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美】攻克最後的“紅區”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7號樓6層會議室裡,

來自五湖四海的20多位醫生,

正南腔北調地表述著:

“死亡不是選項,我們要救命。”

參加醫療隊聯席會,是他們可以“不穿隔離服,只戴著口罩”的罕見時刻。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以下簡稱東院)的7號樓,是目前醫療區內僅剩的2棟“清潔區”之一。環繞四周的另外6棟樓,從50多天前的1月25日起,被迅速改造成28個新冠肺炎重症病區。

【你有多美】攻克最後的“紅區”

燈火通明的東院區,為了生命日夜奮戰

改造完成後,新疆、浙江、上海、四川、山東、陝西、河南、貴州、遼寧、重慶——來自10個省份的13支醫療隊陸續來援,這支總數1600人的醫療力量,與東院的516名醫生、1393名護士站在了“同一條戰壕”。


截至3月20日,這裡總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497人,累計759名重症患者治癒出院。

【你有多美】攻克最後的“紅區”

出院患者向李蘭娟院士鞠躬致謝

戰事在變,任務隨之改變。

根據武漢自3月15日起實行的梯次轉運工作機制,重症患者將集中至3家定點醫院進行救治。

東院,正是其中之一。

鏖戰於此的白衣戰士們,至少要幫241名重症、39名危重症病人“挺過去”。


武漢保衛戰中,每一個重症患者集中收治之地,都意味著將是最後的“紅區”。



診療過程中,工號是每位醫生最重要的ID。擁有這個號碼,才意味著有了在系統中給患者寫醫囑、開處方的權力。


在為各地醫療隊的醫生錄入工號時,東院醫療部的工作人員翻看著名單, “巨星雲集”的感覺越來越濃烈。


華西、復旦中山、齊魯、中醫大盛京、重慶醫大、西安交大、新疆醫大……當這些象徵中國醫學界實力的醫院,將專家團隊成建制派往東院,一所為戰“疫”而來的“超級醫院”,逐漸浮現。


【你有多美】攻克最後的“紅區”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派出醫療隊馳援武漢後專門製作的漫畫。華西醫院宣傳部 黃影瑤 製圖


夢幻組合,帶來的是一個個奇蹟。


如果是在十幾天前,再大膽的醫生也不敢斷定,老嚴還能挺到拔管。


對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而言,“炎症風暴”的可怕之處在於,對人體各器官的“無差別攻擊”。


侵襲之下, 9天之前已經歷持續6小時 “血液淨化”的老嚴,又突發呼吸困難。


“需要緊急氣管插管。”16病區負責人、東院腎科主任吳雄飛判斷。讓大家為難的是,這個由腎科病房改造的病區,不具備有創呼吸機管理條件。


緊急求助之下,23病區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康焰回覆:“我們可以接受。”

【你有多美】攻克最後的“紅區”


一支MDT(多學科會診)團隊由此組建,共同承擔起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任。


正準備轉運,老嚴的病情再度惡化:正常值應該是400~500的氧合指數,迅速掉至個位數;接踵而至的,還有血壓測量不出、大小便失禁等極度危險的臨床指標。

【你有多美】攻克最後的“紅區”


擺在大家面前的,是一道左右為難的命題——不及時氣管插管,患者隨時會出現炎性風暴引起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如果強行氣管插管,患者目前的身體條件不一定能承受插管過程中的風險

“不能眼睜睜看著死神帶走他!”聯合醫療隊決定在16病區就地先插管、穩定呼吸功能後再轉科治療。


嚴密防護之下,東院麻醉科醫生喬芊芊幾秒內插管成功,華西醫院賴巍醫生團隊快速連接並調節有創呼吸機——儀器顯示,老嚴的氧飽和度迅速上升。


鬆口氣的時間,不過兩分鐘,氧合指數再次直線掉落,心跳驟停!

【你有多美】攻克最後的“紅區”

心肺復甦、靜脈給藥.……兩分鐘後,在在場所有醫生的合作下,心率、氧飽和度一步步回到安全值。老嚴終於平穩抵達23病區。

6天之後,大家驚呼“幸福來得太突然”:老嚴順利拔除氣管插管,開始使用鼻導管吸氧,雙肺炎症逐漸好轉。


救人時,病區、學科、團隊,已無界限,唯有聯合。


一目瞭然的《臨床工作手冊》


同時對接14支醫療力量,“是個不小的挑戰”。


醫療隊陸續到來,大家很快意識到,僅靠東院醫療部“肯定做不來”。


2月10日,一個由各家醫療隊代表共同參與、組建的戰時醫務處正式開始運轉。


“共同定下的第一批制度中,就有每天進行的醫療隊聯席會。” 東院戰時醫務處處長吳耀貴說,就是為了快速答疑解惑。


“自覺地簽到,開場白都不用。”習慣把搶救細化到秒的醫生們,都很適應這種“有問題就提,有方案就散會”的方式。


第一個成果,就是5張A4紙訂成的《臨床工作手冊》。


每支醫療隊到來時,都會看到這份薄薄的手冊。


“12支隊伍,加上我們院的,就意味著至少13套工作流程。”吳耀貴說,只有在同一個標準之下,才能形成最終合力。


1張示意圖,完整覆蓋了新冠肺炎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每一步。


辦入院、處方、超聲、心電圖、修改病歷……這張由54個方格連接起的流程示意圖,甚至已沒有錄入標題的空間。


“一目瞭然,每個環節都標註了該找誰。”河南醫療隊的一位護士說。


從附表1到附表3,分別是聯合會診專家組、東院基礎病會診專家、中醫藥治療指導小組的名單,撥通表上的每一個電話,“幾乎就意味著一次診療中的‘驚心動魄’。

”自己就在名單中的周曉陽醫生說。


這位東院CCU(心內科重症監護病房)主任,正是通過多團隊合作,在搶救危重患者中,首次在湖北使用miniECMO技術(用CRRT機器泵驅動,讓血液經膜肺氧合)。


面對還有太多未知的新冠病毒,“明確知道向哪裡尋求支持,就能增加一分勝算。”一位新疆醫療隊的醫生說。


對每位醫護人員而言,最開心的,莫過於在附表4上找電話。


在這張表格上,印著武漢各區指揮部聯繫人電話。每撥通一次,就意味著一位患者將治癒出院。


隨時待命的戰時狀態


戰“疫”,東院拿出了全部家底。


即便在1月25日之前,這裡還是一個沒有感染科住院部、同時收治著1700多名普通患者的綜合性醫院。


那天之後,武大人民醫院副院長、東院疫情防控指揮長張丙宏明確:“疫情期間,東院已經沒有其他科,只有冠肺炎一個專科。”


一支支被稱為“逆行者”的外地醫療隊,開始成建制接收病區。還有李蘭娟院士團隊的長期駐紮,指導對危重症病人的搶救,以降低病亡率。


【你有多美】攻克最後的“紅區”

李蘭娟院士進入ICU查房


“換下來,我們也不能就待在後頭。”東院的醫生們,大多都在有著97年建院史的主院區學習或工作過,這家頂著“人民”二字的醫院,“不畏艱難是寫進了醫院精神的。”


沒了查房、巡診任務的醫生,開始參加或成立起一支支專業小組,活躍在每一個有需求的病區。


除了康焰和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長施秉銀分別領銜的MDT專家小組和降低病亡率討論專家小組,東院還組建了氣管插管、支氣管鏡診療、氣管切開、血液淨化、中醫藥、康復、精神與心理干預等7個專業小組。


2月4日起,每日治癒出院的重症患者超過20位的出院高峰,已在東院持續22天。作為康復小組負責人,東院康復科醫生汪軍民帶著組員們,錄完了一組完整的臥位、半臥位、坐位、站位的病後康復操視頻,並通過手機發送到了每一個病區。


他想告訴無法起身的重症患者,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都應該試著“活動活動”。


就在幾天前,一位在ICU臥床多日的重症患者,跟著汪軍民鍛鍊了將近5分鐘。


“ICU的醫生看著一陣陣緊張,可我知道,這位患者還可以堅持。”翻著患者發來的視頻,他微微一笑:“你看,我走了之後,他又對著視頻做了,恢復得很好。”


作為擁有精神衛生中心建制的東院,心理小組的醫生覺得,“我們到了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時刻。”他們已做好計劃,對各病區有需求的醫護人員開展心理疏導培訓,以幫助“那些最難恢復的重症患者”在長期臥床後,從學會生活自理開始全面康復信心。


隨時待命,是各小組依然保持的戰時狀態。


3月17日,首批49支外地醫療隊已經開始撤離。


但在東院,這條新聞沒有太高關注度。


這支3500多人組成的醫療力量,每個人都清楚,守護一位位重症患者,就意味著,他們的戰“疫”,很可能要到最後一刻。


“如果我們這些‘紅區’都清零,那就是真正結束的時候了。”已在武漢戰鬥1個多月的康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