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扶苏当时手握重兵,为什么不带兵反抗,只能接受赐死

公元210年,公子扶苏用剑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史记》记载,在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假传圣旨赐死长子扶苏,最后次子胡亥登基,史称秦二世。关于这段历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公子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大军的情况下为什么自杀?为什么不奋起反抗,和秦二世争夺皇位?这是人们热议的问题之一。

秦朝扶苏当时手握重兵,为什么不带兵反抗,只能接受赐死

公子扶苏剧照

一、扶苏很难能带动士兵造反

当时,他还不知道秦始皇已死,所以在接到圣旨后,也不敢有太多的怀疑,更难做出谋反行为。他从小到大都是学儒家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反抗君主就是大逆不道。

作为戍边的统领蒙恬,他是一个对秦朝,对秦始皇非常忠诚的人,而且仁义。尽管手握重兵,宁愿自杀,也不愿意造反。所以,当时的情况紧急的情况下,让他兴兵反抗,难度很大。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乃吞药自杀。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法律非常森严,轻罪重罚,导致人人自危,不敢触法。当时没有受到任何的外来因素影响,想要那些士兵去造反,也是非常困难。

根据《史记》记载,秦朝推行“连坐法”,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由此可以窥见,当时的法制是多么严酷。

三十万戍守边疆的将士是蒙恬带去收复河套的。收复失地后,尽管匈奴退军700余里,为了彻底稳定边疆,抗击匈奴。于是蒙恬率大军继续留守,修长城修驰道,构建严格的防御线,养精蓄锐,以求有了足够实力去消灭匈奴。

如果那些大军跟着扶苏一起造反,在他们转身去打内战时,匈奴就会入侵边境。最后,他们可能面临前后夹击,进退两难的境界。情况被动,胜算很低。

秦朝扶苏当时手握重兵,为什么不带兵反抗,只能接受赐死

大将蒙恬

二、扶苏身边没有出色的谋士

纵观历史,每个成功篡位的帝王,身边总有一群谋士,除了平时会出谋划策,关键时刻还会救他于危难中。例如是周平王,他在太子之位被夺后,跑到他申侯(就是他的外公)处,寻求帮助。他们引进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最后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隋文帝杨坚,他也是在身边朋友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出谋划策下,一步步坚定了篡位的思想,最终成功建立隋朝。


《隋书·帝纪一·高祖上》:时静帝幼冲,未能亲理政事。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

《隋书·列传第三·刘昉传》:及帝不悆,召方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帝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高祖固让,不敢当。昉曰:“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高祖乃从之。

所以,身边出色的谋士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按照史料的记载,关于扶苏身边谋士的描写非常少,在他面临危险时,只有蒙恬给他意见。而蒙恬是一个武将,在出谋划策方面,比不上擅长权谋的文官。

秦朝扶苏当时手握重兵,为什么不带兵反抗,只能接受赐死

秦国谋士

三、扶苏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他对政治不敏感,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没有观察形势,贸贸然上谏秦始皇。导致自己被贬到边境戍边,远离权力中心。

在去到边境后,没有评估目前被动的局面,没有根据现有资源,例如军队,重新编织自己的政治网络,打稳根基,对皇位争夺建立清晰规划。结果是,他在面临危险时,毫无反抗,没有应对之策,只能束手就范。

万斯同:“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明史稿》

在明朝建文帝开始削藩时,朱棣就奋起反抗,直到攻进帝都,登上皇位。这都和他之前有做过严密的部署是离不开的。他在长期戍边的过程中,结交近臣,和蒙古军队交战过程中,有勇有谋,深得将士们的信任。所以,在关键时刻,他可以任意调动军队。

秦朝扶苏当时手握重兵,为什么不带兵反抗,只能接受赐死

所以客观来看,公子扶苏的悲剧结局,其实是他长期不经营自己的政治势力的结果,也是他性格的体现。如果真如蒙恬所言,他们一起回去咸阳复议,最终结果也是和蒙恬一样,难逃一死。

我是老鱼,请关注我,每天和你一起看世界,品历史,长见识,树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