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前的遗言,让刘邦冷汗淋漓,他下令要烹煮一人

韩信帮刘邦打下了万里江山,最终还是被吕后所杀。

据说刘邦曾经与韩信立誓,“你只要能看见天就不杀你,你的脚还在地上站立就不杀你,不用金属制作的兵器杀你”,吕后没有违背这些誓言,把韩信装在布袋子里面吊起来,用竹签子活活戳死。

当然,这里面有萧何的功劳,也有刘邦的暗示。

韩信临死之前,对刘邦失望透顶,狰狞地怒吼:“真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不然今天在布袋子里面的就是你们了。”

韩信死前的遗言,让刘邦冷汗淋漓,他下令要烹煮一人

韩信之死,与萧何有着直接关系,萧何无奈,唏嘘不已

刘邦当时在外面打仗,回来后得知韩信被杀,“且喜且怜”。

司马迁在《史记》里用如椽巨笔将刘邦刻画地如此传神,仅仅四个字道进了刘邦此时的心态。

司马迁省略了两个字,那就是“且惊”,韩信的遗言着实让刘邦惊出了一身冷汗。刘邦当时就下令,要把蒯通放在大锅里面煮熟。

作为当时著名的谋士,是韩信身边的亲信,他在韩信平定齐国之后,劝说韩信归顺刘邦,为大汉江山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蒯通到底说了什么,让韩信至死悔恨?

韩信死前的遗言,让刘邦冷汗淋漓,他下令要烹煮一人

刘邦打仗归来,且怜且喜,同时冷汗淋漓

蒯通原名叫作蒯彻,司马迁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在《史记》中称他为蒯通。

韩信这个人生命中有三个人对他最重要,一女二男,一女是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二男是月下追他的萧何和说服他归汉的蒯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来人们如此感叹。成也蒯通,败也蒯通,这是韩信的感叹。

当年韩信被封侯,蒯通就以相面为由,暗示韩信自立门户。但是韩信念及旧情,断然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韩信死前的遗言,让刘邦冷汗淋漓,他下令要烹煮一人

千年兵王韩信将军,可惜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

韩信念及旧情,刘邦可不会。《史记》给足了刘邦面子,没有指明韩信之死与刘邦有关。

但是稍微一想就知道,没有刘邦的暗示,吕后怎么可能贸然动手杀死韩信?吕后一介妇人,如何能够逼迫萧何设计引来韩信?太史公还是照顾了刘邦,没有和盘托出。

刘邦从沛县起家,知道自己的斤两,谋虑不如张良,治理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这些兄弟只不过是他创业的棋子罢了。

真的到了分财产的时候,刘邦是舍不得的。

韩信死前的遗言,让刘邦冷汗淋漓,他下令要烹煮一人

吕后杀死韩信很明显是得到了刘邦示意的

张良为什么要走?萧何的下场为什么凄惨?韩信为什么惨死?刘邦心里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上不了台面。

“兔死狗烹”这件事对沛县刘季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好兄弟樊哙本身就是屠猪卖狗之辈,厮混其中的他如何不明白这个道理?

张良说的话,也给足了他面子。现在韩信这个心腹除掉了,他心里高兴,但又不能过度表现,只能“且喜且怜”。

没想到半路上杀出个蒯通,刘邦怎么能够不冷汗淋漓。

韩信死前的遗言,让刘邦冷汗淋漓,他下令要烹煮一人

大将军韩信,万古一人之勇略

要是韩信真的听了蒯通的话?那么后果会怎么样?刘邦不敢想象。

一代兵王韩信,是天下局势的关键,刘邦真的是捡了个漏。当年韩信在项王麾下不受重用,刘邦才能得到这一人才。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两面阵营都熟悉的韩信自然会点兵多多益善。

天下明面上是楚汉两家之争,实际上是刘、项、韩三家鼎立,得韩信者得天下,韩信走向哪一边,哪一边的天平就向胜利倾斜。蒯通明白这个局势,刘邦也明白这个局势,我想,韩信也是明白的。

韩信死前的遗言,让刘邦冷汗淋漓,他下令要烹煮一人

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终得万里江山

一失足成千古恨,韩信最终还是败给了妇人。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可惜项王妇人之仁;楚汉之争,韩信为王,可惜韩信也是妇人之仁。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自以为安稳的百姓尚犹如此,何况动荡的宫墙之内?

承受皇冠之重的刘邦明白这点,所以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回想过去的险境,他如何不冷汗淋漓,大发雷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