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座城——那些用筆構建文化領域家鄉的文人

在一部文學作品當中關於那些地理和文學之間的關係,他們往往是非常密切的,在當下的研究領域當中,空間理論也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領域。

在20世紀末,文學理論的空間化走向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和潮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個空間文學之間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

縱觀我們現在所閱讀的這些小說,空間,確切來說是指實際的空間,往往在文學作品當中充當著這樣或者是那樣的文學背景,他們經過作者們的巧思,從而實現了地理意義上的空間,像文學意義上空間的轉變,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為這個城市的作家提供了無數的書寫材料,但反過來,一座城市,也是因為這樣一個作家的書寫而變得更有了深度和厚度。

今天我就要來介紹三位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中,用自己的筆來構築這個文化領域家鄉的文人和他們的作品。

一、空間理論的幾個觀點

在巴士拉的《空間詩學》當中有這麼一段話:"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精緻的空洞的空間裡,相反,我們的空間深深的浸潤著各種特質和奇異思想,他們或者靚麗輕盈明晰,或者仍然是灰暗粗糙,煩擾的或者高高在上或者深深塌陷,或者是湧泉般流動不居的,或者是石頭或水晶般凝固凝結的,"

我認為這一段就對於文學和地理空間的描寫有了一個很獨特的觀點,沒錯,因為我們的想象才能夠讓這文學當中的空間變得鮮活而與實際有著不同的區別,散發著獨有的魅力。

同樣在列斐弗爾的《空間的生產》中提出了空間三元辯證法,三元組合的概念來解釋空間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個人認為算得上是空間理論建構的一個突破之處。

在隨著這個理論的發展當中重讀文學空間,有這麼一個共識空間,作為社會空間的社會生產,對於文學的意義絕非只是一個景觀上的書寫,就像眾多的地理學家在本持著自己的學科去閱讀文學作品中的那些自然地理環境時,往往也並沒有被自己的專業知識所宥限,被文學意義上的空間感染。


一個人,一座城——那些用筆構建文化領域家鄉的文人

二、老舍與北京

如果說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當中,非要推舉出那麼一位,很好的將地域與文學的意義完美融合的,那麼一個作家非老舍莫屬。

北京城作為一個歷史古都,擁有著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吟詠,而對於北京城的文化書寫,非老舍難尋第二人。

老舍先生與北京,可以說有很多的話題可以談論,老舍先生創作北京,也有許許多多的成就,可以說,如果仔細研究老舍先生的文學作品,那麼,你就會得到一幅關於老舍先生構築出來的文化的北京風俗畫卷。

而在關於尋找老舍先生的空間文化理論創作實踐當中,首先的一條成就就不得不談論他開創了"京味小說"這一個帶有明顯空間色彩的小說流派。

關於什麼是"京味小說",這裡並不做過多的探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在精銳小說當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各種各樣我們目前已經在歷史地理等學科當中,已經無法探究到的老北京的曾經。

用文學作品來保存那些被時間洪流所泯滅的東西,當老舍先生用一種熱愛來書寫的時候,想必他並不會想到自己的文學創作竟有如此的價值。

在收看一檔節目的時候,我記我看在關於老舍文學愛好者當中所組織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研讀活動。

他們將《駱駝祥子》裡面涉及到的地點按照故事的發生順序,將古今一些地點統籌起來,去選擇,重走祥子的人生軌跡之路。

讓他們到了一個地點之後就會去探尋藏在街頭巷陌間的祥子與老舍,想來此番的遊學研讀,自然別有心得。

一個人,一座城——那些用筆構建文化領域家鄉的文人

三、葉兆言與南京

同樣作為歷史上的政治重地,龍盤虎踞的石頭城似乎比北京所書寫的文人更多一些,他們所構築的那些文化的空間也是更多一些。

但是南京的文化空間縱觀歷史來看,在古代文學當中,它所出現的頻率更高一些,他可能是哀怨的白門柳,可能是綺麗的金陵城,或者是紙醉金迷的秦淮河。而在現當代文學小說的創作當中,金陵城似乎就變得有一些寂寞。

而葉兆言的出現則很大程度的彌補了這一個缺憾,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無疑對新時代南京充滿了熱愛,對於歷史上的南京充滿了去探究的熱情,和那種與生俱來無法解釋無法言喻的痴迷;而作為葉聖陶的孫子,他對文學的創作有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和雄心,如果說老舍先生,他是無意當中實現了對於文化北京的架構,那麼葉兆言可以認為是有意識的實現對南京城進行文化意義上的書寫,他有意識的去建構一個新時代的文化上的南京。

他的作品當中,他有意識的將記憶和歷史當中的金陵城與他自小所親眼所見的南京城與自己想象中的那個名叫做南京的地方三重結合而書寫出了濃厚但不腐朽的歷史的光澤。


一個人,一座城——那些用筆構建文化領域家鄉的文人

四、莫言與高密

如果說前兩位作家他們的空間書寫是建構在擁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基的基礎上創作的,那麼莫言與高密的關係可以看作是莫言成就了高密作為一個文化空間的成就。

高密市,隸屬於,地處東部膠東地區,腹地,東與接壤。總面積1526平方千米。

高密市是春秋名相晏嬰、東漢大經學家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鄉。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 "三寶"的撲灰年畫、泥塑和剪紙,久負盛名。

在百度詞條當中是這樣來解釋高密這個地方的,很顯然高密作為膠東建設已久的一座小城,它並不缺乏歷史名人,但是在莫言之前的幾位,似乎成就只在個人並沒有對這個城市造成了什麼顯著的影響,更別說是什麼文化空間領域的建構和揚名。

對於莫言,其人和其文學創作作品向來爭議頗大,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否定的一點,就是他對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中,有著屬於自己獨有的不可以替代的地位,無論是從缺失的人性還是少有的現代性書寫,亦或是典型化的形象創作,在莫言早期的作品當中,都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而對於莫言的文學創作,雖然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認為是高密鄉的文學浸潤成就了他,但是也不得不來說,正是由於莫言的文學創作,讓高密以高粱地為核心的形象在文學史上鮮活無比。

在文章的最後用重讀文學空間的一個重要觀念來結束這篇文章:並不是文學描寫的空間,而是文學在空間的進程中本身也屬於它的一部分,文學和空間理論都是文本鑄造的,社會空間的生產和再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