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條職場黃金定律,看不懂的還在盲目努力,看懂的已經升職加薪

工作多年,發現職場人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踏踏實實的工作,收入增長也不快,也沒做出過大的成就,但也沒犯過大的錯誤,工作5年,收入沒提高多少。

第二類,成長迅速,工作一年,收穫兩年經驗,職場生涯像坐火箭一樣成長,工作5年,收入已經甩開同齡人一大截。

恰好,這兩類人我都認識好多。所以,我一直在想,同樣都在工作,也都挺努力,為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究其原因,我總結了這7個職場重要的黃金定律來解釋這個問題,看不懂這7條定律的人還在盲目努力,看懂的人已經升職加薪。

一、蘑菇定律,熬過那些至暗時刻,你才能在職場重獲新生

我喜歡研究牛人,研究多了就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

現在很牛的牛人,當初起點並不比別人高。

董明珠最開始加入格力是做銷售的,從一線做起。

張一鳴最早是做程序員的,是公司第一位工程師。

劉強東最早是拿著1.2萬的積蓄,在中關村租了一個小櫃檯,賣刻錄機和光盤。

雖然牛人的起點都不高,但他們還有一個特質:

成長起來比誰都快,工作起來比誰都拼。

董明珠1990年加入格力開始做銷售,兩年後,董明珠在安徽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600萬元,佔整個公司的1/8,隨後,被調往幾乎沒有一絲市場裂縫的南京,簽下了一張200萬元的空調單子,一年內,個人銷售額上躥至3650萬。

張一鳴從加入酷訊開始就沒日沒夜的工作和學習,剛加入酷訊,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程序員,工作1年,張一鳴就開始帶四五十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很多產品相關的工作。

劉強東從櫃檯開始創業的第三年,就已經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光盤代理商了,並且規模上從跟原來一個櫃檯發展到了在全國開設了十多家分公司,那會劉強東的個人財富就已經突破了1000萬。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從他們的身上我只想說明一個問題:

牛人之所以牛不是因為起點高而牛,把他們放在任何位置,大概率他們都能比別人做的更優秀。

就像最近李佳琦說的那樣,哪怕現在讓他在商場做導購,他也一樣是最優秀的銷售,這就是自信。

職場7大黃金定律中的第一個,就是蘑菇定律。

初入一個領域,常常會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乾的可能是跑腿打雜的活,起點會很低,就像蘑菇培育一樣還被各種打擊,還可能接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這些都是初入一個領域要經歷的過程。

這就像蘑菇生長一樣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這就是蘑菇定律。

只有熬過了人生的至暗時刻,你才會擁有更強悍的人生。

7條職場黃金定律,看不懂的還在盲目努力,看懂的已經升職加薪

董明珠

二、碰撞定律,從沒失敗過的人,也很難成功

我老家在十八線小城市,每逢春節,很多人會開著豪車回家,說是沒有炫耀的成分也不太現實,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你一定會發現一個現象:

畢業後混的好的那波人,在學生時期,要麼是特別的優秀,成績拔尖的,要麼是成績特別差,調皮搗蛋的,老師雖然不喜歡他們,但對他們一定印象深刻,相反,成績一般般,班裡又特別聽話不惹事的學生反而存在感特別低,到了職場也很難有大的成就。

為啥?

因為他們太穩了,他們做事不喜歡冒險,又足夠的遵守規則,穩紮穩打的雖然在職場不吃虧,但也基本不會有太好的爆發機會。

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往往腦袋靈活,敢於冒險,敢於嘗試,雖然會失敗,但總有成功的時候,這類人要有所成就,只是時間的問題。

這種定律也叫碰撞定律,在職場,你經歷的碰撞越多,你成長的機會就會越大,成功的幾率就越高,你越是害怕碰撞,就越得不到好機會。

喜歡看籃球比賽的人會發現,得分最多的明星往往失誤也最多,因為他們敢於嘗試,從沒失誤的人很多是從來不得分的。

卡哇伊萊昂納達(江湖人稱卡哇伊)接受採訪時說過一段故事,有一次科比問他:

“你一場球出手多少次”。

卡哇伊說:

“最高大概在19次左右吧”。

然後科比問他:

“你知道我最多一場比賽出手多少次嗎?我一共投了47次”。

科比很明懂碰撞定律,科比早年常常因為瘋狂的出手次數而備受爭議,但他一樣取得了好成績,出手次數多這件事,漸漸也就沒人再提。

這就是碰撞定律的最真實體現,如果你不敢於嘗試,雖然不會失敗,但永遠不會成功。

而且你會發現,成功的人曾經一定失敗過,從沒失敗的人,也很少成功,因為他們太保守了,保守到對機會趨之若鶩。

一位講財富規劃的大咖說過一句話印象深刻。

投資沒有失敗過的人就別想通過投資賺錢了。

7條職場黃金定律,看不懂的還在盲目努力,看懂的已經升職加薪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曾說:

所謂運氣都是精心設計的結果”。

很多人成功後,會說是他們運氣好,其實這只是成功者的謙詞,哪怕真的是靠運氣成功的,那他們提前已經把概率提升了超過90%。

在職場,多嘗試,多碰撞,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很大,這就是碰撞定律。

三、魯莽定律,先搞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魯莽定律出自羅輯思維CEO脫不花,意思是:

先搞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我們在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很多時候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為啥?

因為我們想的往往不是如何做成功,而擔心是做不成功怎麼辦,過於關注失敗可能帶來的結果,導致我們遲遲不敢開始。

我的公眾號在2015年就有了,在2016年的時候我就決定開始寫原創文章,但我一直沒開始,為啥?

因為怕,我怕我寫不好怎麼辦,我把寫完發出去被同事笑話怎麼辦,我怕我堅持不下去怎麼辦。

這種瞻前顧後的“怕”讓我遲遲不敢開始。這一怕也讓我完整的錯過了做內容千載難逢的紅利期,直到2019年,我才下定決心一頭扎進了內容的紅海。

所有,有時候“怕”是一種很嚴重的拖延症,而魯莽定律則是拖延症的最好剋星。

我一直很喜歡耐克的那句slogan——“Just do it”

在東北,這句話被翻譯的通俗易懂:“幹,就完了

聽起來不太好聽,道理通俗易懂。

當你擔心一件事做不成的時候,別猶豫,先做起來,做起來自然就會有更多更好的思路。

我寫文章也是如此,以前寫文章常常要構思很久,總覺得要先想清楚再開始寫,後來我發現,根本就沒有想清楚的時候。

只要我一直想,腦袋來就會一直有新想法冒出來,但同時舊的思路又被擠掉。來來回回的看著好像想的很多,到真正動筆開始寫的時候,還是會卡殼。

後來我就想到了魯莽定律,不用等想清楚了再寫,有一個大致的思路,就開始寫。

寫作是一件特別需要實踐的事情,往往是寫著寫著思路就來了。

最重要的是,寫作不是一錘子買賣,寫完了還可以改,哪怕開始寫的不好,後期都可以調整,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遇事不要想太多,先做起來,你就成功一半了。

這就是魯莽定律,一個可以讓你快速開始的定律。

7條職場黃金定律,看不懂的還在盲目努力,看懂的已經升職加薪

瑪麗蓮夢露

四、夢露定律,錢多、事少、離家近這三項中,你最多隻能選兩項

瑪麗蓮·夢露曾這樣說過:

“如果你不能接受我最糟糕的一面,那麼你也不配擁有我最好的那一面”。

對應到職場就是:

一份工作,有讓你滿意的地方,但也一定有讓你不滿意的地方,你接受了工作好的一面,你同時就得接受不好的一面。

錢多、事少、離家近這三個因素中,大概率上你只能得到其中兩個。

想要錢多,事一定多,華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華為的工資很高,但我們還必須知道,華為的“狼性”文化同樣“狠”。

有消息稱,華為病假期間只有基本底薪的20%,也就是說平時月薪5萬的工程師,病假期間只有不到1萬塊。

殘酷嗎?很殘酷,但事實就是這樣,付出多少得到多少是職場的潛規則,我們往往只看到了到公司給錢多,卻選擇性忽略大公司需付出的同樣多。

7條職場黃金定律,看不懂的還在盲目努力,看懂的已經升職加薪

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有人看到的是晉升的機會,行業的前景,看到的是未來的一片光明。

有人看到的是糟糕的機制,壞透的老闆,前途一片昏暗。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就是思維模式,你看到啥,你就相信啥。

很多人之所以跳槽,就是因為喜歡放大了對工作的“不滿意”,當你把視線聚焦在不滿意的地方時,你發現,世界滿是惡意。

在處理職場關係時,夢露定律也同樣適用。

很多人處理不好職場關係,大多是因為喜歡揪著對方的缺點不放。

張三喜歡獻殷勤,李四嘴碎,王五說話直來直去常常懟人。

其實你仔細想想,別人的很多缺點理論上對你沒有影響,那只是他們處理問題的一種方式,聰明的職場人都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別人身上那麼多優點你不學,偏偏對缺點你倒是很感興趣,活該處理不好職場關係。

夢露定律告訴我們,要接納別人的優點,也要容下別人的缺點,職場混得馬面玲瓏的那波人,最懂得這個道理,你看不出他們喜歡誰討厭誰,和誰都會保持距離,和誰都能維持關係,這類人,是職場中的高手。

7條職場黃金定律,看不懂的還在盲目努力,看懂的已經升職加薪

長板定律

五、長板定律,在細分領域做到極致,所有的資源都會向你傾斜

長板定律可以理解為木桶定律的逆定律。

說道木桶定律,我們再熟悉不過了。

木桶定律指的是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在職場,木桶定律也常常被用來形容職場人的能力,意思是我們應該儘量補齊自己的短板,削弱自己的弱項,讓自己的能力更全面。

如果是10年前,木桶定律非常適用於職場人的能力提升,為啥?

因為大家都在比誰會的多,衡量能力的指標是你會的多少,懂得多了在工作中就是多面手,一個人頂多個人用,地位就更高。

所以技多不壓身很盛行,大家都在拼命做自己不擅長的事,美其名曰是補齊自己的短板。

10年後的今天,木桶定律就不再流行,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指標不再是你會多少,而是你會的所有技能裡,最擅長的那個長板有多長,這個長度才是衡量你能力的標準。

有個朋友在廣告公司做文案,工作中他發現,寫文案讓他感覺很痛苦,做PPT反倒讓他感到很來勁。

於是他就深入鑽研PPT,漸漸地,他成了公司做PPT做的最好的人,幾乎所有重要的PPT都由他來指導完成。

又過了半年,他辭職創立了自己的PPT教育品牌,不做別的,專門教人做PPT,很多明星的PPT,大型會議的PPT全都來找他做,一張高質量的PPT,價格在500-1000,注意這只是一頁PPT 的價格,一套PPT下來多少錢,你可以算算。

就靠這一項技能,讓他養活了自己的一個5人團隊的公司,這就是長板的力量,長板可以讓你積累足夠的競爭優勢,在一個細分的領域裡超越99%的人。

當你在一個領域裡有足夠的話語權時,高端優質的資源會主動向你傾斜,成長的速度會更快。

還有一個朋友,喜歡製作短片,短視頻還沒火的時候他就拍攝了很多短片,藉著短視頻的風口,他一年時間內積累了一百多萬粉絲,現在專門成立工作室一邊做自己的視頻,一邊教人制作短視頻,一年保底收入300萬。

7條職場黃金定律,看不懂的還在盲目努力,看懂的已經升職加薪

還有個寫作圈的朋友,被我們喻為寫作界的奇葩,因為他真的是除了寫文章,別的幾乎啥都不會,很多家機構想請他去演講,他都推辭了,不是耍大牌,他是真不會演講。

有一次把他逼急了,他提前寫好了演講稿,背的滾瓜爛熟,等到正式演講的時候,因為緊張加上是提前準備的稿件,本來20分鐘的演講,他5分鐘搞定,他倒是解脫了,觀眾看得一臉懵逼,現場那叫一個尷尬,從那以後,他再也不參加演講了,專心做內容。

衡量一個人價值的不再是這個人會多少技能,而是有多不可替代,不可替代性才是職場競爭的根本。

所以,不要企圖把每件事都做好,把一項技能打磨到超過大部分人,以後就可以靠這項技能吃飯了。

這既是長板定律,木桶定律的逆定律,一個更適合現代職場環境競爭的定律。

7條職場黃金定律,看不懂的還在盲目努力,看懂的已經升職加薪

六、榴蓮定律,問著臭的榴蓮,不一定難吃

我第一次吃榴蓮是在2018年,我第一次愛上吃榴蓮也是在2018年,不是因為我不愛吃,而是因為我之前沒吃過,問著就臭,所以我拒絕嘗試。

連吃都沒吃過就斷定自己不愛吃榴蓮,一件事試都沒試過就說做不了,這種表現就叫榴蓮定律。

用榴蓮定律來形容職場人很合適。

很多職場新人會憑藉想象來判斷一份工作的好壞,其實存在很大的誤區,因為想象只是原本認知的具象化體現,你認知的層次決定了你想象的空間,以大多數職場新人的認知,基本達不到準確判斷一份工作的好壞的程度。

比如,提到體制內工作,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喝茶看報紙,養老的好去處,工資少的可憐。

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也未必,現在的體制內工作和10年前不一樣,很多體制內的工作內容並不簡單,很多體制內的工資並不少,只是我們不瞭解實情況而已。

所以,假如你有一份體質內工作的機會,如果你還是按照既有的思維定式去考慮這份工作,你很可能就會錯失好機會。

有人統計過,即使在不斷實踐的前提下,一個人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也需要大約3年時間。

榴蓮定律告訴我們,“好”與“不好”是建立在有實際行動的基礎之上,別讓“我以為”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只有真正試過才知道,好的機會全都是在行動中發現的,這就是榴蓮定律,榴蓮好不好吃,吃過才有資格評價,聞著臭就斷定不好吃,這不算數。

7條職場黃金定律,看不懂的還在盲目努力,看懂的已經升職加薪

七、二八定律,你所有的效率低,都是因為你的瞎忙

二八定律你肯定不陌生,指的是你取得的80%的成果都來自於20%的付出;

相反,而80%的付出,只換來20%的成果。

很多人在工作中會陷入“瞎忙”的狀態,好像自己做了很多事,到頭來發現沒有幾件事有產出。

聰明的職場人都擅長管理時間和管理經歷,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學會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

你要做的是重點突破,而不是面面俱到,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能帶來80%產出的工作上。

剛工作那會,我也特別容易陷入瞎忙的狀態,因為我總覺得,忙起來會更充實,所以我每天會給自己安排很多事,時間長了我就發現:

這種充實感高效率的最大誤區。

我們總是感覺工作的很充實,效率就會很高,其實這是兩碼事,工作很充實只能代表你一直在工作,工作內容很多,而工作效率高,意味著你在單位時間內創造出了更高價值的工作成果。

所以,千萬別把充實當高效,你的充實很可能是無效的努力。

而且一旦某一天工作不充實了,你還可能產生自我懷疑,甚至會否定自己的工作成果,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學生時期,你一定見過玩的好學的也好的學生,他們並不一定是天才,他們只是更善於規劃自己的時間,調整自己的節奏,讓80%的精力專攻最重要的20%的成果,這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方式,這也是二八定律的最好體現。

相反,有些人天天都在努力的學習,卷子做了一堆,真題刷了一道又一道,看似很努力,實際只是在盲目的浪費精力。

所以你會發現,最努力的同學,學習通常都不是學習最好的。

學習最好的同學,看起來通常都沒那麼努力,因為他們贏在了方法。

這7條重要的職場黃金定律,看懂的人已經升職加薪,看不懂的人還在盲目努力。

這7條定律,你記住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