”。

於是,百度百科也改了詞條,將她的職業改成了“科學家”。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1

談同學才高一就能獲得如此殊榮,贏得了網絡的一致褒獎。

家長們也忍不住分享到親友群、朋友圈,激勵自己的孩子: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談同學從不補課也不刷題,學習不累又出奇優秀,簡直是自家孩子學習的範本。

但在看了媒體的報道後,我發現談方琳同學其實並不像媒體吹噓的那樣:她不是個神童。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澎湃新聞

先來看看談同學是如何參加了這樣的頂級科學論壇呢?因為她是“中學生英才計劃”中的一員。

“中學生英才計劃”是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自2013年開始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上海地區由上海市科協負責。2018年,上海市科協“英才計劃”上海管理辦公室選拔推薦10名英才學員,參與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活動,而今年,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青年論壇環節,又有12位出生於2001年到2004年的上海市“英才計劃”成員受邀與頂尖科學家面對面交流,也就是說和談同學一起參加該次會談的人還有11人。

既然如此,媒體為什麼偏偏要重點宣傳這個小姑娘呢?其他11個人真的不如她優秀?當然我不這麼認為。

2

談同學小學讀的是上海普陀區最好的學校“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這類學校大多為本校教職工子女開放,是普陀區Top1的小學。

初中就讀於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延安中學原初中部,也是長寧區最好的初中。排名只要在全校前50一般會被上海“四大”錄取。

而成績優異的談同學,也很自然地就考入了上海“四大”之一的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華師大二附中是真正的“頂流學校”。

2019年,華師大二附中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人數在上海排名第一,高考錄取率95%以上。

這還不包括出國留學的畢業生。

知乎上曾有人問上海“四大”的留學率,回答的是同為“四大”之一的上海中學。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更有知乎網友扒出,談同學父親是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談勝利教授、享受國務院津貼的長江學者。

據《新聞晨報》報道,談同學上初一後,對數論方面很感興趣,父親為她介紹了一位同校研究數論的數學教授,此後一直跟在這位教授後面學習。

談同學能夠參加論壇,大概是她父親想讓她見見世面。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中國經濟學人

3

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2002年和2003年連續兩年的滿分金牌得主給出的判論應該更有說服力。作為名符其實的奧數天才,談同學的研究成果,被付老師判定為競賽練習題。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這個課題的含金量如何,一位名叫PITD阿虐的知乎用戶本著專業精神科普了一番談同學的演算過程,認為談同學“小小年紀就開始研究數學問題,讀英文文獻,而且做了學術展示。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這樣的經歷肯定是獨一無二的。

而談同學所做的工作,根據公佈的海報,可以知道談同學主要是以 Rankin(2013)發佈在《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的文章為基礎,優化了 ax+by=d 這個整數不定方程中(x,y)的界(bound)。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經過查詢,《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是SCI四區的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一般。而 Rankin 這篇文章,也只有短短兩頁半,且沒有參考文獻。同時這個教授也早已退休,研究方向為代數拓撲,數論方面的論文可以推測為遊戲之作。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數論因為前置知識要求比較少,是高中數學競賽的重點模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說談同學的成果是“高中競賽的常規操作”也不為酸。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當然,不可否認談同學的結論經得起驗證(歸納法即可,同 Rankin 教授2013年的證明)。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也算是不錯的結果。特別是如果結論是自己先猜想再證明的,那就更棒了,因為猜想過程中的創造性比證明時用到的技巧有價值得多。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知乎用戶

這個外行人看起來不明覺厲的研究成果,在內行人眼中卻只是一道“基礎題”。

但這點完全可以佐證談同學不是一個神童,她只是在某些方面要比別人強,因為家庭背景、教育資源、教育觀念等等客觀因素,所以她才會領先同齡人一大截。假如能好好利用自己的優勢,她的未來肯定不會差。

而這樣誇張的新聞之所以大行其道,我不得不猜測是源於現場的記者沒找到亮點素材可以報道,正好看到現場有一個年紀最小的參會者,看到那些他們都不懂的數學知識的,“15歲最年輕的科學家”這麼有噱頭、有反差的事自然不能輕易放過,最後導致了這一通胡吹。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畢竟對於媒體人來說,炒作才能獲取更多的流量。\\

3

這種報道讓我想起了去年一篇類似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和微博。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在媒體的描述中,這對雙胞胎被很多家長認為是素質教育的成功典型。雖然數學成績曾經只考過17分,但在家長的“放生式教育”後,她們很快達到了人生新高度。

文章中舉出了許多的細節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比如“從不強迫孩子上補習班”、“別人的寒暑假都是上課,我們的寒暑假是和媽媽一起環遊探索世界”等等。

羨慕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清楚,這種特殊的“家庭素質教育”背後,都有一個很有錢的家庭。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姐姐馮亞晞(右)和妹妹馮亞晗(左)

就拿兩姐妹的求學經歷來講,初中她們讀的是杭州一所名叫“綠城育華學校”的貴族中學,為孩子出國定製的“睿勵班”學習,一年學費將近8萬。

高中讀的是美國私立高中“白山中學”,每年光是學費就快要50多萬元,還不包括生活費和其他活動費用。

這對姐妹的業餘活動也不一般,滑雪、觀星以及環遊世界等等。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記者採訪姐姐時,她還沒有去學校上課,而是在大英博物館裡研究西方美術史。妹妹喜歡古文化,曾經隨著業餘考古學家隊伍尋找海底古國——亞特蘭蒂斯,希望有一天能破解亞特蘭蒂斯的秘密。

諸如此類的高大上活動,滿滿都是錢砸進去的。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大肆鼓吹“減負教育”、“素質教育”,確實迎合了不少家長的心理。

問題是,雙胞胎的教育壓根與“素質教育”沒有任何關係。

4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大多數高中不願意學習理念更先進的人大附中,寧願模仿衡水中學。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其實答案很簡單。對於這兩所學校而言,注重高考成績的本質其實是一致的,只是鑑於自身的資源優勢能採取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位於北京海淀區的人大附中,資源上一定是優於衡水中學的。位於高素質家長的聚集地,中科院,北大、清華等諸多高校、企業的高級知識分子後代就是人大附中的優質生源。

即使排除學校因素,這些家長也自帶優質學習資源。家長們的教育理念跟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不會讓孩子變成刷題機器,而在學習中保持獨立的個性。這樣的環境下,即便不參加高考,他們的孩子也能走上一條令人羨慕的康莊大道。高考,甚至慢慢變成一些上層孩子的“差不多”的備選項。

反觀人大附中,早在1999年,該校就已經開始聘請博士任教。2016年時,招聘教師基本上是985碩士起步,博士佔到60%,海龜碩博佔到20%。當初還有人指責這是在浪費資源,但從結果看,人大附中在全國高中百強榜中位居前列不是沒有原因的。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而衡水中學真的能像人大附中一樣嗎?很難。即便是能做到,那也必須再花上幾十年的努力。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8年出國留學人數中自費留學共54.13 萬人,佔出國留學總人數的88.97%。相較以往研究生才選擇出國留學,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高中甚至是中小學階段就開始規劃出國留學。在熱門留學國家中,英國和美國的公立學校及私立學校學費最高。英國公立學校學費每年需要15到20萬元,私立學校學費則高達每年25到30萬元。

但每個自費留學生背後,都是家庭提供的大量資金支持,絕大部分中產階級都負擔不起。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根據2019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大陸的國際學校共821所,其中,民辦國際學校426所、公立學校國際部(班)274所。

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地區的國際學校數量位列四,均超過80所。其中,廣東的國際學校超130所,位居首位。

2019年,常春藤校共招收中國學生315人,僅北京就有63位,約佔20%。

這些家長已經不侷限於讓子女在國內上一所985或211,而是讓子女成為國際化的人才。通過就讀國際學校或國際課程班以進入世界名校,已經成為了很多城市家長對子女教育投資的新方式。

培養“神童”,北上廣深的人民一直遠遠走在前列。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優質的家長,優質的學生,培養“神童”還少不了優質的教師資源。在北上廣等地,數十位名牌大學生爭奪同一個教師崗的新聞屢見不鮮。

此前,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教師招聘名單公佈後,引起軒然大波。20名教師中有19人畢業於清北,13人是清北本碩連讀畢業生,甚至還有清華博士。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深圳教師”的身份帶來的可不止不止一套學區房那麼簡單,這些教師的後代也能在深圳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很多人那麼拼命努力,為的就是保住自己的階級地位,讓自己的後代也能享受一樣的待遇。

相比城市競爭的激烈化來說,農村教育的問題著實讓人擔憂。2018年,廣西百色、柳州等9地招聘一批鄉村教師,每地都有數百個崗位無人問津。

有些地方不得不降低條件,無專業限制,甚至不用筆試直接簽約等,依然無人報考。

5

隨著社會階層的日益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被人頻頻提起,窮人家孩子十幾年辛辛苦苦在應試教育上掙扎,也比不過別人家孩子幾年的“放養教育”。

無論是談方琳的父親還是杭州雙胞胎的父母,他們利用自己的資源,合理或者不合理地為孩子鋪了一條康莊大道。他們的孩子日後仍舊能使用這個社會最好的資源。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你會怪這個社會階層固化?寒門難逆襲?

其實,無論社會發展到什麼地步,等級都是不可能取消的,而階層固化,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哪國哪地,哪朝哪代,沒有固化的階層?如果階層真的消失,還有誰會願意奮鬥?最打擊生產積極性的,恐怕就是平均主義的大鍋飯。

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會有各個階層的,階層之間可以流動,但不會隨便流動,尤其是向上的流動,必須要有足夠的努力。所以,我們必須承認,階層一直存在,階層也沒有錯,錯的是你那顆知難而退、不肯向上攀爬的心。

無論什麼時候,社會階層之間通道都不是封死的,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屌絲逆襲的經典案例,也不會有坑爹專業戶的上層顛覆。

15歲少年科學家——中國式“神童”,只會出現在年入百萬的家庭

作家六六說:“只要道路正確,並堅持不偷懶,我不能保證你過上萬人之上的生活,但五千人以上是肯定會的。”

只與昨天比高低,僅和自己論短長,才是一個普通人該做的事,也是一個普通家庭該教給孩子的事。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平民家庭,請告訴你的孩子:只要你願意付出,願意進取,生活會越過越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