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說起老洋房,最近熱播劇《安家》算是給了大眾一個大概的認識。那一棟棟中西結合的建築,不管是前世今生,都是住著當時的大王。好比劇中那1.5億的向公館,其實就是現實中的應公館,坐落於上海市鳳陽路288弄338號黃浦大樓大院內,至今仍保存得完好無損。應公館始建於1918年,主人是在上海做生意的寧波商人應子云,前後耗時三年,總耗資十萬兩銀子,是時下數一數二的豪宅。至此,應家人一直居住在應公館直到文革,後將其捐獻給了國家。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應公館

老洋房可以說是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特色之一。那麼,只有上海才有老洋房嗎?

不是的。

在清王朝晚期,也就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由,派出遠征軍侵華。此次中英交戰,歷經三年,最後以清王朝的慘敗而告終,並且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不平等條約中就包含了一條: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王朝遭到了慘敗。

這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不僅衝破了清王朝百年閉關鎖國,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更是東西雙方第一次實在的碰撞。至此,大量的西方宗教、學校、醫院相繼湧入,期刊、報紙的興起,極大的改變了‘五口’當地百姓的思想及生活方式。

那麼第一棟‘洋房’是什麼呢。當然就是英國的領事館。

不說上海,說說我眼前的福州。

歐式建築的英國領事館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五口通商後,英國在福州倉山設立領事館。該建築西周環廊、斜坡樓頂,這就跟中式建築有了極大的區別。特別是屋內,更是將樓梯位設在中間,不僅層間距隔高,單間面積也大,還建有地下室,是十分典型的歐式建築。寬敞、堂皇、氣派,是保留至今較為完整的領事館建築,解放後歸國家所有。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英國領事館

哥特式風格的西方教堂

隨著英國領事館的開設,大量的傳教士來到倉山傳教步道修建教堂,使倉山成為福州地區教堂最多的城區,這些教堂多為哥特式建築,比較有標誌性的有以下幾個: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也叫聖約翰堂,位於福州市倉山區樂群路。清咸豐十年(1860年)由英國聖公會創辦,原名安日間會,坐北朝南,青石砌成,佔地600平方米,仿哥特式建築,屋頂原有一鐘樓也稱“約翰堂”,又為當時外國人在倉山聚會場所,有國際教堂之稱。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泛船浦天主教堂

泛船浦天主教堂,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教堂始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國22年(1933年)重建,佔地8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53.7平方米,為哥特式建築。主堂北端,建有20多米高的鐘樓,樓頂豎立近3米高的十字架。昔時鐘樓報時聲揚十餘里,號稱“江南第一大堂”,其至今仍為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為福建省、福州市天主教總堂。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力禮堂

力禮堂(又稱英華禮拜堂),由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力為廉偕其夫人力饒氏於1905年捐建(建築內刻Erected in memory of Mary Clarke Nind & Eliza Woodman Lacy,分別紀念兩人的母親)。主體建築為單層磚木結構,紅磚砌築的哥特式教堂,佔地面積604.5平方米,長32.5米,寬18.6米,北偏西30度。附屬鐘樓,三層,約高21.65米,內有美國霍華德公司設計、麥克辛恩鑄鐘廠鑄造的大鐘。

教會醫院是西方教會創辦的社會公益事業之一,五口通商之後,前後在福州倉山區創建了兩所醫院: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馬高愛醫院。福州協和醫院的前身之一,原址位於倉山對湖路與上三路交叉口,與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隔街相望。光緒三年(1877年)由西格尼·特拉斯克小姐創辦,並以捐資者——巴爾的摩的一位女信徒的名字命名為“馬高愛醫院”。這是中國第一所婦女和兒童專門醫院,故本地人有時也稱之為“嶺後婦孺醫院”。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塔亭醫院,位於倉山區臨江街道上藤社區上藤路39號,清光緒十三年(1887)由英國聖公會創辦,現為福州市第二醫院宿舍。現存建築建於1948年,利用“國際救濟委員會”撥給的經費,以及醫院收入積累所建,為中西結合大屋蓋長方形的磚木結構三層樓房,帶有現代主義風格,幾無裝飾。

還有教育建築:

天主教、基督教傳入倉山後,西方教會為了順利地傳教佈道和擴大西方文化的影響,又以辦學校作為傳教的輔助手段。因而倉山的教會學校很多,社會影響也很大。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福州鶴齡英華書院

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在麥利和等人倡議下,美以美會得到信徒張鶴齡的辦學捐款一萬美元(條件是學校必須開設英語課),購買了原有利銀行行址,建立“福州大學” 。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福州大學”改名鶴齡英華書院。民間俗稱“英華齋”。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榕城格致書院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明信片上的榕城格致書院

1850年,美國傳教士約翰遜在福州南臺保福山成立了福音精舍。1890年,該校遷往于山麓觀巷,改名為福州書院,後又改名為格致書院。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福州三一書院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應中國牧師的要求,英國聖公會決定在福州設立教授英語的學校,由都柏林大學福建佈道會負責,傳教士萬拔文兼任英文班的事務工作,同時調了來必翰來福州,校址設在施埔,校名為“聖馬可書院”。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8月,聖馬可書院歸入都柏林佈道會系統。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因聖馬可書院校舍狹小不敷使用,聖公會差會決定籌建新校舍。同年12月,購入原俄國領事館及其周圍的4座洋房和園地,由興豫和上海外國工程師設計施工,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校舍竣工,翌年教堂竣工。同年,聖馬可書院和“廣學書院”、“橋南兩等小學校”三校合併成立“福州三一中學”,校址設於原聖馬可書院校舍。

屬於福州的老洋房

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當時一些有身份地位的倉山人因受西方文化的濡染,也喜好採用西式建築風格構築民居。數以百計的西式民居,風格多樣,典雅美觀,葛優千秋。這些西式民居都以初建者的喜好或志趣冠以雅名,這也就是專屬於福州的老洋房。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以園門庭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以園

位於倉山區康山裡12號,為葉氏家族私宅。原主人葉嘉亨,曾任三都澳福海關關長,為牧師葉頌林之子、夢園主人葉見元之弟。建於1920-1930年間。葉嘉亨以《聖經·創世紀》中“亞伯拉罕以子奉獻神”典故命名為“以園”。主體建築為二層磚木結構、具有樸素英式風格的近代建築,佔地390平方米。建築建築裝飾較為簡單,門窗均不發券,用木百葉門窗;頂部開有數個老虎窗,為一大特色。以園帶有院落,門樓仍有“以園”匾額。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碩園門庭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碩園主體

碩園位於倉山區馬廠街8號,建於民國時期,為三層磚木結構、帶有維多利亞時期風格的西式建築。建築佔地402平方米,長20米、寬21米;平面近似方形,南立面設置外廊,開間大小相間,四大三小,圓形磚柱;側面及背面設拱券窗,窗上方有半圓形疊澀線腳遮雨簷口,不開窗的部分則做成凹入式的窄券假窗,每層間也設置了複雜的疊澀線腳。建築內為單元式公寓,所有廚房均設在樓後的附屬樓中,與主樓間有雙層木連廊連接。建築原主人關氏家族(莆田人)、平潭某縣長及一王姓醫生。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夢園門庭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夢園全景

夢園位於倉山區康山裡13號,為福州近代著名華僑領袖葉見元(葉慰亨)先生故居,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由兩座建築組成,正座為兩層帶地下室英式建築,高8.8米;西側為加建的三層斜角碉樓,高11.8米。總佔地面積221.85平方米。院落正門有“夢園”匾額;後門有“夢園別徑”匾額。民國十七年(1928年)七月一日,省僑務委員會、旅省名譽諮議會第一次會議在此舉行;後多次省務、僑務會議相繼在此舉行。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復園門庭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復園全景

位於倉山區復園路復園裡1-5號(復園新村內),原為“復園”的建築之一,為三層磚木結構、帶有外廊的近代公寓建築,約建於1925-1928年間。每開間為一戶公寓,從一層外廊進入。建築簷口有複雜的疊澀線腳裝飾。原主人林昀(林旭東,1895-1961),仙遊人,曾參加辛亥革命(福州起義),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曾任海軍陸戰隊副旅長。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德園門庭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重建的德園

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德國向福州派遣了首任領事居茄,設立領事館。目前還沒有資料表明當時領事館設於何處。後德商禪臣洋行將建於洋墓亭附近的禪臣花園贈送給領事館,遂在該花園中建設領事館館舍和官邸。德園位於倉山聚和路15號,是一座二層紅磚西式洋樓,帶有外廊,具有典型的殖民地券廊式建築風格。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陶園門庭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陶園全景

曾位於倉山區公園路,為一組中西合璧的建築,有“倉山最美的建築群”之稱,建於1917年,開發商為華僑張開文。陶園大院建成以後,現在的公園路一帶亦被民間呼為“陶園街”。陶園建築類似石庫門,福州地方特色的風火牆,木陽臺結合石庫門建築,構成了老倉山最美的聯排建築。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忠廬門庭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忠廬全景

忠廬位於倉山區馬廠街11號,建於1932年,原為曾在“電光劉”家族開辦的企業任會計師的許省庵先生建造的私宅。主體為三層磚木結構、底層帶有外廊的近代西洋式建築,青磚砌築;山牆有一組對稱的煙囪,並挑出三層露臺。建築一層外廊發券,窗均做平過樑;建築立面除腰線外未做過多裝飾,簷口也沒有福州近代建築常見的疊澀線腳。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無逸山莊門庭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無逸山莊主體

無逸山莊位於倉山區三一弄7、8號。據謝氏後裔回憶,該建築由先祖、商人謝培生建於1927年。另據2005年普查資料,建築原主人為一名福清籍歸僑。現分別為劉氏家族及倉山區教育局所有。無逸山莊為帶有院落的獨棟別墅,院門八字形,有“無逸山莊”匾額;主體建築佔地面積457平方米,長25米,寬21米,為紅磚砌築的磚木結構英式三層樓房,右側有八角樓凸出;建築一樓有券廊、二樓開拱窗,立面帶有壁柱裝飾,簷口有該區域常見的磚砌疊澀線腳。

老洋房:鴉片戰爭的產物,除了上海,福州也有很多。

東山別墅主體

東山別墅位於倉山區公園路8號,為帶有院落的三層獨棟別墅,磚木結構。始建於1927年。該建築原為謝為霖(冰心堂哥)所有,後歸於福建師範大學;建國後福建師範大學將本建築與原居住於嶺后街的陳氏家族對換“邑秀山莊”,故本建築由陳氏家族居住至今。建築紅磚砌築,虎皮石勒腳;標準英式中廳平面,正廳前有兩層柱廊,呈維多利亞風格,左右房間突前,但不做八角端部,也未設地下室;第三層後退為露臺,屋頂為木桁架四坡頂小青瓦屋面。整個建築除中廳部分的兩層柱廊及屋頂簷口部位疊澀線腳外,再無其他裝飾。

屬於福州的老洋房還有很多,有些久經失修,早已破敗不堪。有些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慘遭拆除,不復存在。好在近些年來,福州政府給予這塊相當的重視,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重新對歷史建築群體進行修葺,以古復古,讓大眾得以見識當年的風采。

畢竟福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最早對外開放的五口之一,百多年的歷史沉澱,中西文化結合在此地得到很好的衝突、融合、發展,才為後人留下了這些歷史特色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