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發動機爲什麼那麼先進?

讓時間留住最真的人


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小日本個子不高,在歷史上長期都是矮冬瓜,但是日本的精益求精的精神,還是值得推崇的,雖然現在來說,日本的這種精神有所弱化,但是在歷史上日本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可是要傲視全世界,這一點和德國絕對有得一拼。



眾所周知日本的發展是從明治維新開始,還有多少人知道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人就大力發展重工業,當時為了發展重工業,從歐美等國連偷再騙,用盡了各種手段終於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體系,在這一點的發展延續上和歐美完全不同,歐美等國是先從紡織業的輕工發展,而日本直接進入重工業,一個是它發展的比歐美晚有借鑑,另一個就是中央政府直接參與插手改革的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雖然失敗了,但是它的工業體系並沒有遭受到毀滅性打擊,特別是人才,各類人才沒有出現斷崖式的斷層,而且基本完整的保留下來,甚至開始傳承,這給後來的日本工業騰飛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美國的朝鮮戰爭和對越戰爭誰能想到,卻成了日本重新崛起的一個契和點。

由於美國在亞洲作戰的需要,跨越半個地球運輸軍事物資,遠不如在日本直接生產物資來得方便,選擇日本的原因,就因為日本的工業體系很完整,只要放開日本的物資採購,拿出技術資料和設備,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日本就可以生產出大量的軍訓物質,美國的這一政策直接奠定的新日本工業技術的崛起,而經過幾代人的琢磨,各種發動機技術也追上了世界的潮流,甚至趕超。

還是那句話,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日本的重工業和發動機工業上頗具實力,但是在別的產業上就出現了短腿。

重工業的機械整合相對簡單一些,可是信息工業的整合就不那麼簡單了,日本就是在這方面吃了大虧,甚至現在已經在逐漸退出信息產業,因為日本在信息上的整合相當差。

我買過一個日本的索尼手機,當時的售價4900,已經快趕上蘋果的手機了,我看中的是日本手機的像素和它的視頻功能,可以說在當時這兩項功能相當強大,同期的三星手機和他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可是三個月以後,這款索尼手機就走不動了,當時的三星手機還跟剛買的一樣,基本上沒有任何卡滯,今年用的索尼手機半年,我只好把他拋棄了,那麼強大的視頻功能,那麼強大的像素,可是整合出的手機就是這樣垃圾。

現在的日本也只有工業製造業還是一直很強大,發動機也更不用說了,只不過未來還能強大多久就不知道了。特別是近年來傳出日本鋼鐵業造假,對日本工業打擊更是雪上加霜。

我不喜歡日本人,但不代表我不喜歡日本人的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每個民族都有他的長處,也有它的短處,我們該學習的還是要學習,古話說師夷而制夷,但願我國能夠奮起直追,直至完成超越,讓我們重新成為日本人的師傅,而不是並行者。

(發展必須以人為本,丟掉了這個主因,一切都是枉然)

我是劉輝,一個偽軍迷。


盛世愚人詩詞


首先我不是什麼精日分子,也沒有吹噓小日本的目的。要說日本摩托車發動機的技術先進那是有目共睹的,我們的摩托車在兩衝程時代的時候,人家的四衝程四缸發動機已經滿大街都是。那麼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主要應該還是離不開以下幾點。


1.進入工業製造的時間久,雖然一開始他們也是模仿但人家進入工業製造的時間久,這就為他們取得了制勝的先機。

2.工業基礎好,想要的東西完全可以自己解決包括材料,工具等不需要太多的依賴別人。

3.精神支柱強,任何事物人是第一要素,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決定了產品的質量和研發能力。


4.有大量的閒餘時間搞科研,因為戰後重建人人都在積極面對,想要迅速擺脫這種窘迫的局面使得人們有大量的閒餘時間進行科研。

我想主要就是以上幾點進入行業的時間早加工業基礎好在再加上有大量閒餘的時間,抱著精益求精的態度積極面對想要迅速擺脫這種窘迫的局面,使得他們在各個領域都能略勝別人一步。

而反觀國內摩托車廠家能拿出手的也就是水冷發動機。雖然始終保持在產銷量全球第一的位置但都是在玩別人剩下的技術,不是擴缸就是模仿在技術上很難有大的進展。造成這種差距有很多的原因,工業製造的水平低,進入的時間短,只是看中眼前利益忽略了企業長遠的發展,缺少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都是主要原因。所以國內摩托車廠家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包括汽車製造商也是一樣。


騎士分享


日本的發動機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發動機。在90年左右我騎過一輛金城雅馬哈-100摩托車。

其優秀的爬坡能力,極度的省油,每個零部件都可以說都是精耕細做。至今讓人難忘。在騎了幾年以後,由於我的保養沒有做到位,活塞出現了裂紋,並且是個很大的裂紋。但這並沒有影響發動機的功率。仍然是強勁十足。

最後這輛愛車,終止點出在橫樑上,某一天正在下一個很大的山坡時,橫樑突然斷裂。若不是我駕駛技術過硬,只怕是要啦下個車毀人亡。順便說一句,這輛摩托車發動機是雅馬哈,其餘部件全部是國產的。

有時感覺很納悶,咱宇宙飛船都造出來了,為什麼一個飛機✈️汽車🚙的發動機都造不出來一個讓人放心的。


東籬吟


這是多年的科技研發,多年的技術沉澱,精密的製造設備,優良的原材料,規模化、現代化的生產管理體系造就的結果。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曾經看到一個漫畫,說的是一個大鯊魚吞著一箇中型鯊魚,中型鯊魚吞著一個小鯊魚,寓意日本產汽車吞食美國產汽車,美國產汽車吞食西歐產汽車。可以看出當時日本產的汽車已經暢銷全世界。時至今日,日本生產的汽車仍然暢銷全世界。同樣暢銷全世界的還有日本產摩托車,小排量摩托車已經稱霸東南亞市場30餘年時間,大排量摩托車的生產技術基本上稱霸世界,和寶馬摩托車、杜卡迪摩托車有一拼。日本製造的摩托車發動機之所以質量優良,是多年科研人員辛勤勞動,多年的技術沉澱,零部件製造的精益求精,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嚴格的生產管理密不可分(注:國產汽車和摩托車製造技術,只有努力進取,埋頭苦幹,工藝上精益求精,科技創新,技術沉澱,才能暢銷全國,走向世界)。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本人買了一輛日本產川崎KH-125型摩托車,用了十幾年,在買車後我買來一個保險槓,準備安上時,摩托車修理工用一把普通梅花扳手撤卸一個長螺栓,竟然把梅花扳手擰彎都沒有鬆動此螺栓,可以想象得到,這樣的組裝發動機扭矩多麼的大。因種種原因我把摩托車處理時,車把和鋼圈、排氣筒電鍍件仍然錚亮,沒有一點鏽跡,發動機總成沒有打開過,前後減震器竟然不漏一滴油,汽油箱烤漆仍然和買時一樣沒有變色。上個世紀1988年,我單位花費10萬元多點,買了二輛日本產荷載3.9噸的五十鈴小型貨車(注:標註3.9噸是指不超過這個載重的情況下,各項指標都能保證正常,如果超過這個荷載數,有可能剎車距離等受到影響),我曾經乘坐該車從開封往返江蘇揚州拉貨,那清脆的排氣筒聲音至今還記憶猶新,使用近10年時間,二輛五十鈴小型貨車,都沒有見發動機底部漏油滲油現象。現在的日本產大排量摩托車,如川崎1100cc和鈴木1100cc摩托車,最高設計時速達到驚人的近450公里,幾乎和中型飛機的起飛速度相同。大家還有目共睹的是,在德國和日本,你很難買到假冒的任何產品,政府對製假販假的打擊力度非常大,企業依靠良好的信譽,規模化、系統化的生產經營,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正因為日本製造的汽車,摩托車和發動機,質量優良,性能卓越,才暢銷全世界,贏得世界各國人民的讚譽。河南省開封市維特拉車友武大師 2018年9月9日 6:15























52702913297


精益求精,是日本機電工業企業的立世的根本,越精密,製造技術難度越大,別人想要趕超的難度越大,就可以形成所謂的技術壁壘,就可以壟斷市場,這是聰明的經濟競爭策略,不是什麼良心。


藍天白雲57339906


日本人做事誠實~不會偷工減料~不會拉關係走後門~不會製造假貨坑害消費者~日本人對科學技術一絲不苟,日本人深深懂的質量能帶來長久的利潤!中國人就不懂次道理。


手機用戶6030070


中國摩托車為什麼日本摩托車日本公司都發展得比較早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中國和日本的國情不同。日本可以把,微小的東西做的很精細。很極致。也就是說戰術很好。戰略很差。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國的農村城市,大街小巷。到處都穿插扯大排量摩托車。你可以想象一下那個畫面。那種聲音。那些安全度。那中國的大街小巷都變成了戰場。這是在中國不禁摩的情況下。可能中國的大排量摩托車比現在技術還要好一點。日本車還是主導。大排量摩托車的優點我就不說了。沒啥缺點。首先噪聲大,國人不愛戴頭盔,安全度低。耗油高。保養貴。價格高。收配件貴。這是客觀事實。但是中國的電動車就不一樣了。都是店名帶電機。基本上所有國產電瓶車的核心部件。電瓶和電機都是通用的。這就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通用就代表價格優惠。新配件可以隨時更換。使用成本就降低了很多。相對比摩托車電動車基本上不需要什麼保養。沒有大排量摩托車開的快那是肯定的。但是他的優點也顯而易見正是摩托車的缺點。價格便宜。基本不需要什麼保養。配件通用。非常符合中國國情。日本的摩托車戰術很好。中國的,電瓶車戰略戰很棒。恰恰是中國和日本兩個民族的區別。有一個重要的原因。70年代日本。摩托車也相當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發現臺灣人非常喜歡摩托車。認為中國大陸,會跟臺灣人一樣?有錢以後會大量購買摩托車,為了搶佔中國這將來全球最大的中國市場。日本人花大力氣大量的資摩托車,你知道中國一直禁摩。讓日本很受傷。


吻到風停


日本作為戰敗國,當時的戰鬥機每天都能生產一千架,這在當時就是世界最先進的,我在97年的時候見到了日本戰敗留下的五十鈴三軸6輪越野貨車,V8的發動機比我們九十年代的發動機就先進很多,我一查還是1943年的車,五十多年了,所以說日本機械工業先進我們五十年。


丁飛雲


50年代日本人摩托車業剛起步,沒有名氣,於是就仿冒佳娃,大炮,哈雷,但做得比原廠還要好,人家來打假卻無話可說,最終5家摩托車廠本田,川崎,鈴木,山葉,另一個記不起來,打敗了全世界摩托車廠,就象飛鷹刀片被做得更好仿冒廠打敗一樣


太陽125933863


20世紀50-80年代,日本大量引進世界先進技術,主要手段是購買技術專利和圖紙,在短期內集中了其他國家長期以來開發的成就,使日本科技實力一下子進入世界第一梯隊。


戰後日本大量引進了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到1981年為止,共引進技術三萬餘件。這些技術的引進為日本經濟的發展贏得了時間,節約了資金,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增強了日本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是日本經濟高速度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這裡就日本技術引進的經驗、作法作如下探討。

 日本戰後技術引進的主要特點

  1.政府幹預,統一管理。從1950年到1968年的近二十年間,政府對引進技術一直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這樣做使政府既能控制外匯平衡,又能控制進口技術的構成,使之符合調整產業結構的要求,還能影響技術貿易的成交價格和其他成交條件。

  2.技術引進與政府產業政策掛鉤。政府通過各種法律與經濟手段引導、控制技術引進活動,使之與政府的產業政策相協調。在政府的指導下,有重點、有系統地引進外國技術,使企業井然有序地進入特定的技術領域,促進重點產業的發展,成功地塑造了日本現代化的產業結構,同時使引進技術與國家技術體系協調一致,基本上解決了社會橫向配套能力對技術發展的制約問題。

  3.引進技術以擴大出口為目標。日本在經濟發展中,注意根據世界市場的變化,發揮本國的優勢,選擇特定的產品優先發展。技術引進也主要為這一目的服務。引進的技術既包括特定產品的製造技術,也包括影響產品質量的相關技術。技術引進是有計劃有步驟的,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以使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佔有率為直接目標。政府在對引進技術進行審批時十分注重該技術對提供進口替代產品或出口產品的貢獻。

  4.重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國產化。廣泛引進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兼收幷蓄,博採眾長,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本國的“自主技術”是日本技術發展的主要特色。日本的“企業主導型”研究開發機制也比較適合於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與國產化。為了在國際競爭中取勝,日本企業不惜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用於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發展,這方面的費用往往幾倍乃至十倍於技術引進的費用。五十年代,日本研究開發費用的一半用於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日本技術引進獲得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技術引進後的消化、吸收和國產化工作做得好。

  5.技術引進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雖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日本政府對技術引進進行了直接干預,但是,日本戰後技術引進的基礎仍是市場機制,技術引進的主體是企業。日本戰後的發展模式是“加工貿易立國”,在國際競爭的條件下,日本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經常地尋求新技術,這成為日本技術引進活動的根本動力。也正是這種機制促使日本企業特別重視技術引進的經濟效益。

戰後各個時期日本技術引進的重點

  戰後日本各個時期引進技術的構成與引進重點逐步有所變化。主要表現為:1.由低級向高級發展;2.由基礎工業,重、化學工業向消費品生產領域和高技術產業過渡;3.受國際經濟環境和世界市場變化的影響。

  五十年代前半期,日本經濟處於恢復期,技術落後,設備陳舊,資金短缺,市場狹窄。為了節約外匯,技術引進僅限於政府指定的重要產業,如鋼鐵、有色金屬、運輸機械、採礦業等基礎產業和通信器材、醫藥品、農藥等需要進口大量國外產品的產業。引進的技術多屬於歐美國家在戰前和戰時開發的技術。

  五十年代後半期,日本經濟進入發展期,經濟實力、市場規模和技術水平等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從1956年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民間投資熱。這一時期技術引進的特點是圍繞重、化學工業逐步向引進資本密集的大型技術的方向發展。同時開始引進以培植新產業、開發新產品為目的的技術。例如氧氣頂吹轉爐鍊鋼技術、一部分石油化工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原子能技術等。

  六十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在經濟思想上突破了強調提高資源自給水平的傳統認識,實現了從“經濟自立主義”到“經濟合理主義”的轉變。規定:以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為軸心,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同時謀求生產的多樣化,以便構造一個適合於世界市場的輸出結構。這一方針對日本六十年代的技術引進有著直接的影響。

  六十年代前半期,技術引進的重點仍在重化學工業,但同時與消費品和其他可供出口產品有關的技術引進項目開始增多。原來比較落後的機械工業也開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電子工業、通信器材的技術引進大幅度增加。石油化工技術的引進仍很活躍。隨著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大型化,大型技術的引進數量已經超過小型技術,從而在技術引進活動中佔了主導地位。這個時期引進的技術主要是戰後開發的新技術。

  六十年代後半期,技術引進向多樣化發展。在各個產業部門內部,引進的重點放在消費品生產技術上,如電氣機械製造業引進技術主要用於室內空調器和彩色電視機之類的家用電器。在引進技術中,以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省力化、高速化、自動化等要求為目的的技術佔很大比重。此外,宇宙開發、原子能、海洋開發等尖端技術的引進也逐步增多。

  七十年代,日本經濟由高速增長逐步過渡到穩定增長。這時,日本的工業生產已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本國技術也已接近歐美先進國家的水平。但是,接踵而來的兩次石油危機,對主要依賴於國外廉價能源的日本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此外,從六十年代末開始,工業汙染和公害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成為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為了適應這些變化,日本的產業結構開始從重、化學工業向知識集約化、服務化方向發展。1973年以後,大規模生產技術的引進大大減少,引進的重點轉向了原子能、飛機、宇宙開發、電子計算機、激光、光纖通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尖端技術,以及一些與能源開發和節能有關的技術。與流通、消費、防止公害有關的“軟技術”的引進也大大增加。另外,開始注意引進那些在技術提供國也尚未付諸實用的有發展前途的“實驗室技術”。

  日本各個時期技術引進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世界工業發達國家技術進步的趨勢。日本所走過的道路是一條發展技術、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高漲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