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當心你的努力只是一場空!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修煉?

莊子對於人間的競爭、爭鬥,總是以批評嘲諷的語氣,指出其中的執著、盲點與愚昧。

世人所向往的富貴功名以及浮華享樂,無不讓人付出自我遺忘或自我遺棄的慘重代價,實在得不償失。

相對於此,莊子認為人的生命除了身與心之外,還有靈性的層次。

問題是:靈性的呈現需要修煉的功夫,那麼,修煉有什麼具體的辦法嗎?

1 什麼在干擾你的志向與心思?

《莊子·庚桑楚》中建議從四個方面入手,每一方面各有六點要留意。這一套說法簡稱“四六”,值得我們瞭解與參考。

莊子提到的四個方面是:“疏導志向的迷惑,解開心思的束縛,拋棄天賦的拖累,打通大道的阻塞。”

這四方面呈現的是由外及內,再由下往上的修煉次序。

首先,迷惑我們志向的是什麼?

是“尊貴、富有、顯赫、威嚴、名聲、利祿”。

這不正是我們一般人所向往的名利權位嗎?

一般人終日忙碌,正是為了擁有這些條件,自覺高人一等,好像予願足矣;但卻無暇思考真正重要的問題:

要不要考慮手段的正當性呢?

取得各種優勢之後,還能平靜度日嗎?

萬一失去了它們,人生還剩下什麼?會不會後悔莫及呢?

其次,束縛我們心思的是什麼?

是“容貌、舉止、面色、情理、血氣、意念”。

人的志向也許遙不可及,但是心思則是當下的,並且常在變化之中。

試問,我們在與別人相處時,心思是怎麼運轉的?

一個容貌端莊、舉止文雅的人,很容易贏得我們的信賴;

看到別人面色憔悴、說話不合情理,我們自然印象惡劣;

至於血氣的浮動、意念的紛亂,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以致心思受到束縛而焦躁不安。

2 什麼在阻隔你的天賦與覺悟?

接著,拖累我們天賦的是什麼?

是“厭惡、愛好、喜悅、憤怒、悲哀、歡樂”。

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喜、怒、哀、樂”加上“惡、欲”這六種情緒反應。

所謂天賦,是指我們與生俱有的本性與稟賦,如果沒有情緒的起伏波動,就很容易處於平靜和諧的狀態。

最後,阻塞我們走向大道的又是什麼呢?

是“去職、就任、取得、給予、智巧、才幹”。

這六項涉及得失利害的計較,讓人以為短短的一生、眼前的成敗就代表了一切;

以致完全無視於萬物的起源與歸宿,亦即完全忘了還有大道的存在。


傅佩榮:當心你的努力只是一場空!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修煉?


3 修煉的方法與境界

莊子在列舉上述四組六項的干擾之後,做出重要結論。

他說:“這四種各六項不在心中激盪,就會心正,心正就會安靜,安靜就會澄明,澄明就會虛空,虛空就無所作為,同時沒有什麼事做不成的。”

由此可知,修煉的方法在於:不受“四六”操控,再由正而靜,由靜而明,由明而虛。到了虛的下一步,則是“無為而無不為”了。

“無為”是指無心而為,順勢而行,然後所有該做的事情都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這裡提到的修煉方法,可以回溯到莊子強調的“心齋”之說。

《莊子·人間世》中藉孔子之口教導顏回說:

“你心志專一,不要用耳去聽,要用心去聽;不要用心去聽,要用氣去聽。

耳只能聽見聲音,心只能瞭解現象。至於氣,則是空虛而準備響應萬物的。

只有在空虛狀態中,道才會展現出來。空虛狀態,就是心的齋戒。”

4 “心齋”與“悟道”

這一段描述最難理解的,是“要用氣去聽”。

實際上,這種“聽”根本不是聽,而是以空虛狀態來“準備響應萬物”。

意思是:我沒有任何預設立場,也不去判斷自己聽到什麼,或者自己喜不喜歡所聽到的;

我要讓聲音像風一樣,聽到風聲,卻不知道它從哪裡來,或它將吹往何處;

有聲就像無聲,無聲亦如有聲,我只是單純地接受一切。

“心齋”所形成的空虛狀態,還有一個最神奇的效果,就是“道”將會展現出來。

莊子身為道家的代表,他的目的無非是向世人說明“道”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如何可以悟道,並且悟道之後將會產生何種妙境。

經由莊子的描述,我們能夠更清楚地體會到:

人的心除了一般的認知及思考能力之外,還有豐富的潛能,可以經由心齋的修煉而呈現出一種特殊狀態,讓道在其中展現出來。

這樣的道,實在不是言語可以清楚描述的。

道家固然強調覺悟,但是若無適當的修煉,一切將只是空中樓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