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的背後,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玄機?

衢州土郎中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一介村夫,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隆中對被傳為美談,至今上千年,但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歷史的真相隱藏在光影后面,小說《三國演義》不會告訴你這些。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老婆是黃月英,這在《三國演義》以及史書上都一筆帶過,但是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卻不得不說。

▲ 襄陽黃家灣的黃承彥雕像

黃承彥是沔陽名士,頗富才學,與當時的襄陽名士高級圈子裡面的很多人都交好,這個圈子裡面有哪些人呢?龐統、龐德公、司馬徽、徐庶等。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都是三國前期的名人。

司馬徽又稱“水鏡先生”,是一個難得一遇的奇人,他精通道學、奇門遁甲、兵法,是一個標準的道家人物,又有史傳他是諸葛亮的師父,諸葛亮的一身本事,正是在水鏡先生這裡學來的。

除此之外,當時荊州高層管理人員劉表和黃承彥也是親戚關係,劉表的妻子和黃承彥的妻子乃是親姐妹,而荊州水軍統領蔡瑁,更是黃承彥的大舅哥,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層關係網,諸葛亮才能通過黃承彥瞭解到天下大事和時局的變幻,未出茅廬便推斷出天下三分。

所以說,被後世所神傳的,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道天下大事,那真是神話了諸葛亮。如果一個山村農民,一心務農,他到哪裡去知道這些天下大事,難不成還真的靠掐指一算?

諸葛亮能夠知道這些,不外乎他能接觸到那個圈子,能夠獲取常人不知道的情報,站得高看得遠,再加以分析,天下大事便明瞭了。

很多時候我們看不清大勢,這不是我們不夠智慧,而是我們沒有站在那個圈層,很多信息你根本就不知道,分析出結論也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海佑講史


首先“三顧茅廬”這個詞我們更多的是在小說《三國演義》接觸到的,因為是小說是一種藝術形式,所它會以作者的主觀意識而改變,尤其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全文明顯的贊劉貶曹,為此我們要先確定下“三顧茅廬”的真實性。

其實想要確定“三顧茅廬”真實性的文獻有很多,比如“三顧茅廬”的主人公臥龍先生諸葛亮,在自己寫的《出師表》中就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可以看出“三顧茅廬”在歷史上確實是真實存在的。

真實性確定後我們就要回歸正題,討論下劉備,為何會為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毛頭小子放下自己的身段“三顧茅廬”禮賢下士。



求賢若渴

劉備剛剛開始創業,在劉表那裡獲得“新野”這個根據地得以立足,周圍也只有自己帶來的一個小班底,且沒有好的謀士,可謂是兵微將寡寸步難行。劉備深知自己處於創業初期階段,急需有新鮮血液,來幫助自己度過事業的瓶頸期。

為自己前途著急的劉備,迎來自己生命中的貴人徐庶。徐庶投奔劉備而來,雖最終被迫回到曹魏,沒有給劉備的事業帶來任何實質的改變。但徐庶在臨走之前,向劉備強烈推薦自己的同學諸葛亮,建議劉備親自上門去請。

當時諸葛亮還沒有任何實戰經驗,他早年通過遊學,遍訪各大軍事要地,與荊襄的名流豪傑交往,練習書法,通過岳父黃承彥和眾多名士好友不斷推銷提高知名度,自比管仲樂毅,立大志立長志,韜光養晦,靜待伯樂的到來。

宏圖大志

劉備雖出身低微(雖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也很落魄和草根差不多。),個人能力也一般,但是他志向遠大,畢其一生想要匡扶漢室,為自己提供了一個好的政治基礎。

奈何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起點低的他,和曹操比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因為他要不走尋常路,用自己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加入自己的陣營。

因此他要低三下四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放下身段(當然此時的劉備的身份並不比諸葛亮高!)去請能幫他實現願望的謀士。

諸葛亮身份加持

 相信在很多人印象中,諸葛亮在輔佐劉備之前不過是南陽的一屆村夫的形象,就是個隱居的隱士。但事實往往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諸葛亮其實是正兒八經的士族子弟,出身背景比起劉備那可是要好上太多。

  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曾官至司隸校尉,光祿大夫。其父親東漢太山郡丞,叔父諸葛玄也官至豫章太守。所以他們諸葛家在山東琅琊也是個有名望的家族。後來即使是到了荊州,那也不算差,因為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乃是荊州刺史劉表的舊屬,在當地頗有些勢力。劉備也正是因為考慮這層原因,才會三顧茅廬,目的就是像通過諸葛亮來接觸到荊州士族來幫助自己成就一番事業。

互相需要,互相成就

劉備和諸葛亮的結合是一個互相的補充,是一個互利共贏的交易。他們的合作有點像現在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和職業經理人的關係,此時的劉備缺少的正是一個高瞻遠矚擁有大局觀的掌舵人。而諸葛亮缺少的也是一個讓自己實現人生抱負,實現自己在“隆中對”時提到的那些目標的平臺。

不管劉備和諸葛亮是出於什麼目的走到一起的,他們都得到了高額的回報,在那個亂世之中,取得如此霸業已十分了得,最後結果也證明彼此的選擇是正確的。


小左帶你看世界


熟讀三國曆史肯定對劉備三顧茅廬不會陌生,劉備為求得諸葛亮出山三顧茅廬,為之後三分天下打下基礎,可以說沒有劉備三顧茅廬很難有三分天下的成就。三顧茅廬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可是慢慢品味三顧茅廬的細節會品味出一些不為人知的玄機。

諸葛亮出山助劉實屬無奈之舉

諸葛亮在歷史中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依然成為了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智慧的化身。

如果現在突然說出諸葛亮出山屬於無奈之舉你可能會大呼不可能,我們可以根據當時局勢來分析一番。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已經二十有六,不說漢代那怕現代的時代一個二十有六且已成家之人的處境,當時諸葛亮以布衣之身份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此時做為二十六年紀又已經成家並滿腹經論的飽學之士的心境怎會如此甘於平庸,況且諸葛亮並非布衣而是諸葛世家的一分子,怎麼可能如此碌碌無為的度過餘生。

我們設身處地的去換位思考一下,你一出生就是被周圍人寄託厚望的世家之後,而你到二十六年紀並且成家之時一無是處,處境會如何?

諸葛亮有此大才怎麼可能不想在亂世名揚天下青史留名,此時以諸葛亮之才去任何陣營皆能受到重用,而臥龍之志豈是甘做鳳尾之人,其他諸侯不在諸葛亮的考慮範圍之內況且其兄長依然在其他諸侯效力,所以三顧茅廬與其說劉備求賢若渴不如說諸葛亮求主若渴。

劉備不惜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劉備當時以織蓆販履為生,以漢室後裔身份得關張兩位驍勇之將,又得漢室皇叔之名成為身份顯赫的劉備。雖然劉備身份顯赫但其實跟一介布衣差不多,雖有關張兩位萬人敵,但自古成大業都需要勇將與謀士相結合,徐元直依然入曹營,劉備深知現在急缺一位智謀過人的謀士,也許是上天的眷顧從徐元直口中得知諸葛,又從高人口中得知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

在東漢,名士、外戚、世家是最有權威的三個身份,只要能佔據其中之一就可稱霸一方。當時諸侯之中很多都佔據三個身份中的一二才得諸侯之位,顯然我們得劉皇叔並沒有此等優勢畢竟是沒落皇族,雖然有皇叔之名,現在的漢室江山對於皇叔已經顯得廉價無比,並且很多人甚至懷疑劉備的皇室身份。

劉備在得知當世臥龍鳳雛兩位安天下之大才,權衡利益得失之下選擇去尋找諸葛亮求得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雖自稱布衣其身份並不完全是布衣,其乃是世家大族。

劉備不惜以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一是看到諸葛亮的家世,二是看到諸葛亮之才。而諸葛亮看到的是在劉備陣營可以讓自己實現報復,倆個與其說是主公與謀士的關係不如說是互相合作的關係。

三顧茅廬實乃兩人博弈 諸葛抬高身價之為

一位急需世家身份的謀士輔助,一位急需一個身份顯赫並無頂級謀士的主公賞識,兩位可是一拍即合。雖然兩位都有心在一起共圖大業達到功成名就的結果,但是如若直接成為同一陣營勢必都會在對方心裡有所廉價,此時兩位的博弈之路就上演了。

諸葛亮豈能不知劉備來求自己出山的原因,自己也陷在糾結之中,若太過刁難皇叔勢必得不償失,如果輕易就出山的話又顯得自己廉價,隨即諸葛亮以現在廣告的形式進行包裝,大到名士小到農者都在為諸葛亮有大才做廣告,讓劉備知道在南陽有諸葛亮這等謀士,而三次才相見只是讓劉備感覺諸葛亮並非廉價之人,又不可太過分,因為諸葛亮也需要劉備從而達到在家族之中證明自己的目的。

劉備在得知諸葛亮之才之後只是對諸葛亮感興趣並沒有達到不顧身份、地位、年齡差距來求諸葛亮出山,可是在得知諸葛亮整個關係網之後,對於諸葛亮有了新的認知,諸葛亮不但有謀還是世家之後,至此才恭恭敬敬,誠心誠意地去請諸葛亮出山。

在接連兩次未果之後,劉備其實已經知道諸葛亮的用意,劉備在權衡之下選擇第三次去求臥龍出山。諸葛亮抬高身價的舉動跟諸葛亮作用相比在劉備心中完全不值一提,另外劉備也知道諸葛亮不會過分自傲,因為諸葛亮也迫切希望出山助自己,至此三顧茅廬成為一代佳話。

關於諸葛亮的關係網這裡不用闡述相比大家都很清楚,諸葛亮的家族以及親戚都是非常顯赫之人,三顧茅廬固然有玄機也不妨礙我們對三顧茅廬故事的喜愛。


豫北老崔


利用諸葛亮在南陽地區的社會關係,劉備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其真正目的是為了利用諸葛亮的人脈關係和社會影響,諸葛亮並不是布衣,他與荊州三方面集團勢力都有密切關係。

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

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了潛在關係;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於他的廣泛、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劉備才找他。

劉備利用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不用公關,不用破費,省心又省力,輕而易舉得到了無形資產。劉備成功的關鍵,在於他懂得整合社會名望資源。利用一切資源打造自己的人脈關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林夕傑巖


劉備“三顧茅廬”時,劉備屯兵新野,手下兵士只有幾百人,武將只有關羽、張飛二人。據說諸葛亮好幾次都沒有見劉備,不是因為諸葛亮想“試探”劉備是否誠心,而是諸葛亮實在不想接劉備這個爛攤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