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以後,如果劉備選擇休養生息,有沒有可能一統?

空白o黑夜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漢中之戰後,如果劉備選擇休養生息,那麼關羽會不會就不發動襄樊之戰呢?

歷史沒有如果,但這個問題,的確存在著如果的問題。

漢中之戰後,劉備的確需要休養生息,最可能的情況,劉備也準備休養生息。

《三國志·蜀書·楊洪傳》記載:

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這事就有意思了哈。

劉備與曹操在漢中交戰,實在是頂不住了,火急火燎地給諸葛亮命令發兵援助。軍師將軍諸葛亮沒有立即發兵,卻去問蜀部從事楊洪,問的是些啥,沒有明確說,但肯定是“發不發兵?要不要發兵”之類的話,這不是有些扯淡嗎?

楊洪卻不含糊,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關鍵。沒有漢中就沒有蜀地了啊,這是家門口的災禍啊。現在的情況,男子應該全部參戰,女子應該全部參與運輸。對於發兵還有何疑問呢?“

楊洪在心裡一定會狠狠地罵道:你個哈球,這個還有疑問嗎?

諸葛亮是不是立即發兵了呢?沒有記載,只是說當時蜀郡太守法正正在隨從劉備北行參加漢中戰役,諸葛亮於是上表請求讓楊洪領蜀郡太守,所有事都讓楊洪去辦理,楊洪也當真了,就以太守的名義去做事,最後代理也就成真的啦。

品味這個橋段,就會產生疑問:

第一,漢中之戰如此緊急,諸葛亮不立即發兵,還來得及徵詢楊洪的意見。

諸葛亮連劉備的命令也打折扣嗎?

諸葛亮看不到丟失漢中,蜀中就危險了嗎?

諸葛亮是打算建議劉備放棄漢中嗎?

第二,就因為楊洪這個建議,諸葛亮就發現了他的才能嗎?就如此提拔他為太守嗎?

那可是法正的崗位,不是一般的崗位。

楊洪,字季休,犍為武陽人。是當地的地頭蛇,派兵打仗這個事,搞得當地百姓怨聲載道,諸葛亮找個替罪羊來做這個事,是不是更明智一些呢?

或許諸葛亮在心裡罵,你個大耳朵就知道催、催、催,你知道百姓咋想的嗎?催急了你就別回來了,百姓都要造你的反。

為了慎重起見,諸葛亮就想出了這一招,故意徵詢當地士族的意見。恰恰楊洪就站出來了,而且慷慨激昂。

諸葛亮說好啊,既然你這麼熱拍,那就交給你去做吧,先給你個代理蜀郡太守,做好了就給你轉正。

楊洪就賣力地去做,啥事都做得好。有啥事可做呢?徵兵、徵糧、分派徭役、運輸糧草。

這麼一品味是不是很有意思哦?

漢中之戰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戰後,劉備既是不想休養生息也不可能。

劉備休養生息後,能不能一統天下不好說,但劉備需要休養生息是必須要做的事。

但關羽不同意的啊,趁熱打鐵,就發動了襄樊之戰。這個時候不管劉備、諸葛亮是咋想的,事實是實在沒有另一個楊洪之類的人,能夠再出來徵兵籌糧啦。再徵的話,恐怕蜀中也沒了,百姓就造反啦。

關羽孤軍作戰,最後就是大家清楚的結果。

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已經白熱化,諸葛亮派兵都需要費這些勁,哪裡還有能力去伺候關二爺耍大鞋呢?

漢中之戰已經打殘,襄樊之戰也把荊州搞丟。劉備心想既然皇帝咱也坐上了,也就沒啥遺憾,一輩子被人家追得東跑西顛忒窩囊,這次咱也硬氣一把,砂鍋倒算,一錘子買賣算啦。

夷陵之戰後,劉備就把諸葛亮叫來,說:“阿斗這孩子傻不拉幾的,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就拉倒,你自己直接幹得啦。”劉備心想,反正早晚要玩完,遲早遲晚一個球樣,你們自己看著辦吧,我是不管啦。

雖然是些戲說,但豹眼是認真的。當時蜀漢就是這個精神狀態,已經是連驢糞蛋子外面光都沒有了,也就是糞球都不如,你讓他休養生息還能行嗎?

有劉備在,即便生養生息也毫無意義,毫無作為。

睜眼看歷史,不喜勿噴!


豹眼看歷史


我先說答案,漢中之戰之後即使劉備休養生息也沒有可能統一天下,反而漢中之戰導致蜀漢極盛而衰。

漢中之戰劉備贏了名輸了實,得到的只是幾座空城而已。



漢中之戰後,劉備領土勢力達到了鼎盛!擁有橫跨荊州,益州,漢中三個龐大地盤,佔據天下領土的近乎一半。但是得到的漢中是一個什麼樣的漢中?是一個人煙稀少千里荒蕪的漢中!自從漢中張魯投降曹操之後曹操就分批把漢中的人口畜生等一籮筐打包搬遷到魏國的長安周邊,致使劉備贏了漢中卻沒佔到便宜。古代人口就是生產力,有人口就有稅賦有兵馬錢糧。



最後曹操敗退的時候又帶走了一部分漢中百姓,後來諸葛亮為了治理漢中不得不從益州等地遷民到漢中發展鞏固城防,但是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漢中也沒發展達到張魯統治時期的漢中。漢中的城防空虛人口稀少也讓諸葛亮數次北伐都不得不從南鄭千里運糧達到漢中前線,可以說就是曹操把漢中百姓掏空了才導致諸葛亮數次北伐的失敗。

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三國志.張既傳》 ”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

勢如破竹如日中天的蜀漢引起了老盟友東吳的恐慌,荊州之失只是偶然中的必然!

我們都知道東吳一直被關羽罵作東吳鼠輩,就是蛇鼠兩端。這也是有原因的,蜀漢是一直視曹魏為死對頭沒有變過,而東吳呢?繼承了東吳大都督魯肅的遺囑,劉弱曹強時聯劉抗曹,劉強曹弱時聯劉抗曹。站在東吳的角度來說為了自身的利益這樣是對的,所以才有了東吳鼠輩的罵名。

而當東吳看到劉備取了益州,接著又擊敗了強大的曹操取了漢中。答應還的荊州又一直賴著不給,這讓東吳惶惶不可終日。等你劉皇叔羽翼豐滿實力強大了會不會把我東吳也滅了?所以東吳又採取了聯曹抗劉的策略,在關羽跟魏軍火拼的時候出軍襲擊了荊州斷了關羽的後路,致使蜀漢失去荊州這個北伐曹魏最有利的跳板。可以這麼說,恰恰是劉備取了漢中表現得太咄咄逼人瞭如果你再休養生息只會讓東吳更加懼怕你的強大從而跟曹魏圍攻你!這時蜀漢自救都應接不暇,談何再一統天下?

總體實力還是不如曹魏,休養生息只會讓蜀漢政權滅亡得更快。

退一萬步,即使東吳不偷襲荊州,劉備得了一個空城漢中。這樣的人口基數也是比不了北方曹魏成熟穩定人口眾多的城池的,當時主要發達的人口大城市像長安,許昌,出戰馬的涼州雍州等都不是封閉險阻的益州可以比的。你蜀漢休養生息魏國也不會閒著,魏國的人口基數經濟比你蜀國多數倍,時間越長差距越大!可能你蜀漢滅亡得更快!

況且荊州又和東吳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很難想象東吳會讓你安心的從荊州發兵去征討曹魏而不從背後捅刀子!所以劉備佔據漢中後想通過休養生息來去增強實力統一天下真是做夢了!

總結:無論對於東吳還是蜀漢,統一穩定強大治國有方的曹魏國力都不是蜀漢跟東吳可以相提並論的,蜀漢有蜀道天險,東吳有長江天塹東吳水軍,這都能暫時擋住曹魏的百萬鐵騎。但是跨過自己的防線去攻擊曹魏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竹林論風月


這是有可能的,蜀漢一統天下的基礎不是修生養息,而是荊州,只要荊州不丟,滿盤皆活。


自古以來,有兩處地界為兵家必爭之地。一個為北方的豫州,一個就是荊州。荊州四通八達,交通便利。有了此地,就能保證後方的支援可以源源不斷的運輸到前線,其實劉備不需要修生養息,漢中之戰後劉備手裡還有約11萬兵馬,再加上荊州的關羽軍團,益州幾十年沒有經歷戰爭,土地肥沃,糧草十分的充足,完全可以供應這10幾萬的大軍。



但荊州也有缺點,就是平原地帶易攻難守。而我們一直認為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的,保留荊州之地,然後北上抗曹其實是不準確的。當時的曹操有六州之地,而益州狹小,荊州又屬於三方統治。劉備這個時候攻擊曹操,自尋死路。

其實荊州對於劉備的意義是對付東吳,荊州在長江的上游,只要勤加訓練水軍,那個時候是有可能滅掉東吳的。而且魏國在滅蜀國之後,就是依靠著水軍的力量,從江陵南下,很順利的就佔領了東吳!而只有劉備攻佔吳國,佔領南方,才有實力和曹操叫板。



荊州的戰略部署是防守而不是進攻。荊州不丟。守住曹操的進攻,讓劉備能抽出手來對付東吳,那一切就皆有可能了!


吾王醫仙九尾狐


漢中之戰後 劉備想不休養生息都難——從劉備入蜀到劉備奪取漢中,曹操從巴和漢中遷走40萬人

劉備是得到巴和漢中土地,但人口都被曹操遷走到關中了。劉備不得不休養生息,否則劉備增加40萬人口,奪取漢中當年,就會奪取了雍涼之地。

但劉備得到的沒有人口的巴和漢中土地,劉備不得不從蜀遷移人口,進行休養生息。

第一次劉備入蜀的益州之戰,戰亂導致20萬巴郡和7萬武都等地人們遷移到關中地區;

第二次張魯投降曹操後,張魯率領族人和教徒合計5萬人前往京兆地;

第三次曹操奪取漢中後到夏侯淵戰死前,杜襲從漢中遷走8萬人到洛陽、鄴城。

奪取巴蜀和漢中,劉備白白丟失了40萬人。這是為什麼蜀漢大臣們反對劉備攻打東吳的基礎原因。

關羽不打樊城的曹仁 曹仁也要打關羽

關羽發動樊城之戰並非錯誤:

1、曹操在漢中之戰失敗,丟失漢中,正是人心震動的時候,正是攻打的最佳時機,因此關羽在當年7月劉備奪取漢中、稱漢中王時,立即發動樊城之戰,效果也不錯:很多盜匪紛紛響應關羽。

2、當年5月,劉封和孟達攻取了上庸,打通了漢中到樊城、南陽的通道。

3、當年1月,曹仁重新被曹操任命為徵南將軍,如果不是因為侯音之變,曹仁可能已經率軍進攻關羽防守的江陵,為和劉備對峙的漢中夏侯淵減輕壓力。


蜀漢成功的關鍵人物是劉備

赤壁之戰、奪取荊州、入蜀、奪取漢中、建立蜀漢等,表面上看是諸葛亮、法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作為關鍵決策人——劉備,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不可或缺。

諸葛亮和法正,甚至黃忠、魏延等都是輔佐,是做事的人。缺少劉備,他們也就失去了發揮的機會。

沒有劉備,諸葛亮不會出山,法正還是在劉璋手下不得重用,黃忠繼續他的中郎將,魏延根本就沒有出名的機會。

決策、識人、用人,就是劉備最大的作用。

因此如果劉備多活10年,蜀漢是可以奪取涼州和關中的。尤其是曹操去世後的曹丕時期,劉備無論是威望,還是能力上,都比曹丕和孫權佔有優勢。

因此說,劉備若不死,蜀漢奪取雍涼之地和關中是很有可能的,但至於統一天下,劉備就無法完成了。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種"韜光養晦"似是而非的觀點,是目光短淺誤國之論!實力懸殊情況下,企圖偏安一隅的政客才有這種自慰心。比如:你有十元錢,對手一百元,你跟他商量咱兩家別相爭而共同求發展吧,人家會立馬誇你真"聰明偉大"的!為什麼?因為:你十元錢發展十倍,也就一百元,人家一百元發展十倍,是一千元,原來懸殊九十元,“韜光養晦"後懸殊變成九百元!同樣是十倍,但後面的十倍可是你原本錢的九十倍!實力之懸殊只能是越來越大!別自欺欺人了!


真水無香7086


公元217—219年曆時兩年的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而告終,劉備傾盡全力,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見劉備是拼了老本真正的和曹操面對面打的這場仗,最終曹操退兵,放棄了漢中,此戰中曹操和劉備傷亡和損失都特別的大,但是相對蜀國而言,這損失對魏國只是傷了皮毛,根本沒傷到根基,同年,劉備在漢中稱王,此時,劉備已經擁有荊州、漢中和四川,三分天下基本趨於穩定。對於荊州,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劉備想從這裡去攻打曹操,以蜀國的實力也根本撼動不了魏國,只能對魏國產生威脅。

荊州,是三方的門戶,對於三方來說都極為重要,誰都想得到這個地方,可是被劉備耍小聰明搶了東吳的,孫權能不要麼,如果是你劉備憑本事打來的,孫權也不好找藉口偷襲關羽,再說,荊州並不是很容易守的地方,如果魏國和孫吳想要,大軍壓境,任誰也守不住,最終還是被魏吳聯合擒殺了關羽,丟了荊州。

如果當時三國都休養生息,就這樣的格局的話,三國之間相安無事,倒也不錯,哪一方都不是很容易收復對方的,一統天下的話,如果是曹操倒是可以有這種可能性,以劉備的實力自保可以,想要打敗曹操和孫吳及無可能,因為以國力、兵力和經濟等,蜀國遠遠和魏國相差很大,蜀國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任其發展始終是無法和魏國相比的,甚至連東吳都不如,打仗,拼的就是錢糧和人口,一個漢中之戰幾乎都把老底打光了,對方只是傷了點皮毛,你拿什麼去拼,你劉備休養生息,富國強兵,魏國呢,只能發展的更加強大,可想而知,就算有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劉備想要統一全國,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師弟二師兄


其實劉備無論怎麼休養生息,發展民生,只要不擴張地盤,就永遠沒有統一的可能。

蜀地自古就割據之地,而不是龍興之地。

千百年來,沒有一個帝王是從蜀中走出,最終一統天下的。

各何況,劉備攻取漢中之後,天下三分之勢已成,基本上不是有任何意外了。劉備想要奪取天下,那勢必就要消滅曹操、孫權兩大集團。

東漢天下十三州,曹操佔其九,孫權佔其三,劉備僅僅擁有益州一州之地。

就算再加上關羽鎮守的荊州,那最多也就是三郡之地。而且其中的南郡,還僅僅只有當初一半的地盤,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劉備選擇休養生息,那麼就會出現一種尷尬的局面。

比如擁有一州之地,休養一年可以掙一百萬軍費。

那麼曹操一年可以掙九百萬,孫權一年可以三百萬,劉備一年僅僅能掙得一百萬。

這麼一算,劉備就算是休養生息一輩子,那依舊改變不了三國最弱的局面。

除非劉備休養生息的過程中,吳、魏兩國一刻不停的交戰消耗,此消彼長之下,劉備集團才有那麼一絲超越吳、魏兩國的機會。

但是吳、魏兩國可能會讓你蜀國安安心心的猥瑣發育,然後自己打得不可開交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自身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只能主動出戰,讓雙方都得不到發育。

我一年少賺一百萬,但你一年卻要少賺九百萬,這樣說不定就會逆風翻盤的機會。但即使這樣,容錯率也低得可憐,如果做不到勢如破竹,依舊難逃失敗的命運。

說白了,劉備身處蜀地,地狹人稀,就註定了在亂世中被淘汰的命運。只要魏、吳兩國不出現致命性錯誤,蜀國無論如何是不會有機會的。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戰爭拼的是國力,國力強大就能依靠強大的人口和經濟支撐戰勝敵人,這是歷史反覆證明的,勝利總是站在實力強大的國家一方。三國時國力強大主要指標是土地和人口,曹魏佔據黃河以北地區,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而蜀漢東吳都是偏安一隅,土地狹小,人口較少。曹魏這兩項指標比東吳和蜀漢之和還要多,所以韜光養晦對曹魏政權更合適。荊州只是一隅之地,得失之間影響並沒有想象那麼大。

1.曹魏土地面積最大。三國時共有約543萬平方公里土地,其中曹魏291萬平方公里,蜀漢106萬平方公里,東吳145萬平方公里。曹魏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蜀漢由荊州南部開始,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後獲得雲南,損失了荊州。

2. 曹魏人口最多。曹魏公元263年人口約443萬;在公元280年建立時,人口約1144萬。蜀漢在公元221年建國的時候,人口約90萬;公元263年滅亡時,約94萬。東吳公元242年人口是240萬;公元280年滅亡時,約230萬。

3. 曹魏兵力最多。曹魏有士兵約40萬;蜀漢滅亡時有士兵約10萬;東吳滅亡時有士兵約23萬。三國總兵力約80萬~90萬。全國統一時的實力對比能一定程度上反應各方韜光養晦後的實力對比情況。荊州得失對於各方實力方面的影響不大,對蜀漢和東吳的實力變化可能影響大一些。所以如果漢中之戰後,蜀漢不失去荊州,堅持韜光養晦仍然不可能統一全國。


太極如一


不可能一統全國的。不可否認,如果劉備休養生息,安心發展內政,在諸葛亮及一幫能臣輔助下,蜀國會變得富足、穩定、強大。但是最終還是會被北方的曹魏政權吞併。因為真正相安無事比發展的話,處於中原地區的曹魏,會發展的比蜀漢更富足、更穩定、更強大。等到曹魏什麼都準備好了的時候,蜀漢也該滅亡了。

很多人對諸葛亮執意北伐也不是太理解。和這個題目一樣,如果諸葛亮選擇休養生息,不再北伐,有沒有可能一統全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正因為諸葛亮知道蜀漢的命門所在,所以才一次又一次的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魂消五丈原。我們都學習過的《出師表》,寫出了他的憂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說明諸葛亮十分清楚,雖然蜀漢成立了,但是蜀漢的地理位置以及各種實力都是三個國家中最差的,蜀漢的形勢非常的危急。公元263年,諸葛亮死後二十九年,後主劉禪打開成都城門,向曹魏投降,蜀漢滅亡。

蜀漢雖然滅亡了,但是蜀漢這個國家,卻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蜀漢在三國之中是最特別的存在。大家都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崇高理想,無數能人志士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蜀漢真正做到了主不疑臣,臣忠心報主的境界。而從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這蜀漢政權四任掌權者,並沒有因為權力大而謀取自己及家族私利,他們每一個人都為了蜀漢奮鬥到了最後一刻。

我是西蒙君,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翻開歷史迷霧,給大家貢獻有趣的歷史故事!!!


西蒙君simonjun


漢中之戰無疑是劉備一生的巔峰,能在戰場上與曹操正面硬剛,並且戰而勝之,這是老劉一輩子的夢想。可以想見,那一刻劉備內心波濤洶湧。可是洶湧完了,日子還要繼續,當時的情景是漢中新取,成都也還沒徹底穩定,荊州一直都不踏實,地盤大了,手下可用之人捉襟見肘。最大的問題是,劉備已經59歲了,在漢末三國這個亂世,能活到這個歲數已經算是高壽。創業成敗,與創始人的年齡和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此時不管劉備願意與否都必須停下來盤點盤點。但那個不讓人省心的關羽,那個三國火藥桶荊州……歷史沒有假設。即使歷史能假設,劉備集團也難一統天下,畢竟漢中之戰後,劉備的壽命只剩下四年了,一個五年計劃都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