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人生的最大阻力來自“內心的笨拙”,化解並不難,只要…

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說,他年輕時學游泳,腳下忽然踩空,喝了幾口水,越掙扎越往下沉。

這時,他心想放棄算了,就停止了掙扎,結果反而逐漸浮上了水面。

我每次讀到《莊子》中有關水的兩篇寓言,就會想起老師說的這段經歷。

1 放下外物

《莊子·達生》藉孔子與顏回的對話,推展出道家的觀念。

顏回請教孔子說:

“我曾渡過一處叫做觴深的深淵,擺渡的人划船的技術,靈巧如神。

我問他:‘划船可以學得會嗎?’

他說:‘可以。會游泳的人很快就學會了。

如果是會潛水的人,即使沒有見過船也能立刻就劃。’

我問他其中緣故,他卻不告訴我。

請問老師,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會游泳的人很快就學會,因為他忘記了水的存在;

會潛水的人,即使沒有見過船也能立刻就劃,因為他把深淵看成丘陵,把翻船看成倒車。

翻船倒車的各種狀況發生在眼前,他也不會放在心上;

那麼他到任何地方不都是輕鬆自在嗎?

用瓦片做賭注的人,技巧相當靈活;

用帶鉤做賭注的人,就會心存恐懼;

用黃金做賭注的人,就頭昏腦脹了。

賭博的技巧是一樣的,但是有所顧忌,那是因為看重外物啊!

凡是以外物為重的,內心就會笨拙。”

孔子所謂的“賭博三昧”,生動地描述了賭桌上的詭譎與無奈。

我小時念《水滸傳》,對“浪裡白條”張順印象特別深刻。

他在水中就是“忘記了水的存在”,“把深淵看成丘陵”,所以表現正是“如魚得水”。

一個人只要放下任何特別的掛礙,以平常心面對眼前的處境,自然可以展現應有的能力水平。

2 放下自我

《莊子·達生》另有一段與水有關的記載。

孔子來到呂梁觀光,只見瀑布有二十幾丈高,水花四濺奔騰,一流就是四十里;

連黿、鼉、魚、鱉都無法在裡面遊動。

這時,他們看到一個男子在水中。

孔子以為是受了苦而想尋死的人,就叫弟子沿著水流設法救他。

那人潛游幾百步的距離,才從水中出來,然後披頭散髮,唱著歌在堤岸下游蕩。


傅佩榮:人生的最大阻力來自“內心的笨拙”,化解並不難,只要…

孔子跟過去問他說:“我以為你是鬼,仔細看了才知道是人。

請教你,游水有訣竅嗎?”

那人說:“沒有,我沒有什麼訣竅。

我從現成處境開始,發展天賦本性,達成命定狀況。

我與漩渦一起捲入水底,再與波浪一起湧出水面,順著水勢而不由自己安排,這就是我游水的方法。”

孔子再問:“什麼是從現成處境開始,發展天賦本性,達成命定狀況?”

那人說:“我生在山地就安於山地,這是現成處境;成長於水中就安於水中,這是天賦本性;

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而還是變成這樣,這是命定狀況。”

這位泳者的生活態度是,“始乎故(現成處境)、長乎性(天賦本性)、成乎命(命定狀況)”。

這三點具體表現於他在水中“順著水勢而不由自己安排”。

不但身體柔軟隨順,連心思也無我無執,所以在水中依然可以逍遙。

3 同化於萬物

這種無我的狀態,還可以參考《莊子·大宗師》藉孔子與顏回所說的另一段對話。

顏回認為修煉有三個階段:

一是忘仁義,二是忘禮樂,三是坐忘。

不必存著仁義的念頭,然後不要在意禮樂的規範;

至於“坐忘”是什麼,顏回說:

“擺脫肢體,除去聰明;離開形骸,消解知識,同化於萬物相通的境界,這樣叫做坐忘。”

孔子在這段對話的最後,說出這樣一句結論:

“能同,就沒有什麼偏私;能化,就沒有什麼執著。”

這句結語提醒我們:

道家並非反對仁義及禮樂,而是期許我們學會“忘記”與“放下”;

以便融入時空條件與特定環境中,化解自身與外物的隔閡。

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像游泳、划船之類的水上活動,自然可以一學就通。


傅佩榮:人生的最大阻力來自“內心的笨拙”,化解並不難,只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