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思考者》15:怎樣使用智囊團


《模型思考者》15:怎樣使用智囊團

今天咱們把《模型思考者》這本書講完。我們已經學習了十幾個模型,學習了使用邏輯和數學思考,學習了“一對多”和“多對一”這兩種高級的模型思維,這一講咱們來一場實戰演練。


我們要使用一個真實世界裡的問題,而且還是一個特別受關注的問題: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貧富差距為什麼正在加大。我們要討論的也都是真實的學者們正在使用的模型。這一講是真討論,不是大學生玩過家家。

*


為了讓你聽得生動一點,我們考慮一個虛擬的場景。某天下午,在北京某個私密的四合院裡,一位領導,正在聽取智囊團的意見。與會者包括一位保守派經濟學家、一位自由派經濟學家、一位社交網絡專家、一位政治學家和兩位社會學家。

領導的年齡已經不小了,但是精力十足,很有親和力。他的開場白是這麼說的:“最近咱們跟美國打貿易戰,有些人認為美國現在之所以急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國內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組織上讓我瞭解一下這方面的情況。我呢,你們也知道,是個講實幹的人,不太關心理論分析,我就認準一條:當官就得給大多數老百姓謀福利!美國貧富差距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對咱們中國有沒有借鑑意義,你們都是專家,今天可以暢所欲言。不用講空話套話,就說實在的!我讀書少,你們可別騙我。”

自由派經濟學家老吳是個老資格的智囊成員,他首先發言:“貧富差距加大確實是美國現今最嚴重的一個問題,而且具有普遍意義,可以說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在發生。特別是最近幾十年,差距正在越拉越大。比如說,佔美國人口總數 0.1%的富人,他們的收入水平,在上世紀八十年的時候佔到全國總量的不到 4% —— 而現在則已經達到了 10%!”

政治學家小周是一位青年女性,她馬上補充說:“是的是的。拿財富 500 強 CEO 們的工資來說,1966 年一個 CEO 的總薪酬水平大約相當於普通員工的 25 倍,而今天則是 300 倍。”

領導聽了馬上說:“這也太高了。不說美國人講平等嗎?這麼不公平也能忍?”

保守派經濟學家老張跟老吳關係不太好,兩人經常對著幹。老張說:“領導,咱們不能光看到貧富差距拉大了,也要看普通人的絕對收入水平提高了沒有。只要窮人的日子比過去好,他們就不會抱怨。事實上過去這幾十年間,世界上的貧困人口總量大大減少了。”

老吳馬上說:“世界貧困人口減少那是咱們中國的成績,跟美國人有啥關係?”

老張說:“我的意思是說,不能只看分蛋糕公平不公平,關鍵還是要把蛋糕做大。美國 CEO 的收入高是因為他們做出的貢獻也大,現代富人的高收入可不是巧取豪奪來的。”

小周的立場看來跟老吳差不多,她說:“怎麼不是巧取豪奪了?CEO 的高工資是怎麼來的?是薪酬委員會決定的。我們政治學有個模型叫‘中間選民定理’……”

領導馬上打斷說:“小周你別整這些學術名詞,說白話。”

小周接著說:“……說白了就是你得看這個決策是什麼人做出來的。美國公司的薪酬委員會成員都是公司高層,很多都是以前和未來的 CEO,他們當然希望 CEO 的工資高,這樣自己就能理直氣壯地也拿高工資。別的國家,比如說德國,普通工人也能進入公司的董事會,董事會的決定就不會特別傾向於CEO,德國CEO的工資只有普通工人的 20 倍,而日本才只有 10 倍。現在美國就是不平等!”

領導說:“小周你說的挺明白。你們也要像小周這樣,別光下結論,要用模型說話!我喜歡模型。”

這時候社會學家老趙發言了:“小周說的這個現象,本質上就是富人和富人聯手。我們社會學上有個模型,也能解釋貧富差距加大,也是說富人跟富人聯手 —— 不過不是漲工資,是結婚。”

領導說:“結婚?是不是富人專門跟富人結婚,強強聯合?”

老趙說:“沒錯!我們有證據顯示,現在隨著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是高學歷高收入的人,越會跟高學歷高收入的人結婚。如果人們隨機選擇伴侶,美國的基尼係數會比現在低 25%。”

另一個社會學家,小王,說道:“其實這就是財富的家庭聚集效應,婚姻只是橫向的,還有縱向的。比如說,富裕的家長,因為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他們的孩子也有大概率生活富裕;而貧困家庭的孩子,就很不容易自我奮鬥變成富人。”

領導說:“這個我聽說過,好像叫‘了不起的蓋茨比效應’?你這個研究用的什麼模型?”

小王說:“就是馬爾可夫模型。我們可以大致估算收入的代際流動性。比如說,高收入父母的孩子有 60%的可能性也會是高收入,而只有 5%的可能性進入低收入階層。再加上富人生活的社區、從小上學的學校裡也多是富人,優勢就更大了。”

領導點點頭,說:“要這麼說的話,富人天生就比窮人更有辦法增加財富,貧富差距加大簡直就是最自然的現象。”

自由派經濟學家老吳說:“領導你這句話算是說對了。其實我們在經濟學上還發現一個更深刻的機制,相比之下,結婚和上學都是次要的 —— 那就是資本。富人能用錢生錢,這才是他們的財富增長之道。”

領導說:“資本?你是說《資本論》嗎?”

老吳說:“不是,是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皮凱蒂的根本邏輯是,資本增加的速度(r),總是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g)。”

領導說:“這聽著好像有點怪。咱們就考慮最簡單的情況,工廠裡有工人和資本家。如果經濟增長 10%,難道不應該是工人工資和資本家的分紅都增加 10%嗎?”

老吳說:“理想情況下,資本家的分紅增長的速度的確跟工人工資增長的速度一樣。但我們不能只看增量。比如說就算今年經濟不增長,工廠利潤和工人收入和去年一樣,資本家也要分紅。工人工資低,可能會把所有收入都花光。而資本家的分紅多,就算花掉一部分還會剩下一些,所以資本家的總財富也會增加。”

領導說:“你說的其實就是資本家自己攢錢,比社會的經濟增長容易。”

老吳說:“可以這麼說吧,這就是著名的 r > g。那我們想想,資本家攢錢能力這麼強,是不是資本家的錢越來越多,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領導說:“那你要這麼說的話,這個規律應該在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啊,為什麼美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就比較平等,最近這幾十年貧富差距才加大呢?”

這時候一直沒說話的社交網絡專家發言了:“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網絡的聚集效應。根據網絡模型,越是著名的品牌和明星,就越容易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收入也就越高。而現代人的通訊交流手段比過去強了很多,著名品牌和明星越來越容易開拓自己的市場,這個局面就變得更加是勝者通吃了。”

老吳說:“網絡的正反饋效應的確有,但我還是認為資本是首要的因素。美國五六十年代的平等,其實是不正常的 —— 是剛剛結束不久的戰爭,把人們的收入給拉平了。只要是和平年代,收入分配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兩極分化。”

領導深吸一口冷氣,陷入了沉思……可是保守派經濟學家老張再也坐不住了,他說:“老吳你這麼說有點不顧事實了吧?二戰 1945 年就結束了,美國收入分配一直到 1970 年代都很平等,誕生了數量巨大的中產階級家庭,這你怎麼解釋?再者說了,你看看現在美國收入最高的那些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像比爾·蓋茨、傑夫·貝佐斯、馬克·扎克伯格他們這樣白手起家、靠科技創新獲得的財富,哪裡是靠資本呢?”

社交網絡專家趕緊說:“所以還是網絡效應嘛,1970 年代以後才有的互聯網技術,這些新貴都是搞 IT 的。”

領導說:“老張你別激動,你也說說你的道理。你怎麼解釋美國的貧富差距先是減小,後來又加大呢?你用什麼模型?”

老張說:“我的模型主要考慮教育。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工人分成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工人,和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低素質工人。1950 年代那個時候,美國製造業很發達,對低素質工人有很大需求,所以他們都能過上好日子,收入差距就縮小了。”

領導說:“那為什麼這個好日子沒有持續下去呢?”

老張說:“因為技術進步和全球化。到 1970 年代以後,美國實現產業升級,改為需要高素質工人。而高素質工人畢竟只是少數,所以貧富差距就拉大了。”

領導說:“那美國為什麼不多培養一些高素質工人呢?我聽說現在美國的程序員很多都是從中國和印度過去的,為什麼不用自己人呢?”

老張說:“這可能是因為美國的大學教育太貴了。50 年代的時候因為政府對退伍老兵上大學有補助,短期內製造了很多大學生,可是現在這個政策沒有那麼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又有很多來自墨西哥的低素質移民進入美國……而且高科技行業其實也用不了那麼多工人,所以現在美國的貧富差距才會這麼大。”

領導說:“老吳和老張,你們兩個的說法我感覺有點矛盾,你們都有數據支持嗎?還有,該如何減小貧富差距呢?”

老吳說:“有啊。事實上皮凱蒂的理論與其說是一個模型,不如說是一個觀察。他考察了歷史上各國經濟的演變,r > g 是個普遍規律。歷史證明只有戰亂能減小貧富差距 —— 不過讓我建議的話,應該對富人徵收更多的資本所得稅。”


老張說:“可是你仔細考察美國這一百年的經濟數據,現在公認是我這個模型更符合事實!決定現代貧富差距的根本力量是技術進步和教育!”

*

專家們就這樣討論了很久,領導等到大家都說的差不多了,最後總結說 ——

你們說的我都聽明白了。咱們沒必要爭論誰對誰錯,因為以我之見,你們說的不是同一個層面的東西。CEO 權力模型和網絡效應模型說的是那些特別高收入階層的情況,對絕大多數人意義不大。婚姻和家族傳承模型對普通人的意義更大一些,但是那個效應不一定很強,再說代際傳承有可能還會迴歸均值。皮凱蒂的理論可能具有普遍的意義,但是資本的力量,在當今時代,也許沒有那麼強。老張說的那個高素質低素質工人模型可能最符合美國的實際情況,但是有點太過具體了,通用性可能不是很好。


眾人一聽無不歎服,心想領導不是搞學問的人,可是腦子倒是挺清楚啊 —— 見多識廣,問問題都問到了點子上,自己有判斷力,而且還會多對一的高級思維 —— 要不怎麼這麼多專家非得是他當了領導呢……

*

故事講完了。咱們精英日課做的事兒,就是要把你變成這位領導。

*

至此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考者》這本書就給你講完了。湛廬文化即將推出此書的中文版,書名叫《模型思維》,覺得解讀還不過癮的話,建議你到時候去讀讀原書。

《模型思考者》15:怎樣使用智囊團


《模型思考者》15:怎樣使用智囊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