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食記|鹹飯,兒時至味

閒食記|鹹飯,兒時至味

一提鹹飯,舌尖又咂摸出了油潤的口感和鮮美的味道,天津娃娃對它並不陌生。在那個年代的幼兒園食譜裡,它和肉龍(懶龍),永遠是哼哈二將一般的存在。

說它是飯,有些牽強,其實就是南方所講的菜肉粥,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稀飯"加"丸子湯"。

不論直接用大米熬成稀飯,還是用吃剩的乾飯"破"成稀飯,好吃好做的鹹飯就已經做完一半了。在熬稀飯的同時,剁點兒蔥薑末放在肉餡裡——如果是羊肉餡兒,就要再加一點兒花椒水,為的是去羶味——加上醬油、鹽、味精、蛋清和一點兒澱粉,攪打上勁兒,把丸子汆入開了鍋的稀飯裡,再加上點兒切成絲的白菜葉,加鹽調口味,撒點兒胡椒麵兒,一鍋富含著肉香、菜香、米香,湯色紅潤,湯汁濃稠的鹹飯就做成了。

閒食記|鹹飯,兒時至味

圖片源自網絡

相比這種講究的做法,在肉餡兒不多的時候,可以在加調料的同時多加一些清水攪打肉餡兒,待肉餡成糊狀倒入稀飯,攪拌均勻後煮開,成就的雖是簡版,卻一樣美味。

無論講究還是將就,它們都擁有粥的全部優點,製作簡單、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對脾胃不好的老人和孩子來說,是很好的調理之物。尤其在冬天的晚上,喝上一碗鹹飯,鮮美和暖意透進骨頭,能迅速驅散物資匱乏年代的寡淡和寒冷。

閒食記|鹹飯,兒時至味

圖片源自網絡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再需要一碗鹹飯去慰藉口腹與心靈,更多的意義是為了尋回記憶,換換口味。那個年代吃糧,沒有現在如此多的選擇,就連小站稻,天津人也並沒機會常吃,吃的更多的都是糧店的統銷糧,其間多有"機米"或者"秈米"(天津話發音xiànr mǐ),這種米的出飯率高,卻因為沒有油性,消化快不抗餓,但恰能巧借肉餡兒裡的油脂,成就了一鍋上好的鹹飯。

回想"哼哈二將",無非是大米配肉末或白麵配肉末,食材雖簡,卻成為了童年至今最美好的舌尖回憶,一種長大以後就找不回的味道。


專注飲食,品味生活的煙火之氣,喚醒對年代、味道和情感的回憶。

頭條|閒食記:一個懂吃、會做、不饞的教育人


近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