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聊起西汉的诸侯王国,绝大部分人最先想起的便是汉高祖刘邦亲自出马“剪除异姓诸侯王”、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以及汉武大帝的“推恩令”。不可不论,这三次事件确实在西汉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西汉的诸侯国兴衰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过,这并不能展现西汉诸侯王国历史的全貌,这些诸侯国的产生、发展、直至衰亡,都有其背后的历史原因,西汉政府与诸侯王国之间也并不是只有矛盾和斗争。

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一、诸侯王的选择

西周时期,爵位分成五等——公、侯、伯、子、南,其中公爵、侯爵最初的封地为百里,伯爵为七十里,子爵、南爵则是五十里。然而,到了西汉时期,公、伯、子、南便已经极少出现了,更常见的爵位只剩下了王、侯,因为“皇帝”的出现,使得王爵不再是只属于诸侯共主的特权。

针对王、侯的候选人,刘邦曾在”白马之盟“做了如下规定: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很显然,在刘邦的心目中,封侯的标准是功劳的大小,而王爵的标准却是“姓氏”。


然而,在汉朝建国时,却曾有七大异姓诸侯王——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他们表面上从属于刘邦,但在他们的诸侯国内却拥有着极大的自主权,不仅包括绝大部分官员的任免权、自主政策的推行,甚至还拥有相当数量的军队。

与其说刘邦与他们之间是君臣关系,倒不如说更像是并存的国家君主。在项羽存在的时候,他们尚且有共同的目标,但是当项羽死后,矛盾便从楚汉两大集团之间转移到了汉政府与各大诸侯国之间。所以,异姓诸侯王的消亡实际上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也是刘邦拼了老命也要完成的事。

所以,当强大的诸侯王纷纷倒下之后,刘邦当众立下了”白马之盟“,既是对后世的警示,也是为诸侯王的选择定立了标准。

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随之而来的便是同姓诸侯王的兴起。

第一批同姓诸侯王中不仅有刘邦的儿子们,还有他的兄弟(刘喜、刘交)、甚至堂兄弟(刘贾)。不过,随着吕后掌权,吕姓诸侯王却站了出来抢走了原本属于刘姓的封地,矛盾一触即发。随着诸吕被平灭,以及长沙王(公元前202年-157年)无子继承,异姓诸侯王终于彻底从西汉诸侯王行列中消失了。


从汉文帝刘恒即位开始,想成为诸侯王侯选人,就只能满足下面这两条中的一条了。

1、当朝皇帝的亲生儿子(当然,太子除外,毕竟太子是要继承整个大汉江山的)

2、原诸侯王的子嗣的传承

这一标准直到王莽篡汉前才打破。


二、诸侯王国与汉朝政府的矛盾根源

看得出来,除了初期的异姓诸侯王外,后面的诸侯王都是西汉皇帝们分封的。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皇帝们担心诸侯王过于强大,甚至威胁到了他们的皇位,又为什么要分封如此之多的诸侯王呢?

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原因很简单,权力的制衡。

西汉政府最初建立的时候,几乎一半的疆域都被异姓诸侯王所占据,与此同时,西汉的军政大权也掌握在那些随刘邦打江山的开国功臣手里。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心里不发慌是不可能呢。他只能找各种借口来清除那些势力过大、又不被信任的异姓诸侯王,并通过分封自己更加信任的同姓诸侯王来制衡功臣们手中的权力。

然而,当刘邦死后,即位的变成了刘盈,掌权的变成了吕后,他们与这些同姓诸侯王之间的关系便没有那么亲近了。尤其是刘盈仅仅在位七年便去世了,他的儿子们虽然也得到了分封,但是年纪尚小,并不足以达到权力制衡的目的。吕后为了吕氏一族未来的发展、制衡这些同姓诸侯王,又不得不从群臣手中抢夺军政大权、从同姓诸侯王手里抢夺封地、大封诸吕为王。

可是吕后此举一违背了刘邦的”白马之盟“,二则直接动了群臣及刘姓诸侯王手里的”蛋糕“,势必引发极大的不满。吕后一死,被接连削减地盘的齐国第一个站了出来,反抗诸吕,群臣则从内部直接瓦解了吕氏集团,这才有了后来的诛诸吕、迎代王(刘恒)的结果。

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刘恒即位后,他依然要面对这个问题。当第一代诸侯王纷纷死去,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诸侯王与当朝皇帝之间情感疏离,他们的强大势力势必对当朝皇帝形成威胁,这便是诸侯王国与汉朝政府之间的矛盾根源。为了继续降低这个威胁,皇帝们就要分封自己更信任的儿子们去制衡旧有的诸侯王。可问题是,旧有的诸侯王们已经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如果不去从他们”口中夺食“,又哪里有那么多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呢?


三、诸侯王国之兴衰与分裂

毕竟是靠着诸侯王和群臣推着上位,汉文帝即位之初并不敢轻举妄动,他只是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原来的代国分成两半、又重新复置了梁国,分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不过,该来的总还是要来的,汉文帝的侄孙子齐王刘则年纪轻轻就死了,也没留下半个子嗣。于是,文帝趁机将齐国一顿拆分,封给了长兄刘肥的其他几个儿子。当年齐王刘肥的土地在文帝时竟已经分成了八块,分属于七个诸侯国和一个郡(琅琊郡)。紧接着,淮南王刘长谋反,他的淮南国也顺理成章地被一分为三。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汉文帝的儿子梁王刘武的土地反而变大了,如果不是汉文帝儿子太少(4个),又夭折了一位(原梁怀王刘揖),想必,他的动作会更大一些。

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结果,这个难题就转到了继位的汉景帝手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强大的诸侯国已经足以威胁到西汉政府了,汉景帝看在眼里、慌在心里。恰在此时,他的老师晁错站了出来,一篇《削藩策》瞬间让汉景帝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说干就干,一道道削藩令从京师长安分发到了各诸侯国中。

可以想象得到,被削减封地的诸侯王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明明是自己碗里的肉,谁又肯轻易拱手相让呢?何况他们手里要兵有兵、有钱有钱。于是,仅仅一年的准备时间之后,”七国之乱“爆发了,准备不足的汉景帝明显有些手足无措,竟在内忧外患之际把自己的恩师晁错腰斩了,以祈求叛军罢手。可是,尝到了甜头的叛军又岂能就此作罢,他们已经开始憧憬他日成为长安之主的日子了。

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但是,很可惜,他们虽然准备充分、兵精粮足,但是却没有合适的指挥,终究只能是乌合之众,被条侯周亚夫一顿神操作料理个干干净净。

接下来,便是汉景帝的表演时间了,他不但借机撤除了反叛的七国,还接连给自己的十三个儿子都封为了诸侯王,并将其他诸侯王各种改封,趁机减少他们的封地。虽然景帝时期的诸侯王总数达到了空前的25个,但是他们所占据的领土已经只有西汉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了。

从此以后,诸侯王的谋反便再也没有形成过气候了。汉武帝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实行了”推恩令“,从而彻底消除了诸侯王的威胁。


四、关键性人物

在西汉诸侯国的不变演变过程当中,站在前排表演的是高、文、景、武几位帝王,而在”幕后“出谋划策的却是下面这几位关键性人物。

1、贾谊

古往今来,贾谊一直都是怀才不遇者心中的图腾,他一生从未成功挤进西汉王朝的权力核心,但却提出了众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指导性意见,其中便包括关于削藩的”指导方针“。

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订立完善的管理办法,将原有的诸侯王土地分封给更多的诸侯,并严格约束诸侯王的行为,树立君臣之别。汉文帝正是在这一”指导方针“的指引下,将齐国一分为七、淮南国一分为三的。

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2、晁错

作为汉景帝的老师兼头号宠臣,晁错提出了更为直接的”削减诸侯王封地“的请求,并提出具体的削藩方案,即从大的诸侯王和犯错误的诸侯王入手。

不过,由于他的这次削藩过于激进,而且应对准备不足,虽然最终达到了削藩的效果,但是他自己却因此而丧了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主父偃

号称中国古代最厉害的阳谋——”推恩令“便出自于主父偃之手。

他向汉武帝提出”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即把各诸侯国的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封号由汉朝政府来确定,诸侯国统一归汉朝郡治所管理。

”推恩令“一出,诸侯王们便从此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儿子生得越多,封地被分得也越多;儿子生得小,一不小心儿子死了,就可能落个无子继承而国除的下场。子嗣众多的中山靖王刘胜,几年之内就被二十个儿子分走了封地,可他的嫡传五世孙中山怀王刘修却最终因为无子继承而导致中山国除,令人不胜唏嘘。

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看得出来,晁错和主父偃的思想核心源自于贾谊,但是,对诸侯国影响更大的反而是他们二人的《削藩策》和“推恩令。


五、诸侯王国权力的变迁

在西汉诸侯王国逐渐变小、变弱的过程当中,减少的并不仅仅是它们的封地面积,还有诸侯王手中的权力。

前文提到,汉初异姓诸侯王手中权力巨大,而替代他们的同姓诸侯王亦不遑多让。他们不但拥有所属封地的全额赋税,甚至像吴王刘濞这样的还拥有自主造币的权力,可以想见,他们当时的强大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但是,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不但类似的特权被一一取缔,”自置吏“的权利也越来越小,西汉政府派往诸侯国的官员开始起到越来越大的监督与规范作用。与此同时,刺史制度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完善发展。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设立固定的十三部刺史,他们的主要职责便是监察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诸侯国中有什么不法行为,一经发现,立即上报。

此外,在税收方面,西汉政府也逐渐给诸侯国们上起了小夹板。汉景帝在”七国之乱“后便收回了诸侯国的田赋税收,对衣食税等其他税收,西汉政府也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察办法。当然,这并不没有影响诸侯王们寻欢作乐,相反,西汉中后期的诸侯王早已没有了汉初诸侯王那样的英气,反而更多成为了纨绔子弟的代表。

毕竟,身为诸侯王的他们,管理权限被一再紧缩,早已经不需要用那么多的时间来管理自己的封国,不找点个人爱好,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水言水语

关于西汉的诸侯国,还有很多可说可写的内容。但因篇幅有限,本文也仅是从脉络上对西汉诸侯国的发展概况作一梳理,让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对西汉的诸侯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最后,再多说几句:

虽然西汉的帝王们按照自己的需求,将诸侯国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弱,充分满足了他们中央集权的需要,但是,与此同时,这种”强干弱枝“的行为,却最终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当王篡举起篡汉大旗的时候,西汉的诸侯王们早已经无力阻止和反抗了,任凭王莽将他们的王爵降为公爵、侯爵降为子爵,直至废除。

天下大事,利弊有时真的很难说得清,此时的利也许就变成了彼时的弊,此时的弊也可能变成彼时的利。没有强大的诸侯王坐镇,谁又能保证大权在握的吕后、平灭诸吕的群臣,不动歪脑筋呢?

关于,西汉诸侯王的点点滴滴,今天先聊到这里了,对水一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点击关注按扭,在此先谢过了。

关于西汉诸侯王国兴衰,这些“前因后果”你注意到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