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吃的天津人與粗糧細作的津菜


閒食記|會吃的天津人與粗糧細作的津菜

作者於2014年拍攝於天津望海樓教堂

守河臨海、拱衛京師、清末開埠、魚龍混雜,這些關鍵詞共同勾勒出天津這座城的特質,而這座城內的人,不是外界認為的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是以“堅忍低調、樂觀豁達”的性情經營著生活,在包容中享受著生活的本味,用“粗糧細作”的手法料理著生活。

天津話語音硬,平捲舌不分,以致很多外地人從言語間揣摩出了天津人的“厲害勁兒”,其實“茶吃後來釅”,久而久之,方能體會天津人的古道熱腸。

不懂天津人時,“衛嘴子”代表著“嘴損”和“貪吃”,讀懂天津人後,你會理解“衛嘴子”其實是“會說”與“懂吃”。

美食頻道不言及“說”,我們今天只談“吃”。

那麼何為“懂吃”呢?

天津人給出了答案:深諳時令、善用物料、粗糧細作、注重調和。

津菜發源於魯菜,和融匯濟南菜、膠東菜和孔府菜的魯菜一樣,天津菜一脈傳承地擅烹河海兩鮮,同時兼容了公館菜、齋菜和清真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比起“不時不食”古諺的儒雅,“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是天津人對“深諳時令”——這一飲食規則的最接地氣的解讀,尤其在“開海後”便能在市場找到答案。

在那個時令,海蟹、皮皮蝦、鰨目魚等這些渤海灣的“尖貨”便如約上市,通過擅烹製而登上天津人的餐桌。開海的最初幾天,市場上採購漁獲的人最多,嚐鮮自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時的漁獲,帶著新鮮的海水,肉質飽滿、口感鮮甜,最大限度保證菜品的品質,讓人吃到那個真味。如若被商家養殖了多天再買去烹製,口感定是大打折扣。遵循“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桃半筐”信條的天津人不在乎此時的高價,也就有了“噹噹吃海貨”那句民諺。

閒食記|會吃的天津人與粗糧細作的津菜


天津人挑時令的同時,還要挑原料產地,在乎的是原料的出處和技法的正宗,常聽人說這是本地的××(原料),言外之意,外地的××做出來口感自是大相徑庭。而傳統口味的來源也必須藉助傳統技法,缺乏了津菜烹飪的“煎炒烹炸、燜熘熬燉、扒燴汆爆”的菜品,對不起,天津人的舌頭不認,說“介菜不對路”。正如一次和朋友在南方海濱城市吃飯時,點了一份琵琶蝦,朋友一邊吃一邊遺憾,“可惜了(liǎo)的,挺好的東西,油炸。”轉天,特意點了一份清蒸的,結果大哥又道,“也就介意思了,介皮皮蝦都長荒了,不如咱們那兒的肉細。”

其實就是一句話:懂吃而挑剔。

強調產地,強調傳統,這其實,也是這座城“保守與低調”性格的自然流露。

最後,我們通過老爆三與篤麵筋這兩道典型的天津菜,聊聊粗糧細作和注重調和。

閒食記|會吃的天津人與粗糧細作的津菜


老爆三的原料很簡單,很普通,即動物瘦肉、腎臟和肝臟,其實是宅門裡不吃,老百姓解饞的下水類原材料,這類原料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腥羶味重,不好打理。但恰恰是聰明的廚師,運用“剔除”“清洗”“醃漬”等手段,去除了臟器的腥羶味,用油爆的方式複合了肉片、腰花、肝以及蒜的味道,配合著完美的鹹鮮口呈獻給了食客。久而久之,老爆三收穫了巨量擁躉,成為了眾多津菜館的看家菜式。口感蓋分兩種,一派焦脆,一派軟潤,略有不同卻相得益彰,而眾多老爆三的相同之處便是盤內少有餘油而不留湯汁。這一點,為上漿、油溫、調味等環節均提出了至高的要求。

閒食記|會吃的天津人與粗糧細作的津菜


再來說說篤麵筋,很多津味菜館的菜單上標註為“獨麵筋”,其實是同一款菜品,寫法以訛傳訛罷了,篤和獨,倒是兼顧了“只有”和“長時間小火煨制”的意思。這也是一道天津本幫菜,因為原料——麵筋——出了天津基本上就少見了,它不同於江南塞肉醸燒用的球面筋,它的體積比球面筋大,質感較球面筋軟。做篤麵筋時多是用手將麵筋撕成大塊兒,如果您有幸看到邊緣整齊的篤麵筋,那麼恭喜您找到了一家不那麼正宗的津菜館。雖然食材很簡單,“油炸後的小麥蛋白質”,但是烹製時仍需用心料理,麵筋撕成大塊兒後放入沸水煮制,去除表面的多餘油脂,然後過涼擠水備用。油鍋入底油加入八角——天津叫大料——和蔥花炸出味道,然後撈出,放入麵筋,烹入醬油,加入食鹽和白糖,大火燒開,調入水澱粉勾芡,收汁的同時撒入黃瓜片,淋入明油(花椒油),出鍋。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成品配米飯,保準三大碗。後來,有些商家在篤麵筋中加入了蝦仁或者肉片,口味豐富了,但是篤麵筋的根本,沒有改變。麵筋味寡,加入蝦仁或瘦肉,為的是增加菜中的醇厚味,而白糖的加入又為這道鹹口兒主打的菜餚增加了鮮度,這就是津菜的調和。

簡單的食材,用心的料理,給我們調和出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小確幸,這就是粗糧細作和注重調和的天津菜,和這座城豁達樂觀的性格一樣,簡單中富含了智慧。

智慧,這就是我們深愛這座城的最樸實的原因。

“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

近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