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傅佩榮:人類如何對抗死亡?跨越死亡的門坎,需要從這兩個字說起

人不能免於死亡。

宗教與哲學都談到死亡,是希望人類瞭解這些,進而尋求化解。

如何從生死中得到解脫?怎樣思考及克服死亡的威脅呢?

我們不妨參考柏拉圖的思想。

簡單說來,就是設法跨越死亡的門坎,亦即從人類都追求的“不朽”談起。

1 生物學上的不朽

柏拉圖所謂的“不朽”或“不死”,有三個層面。

最底層的是一般人追求的生物學上的不朽,亦即傳宗接代。

對一個人來說,只要結婚後生育了子女,在一定意義上他的生命就得到了延續。

這樣子子孫孫一直傳承下去,就等於不朽了。

有一部電影,描述許多黑奴被賣到美國,他們在船上暴動,殺了幾個白人。

接受審判的時候,黑人中的領袖說:

“我相信祖先一定會保佑我們,因為我們就是他們曾經存在的目的。

如果我們今天死了,他們過去的存在豈不是化為烏有了嗎?”

古人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有類似的意思。

這話乍聽之下有些道理,但缺乏深刻的意義。

因為如果單純講這種不朽,那麼舉凡一隻貓、一隻狗、一隻蜜蜂、一隻螞蟻都能不朽。

這些動物祖先的生命意義,照樣可以在它們身上呈現。

這種不朽變成一種普遍的存在考慮,只要現在存在的,就會使過去的一切不朽。

它過於落實在生物的層次上,對於人的生命缺乏重大的啟發。

只是希望人“生生不息”,努力傳宗接代,卻並未教人怎樣生活。

人最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怎樣活才能像個人,找到活著的意義。

2 社會學上的不朽

第二個層面,叫做社會學上的不朽。

它強調的是:人要追求好的名聲。

譬如,中國古代有著名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目的都是希望在社會上留下好的名聲與影響,讓後代可以歌頌與學習。

但是,追求好的名聲,亦即所謂的“流芳千古”,實際上也有困難。

因為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有些民族整個消失無蹤,只要看看今天的考古學研究,就可以得知。

許多從地底下挖掘出來的古代數據,它的文字不是沒有人看得懂,就是在解讀時出現錯誤;

以至於誤把馮京當馬涼,或把好人當作壞人,把壞人當作好人。

這樣一來,古人豈不是很冤枉嗎?

因此,所謂的“好名聲”,也不太靠得住。

3 心靈上的不朽

第三個層面,叫做心靈上的不朽。

它屬於精神層次,亦即提醒我們:人要追求智慧。

人在追求智慧時,所運作的是心靈能力,不會想到吃飯、睡覺、居住環境是否舒服;

所想到的,只是靈魂能不能掌握到真實的世界,亦即真理。

這種觀點與儒家的想法是相通的。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意思是,讀書人立志追求道(人生理想)的話,吃住得好不好都無所謂,因為那個道是人生理想的所在。

這與柏拉圖的想法是一致的。

追求精神層面的不朽,就要得到真實的知識,也就是靠理性,而不能靠情感,更不能靠慾望。

如此一來,真正的不朽才能出現。

柏拉圖說:“哲學就是對死亡的練習。”


傅佩榮:人類如何對抗死亡?跨越死亡的門坎,需要從這兩個字說起


這句話引起諸多誤解,有些人聽了甚至真的去自殺,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要人自殺,而是指“死亡於身體的慾望”。

在柏拉圖看來,人的身體有如一座監獄,把人鎖住了。

有時候我們很想跳得很高,卻受限於地心吸力;

有時候我們的心靈渴望翱翔,但是飛不起來,因為身體十分疲倦。

如果我們的所做所為完全依照心靈的要求,每個人可能都早已成為聖人了。

但是身體是軟弱的,有時會倦怠,有時會好逸惡勞,有時純粹因為太累而不願努力。

人的生命結構就是如此,因此我們才會明白:

柏拉圖所謂的“死亡”,是指人要死於身體的各種慾望以及各種偏差的念頭,這樣才能夠讓人的心靈擺脫監獄。

4 練習“死於身體”

很多人批判柏拉圖這個比喻,認為柏拉圖把人分成兩半——人的身體不好,而心靈很好,這樣會導致人輕視這個世界。

但是,仔細想想,如果沒有身體的話,又該如何表現心靈呢?

想要幫助別人,光在心裡想是沒有用的,也需要有手把別人扶起來啊!

因此,比較適宜的做法是:

在一生中努力練習“死於身體”,努力不受身體慾望的控制;最後終於死了,反而是一種解脫。

身體死了,不再起作用,心靈就有可能直接與最完美的境界結合。

思考人生的整個過程,會發現許多問題皆來自於身體,如果沒有這個臭皮囊,也不至於衍生出各種複雜的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