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盡善盡美

说文解字|尽善尽美

此語原是孔子欣賞音樂時的品鑑詞彙。現代人則是以“盡善盡美”來形容十全十美、完美無缺的事物。

“韶”是舜時的樂曲,歌詠舜的德治教化。“武”是周初的樂曲,歌詠周武王安定天下。“美”是就歌舞樂曲的創作與演出而言。“善”是就樂曲所描述的人物與成就而言。

原文脈絡為:孔子欣賞完相傳為舜所留下來的樂舞“韶”之後,讚歎地說“韶”的音樂與舞蹈藝術形式不但美妙得無以復加,它的內容與精神更是在道德的層面上善得無以復加。當聽完歌頌周武王伐紂的樂舞“武”之後,卻只說“盡美矣,未盡善也。”

很多人提到儒家的美學時,會引用本章,認為藝術作品應該盡善盡美。善是社會上有道德的行為,因此藝術應該具有道德內涵。托爾斯泰就認為藝術應該為人生服務,一曲樂章,演奏之後不能讓人行善,就不是好的音樂。

但是,要求所有的音樂與美術作品一定要對人生有所幫助,未免有些強人所難。藝術如果非要為道德服務的話,其發展將非常有限。任何事情都要有道德內涵,人生的壓力也會非常大。

儒家是這樣的嗎?如果是,理由何在?理由在於“人性向善”,要有美感,就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如果違背了,就等於脫離了人性的基礎。任何價值(真善美)都是為了完成人性。

譬如追求知識,是為了完成人生內在的要求與願望。如果追求的是壞知識,學會之後用來犯罪,做不法的事,這個知識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得到之後,反而傷害了人性向善的原則。

孔子的意思是,人性向善是一個原則,但善是有條件的。同人相處時,的確應該心存善念,但是獨處時,不能聽聽音樂嗎?如果聽音樂一定要聽有教育意義的,聽完之後就要給老人讓座,那還真不容易找。

儒家的主張是任何價值都是為了完成人性,亦即文藝本身有調和人性的主張。譬如,我聽完音樂後心情比較愉快,心情愉快後容易發現自我,發現自我才覺悟向善之心,然後再去行善。如果中間少了這些過程,聽了音樂就要行善,看了圖畫就要行義,看了電影就要行仁,時時處處體現道德內涵,就顯得太累也太嚴肅了。

说文解字|尽善尽美

Q

你的年度歌單是?

什麼音樂讓你有盡善盡美的體驗?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

下期預告:說文解字 | 性相近,習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