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泡沫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場景?

任一禾


日本泡沫經濟發生於1985-1990年。這個場景驚心動魄,日本因此而陷入“失去的20年”。

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代,經濟增長長期在10%左右,甚至在10%以上。這個階段持續了20多年。

到了上世紀1980年代左右,GDP總量一舉進入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蓬勃發展的經濟,給予日本人無限信心,以及消費投資熱情。 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於是開始傾向於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

日本地少人多,土地是稀缺資源,於是日本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其中,受到所謂“土地不會貶值”的土地神話的影響,以轉賣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價開始上升。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甚至達到了可以購買美國全部國土的水平,而銀行則以不斷升值的土地作為擔保,向債務人大量貸款。此外,地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帳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慾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

日本汽車、鋼鐵、家電行業,全面進軍美國市場,成為美國企業的頭號競爭對手,美國對日本產生了大量的貿易赤字。於是,在1985年,為了遏制日本產品的競爭,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

日元升值,雖然讓日本企業國際競爭力有所下降,但日元國際購買力急劇上升。

於是,1989年,三菱公司已經以14億美元購買了更重要的美國國家象徵——洛克菲勒中心。同年,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美國娛樂業巨頭、美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在這個瘋狂的年代,在洛杉磯,日本人掌握了鬧市區幾乎一半的房地產;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並且主要集中在飯店、高級住宅等不動產方面。從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業總共進行了21起500億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併購案,其中18起的併購對象是美國公司。到1980年代末,全美10%的不動產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江湖上稱,日本還計劃買下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總之,日本可以買下半個美國。石原慎太郎甚寫了《日本可以說不》等書籍向世界宣稱日本即將超越美國。

這時候,毛病開始爆發了。

任何資產都是有合適的價格,當價格超越市場承受能力之後,就是下跌的開始。

在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38915.87點,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4000點左右。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

日本房價、低價開始同步下跌。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佈《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這一人為的急剎車導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經濟加速下落,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此後,日本銀行也採取金融緊縮的政策,進一步導致了泡沫的破裂。

日元升值不是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原因,卻是引爆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重要推手。

現在講日本“失去的20年”其實並不一定準確。雖然在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之後,日本國內經濟增長一直只在低位徘徊,大多數時間都維持在2%一下,但日本企業在海外擁有龐大的利益,包括在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等,日本企業在技術創新上,依舊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


波士財經


1985年美國利用威逼的手段,讓日本簽了”廣場協議”,從此日元開始步入長期的升值通道。日元升值帶來的好處就是日本人在國際上的購買力大幅增加了,但同時日元的升值卻無情的打擊了日本的出口,為此日本房地產業開始擔當起拉動經濟的作用了。實際上,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於日元升值和房地產泡沫被吹大,很多海外資金都跑到日本來投資房地產,因為這樣既可以收到日元升值的好處,又可以坐擁房地產增值的收益。

當時日本人也比較牛逼,由於日元快速升值,促使了日本人在國際上擁有強大的購買力,他們覺得東京的一個區的市值可以買下大半個美國,日本人開啟了買買買的模式,不僅買下了洛克菲勒大廈,而且在海外大肆收購企業。結果證明,日本人大肆購買海外資產是錯的,最終還要以虧損價格還給別人,但是在海外大肆建廠佈局是對的,因為儘管現在日本經濟不景氣,但是海外垮國日企的每年贏利的迴流,能夠為日本經濟打雞血。

再回來看日本國內,在90年代初的時候,日本民眾購房熱情進入高潮,他們不相信房價會下跌,買不起房的人要買房,買得起房的人更要買房,一股全民加槓桿的浪潮襲來,在日本民眾看來,只要買到房子就是賺到,因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房價幾乎每個月在漲,每年都在上演瘋狂戲法。大家都希望就這樣擊鼓傳花的遊戲能夠一直持續下去,而且靠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在日本政府看來也是非常好的一種剌激經濟的方法。

到了1993年左右,美國經濟全面復甦,開始收緊貨幣政策,而日元又是緊盯美元的,美國開始進入加息週期,日本政府也不得不開始宣佈加息,本來日本利率非常低,所以剌激了房地產市場的變態發展,而現在日本政府宣佈提高房貸利率,這使得國內外炒房者的融資成本大幅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的房地產泡末開始破裂,首先是海外資本的轍離,剌破了日元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然後日本人也開始在房地產市場裡爭著勝利大逃亡,但最後,多數人沒有逃脫成為負翁的宿命,面對高額的房貸債務,一些人選擇了跳樓自殺來結束生命。

時至今日,日本人還自潮為“失落的二十年”,就是日本經濟至今還沒有完全從當年泡沫中復甦過來,而當年轍離日本的境外遊資,則賺取了二大紅利,一個是日元升值的紅利,還有一個是日本房地產泡沫還未破裂之前的紅利。兩者疊加真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留下的是大量日本負翁,以及一地雞毛的日本經濟,房地產不能抄,現在日本老百姓再也不敢大肆炒作房地產了,當年的噩夢還記憶猶新。


不執著財經


在上世紀80年代蘇聯由於阿富汗戰爭以及美蘇軍備競賽,加之東歐諸國劇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美國則在經過1980年代中期的經濟週期後逐漸走入低谷:住房金融產業出現危機,社會信用危機日益嚴重。此外經常性國際收支趨向平衡,但國內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也不斷上升,財政赤字創下歷史紀錄。當美、蘇兩極都走上下坡路的時候日本經濟卻一路高歌猛進,日本人甚至在討論買下整個美國的話題。這時出現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號,全體國民預感到“日本的時代”即將到來。然而從90年代起日本經濟開始跌入蕭條的深淵,此後日本在泡沫經濟破產的深淵中掙扎了十多年,其間出現過三次週期性衰退和兩次年度負增長,到2001年時年度負增長達到-1.2%,創下戰後最壞記錄。儘管此後的日本經濟有所回升,但後來又因受美國次貸危機波及而再次進入動盪,至今仍未能從這種動盪狀態中走出。

要弄清日本的泡沫經濟是如何破產的先得弄清日本在此之前究竟是如何一夜暴富的。這個問題曾困擾當時的世界各國——儘管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就一直在效法並試圖趕超西方發達國家,但其實直到上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還入不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法眼,然而在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內這個他們眼中的普通發展中國家已迅速成為了遍地黃金的富裕國家。導致這一切發生的除了日本戰後的經濟建設生產發展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虛假繁榮:首先發力的是日本股市——當時所有代表日本的225種股票輪番上漲,在很短的時間內一些人的資產猛增了4倍。在股票上漲一年後房地產業開始迅速上漲,土地的價格就像被吹氣球似的每天上漲。股市和房市的一路上揚使日本經濟開始呈幾何級數膨脹起來。然而日本這種一夜暴富的模式其實從一開始就潛伏下了日後破產的隱患:期待通過資產價值上升而獲得利潤的手法隨著資產價格的上升會越來越難以奏效,因為任何資產的價值都不可能無限上升下去,這意味著當資產價格最終停留在高水平時最終的資產持有者將無法獲得收益。事實上任何資產的價值都不可能始終背離其本身的價值,儘管一時的炒作會令其價值在短時間內呈幾何級數膨脹,但在經歷一定時間的演變後最終其價值將回歸平穩狀態。這並不是說對資產的持有者而言:最終的結果是不賺不賠,如果我們設身處地想象是我們自己在炒股、炒房,那麼我們很有可能並不是在股市、房市的低點買入的股票和房子,而資產最終迴歸的價值卻是向低點趨近的,這意味著我們手裡的資產最後所值的錢相比我們當初的買入價縮水了,而縮水的這部分價值就成為實打實的損失。當這樣的損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就會造成國家整體經濟的動盪。

和股市、房市的泡沫相伴隨的還有日元升值,對此今天很多日本人還十分懷念——那是一個人們不用工作或只從事少量的工作就能獲得豐厚的獎金的年代。當今天世界各國的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抱怨:工作不好找、工資薪酬低的時候也許無法想象當時日本年輕人的就業競爭壓力並不大,反而是當時的日本公司面臨著招人的競爭壓力,於是大公司紛紛在薪酬待遇上互相攀比,甚至出現了上一個月班發幾個月乃至半年、一年獎金的現象。與此同時手裡握著大筆鈔票的日本人生活也越來越奢侈——戰後重建時期埋頭苦幹的拼搏精神日漸被奢侈享樂之風取而代之:也許是因為錢太容易獲得了,以致於全體日本人放佛在一夜之間和錢有仇似的開始大把大把地消費——買下美國帝國大廈就是這時日本人的瘋狂寫照,似乎一夜之間世界各地都湧現出了到處買買買的日本人。這時整個日本都陷入到一種癲狂狀態,絲毫沒任何人意識到一個核心問題:鈔票僅僅只是作為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媒介而存在,它之所以有價值完全在於它可以在市場上交換來人們生活所需的一切資源,而鈔票本身是不能吃不能穿的,說到底一國經濟始終是需要實體經濟作為支撐的。當所有人都瘋狂痴迷於通過炒作而帶來的虛假繁榮而忽視實體勞動的時候日本經濟實際上完全是靠提前透支後人財富來支撐的,當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註定將是缺乏後勁的。在日本的動漫作品《哆啦A夢》裡大雄在自己零用錢不夠時曾用道具將自己家未來的錢提前消費掉,實際上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人真真切切幹過這樣的事而且是在不借助任何道具的情況下玩得不亦樂乎,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任何試圖在不勞而獲的情況下實現的一夜暴富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始終是難以持久的。

到了1989年日本政府已感受到缺乏實體經濟支撐的經濟泡沫所帶來的壓力,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至 6%。與此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鉅額虧損。日本的地價也緊隨股市之後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這時玩提前透支消費遊戲玩得不亦樂乎的日本人赫然發現:自己只剩下玩蛋(完蛋)了。眼瞅著日本經濟要涼美國人又送上了超級大禮包,這下日本經濟算是徹底涼透了。

事實上當日本人在討論買下整個美國的話題時就已引起了作為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霸主美國的高度警惕,美國絕不能容忍日本成為美國經濟的一大潛在威脅。當日本人熱衷於探討買下整個美國的話題時他們可能忽略了一點:美國是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的霸主,美國甚至在日本本土駐軍,這意味著美國完全可以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憑藉自己更為雄厚的政治軍事實力逼日本就範。與此同時即使單純就經濟實力而言:儘管日本經濟一路高歌猛進,甚至已威脅到美國的地位,但這只是面上的事,不要忘了美元始終是國際結算貨幣,而國際貿易市場也處於美國的掌控之中。在全世界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霸權的美國很快拉攏英、法、德等主要經濟大國一同向日本施壓。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此後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的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1989年前後日本政府又在美國的壓力下達成《日美構造協議》。《協議》督促日本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計劃並開始對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資壁壘、土地使用等問題進行改革。儘管《協議》使用的是”督促“一詞,但對了解美日關係內幕的人而言:都知道美國的”督促“對日本而言實際上就是必須執行的命令。

這還只是國家層面的打壓,接下來美國的一個動作令全世界的金融投資大鱷們都加入到打壓日本經濟的行列中——那就是日經認沽權證的推出:該權證本質上就是一個看跌期權,這意味著若日本股市下跌,則會增加日經認沽權證的價值,投資者將會收穫豐厚的現金回報。這樣一來全世界的金融投資大鱷們都加入到打壓日本股市、絞殺日本經濟的行列中,日本不得不以一國之力同其他幾個主要經濟大國和全世界的金融投資大鱷們對抗。

除了金融行業備受打擊外,日本製造業的發展也受到美國的制約——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維持日本國內工農業生產的大量資源嚴重依賴於對外進口。然而國際貿易航線基本掌握在美國及其盟友的控制之下,這意味著日本的對外貿易和能源安全不得不仰人鼻息。

2007年2月10日由日本東寶映畫製作發行的116分鐘喜劇影片《重返泡沫時代》上映:講述了日本政府為了遏制泡沫經濟瓦解所帶來的經濟危機,希望通過時間隧道重返泡沫經濟最鼎盛的90年代,阻止泡沫經濟發生的故事。奉命辦理此事的男主下川路功通過一臺改造成時間機器的洗衣機回到了1990年泡沫經濟破產前夕。其實如果真有時光機的話下川路功也是白忙一場,因為儘管日本泡沫經濟的徹底破產是在1991年,然而導致其破產的根源卻在80年代泡沫經濟形成時就已埋下,穿越到1990年的人面對這些積累已久的深層次問題依然只能是束手無策。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泡沫時期的日本我正好在日本。當時東京的餐廳天天爆滿!月月發獎勵金,天天掙加班工資,機場到處是出國旅遊的客人,大量購買畫,買名牌(50%的LV被日本人買掉),買名車(主要是ABB等),過了3十幾歲就開始買房,最誇張的是還有搖號買房(比如,三田市),去妓院玩需要排隊,知道你是中國人會送給你香菸飲料,CD唱片(當時日本人的工資是中國人工資的300倍,具體地說日本人平均15000元,中國當時50元)等,各大媒體最多出現的一句話就是‘日本第一’!泡沫破裂之後,近十幾年沒有加過工資,年終獎由6-8個月降到了2-3個月!過去的輝煌恢復到平靜!希望國家以日本為鑑,隨時調整經濟政策,避免犯日本的錯誤決策!


手機用戶14243629350


所謂“泡沫經濟”就是在經濟運行中,股票、企業債券、期票等非現金交易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日本,“泡沫經濟”的核心是股票。確實,以股票比喻“泡沫”是十分形象的,因為股票既可以驟然膨脹,也可能瞬間消失,猶如肥皂泡。

戰後,日本的“股票熱”經歷了四次高潮:

第一次是1949年日本股票市場重新開放不久,以纖維、化學等引導挼神經濟復興的基礎性工業為主角的股票大量發行。

第二次是1955年日本結束經濟復興、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的1961年以後,許多新的企業紛紛成立。在這一階段,電機、機械製造等產業和各類加工產業的大量增加,使股票得以大量發行。

第三次是在1970年代的經濟擴張期,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流通、金融等行業的企業大量上市,使股票再次大量發行。

第四次是自1980年代後半期,第三產業、民營化企業、“塾”(課外補習學校)、計算機軟件設計公司的股票大量發行。

“泡沫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債券。隨著日本企業不斷走向世界,日本企業經營者意識到,發行債券不僅是融資手段,而且是提高企業在海內外聲譽的有效途徑。基於這一認識,1980年代日本企業在海外發行的債券不斷增加。

導致泡沫經濟崩潰的另一個重要乃至關鍵要素是日元升值。1985年9月22日,以美元的高匯率導致大量貿易赤字產生為背景,美、日、德、英、法五大經濟強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了一個協議,史稱“廣場協議”。“廣場協議”使日元在短短1年時間裡從1美元兌約240日元升至1美元兌約120日元。日本政府為補貼由於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推行了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緩和政策,導致流通資金過剩。這些資金對“泡沫經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90年至1991年,隨著日本野村證券公司等四大證券公司的醜聞被揭露,日本的“泡沫經濟”受到極大衝擊。因為,這些證券公司使大量散戶股民利益受損的作弊行為,暴露了“泡沫經濟”潛在的危害。隨後,日本地價趨於沉靜、股價不斷下跌,“泡沫經濟”開始崩潰並對個人消費產生負面影響。在此之前,由於土地、房價、股價的不斷上升,助長了人們的投資和投機,通過買賣房屋和股票獲利的人數大增,日本經濟學家稱之為“資產效果”。但是,“泡沫經濟”崩潰後,“資產效果”急劇萎縮,個人消費明顯下降。

“泡沫經濟”崩潰使產業活動遭受極大衝擊。在“泡沫經濟時代”,由於消費旺盛,企業設備投資積極、勞動力需求增大,工人的工資、獎金等均得以增加,從而促進消費和外貿的增加,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形成了良性互動。“泡沫經濟”崩潰後,原先的“良性互動”變成“惡性循環”,成為長期困擾日本經濟的“通貨緊縮”。“安倍經濟學”試圖解決的,就是當年泡沫經濟崩潰後形成的這一問題。


馮瑋


提到泡沫經濟,就不得不提房價。從東京都江東區的房價走勢圖可以看出:房價從87年左右開始呈直線型飆升,在91年前後達到頂點,泡沫破裂後呈斷崖式下滑;泡沫時期房價最高為160萬日元/㎡,到2000年左右連60萬日元/㎡都不到。

毫不誇張地說,泡沫經濟時期房價高到離譜,但是那時候的日本人相信房價會繼續漲,所以有不少人購入了房產。泡沫破裂後,房子的月供不會應房產的減值而變少。不少人為了還清月供,選擇節衣縮食、減少消費。比如將房子租出去,自己租住更為廉價的公寓,用工資和收來的租金償還貸款。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房產是很多人的“噩夢”了,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泡沫經濟過後,日本會進入持續的消費低迷。

節衣縮食還月供的境況還算是好的,比他們更慘的是把房屋抵押給銀行的貸款人。泡沫破裂後,房價暴跌,銀行要求貸款人補償減值部分,一旦拿不出這筆錢,銀行收回抵押的房產並低價處理以補償損失。然後貸款人破產、無家可歸,有的人靠借高利貸拆東牆補西牆,有的人甚至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同時,日本離婚率在這一時期暴漲,有因破產而離婚的,也有戶主想通過離婚的形式保全妻子與孩子財產的。

破產的日本人,為了生存只有變賣以前發財時購買商品,於是日本興起了包括名牌鞋包、昂貴首飾、古董在內的二手轉賣生意。這些高價商品是他們在泡沫破裂之前購買的,那時地價的上升使得他們的賬面財產增加,從而刺激了消費。泡沫破裂後,購買廉價或平價商品成為了主流。

曾經揮舞著“萬元紙幣”在東京街頭打車的人,消失不見了。↓

那些教女孩子們用奢侈品裝扮自己的時尚雜誌也不受推崇了。↓

可以說,泡沫破裂簡直就是“一夜之間”的事情。

以上是個人層面的。

在產業層面,曾經寬鬆的貨幣政策、銀行信貸以及市場的虛假繁榮,刺激了企業擴大規模、增加僱傭、增加產量。等到泡沫破裂後,企業就出現了債務過剩、設備投資過剩、僱傭過剩的“三過”現象。設備投資過剩導致了追加投資的減少,加上市場情形大變,企業利潤大幅下滑,不得不壓縮生產規模、解僱員工,然後導致失業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然後又進入消費低迷的死循環。企業長期資不抵債、利潤前景欠佳,就只能申請破產。大量企業破產,導致就業機會減少,畢業生就業壓力空前。

下圖是2001年就職冰河期的招聘廣告雜誌與泡沫期厚度的對比。↓

這種不景氣持續了十年,日本人把1991年到2001年期間的持續低迷期稱為“失去的十年”。也有人說是十五年、或者二十年的。

以上就是日本泡沫破裂時期的情況了。

泡沫破裂後,其實還有更加雪上加霜的事情,這便是日本的“少子高齡化”。青壯年勞動力的減少、出生人口的下降、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嚴峻,讓日本經濟難以恢復到之前的“元氣”。最近甚至出現了“低慾望社會”的論調,也就是日本年輕人不婚不育不買房,“湊合”著過日子。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蘇菲的日本" ,不定期更新一些日本見聞趣聞、日本文化社會介紹和個人隨筆: SophieinTokyo


蘇菲的日本


那時候的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一群人,成群結隊的日本遊客在世界各地旅遊,歐美的奢侈品幾乎都要被他們買空了,而無數的西方女性前往日本淘金,當時在日本酒吧陪酒,一個晚上幾乎能掙萬把美金。

經過20多年的經濟積累,到了1970年代後期,日本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索尼、松下、本田等一大批企業走出國門,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集團,日本的家電、汽車在世界各地所向披靡,外貿的高速發展使得日本的外匯收入大增,而相應的鋼鐵、機械製造等一大批上下游產業也得到了高速發展,整個日本經濟一派欣欣向榮。

當時,日本對外貿易常年順差,併成為最大的債權國,而美國上千億的貿易逆差裡,日本就佔三分之一,面對日本汽車等產業在美國的大肆擴張,美國的製造企業苦不堪言,紛紛落敗。

為了抑制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打擊日本的對外出口,保護本國的汽車等產業,1985年,美國經過精心策劃,拉著幾個西方大國強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逼著日本大幅升值日元,在接下來的1年裡,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導致對外出口遭受重挫,日本各大企業不得不轉向國內市場。



為了挽救日本的出口企業,日本政府一方面大幅降低利息以擴大對企業的貸款,彌補企業對外出口的損失。另一方面鼓勵老百姓積極消費,由此開始給老百姓瘋狂發放貸款,鼓勵各種買買買。

一時間,放貸成為日本各大銀行的重要任務,任何一個普通銀行職員每月都有上億日元的放貸指標,而且日本人獲得貸款的條件也可以說是幾乎零門檻。

當時,一個日本人只要有哪怕臨時工作,有住址,就可以獲得貸款,如果自己有房子或者土地,可以輕鬆獲得百億規模的日元貸款。

當時更離譜的是,甚至連東京灣海底,都被人當做向銀行貸款的擔保,東京銀座五丁目的警察崗亭,竟然被16個人當作私產抵押,在銀行申請到了共計630億日元的貸款。


一時間,全民手裡都有了數不完的錢,然後就是更加瘋狂的全球投資。

日本人轉戰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國,不管是夏威夷、紐約、洛杉磯,日本人買下了大批的地產,最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三菱地所甚至花了2000億日元直接買下了紐約的地標建築洛克菲勒大廈,並在大樓最高處插上了日本國旗。

日本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足,隨著熱錢不斷從銀行流出,大量的人也開始炒房地產,銀座的地價在1987年一年之內漲了40%,而東京的房價飆升了53%,老百姓也瘋狂的向銀行貸款買房炒房。

至於旅遊全球購,那就更瘋狂了,那幾年,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金主就是日本遊客。


終於,到了1991年,經濟泡沫破裂,銀座的房價暴跌六成,原先一億日元的房子只值4500萬日元,而那些剛買了房子沒幾年的日本民眾,一大批一大批地變成了“房奴”,很多人因還不起房貸而只能忍痛棄房並背上鉅額的銀行欠款,生活一下子從天堂跌入地獄。

房地產的崩潰,直接造成上下游產業鏈一片哀嚎,日本經濟一下子陷入了停滯,隨後進入了“失落的20年+”。

而美國人又重新從日本人手裡買回了洛克菲勒大樓,只花了1000億日元,日本人損失了一半的價格。


雲中史記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至今仍未完全恢復,這是世界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房地產危機。

日本有一部電影叫《重返泡沫時代》,主人公將洗衣機開發成一臺時間機器,重回日本泡沫經濟時期。那是一個全民沉浸在唾手可得的財富中的時期,煥發著光芒的五彩泡沫,是如此誘人。(圖為90年代初的日本東京夜總會)。

電影《重返泡沫時代》劇照:泡沫經濟極盛時期,眾多上班族揮舞著鈔票爭搶TAXI的場景。日本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出口大增,汽車、家電行業成為出口創匯的龍頭企業,由此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發展。1980年,在日本橫濱碼頭等待裝船出口的日本汽車。

1985年,為遏制日本的貿易順差,在美國的主導下,西方五國制定《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兌美元匯率在一年間飆升兩倍。突然來的暴富讓日本人一時不知所措,銀行不停往外放貸,公司、個人貸款變成輕而易舉,甚至是銀行求之不得的事。圖為1987年,東京外匯市場的忙碌的交易員。隨後,這些貸出去的錢很快流入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地價飆升,房市、股市紅火。1985年到1988年,東京商業用地價格指數暴漲三年內增長了近2倍。圖為1988年,大興土木的東京灣。
隨著日元幣值急劇上升,日本開始了“購買狂歡”,三菱地產以14億美元收購美國紐約地標建築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權,是日本海外投資狂潮的重要標誌。藝術品也是日本人“買買買”的另一大目標。1987年,日本一家保險公司以2250萬英鎊高價拍下梵高畫作《向日葵》。不過,這兩樁買賣最後都大虧,洛克菲勒中心被低價收回,《向日葵》被認定為贗品。對於大部分日本國民來說,泡沫經濟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是,錢多了,敢花了。他們過著奢華的生活,沉浸在“紙醉金迷”之中,似乎有著享不盡的繁華和富足。圖為1992年,日本東京一家夜總會消遣的人們。
在日本,有一些人至今仍懷念泡沫時期的生活,因為“不用工作就能得到大量的金錢”,或是剛參加工作就可以獲得大量獎金。圖為1985年,東京街頭戴著墨鏡的職場新人(中)打扮時尚。圖為1990年,東京銀座,打扮精緻的日本大媽。現在中國人在日本“爆買”,而彼時的日本人則橫掃美國、歐洲與大洋洲的奢侈品店。
1987年,在東京一間時尚酒吧“吸氧”的女子,她們認為這樣有利於放鬆身心,減輕疲憊,吸三分鐘花費100日元。

1987年,東京一家健身俱樂部,年輕的日本女孩在跳有氧操。彼時,健身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在日本興起

1990年,在東京戲水樂園扎堆度週末的人們。1988年1月1日,東京千葉縣迪斯尼樂園聚集了7萬多人迎接新年的到來。
當時,整個社會錢多得花不完,企業利用高額的預算購買高爾夫會員權,“招待高爾夫”在泡沫經濟時代盛極一時。上至領導高官富商,下至普通民眾,都能找個機會過把高爾夫癮。圖為1990年,東京,練習高爾夫的人們。彼時高漲的地價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但有錢的公司能為員工提供很好的福利,如分配一間單身公寓,生活質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圖為1990年,東京24歲的職員住著公司提供的13平米的公寓,桌上放著奢侈品包。
1988年,日本有850萬人出國旅遊,其中130萬人去了夏威夷。199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字,來自亞洲或太平洋各島上的人佔夏威夷110萬人口的62%,而這其中又數日本人最多。圖為1988年,日本家庭在夏威夷度假。日本人還在夏威夷大量購地置業,興建旅館和別墅,大肆投資。曾以一曲《北國之春》走紅的日本歌手千昌夫僅僅依靠自己的“名氣”從銀行貸出鉅款,而後在夏威夷等地投資酒店、別墅,轉型商人。直到今天,夏威夷80%的高級飯店和幾乎全部高爾夫球場,均為日本人所有。圖為1983年,日本建築業巨頭Hayashi在夏威夷的酒店。
1989年2月,從東京車站走出的上班族,彼時,過著富足生活的日本人仍然堅信股價只會漲不會跌、地價只會升不會降,從沒人想過憑空出現的鉅額財富有一天會化為泡影。1990年1月12日,日本股市暴跌70%。泡沫支撐的繁華假象一旦戳破,就再也回不去了。泡沫破滅後,日本陷入長達20多年的經濟停滯中。圖為1990年,日本東京,靠在建築工地打工的流浪男子,帶著簡單的隨行物品露宿街頭。


走過你來時的路


如果要講那時日本多有錢,就只從前幾天被水淹了的關西機場說起,好像是1987年吧,大阪總投資七百億美元,請的是美國設計師,在海邊挖平三座山,填海修了關西機場。後來那美國設計師曾說過,當時沒考慮氣候因素,地球變暖,海平面緩緩上升,五十年以後,關西機場會慢慢被海水淹沒。

現在七百億美元,在中國也夠修幾個比關西機場大得多的機場,何況是87年的七百億美元,那時中國的外匯,全部加起來,可能也湊不夠這數。

時過境遷,現在讓大阪拿七百億美元出來,可能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吧。

從關西機場起飛,空中鳥瞰關西機場,就像停在海面上巨大的航空母艦,非常壯觀,這就是過去的日本……


農村巷163


感謝推薦,日本問題還是有日本問題專家橋本回答。

在筆者的各種經歷中,日本泡沫經濟的興起與破滅經歷是始終難以忘懷的。

  上個世紀末日本走過的道路,現在很多國家正在走或即將要走,如果不吸取其中教訓,像飛蛾般前仆後繼地進入,等待你的將是漫長的不景氣的生活。日本稱這為“失去的20年”。

  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民眾覺得日本已經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實體,而老大哥美國似乎正在走下坡。以索尼為首的日本公司高調向美國進軍,一出手就把美國最大的電影公司買下,日本最大的地產商又把美國經濟的象徵帝國大廈買下。美國主流報紙哀嘆:日本會不會買下美國?

  在曼哈頓最繁華的商業區,來自日本的旅行團最受矚目,他們大包小包,突然其中一位女士大喊:我忘了拿紙袋了,於是一群人又馬上回到奢侈品專賣向店員討要紙袋。為何一個紙袋這麼重要,不是袋子本身,而是印在袋子上的LOGO才重要,這個LOGO是身份的代表,拿著它標誌著自己已經進入上流社會。

  勤勞的日本人如何一夜暴富的?

  當時首先發力的是日本股市,所有代表日本的225種股票輪番上漲,在很短的時間內,一些人的資產猛增了4倍。主力股票的上漲帶動了日本股市的牛市,新股一發行,馬上就被炒上去。上班之餘,所有的員工也在關心自己的股票。

  在股票上漲後的一年,房地產業開始迅速上漲,土地的價格就像被吹起的氣球,每天都在上漲。大都市商業中心的地價,好的區域一年要漲10倍,一切都在膨脹中。

  泡沫經濟給筆者的感覺就是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這樣的“美好”只是一種“飲鴆止渴”。

  大公司招人幾乎都沒有什麼計劃,只要你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都可以進。獎金也是公司間相互攀比,你們公司是汽車製造業,要發5個月的獎金,我們是電器製造業就要發8個月的獎金,把你比下去。賺錢是如此的容易。

  錢多的原因是大企業幾乎都是上市企業,上市企業的員工又都擁有自己公司的股票,當股價上漲,公司的市值也在上漲,而公司大樓所在的土地(市中心)或者工廠的土地都在上漲,這樣公司一夜之間從日本地方企業,邁入世界500強或1000強。

  銀行也有的是錢,只要你有需求,銀行的貸款就像自來水源源不斷地供應給你。這也是之後日本經濟崩潰的主要原因:貸款成壞賬,銀行倒閉經濟崩潰。1986年開始的5年時間,日本銀行的貸款額度超過了2萬億美元,這些貸款幾乎都被用去作投資,如房地產、股票、藝術品以及高爾夫會員證。

  講到藝術品,日本公司認為收藏歐洲印象派大師的繪畫,不但可以保值,還可以提高公司的形象,所以日本的企業在泡沫經濟時期,買下了梵高的幾幅《向日葵》,那些有名畫的公司市值一直沒有太大的縮水,這就是梵高的魔力。

  泡沫經濟來臨對個人來說或許就像一場夢。當時流行站臺迪斯科,青年男女都會去玩,在迪斯科的中央高臺上,肯定就是女性穿著短裙,站在高臺上跳舞,所有人如醉如痴地跳舞。這個高臺迪斯科之後成為日本泡沫經濟的標誌,也是很多人對那個時代的最後記憶。許多人在迪斯科結束後要回家,但是人多車少,實在叫不到出租車,於是每個人都手上拿著萬元的日元高喊:我有錢,請拉我。似乎所有的人都在醉生夢死。

  1989年年12月底股票開始大跌,從歷史性的高位38915點開始,一路狂跌,到了1990年的10月1日,只有20221點,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了。股票跌,房地產也在下跌,那些借錢投資股票、房地產的人,最後不得不破產清倉,成為一文不名的流浪者。

  就當筆者大學畢業就職時,因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一下子進入就業的冰河期,一個職位五六個人爭奪。當時我真的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

  泡沫經濟使人瘋狂,感覺就像一種癲狂,人失去理智,失去冷靜。這個過程對經濟、對人的傷害有多重,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有體會。在東京上野公園的無家可歸者中,許多是在泡沫經濟時代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隨著泡沫破滅,最終淪為“失敗者”。我曾與其中一位交談,他告訴我:這樣的金錢瘋狂,人生中要嘗試一次,這也是人生經驗。只是現在明白了,那是萬劫不復的地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