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疫情之後以何種姿態面對生活?悲劇面前中西方有不同選擇

西方文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悲劇。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界說,真正的悲劇,是指一個平凡人,沒有特別做好事,也沒有故意做壞事,卻因為命運的擺佈,而陷入一種極慘的情況。

1 憐憫與恐懼

這種極慘的情況,會使觀眾產生兩種情感:

第一種,叫做“憐憫”;第二種,叫做“恐懼”。

觀眾之所以會產生憐憫的情感,是因為此人並沒有犯太大的罪,卻遭受極慘的遭遇;

之所以會感到恐懼,則是因為發生在此人身上的事,也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憐憫和恐懼,是人與人互動時最鮮明的情感,而悲劇的作用就在於引發這兩種情感,然後加以淨化。

人活在世界上,情感中往往摻雜了許多雜質。

我們跟別人來往時,有時候會有一些不太真誠的目的或動機。

譬如,對別人好一分,會希望對方能回報兩分,或藉此沽名釣譽,等等。

欣賞悲劇則能夠讓人把情感展現,然後加以淨化,使自己的心靈回到原始的、純真的、真誠的一面。

我們平常與人來往常常會斤斤計較,但真正面對人類共同的命運時,就比較不會再計較。

2 人類與命運

首先要說的是希臘悲劇,它的最大特色在於:悲劇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運。

透過人與命運之間的對抗,來彰顯人的偉大。

道理很簡單,當我們面對的敵人很偉大時,也就能凸顯自己的偉大;

相反的,當我們面對的敵人很渺小時,自己也會變得渺小。

換句話說,命運這樣的對手是無比偉大的,偉大到令人感覺恐懼與無奈。

正因為如此,人類的抗爭正好能夠肯定自己的偉大。

如此一來,人的生命力就整個展現出來了。

3 一切歸於虛無

到了近代歐洲,悲劇最有名的代表,就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李爾王》、《麥克白》、《奧塞羅》、《哈姆雷特》。


傅佩榮:疫情之後以何種姿態面對生活?悲劇面前中西方有不同選擇

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命運已經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人類的各種慾望:猜疑、嫉妒、貪婪、鬥爭等。

這些都來自人類內心深處各種複雜的情感,人類只能用有限的理性尋求解決之道;

但是到最後往往發現,結局無論如何都是悲慘的;

這種悲慘的結局,就使人類慢慢走向虛無主義。

換句話說,近代歐洲悲劇是從理性主義出發,用人的理性去選擇、衡量、判斷一切,並且設法改變現狀。

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無論計算得如何精密,也掌握不了所有的變量;

一個人再怎麼聰明,很多事情仍然處於他所能掌握的範圍之外。

因此,到最後會發現,一切終究會歸於幻滅。

讓人覺得人生再怎麼奮鬥都沒有用,因為最後的結果都是一種虛幻。

4 中國有沒有悲劇?

有些人會問:中國有沒有悲劇呢?

事實上,中國社會很少有悲劇,一般人比較熟悉的多半是歷史劇。

譬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

很多人說,《紅樓夢》是一出悲劇。

事實上,《紅樓夢》也算不上悲劇,它是融合了儒、道、釋三種傳統思想所寫成的。

大觀園基本上是一個官宦之家,這種從政做官的入世思想和儒家有關;

其中描寫的許多特定節慶、消災祈福等,則屬於道教的儀式;

賈寶玉到最後準備脫離紅塵,出家當和尚,則是一種佛教的情操。

由此可知,《紅樓夢》表達出中國社會的縮影,其中寫實的成分相當多。

而像西方悲劇中,因為受到命運的操縱,經過考驗之後,展現出來的生命力量,在《紅樓夢》中則完全沒有著墨。

還有人好奇,金庸小說是否算悲劇?

金庸小說也不能算悲劇。

事實上,書中一些帶有深刻成分的描寫,跟宗教比較有關係。

金庸先生自己也說過,他寫《俠客行》的時候並不瞭解禪宗,但後來接觸了禪宗之後發現,禪宗的道理和他在《俠客行》中所要表達的想法,有共通之處。


傅佩榮:疫情之後以何種姿態面對生活?悲劇面前中西方有不同選擇

《俠客行》描寫很多人來到俠客島,看到島上有一面很大的牆壁,上面刻著李白的詩《俠客行》。

每個人都想從這首詩中,參出重要的武功秘籍,但是不得其法。

而男主角不識字,看不懂上面寫些什麼,卻因此注意到刻字者所使用的力道。

換句話說,這面牆上刻的東西在他看來是一幅圖畫,而非文字。

男主角根據這幅圖畫練氣,最後練成了上乘武功。

由此可見,文字有時候是一種障礙。

因為有文字就有意義,有意義則必須去思考,而一思考反而練不成武功了。

這和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思想是相通的。

至於金庸小說中的角色,有些看似悲劇人物,事實上是為了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而精心設計的劇情,並不真正帶有悲劇色彩。

5 務實與省思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寫過一篇小說,叫做《戇第德》。

描寫一個人到處被冤枉、被迫害。他去坐船,船就沉沒;他走在路上,就發生地震。

最後,這個人在百死千難之中逃到鄉下,種了一些花生。

花生收成時,他坐在田埂上吃,開始想:

“如果當初沒有沉船、沒有地震,我現在怎麼可能坐在這裡吃花生呢?可見我這一生的際遇還是很不錯的。”

這篇小說所描寫的主人翁,其實跟中國人很像。

中國人基本上是一個比較務實的民族,不管遭遇到任何災難,都覺得只要活著就是一件好事。

至於這種考驗是否為精神帶來了某些錘鍊,或者激發了某種人格特質、洗滌了某些人性上的劣質,則是其次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