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兒子個個庸才,而孫子卻生猛?

文史磚家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起初一直沒生兒子,於是哥哥諸葛瑾將次子諸葛喬過繼給他當兒子。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率軍北伐時,讓諸葛喬隨軍移駐漢中。為了讓諸葛喬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磨礪與鍛鍊,諸葛亮對他很嚴厲,禁止他搞特殊化,並特意安排他與諸將子弟一起,率領部分士卒在崎嶇難行的山道間轉運糧草、器械等軍需物資。彼時諸葛喬已被任為駙馬都尉,諸葛亮擔心他在安逸的生活中淪為一庸人,對其管教甚嚴。

諸葛亮在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說:“喬(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指轉運作戰物資)於谷中”。

諸葛喬身為丞相之子,卻絲毫沒有特殊,而是和諸將之子奔波跋涉于山谷間,同甘共苦,為國盡力,這不正體現了公忠體國、殫精竭慮的嚴父諸葛亮一片愛子之心嗎?

可惜的是,次年(228年)諸葛喬即病逝,年僅二十五歲。

在頭年(227年),四十七歲的諸葛亮中年(在古代屬老年)得子,他給兒子取名諸葛瞻。雖說中年得子,但諸葛亮卻從不溺愛諸葛瞻。《三國志》記載,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給兄長去信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古人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恐不為重器耳”。為此,他在戎馬倥傯的難得片刻閒暇間,總用書信的方式對兒子進行教育,生怕錯過了兒子的成長關鍵期。

諸葛亮在寫給兒子諸葛瞻的那封著名的信(《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對子侄的教育嚴格而細緻,可以說相當周全,不僅注意品德修養、治學方法、立身之道,甚至連言談舉止、待人接物、不得酗酒等細碎之事,他都不厭其煩,娓娓道來,諄諄教誨。

客觀的說,諸葛亮對兒子們的管束教育還是卓有成效的。大哥諸葛瑾過繼給他的嫡子諸葛喬才華一般,據說不及哥哥諸葛恪,但人品與學業都超過了諸葛恪,這和諸葛亮嚴加管教與以身作則、諄諄善誘是分不開的。

諸葛瞻在智略上沒有繼承諸葛亮的優秀基因,一般來說,二代均不如一代,和生存環境的改變與人生經歷不同有關 。但在諸葛亮的耐心督促與管教下,他的成長與進步也很快,史載,諸葛瞻善書法、精繪畫,出仕後為官清正,恪盡職守,對蜀漢忠心耿耿,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其軍事才能、文韜武略方面遠遜其父,但說他是一庸才又太過偏激,只能說是中人之資。

後來,魏國司馬昭發起滅蜀之戰,鄧艾率奇兵偷渡陰平、進攻蜀國時,時任衛將軍、平尚書事的諸葛瞻率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張飛孫)、李球、尚書郎黃崇(黃權子)防守綿竹。諸葛瞻見事遲緩,猶豫不決,拒聽黃崇速佔險要的建議,以致坐失最佳戰機,最後他冒險出城與鄧艾決戰,兵敗被殺(歿年37歲),綿竹失守。

諸葛瞻之子諸葛尚任先鋒官,悍勇過人,曾兩次衝鋒陷陣,擊退魏將鄧忠、師纂,後見其父遇伏大敗,自刎而亡,喟嘆道:“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華陽國志》”!(意思是我父子受國家厚恩,卻不能斬殺黃皓,導致今天的大敗,讓國家受辱人民遭劫難,還有何面目活著”!)言罷,奮力躍馬衝入魏軍陣中,與敵血戰,因寡不敵眾戰死沙場,年僅十九歲(還有史料說十七歲)。

東晉幹寶評價諸葛瞻說:“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明人鍾敬伯評價諸葛尚曰:“諸葛尚少年忠義,為臣則忠,為子則孝,為孫則慈,跨父秩祖,可見孔明於地下矣”。諸葛尚與祖父諸葛亮、父親諸葛瞻不同,是一員上陣殺敵的武將,身為戰將,剽悍勇猛自不必說,忠貞義烈更是得自家傳。

撇開才智不論,在鄧艾突襲蜀國時,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諸葛瞻父子率兵抵抗,嚴辭拒絕鄧艾以高官厚祿誘降,最後雙雙戰死疆場。諸葛瞻、諸葛尚雖敗猶榮,不愧為諸葛亮的子孫,諸葛氏絕對可以說是三代英傑、滿門忠烈。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諸葛亮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就是46歲時生的諸葛瞻。 諸葛瞻倒是遺傳了一部分諸葛亮的優秀基因,至少人家從小就很聰明。

據諸葛亮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信裡說: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估計這個諸葛瞻也是個小神童,能得到諸葛亮這樣的誇獎,自然有過人之處。


可是諸葛亮在欣喜之餘,也流露了很大的擔心,就是擔心這孩子太聰明瞭,這麼早就鋒芒畢露,以後難以成長為國家棟梁。

諸葛瞻精通琴棋書畫,在蜀漢粉絲眾多。他十歲時畫的一幅畫,就能夠換兩頭牛。

由於父親的光環實在是太耀眼了,諸葛瞻的成長之路是一帆風順。

蜀漢延熙七年,也就是諸葛亮死後十年,十七歲的諸葛瞻被劉禪破格提撥為羽林中郎將,進入高級幹部行列。

景耀三年,二十七歲的諸葛瞻擔任尚書僕射,軍師將軍。和他的父親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要知道,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才剛出山輔佐劉備。而二十七歲的諸葛瞻已成為蜀漢權力中心的那個人。

最要命的是,因為人們愛戴諸葛亮,所以把復興漢室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諸葛瞻身上。

不管他有沒有那個能力。 諸葛瞻不管做什麼,下面都是一片叫好聲。沒有人會反對他,也沒有人敢反對他,每個人都不想被唾沫淹死。

諸葛瞻其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多少教導,畢竟父親死時他才七歲。

諸葛亮平生所學,傳人是姜維,並不是兒子諸葛瞻。 一個人的人生太過平坦,不一定是好事。

到達權力頂峰的諸葛瞻,在蜀漢只有一個對手,就是掌握軍權的姜維。


(諸葛尚)

所以當宦官黃皓在劉禪面前說姜維壞話時,諸葛瞻假裝沒聽見。

諸葛瞻心裡未必沒有把姜維弄下去的想法。 黃皓能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總攬朝政、操弄威權,並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沒有諸葛瞻的默許和支持,是不可能的。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得姜維不敢呆在成都,長年呆在劍閣種田。

如果姜維能長駐成都,鄧艾偷襲成都時,蜀軍未必會在綿竹大敗。也許蜀漢不會那麼早滅亡。


(鄧艾)

景耀六年,當鄧艾突然從陰平來襲時,諸葛瞻只得硬著頭皮帶人去迎戰。

諸葛瞻只不過是一個空有名聲的將軍,實際水平很差,所以他的部隊到達涪縣後,諸葛瞻猶豫了,不敢再向前了。

尚書郎黃崇勸諸葛瞻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鄧艾進入川中平原,被諸葛瞻拒絕。諸葛瞻成功的喪失了最後的機會。

不過做為諸葛亮的兒子,在這種關鍵時刻,諸葛瞻還保持了氣節,直至戰死也沒有投降。

《三國志》上說:“(諸葛瞻)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

(戰死)

這就是一個官二代,星二代的一生。 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的表現記載得不多,只說他和父親諸葛瞻一同戰死。

但《華陽國志》上有一句對諸葛尚的記載頗有深意:尚嘆曰:

“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

乃馳赴魏軍而死。 這說明之前諸葛尚至少是勸過父親,讓他除掉黃皓。但諸葛瞻沒有同意。

所以說諸葛瞻不如諸葛尚,是有理由的。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在出兵之前,瞻問曰:“誰敢為先鋒?”言未訖,一少年將出曰:“父親既掌大權,兒願為先鋒。”眾視之,乃瞻長子諸葛尚也。尚時年一十九歲。博覽兵書。多習武藝。瞻大喜,遂命尚為先鋒。”

在戰場上,諸葛尚的表現也很亮眼,“師、鄧二人又引一萬兵來戰。諸葛尚匹馬單槍,抖擻精神,戰退二人”。 要知道,鄧忠可是能和姜維戰成平手的將領,諸葛尚能打敗鄧忠和師簒的聯手進攻,可以說戰鬥力非常生猛。


(沒慫)

只是他的父親太慫了,先是不聽兒子的話除掉朝中奸臣,後又不聽黃崇的妙計,放鄧艾的大軍深入,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兒子。

諸葛尚的結局是“乃馳赴魏軍而死。”他沒有辱沒諸葛這個姓氏,沒有給爺爺丟臉。

相比之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諸葛瞻,由於從沒受過磨難,註定了他名過其實的悲劇結局。

現代社會,能為孩子鋪好金光大道的人不少,請以諸葛瞻為戒。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諸葛亮如此雄才大略,但他的兒子卻是個庸才,甚至還有人說其是個蠢材,當真如此嗎?


諸葛亮有兩個兒子,老大諸葛喬,老二諸葛瞻。諸葛喬是諸葛亮的養子,因為諸葛亮一直沒有兒子,哥哥諸葛瑾就把小兒子過繼給了他。

嚴格來說,諸葛亮只有一個兒子,那就是諸葛瞻,然而,諸葛瞻出生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6歲高齡了。

為什麼說是高齡呢?因為諸葛亮總共就活了54歲,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年僅7歲。諸葛亮常年在外出徵,所以陪伴孩子的機會並不多。


諸葛亮曾經給哥哥諸葛瑾寫信,誇讚諸葛瞻聰明伶俐,然而又擔心他磨鍊太少,不夠老練,成不了大器。

沒想到,一語成讖。

諸葛亮在蜀漢的名氣很響亮,所以蜀漢百姓就對諸葛瞻有很多的期許,希望他子承父業,繼續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然而,蜀漢百姓顯然期望過高了,比之諸葛亮,諸葛瞻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以下幾點可以說明。

首先,諸葛瞻原則性差。


這一點,從處理與黃皓關係上可以看出來。蜀漢後期,宦官黃皓專權跋扈,禍亂朝綱,然而,作為右將軍的諸葛瞻卻聽之任之,根本沒有任何動作,其實以他的名氣和實力,是足以威懾黃皓這個毒瘤的。

其次,諸葛瞻政治能力差。

這一點從與老將姜維的關係上很容易看出來,姜維是諸葛亮嫡傳弟子,按理說,諸葛瞻應該與姜維勠力同心才對,然而,諸葛瞻似乎極為不待見姜維。在姜維吃了敗仗之後,諸葛瞻上表彈劾姜維,說他屢戰屢敗,致使蜀漢國力日益損耗,最後姜維被貶。


第三,諸葛瞻軍事能力差。

這一點從綿竹保衛戰可以看出來,鄧艾奇襲陰平之後,諸葛瞻帶領大軍前往抵抗,然而到達目的地之後,下屬建議他立即搶佔有利地形,做好戰鬥準備。然而,這時候的諸葛瞻卻突然猶豫不決起來,最終錯失了有利戰機。

最後,諸葛瞻死在了戰場之上。臨戰前,諸葛瞻大哭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


這句話是記載於《三國志》中的,然而有史學家質疑諸葛瞻根本就說過這話,試問,有誰會承認自己是個百無一用的人呢。

有人懷疑這句話是陳壽故意添加的,因為陳壽曾經在諸葛瞻手底下任職,還曾被諸葛瞻責罰過,他一肚子意見無處發洩,所以借《三國志》批評了老領導一通。

諸葛瞻有個兒子叫諸葛尚,隨父親一起戰死了綿竹,年僅十九歲。


一半秋色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嚴密,諸葛亮的兒子絕對不能說是“如此庸才”,諸葛亮的孫子也沒有沒有達到“如此生猛”。

蜀漢政權的五虎將和諸葛亮、法正、龐統等人都可以稱之為當世豪傑,他們的能力在當時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流。但是他們的生育能力卻不敢恭維。整體上說蜀漢的二代將軍成色要低於曹魏和孫吳兩國。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都只有兩個孩子,其他不少將領只有一個兒子,甚至沒有兒子。諸葛亮也只有一個兒子。諸葛亮當年一度以為自己沒有兒子,所以才會從長兄諸葛瑾那裡過繼了一個兒子諸葛喬。本來諸葛亮已經放棄生兒子,沒有想到的是,公元227年諸葛亮生下長子諸葛瞻。

諸葛瞻算是諸葛亮的老來子,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因此溺愛這個兒子,而是嚴格要求諸葛瞻。諸葛瞻年紀輕輕就具備“人才”的不少特點,比如諸葛瞻記憶力超強而且才思敏捷,但是諸葛瞻並不是一個天才。諸葛瞻從小就展現了記憶力超強的一面,諸葛亮卻擔心諸葛瞻過於早熟,恐怕難成大器。諸葛亮在給長兄諸葛瑾的信中曾經說:“瞻今已八歲, 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諸葛亮在臨死之前曾經做《誡子書》,希望諸葛瞻能夠做一個品德高尚而且謙虛好學的人。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只有八歲。

諸葛亮雖然沒有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卻也是一個頗具才華的人,諸葛瞻17歲的時候就娶了公主。諸葛瞻18歲的時候擔任了羽林中郎將、後又擔任射聲校尉、侍中等職位。當時的諸葛瞻年紀輕輕、風華正茂,精通書法繪畫,加上超強的記憶力和敏捷的反應力。這樣的諸葛瞻頗有幾分當年諸葛亮的神韻。加上蜀漢老百姓感念諸葛亮,所以不少人認為諸葛瞻就是活著的諸葛亮,不少人認為諸葛瞻和諸葛亮一樣充滿才華。每當蜀漢有較好的利民政策,蜀漢老百姓都會認為是諸葛瞻所倡議。老百姓還會相互告訴說:葛侯之所為也。但是諸葛瞻並沒有那麼大的能力,諸葛瞻雖然也身居高位,但是總的來說諸葛瞻的能力並不算一流,甚至連二流都算不上。諸葛瞻在蜀漢政權雖然名聲非常響亮,實際上卻沒有做出太多為人們所稱道的事情。諸葛瞻在朝堂之內沒有及時制止黃皓專權,在朝外也沒有能夠阻止姜維消耗蜀漢國力。

鄧艾大軍偷渡陰平之後,劉禪接受他人建議,任命諸葛瞻為綿竹守將。諸葛瞻到達綿竹前線之後,展現了他在軍事才能不足一面。由於諸葛瞻並沒有任何實戰經驗,所以在戰場上也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諸葛瞻拒絕了黃崇快速搶佔各地險要的正確建議。戰爭還沒有開始,諸葛瞻大軍就已經失去了決戰的先機。結果鄧艾軍隊長驅直入,順利達到了綿竹。當鄧艾到達綿竹之後,諸葛瞻也沒有能力挽救危局,最終敗給了鄧艾。不過諸葛瞻戰敗之後,展現了自己完美的品德。諸葛瞻死戰不降,最終戰死在綿竹。

諸葛瞻揹著諸葛亮之子的光環,他的能力確實比不上他的名聲和品德。諸葛瞻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是蜀漢百姓和歷史卻總是拿他和諸葛亮對比。如果拿他和諸葛亮相比的話,諸葛瞻確實是一個庸才,但是當時又有幾個人和諸葛亮相比不是庸才呢?雖然諸葛瞻在臨死之前反思自己:在內不能除掉黃皓,在外面不能限制姜維,打仗不能守衛國土。但是不能完成這三樣也不能全怪諸葛瞻。如果諸葛瞻處於姜維或者黃皓的位置,他說不定能制約對方。黃皓和姜維兩人可以說是當時蜀漢最有實力的兩個人,諸葛瞻“制”不了他們兩個非常正常。我倒覺得諸葛瞻沒有那麼不堪,諸葛瞻的能力應該偏向於政治而不是軍事。如果諸葛瞻的能力偏向于軍事的話,他之前不會沒有戰爭經驗。諸葛瞻畢竟不是諸葛亮,我們不能要求他第一次初戰就大獲全勝,更何況對方還是鄧艾。我們這隻能說諸葛瞻在某些方面不擅長,並不能說諸葛瞻是個“如此庸才”。

諸葛亮對養子諸葛喬的管教也非常嚴格,可惜的是諸葛喬英年早逝。公元228年,諸葛喬去世,時年只有二十五歲。諸葛喬去世之前曾經在蜀漢軍中任職,和普通士兵一起參加與督運軍糧等工作。由於史書中關於諸葛喬的記載比較少,所以我們也很難知道諸葛喬的才能如何。

諸葛亮的兒子不多,孫子也不多。諸葛瞻只有兩個兒子,長子諸葛尚、次子諸葛京。諸葛喬就只有一個兒子諸葛攀。諸葛恪在孫吳被滅族之後,諸葛攀又重新做回諸葛瑾的後代。所以我們只看看諸葛瞻的兩個兒子。

諸葛瞻鎮守綿竹的時候,諸葛尚跟隨父親一起抵禦外敵入侵。諸葛尚作戰非常勇猛,諸葛尚率領軍隊曾經擊退鄧忠和師纂兩人。諸葛尚擊退鄧忠和師纂算是綿竹之戰中蜀漢軍隊為數不多的“戰果”。後來諸葛瞻死後,諸葛尚本來可以趁亂逃走,但是諸葛尚選擇繼續迎敵作戰。諸葛尚感嘆道:“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諸葛尚再一次衝入敵陣,最後寡不敵眾力戰而死。諸葛尚的表現非常不錯,最終也做到了為國捐軀。因此不少人認為諸葛尚的表現要遠遠好過諸葛瞻。比如李漁曾說:“諸葛尚以三顧問父,而父方醒司,可謂瞻有子,而亮無兒矣。”鍾敬伯曾經評價道:“諸葛尚少年忠義,為臣則忠,為子則孝,為孫則慈,跨父軼祖,可見孔明於地下矣。”

諸葛尚的表現確實非常壯烈,但是並不能說他“如此生猛”。諸葛瞻的表現確實差強人意,但是也不能就此判定為“如此庸才”。蜀漢滅亡之際,諸葛瞻父子的表現為蜀漢滅亡增添了幾分壯烈色彩。諸葛瞻和諸葛尚父子兩人先後為國捐軀的行為確實讓人佩服。幹寶曾經評價諸葛瞻說:“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曾經用古詩讚揚諸葛瞻父子:“蒼天有意絕炎劉,漢室江山至此休。諸葛子孫皆效死,成都卿相盡添愁。”

諸葛瞻戰死綿竹的時候,次子諸葛京年齡尚小,也沒有多少表現自己的機會。蜀漢滅亡之後,諸葛京和諸葛攀遷至河東一帶。西晉時期,羅憲曾經推薦過諸葛京擔任郿縣縣令。後來諸葛京還曾經擔任過江州刺史。所以諸葛京也談不上什麼“如此生猛”,諸葛京也只能說是一個能力一般之人。


依稀說史


諸葛亮的兒子確實不如諸葛亮,但是他也沒辱沒了諸葛家的名聲,可孫子輩就“生猛”了,長孫隨父親戰死,而另一個孫子直接投降了司馬昭,還官拜刺史。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一直沒有子嗣,只好把兄長諸葛瑾的右子過繼過來,後來到了四十五歲的時候,終於老來得子,有了親生兒子諸葛詹。諸葛詹從小聰明伶俐,再給諸葛瑾的信中還誇自己的兒子: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亮對自己唯一的兒子非常喜愛,可以長年為蜀漢事業操勞,在五十四歲時就勞累而死,此時諸葛瞻才八歲。



此後,倚仗丞相的盛名,諸葛瞻的成長一路綠燈,十七歲取蜀國公主,拜騎都尉,三十四歲時,已經是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

兩年後,諸葛瞻在抵禦魏國鄧艾大軍時戰敗被殺,還有長子諸葛尚。年僅三十六歲,就草草結束一生,有人說蜀國滅亡有諸葛瞻的原因,要不是他在綿竹猶豫不決貽誤戰機,選擇和鄧艾決戰,蜀國不會滅亡。



但是大侃想說,沒有諸葛瞻,蜀國就不會滅亡了嗎,諸葛瞻頂著父親的光芒長大,典型的官二代、星二代,沒有長殘、長廢,已經不錯了,實際上諸葛亮對兒子的教育並不多,年僅七歲就沒了父親。

諸葛瞻是有許多問題,但總的來說並未辱沒父親的威名。到是他小兒子,諸葛京就有點不夠意思了,爺爺、父親,都是蜀國的大功臣,到了他這一輩,直接跟著劉禪投降了魏國,這還不說,還在司馬昭手下做了大官,官至江州刺史。

所以說,諸葛亮的兒子不能算是庸才,只不過不能和父親相比,畢竟千年只有一個諸葛亮,而孫子輩卻有點對不起諸葛亮,尤其是諸葛京投靠了諸葛亮一生之敵。這波操作有點生猛!!!


大侃聊歷史


蜀相諸葛亮的兒子為何那麼昏庸,而孫子卻如此勇猛?

三國時期,除梟雄曹操跟仁主劉備之外,還有一位智謀無雙的軍事諸葛亮,縱觀他的一生善用兵法打贏不少戰役,而且為北伐戰爭心力憔悴最終病死途中。然而諸葛亮只育有一個兒子,名叫諸葛瞻,他是否能遺傳父親的基因變得很聰明呢?

據記載,諸葛亮曾給兄長諸葛瑾寄予書表述自己的兒子,他寫書中道:“瞻今八歲餘,聰智伶俐,怕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此話可窺見諸葛瞻年幼時就已十分聰明,連父親都寫信告誡諸葛瑾,說兒子太過聰明,擔心反影響他的前程,難以被重用。

看來諸葛亮深知謙虛之道,考慮長遠,而兒子諸葛瞻自小就暴露出過人天賦,各種學說誇誇其談,琴棋書畫紛紛融會貫通,因此蜀國上下都知道軍師有這麼一個神童兒子,如諸葛瞻在10歲時的親筆畫就已價值不菲。

北伐失敗諸葛亮死後第十年,諸葛瞻長及17歲,逐蜀帝劉嬋封為羽林中郎將,又過十年,諸葛亮再次升職為軍師、將軍、尚書僕射,等於在官職上跟當年的諸葛亮平起平坐了。同是27歲,當年諸葛亮才出茅廬,而兒子諸葛瞻已經成為蜀國重權人物,且是百姓希望的象徵。蜀國上下見他機智善謀,頗有父親的雄風,於是就把統一中原的希望放在其身上。

因此平日裡,諸葛瞻幾乎就成為了蜀國人眼裡的“諸葛亮二代”,他所做的政務措施,均為人們大力支持,並且無人敢忤逆他的決定。然而他雖有父親的優秀基因,但後天無能人正確指導,使得他逐漸恃才傲物。

得諸葛亮真傳者乃姜維,而諸葛瞻當時才7歲父親就死了,為此沒得到任何傳授秘技。據說有一次,太監黃皓向蜀帝說姜維的不當之處,諸葛瞻則在旁邊保持沉默。因為黃皓勢力也非常大,對此諸葛瞻對此有所懼怕,甚至不敢挑戰對方的權威,也這應驗了諸葛亮臨終前留給兒子的一個句話“難成大器”。

事後果然如父所說,景耀6年,鄧艾率軍偷襲陰平,諸葛瞻帶兵前往誅殺,而在關鍵之刻諸葛瞻表現的猶豫不決,對行軍打仗完全不懂,最終錯過打敗敵軍的時機,使得鄧艾逃脫,不久後鄧軍反攻,諸葛瞻被困綿竹,然而只要靜等援兵到來即可解圍,可諸葛瞻偏偏中了鄧艾的激將法,一氣之下就帶兵出城跟對方硬剛,結果慘敗。

如三國志所描述,瞻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歲,眾兵皆散,艾長驅直達成都。正是因為諸葛瞻的衝動跟無能才令鄧艾攻到蜀國成都,為此足見他擁有父親的優良基因,但在後期實屬廢材一個。

然而諸葛亮的兒子這般無能,但孫子諸葛尚卻是智勇雙全的。《華陽國志》記載,諸葛尚曾經勸說過親爹諸葛瞻儘早剷除黃皓,但父親不聽,從這一點就能看出諸葛尚較為果然,且懂得局勢所趨,迫不容待,黃皓一日不除,始終都是蜀國的大毒瘤。

後來,他隨父親討伐鄧艾軍,戰場上諸葛尚不再像爺爺父親一樣是幕後指揮者,他身披戰甲親赴前線殺敵,據說敵方派出鄧忠兩位猛將挑釁,諸葛尚二話沒說,揮槍上馬就來了一場1VS2,結果取得了勝利。可惜,諸葛尚遇到一個無能廢材的父親,導致跟著他一起被戰爭赴死。諸葛尚的之所以那麼勇猛,基本是受爺爺的光榮事蹟的鼓勵,再加上他性格好鬥,跟容易驕傲的諸葛瞻不是同一類人。


貓眼觀史


諸葛亮的兒子們縱然個個昏庸,但絕不影響諸葛亮孫子的智慧和英勇。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便是那個臥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忠誠是蜀漢的福氣也是那個時代的傳奇,他的身上有太多的光環,不負劉備的三請。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但諸葛亮的兒子卻平平無奇,孫子卻生猛無比,這是為何呢,筆者在下文將會詳細說明。

諸葛亮只用了十年便幫劉備拿下了益州、漢中等地,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和大臣的敬仰。劉備過世後劉禪繼位,諸葛亮的一篇《出師表》流芳百世,成為忠臣的必讀篇目。但在封建的古代,無後便是最大的不孝,諸葛亮雖然在朝政上發光發熱,但仍然是尋常人眼中的“不孝之子”。

諸葛亮有兩個兒子,第一個是哥哥諸葛瑾過繼過來的兒子諸葛喬,第二個是諸葛亮晚年得來的諸葛瞻

諸葛亮十分注重對諸葛喬的培養,他行軍打仗都會帶著諸葛喬,諸葛喬在這些實戰當中積攢了很多行軍的計謀培養了對局勢的判斷。諸葛喬在諸葛亮身邊已經無疑發展成為了一個“小諸葛”,十分有諸葛亮的風範,也建立了很多的功勳,奈何命運不饒人,小諸葛在25歲時便因病去世了,一個新星還沒有完全升起就落下了。

諸葛亮46歲時生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諸葛瞻,46歲的年紀放在古代都已經當爺爺了,所以說晚來得子一點兒都不為過。

諸葛瞻沒有諸葛喬那樣的好福氣,諸葛亮常年在外征戰,因為諸葛瞻的年紀太小,所以諸葛亮只能把諸葛瞻託付給自己的夫人黃氏,讓黃氏仔細培養,嚴格教育。諸葛亮54歲便去世了,當時諸葛瞻也只有8歲。

諸葛瞻雖然沒有怎麼受到諸葛亮的教育,但一生卻都在諸葛亮的光環之下。當時的朝臣把諸葛亮當做一個“神”,神的孩子自然也是神,諸葛瞻從小便是在大臣們關注和敬仰的眼光下長大的。

諸葛瞻的一生是平安順利的,他升官速度十分的快,如果尋常人家的兒子有諸葛瞻這樣的上升速度絕對算屌絲逆襲了,諸葛瞻雖然官職很耀眼,但他在實戰方面卻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父親,蜀漢大軍敵不過鄧艾大軍,諸葛瞻戰死綿竹,劉禪也宣佈投降。

諸葛瞻雖然實力一般,但他的兒子也就是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卻是英勇無比,諸葛尚曾經大戰過鄧艾手底下的兩位猛將鄧忠和師篡,這足以證明諸葛尚在武功方面的天賦。

而且諸葛尚也十分有謀略和政治意識,在兩軍對壘的時候諸葛尚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但被諸葛瞻忽視了。

諸葛尚的實力從和鄧艾大軍的對戰中就可以完全看出,比他的父親諸葛瞻更具有諸葛亮的雄風。

諸葛瞻耽擱在了太平和順利之下,諸葛尚卻是敗在了動盪之上。良馬自然重要,但良馬也需要伯樂的發現鞭策,也需要一個合適的環境。


亮郎才不盡


諸葛亮有兩個兒子,長子是養子諸葛喬,次子是親生兒子諸葛瞻。

野史還記載了諸葛亮有第三個兒子諸葛懷,和諸葛亮的女兒諸葛果,多半是虛構的,這出自清代人之手,正史不記載,且年代久遠。

諸葛喬原本是諸葛瑾的兒子,因諸葛亮一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還沒有兒子,因此向其兄長諸葛瑾請求將諸葛喬作為養子,諸葛喬就成為諸葛亮法律意義上的長子。



諸葛亮對這個養子諸葛喬管教甚嚴,諸葛喬也在蜀漢做官,官至駙馬都尉、翊武將軍,諸葛亮行軍打仗也多帶著諸葛喬,但諸葛喬在228年自已25歲時就病逝了,沒有太多的事蹟。

諸葛喬有一個兒子叫諸葛攀,也算是諸葛亮的孫子,諸葛攀也在蜀漢為官,官至行護軍、翊武將軍,253年,東吳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被滅族,諸葛攀就成為諸葛瑾唯一存在的血脈,因此諸葛攀迴歸諸葛瑾一族,但諸葛攀也很早就去世了,平生無大事蹟。



諸葛喬一脈並沒有太大的功績。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親生兒子,也是諸葛亮最有名的兒子。諸葛瞻出生時 ,諸葛亮已經46歲了,可謂老來得子,諸葛瞻8歲的時候,聰明可受,而這一年,諸葛亮也在北伐時因病去世,諸葛瞻17歲時就娶了公主為妻,官拜騎都尉。

諸葛瞻頂著諸葛亮的光環,在蜀漢群臣的巨大期望中成長,諸葛瞻的升遷可謂一路綠燈,18歲擔任羽林中郎將,26歲擔任侍中,諸葛瞻與他父親諸葛亮在同樣的年齡(33歲)擔任同樣的官職(軍師將軍),34歲擔任衛將軍,掌尚書檯,成為蜀漢政權最年輕的執政人。



263年,司馬昭發動伐蜀之戰,鍾會、鄧艾率軍南征蜀漢,鍾會被姜維阻擋在劍閣,鄧艾卻奇兵出陰平,到達江油,諸葛瞻率軍與鄧艾戰於綿竹,此戰,諸葛瞻英勇戰死,年僅37歲,而諸葛瞻的長子諸葛尚也一同戰死。

諸葛瞻有兩個兒子,長子諸葛尚,次子諸葛京,也就是諸葛亮的孫子。

諸葛尚是諸葛瞻的長子,生平不詳,只知道他在綿竹一戰中,隨同父親諸葛瞻一起戰死,在戰爭中,諸葛尚英勇善戰,曾擊退魏將鄧忠、師纂的進攻,但最後還是戰死,可謂忠烈,諸葛尚死的時候年僅19歲。



諸葛京是諸葛瞻的次子, 也是諸葛亮的孫子,且是諸葛亮一族唯一的血脈,蜀漢滅亡後,諸葛京隨同侄子諸葛顯(諸葛攀的兒子)一起移居河內,後來在原蜀漢大將羅憲的推薦下任職晉朝的郿縣縣令,最後還做到了江州刺史。

諸葛京的生平事蹟已沒有詳細記載,生卒年均不詳細,但作為諸葛亮唯一的血脈,卻保留了下來,終不始諸葛孔明滅族,而一脈相傳下來,關於諸葛京的後代不見史書記載,據說諸葛亮的後代一直生活在今天的浙江建德及蘭溪一帶,到現在已有八千多後人。

而所有諸葛亮兒子及孫子中,最有名也最有能力的還是諸葛瞻。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就是46歲時生的諸葛瞻。 諸葛瞻倒是遺傳了一部分諸葛亮的優秀基因,至少人家從小就很聰明。

據諸葛亮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信裡說: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估計這個諸葛瞻也是個小神童,能得到諸葛亮這樣的誇獎,自然有過人之處。

可是諸葛亮在欣喜之餘,也流露了很大的擔心,就是擔心這孩子太聰明瞭,這麼早就鋒芒畢露,以後難以成長為國家棟梁。

諸葛瞻精通琴棋書畫,在蜀漢粉絲眾多。他十歲時畫的一幅畫,就能夠換兩頭牛。

由於父親的光環實在是太耀眼了,諸葛瞻的成長之路是一帆風順。

蜀漢延熙七年,也就是諸葛亮死後十年,十七歲的諸葛瞻被劉禪破格提撥為羽林中郎將,進入高級幹部行列。

景耀三年,二十七歲的諸葛瞻擔任尚書僕射,軍師將軍。和他的父親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要知道,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才剛出山輔佐劉備。而二十七歲的諸葛瞻已成為蜀漢權力中心的那個人。

最要命的是,因為人們愛戴諸葛亮,所以把復興漢室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諸葛瞻身上。

不管他有沒有那個能力。 諸葛瞻不管做什麼,下面都是一片叫好聲。沒有人會反對他,也沒有人敢反對他,每個人都不想被唾沫淹死。

諸葛瞻其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多少教導,畢竟父親死時他才七歲。

諸葛亮平生所學,傳人是姜維,並不是兒子諸葛瞻。 一個人的人生太過平坦,不一定是好事。

到達權力頂峰的諸葛瞻,在蜀漢只有一個對手,就是掌握軍權的姜維。

所以當宦官黃皓在劉禪面前說姜維壞話時,諸葛瞻假裝沒聽見。

諸葛瞻心裡未必沒有把姜維弄下去的想法。 黃皓能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總攬朝政、操弄威權,並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沒有諸葛瞻的默許和支持,是不可能的。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得姜維不敢呆在成都,長年呆在劍閣種田。

如果姜維能長駐成都,鄧艾偷襲成都時,蜀軍未必會在綿竹大敗。也許蜀漢不會那麼早滅亡。

景耀六年,當鄧艾突然從陰平來襲時,諸葛瞻只得硬著頭皮帶人去迎戰。

諸葛瞻只不過是一個空有名聲的將軍,實際水平很差,所以他的部隊到達涪縣後,諸葛瞻猶豫了,不敢再向前了。

尚書郎黃崇勸諸葛瞻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鄧艾進入川中平原,被諸葛瞻拒絕。諸葛瞻成功的喪失了最後的機會。

不過做為諸葛亮的兒子,在這種關鍵時刻,諸葛瞻還保持了氣節,直至戰死也沒有投降。

《三國志》上說:“(諸葛瞻)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

這就是一個官二代,星二代的一生。 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的表現記載得不多,只說他和父親諸葛瞻一同戰死。

但《華陽國志》上有一句對諸葛尚的記載頗有深意:尚嘆曰:

“ 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

乃馳赴魏軍而死。 這說明之前諸葛尚至少是勸過父親,讓他除掉黃皓。但諸葛瞻沒有同意。

所以說諸葛瞻不如諸葛尚,是有理由的。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在出兵之前,瞻問曰:“誰敢為先鋒?”言未訖,一少年將出曰:“父親既掌大權,兒願為先鋒。”眾視之,乃瞻長子諸葛尚也。尚時年一十九歲。博覽兵書。多習武藝。瞻大喜,遂命尚為先鋒。”

在戰場上,諸葛尚的表現也很亮眼,“師、鄧二人又引一萬兵來戰。諸葛尚匹馬單槍,抖擻精神,戰退二人”。 要知道,鄧忠可是能和姜維戰成平手的將領,諸葛尚能打敗鄧忠和師簒的聯手進攻,可以說戰鬥力非常生猛。

只是他的父親太慫了,先是不聽兒子的話除掉朝中奸臣,後又不聽黃崇的妙計,放鄧艾的大軍深入,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兒子。

諸葛尚的結局是“乃馳赴魏軍而死。”他沒有辱沒諸葛這個姓氏,沒有給爺爺丟臉。

相比之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諸葛瞻,由於從沒受過磨難,註定了他名過其實的悲劇結局。

現代社會,能為孩子鋪好金光大道的人不少,請以諸葛瞻為戒。





富士康一哥


諸葛亮46歲的時候才生下獨子諸葛瞻,可僅僅8年之後,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了。

在臨終前,諸葛亮寫信給自己的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意思是,瞻兒已經8歲了,雖然他聰慧可愛,但我害怕他過早成熟,恐難成大器。

諸葛亮這麼說不是沒有道理。雖然諸葛瞻天賦不差,但由於諸葛亮常年領兵在外,對他的指導教誨肯定有所缺乏,再加上自己這蜀漢丞相的身份,諸葛瞻難免受到影響,這對他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這一切都被諸葛亮言中了。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只有8歲,這極大影響了諸葛瞻一生的成長。

不過很湊巧的是,諸葛亮父親去世的時候,諸葛亮也是8歲,同樣影響了他的一生。

諸葛亮8歲這一年成了孤兒(母親章氏早亡),便和姐弟4人與叔叔諸葛玄一起離開家鄉前往豫章,後來又輾轉到了荊州。

到荊州後不久,叔叔諸葛玄去世。諸葛亮躬耕隆中草廬,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弟弟諸葛均。由於生活的艱辛,諸葛亮因此練就了過人的意志品格。正是在隆中的這段歲月,為諸葛亮日後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諸葛瞻就不一樣了。他雖然8歲喪父,但他立即承襲了諸葛亮武鄉侯的爵位,成了蜀漢最大的“官二代”,根本不用為自己的生計發愁。

而且後主劉禪對諸葛瞻十分器重,他的仕途可謂是平步青雲。17歲時娶公主,拜騎都尉。18歲時為羽林中郎將,進入禁軍系統,並很快升遷為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

到34的時候,諸葛瞻已經成為代理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躋身蜀漢核心集團。

當然,諸葛瞻升遷如此之快不完全是憑藉他的背景,他肯定是有能力的,史稱其“工書畫,強識念”。不過他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基層歷練,致使他的能力成長速度跟不上他的官職提拔速度。

而且他一直生活在父親諸葛亮的影響之下。每當蜀漢施行一項好的政策,不管是不是諸葛瞻建議提倡的,百姓都說“葛侯之所為也。”所以陳壽說他“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我認為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諸葛瞻位高權重,卻沒能把黃皓除掉,甚至都不敢同他鬥爭,檢舉其罪行。另一個是他沒能處理好同姜維的關係,致使蜀漢內部發生分裂。

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諸葛瞻的軍事能力實在是太差。

劉禪得知鄧艾偷渡陰平後,讓諸葛瞻臨危受命,率領禁衛軍前去阻截。諸葛瞻先到了涪縣,黃崇(黃權之子)勸他儘快佔據險要,把鄧艾消滅在大山之中,不要放他進入平原地區。但諸葛瞻優柔寡斷,貽誤戰機,讓鄧艾走出了大山。

之後,諸葛瞻趕往綿竹阻截鄧艾。本來諸葛瞻以逸待勞,只要堅守不出,鄧艾孤軍深入,必然失敗。但諸葛瞻卻很輕易的就中了鄧艾的挑釁之計,率軍出城與鄧艾交戰,最終戰敗。

眼看戰況不利,有人勸他撤退。諸葛瞻悲憤的說,我家門世受國恩,而我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不能復江油,我有三罪,有何臉面撤退呢?於是和兒子諸葛尚一同奔赴敵陣,戰死沙場,以身殉國。

用死來維護諸葛一門的名節,這或許是諸葛瞻唯一可以選擇的事情了。

諸葛瞻和諸葛尚都死了,那麼諸葛亮一門就此絕後了麼?不是的。

諸葛瞻有兩個兒子,他的次子諸葛京當時由於年幼並未隨他一同出征,而是留在了成都。蜀漢滅亡後,他遷徙到了河東。西晉時,晉武帝司馬炎感念諸葛亮、諸葛瞻的事蹟,於是任命諸葛京為郿令,後來官至江州刺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