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垂體腺瘤外科治療專家共識-2015

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

本文發表於中華醫學雜誌2015年2月3日第95卷第5期324-329頁



垂體腺瘤是良性腫瘤,近年來發現率逐年增高,由於醫療水平參差不齊,醫務人員對疾病的認識和處理亦存在很大差異,嚴重影響了垂體腺瘤患者的預後。為了提高垂體腺瘤外科治療水平,中國垂體腺瘤協作組組織各位垂體腺瘤相關專家和學者撰寫了《中國垂體腺瘤外科治療專家共識》,希望通過共識,提高對垂體腺瘤外科治療的認識,規範垂體外科治療的行為,為中國垂體外科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垂體腺瘤概論



垂體腺瘤發病率在顱內腫瘤中排第2位,約佔顱內腫瘤的15%,人口發病率為8.2%-14. 7%,屍體解剖的發現率為20% - 30%。


1.分類:(1)根據激素分泌類型分為:功能性垂體腺瘤(包括催乳素腺瘤、生長激素腺瘤、促甲狀腺激素腺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及混合性垂體腺瘤)和無功能性垂體腺瘤。(2)根據腫瘤大小分為:微腺瘤(直徑3 cm)。(3)結合影像學分類、術中所見和病理學分為侵襲性垂體腺瘤和非侵襲性垂體腺瘤。不典型垂體腺瘤:Ki-67>3%、P53染色廣泛陽性、細胞核異型性,臨床上以上3點有2點符合可診斷為不典型垂體腺瘤。


2.主要臨床表現:(1)頭痛;(2)視力視野障礙;(3)腫瘤壓迫鄰近組織引起的其他相應症狀;(4)功能性垂體腺瘤的相應症狀體徵。


3.診斷:(1)相應的臨床表現;(2)內分泌學檢查:催乳素腺瘤:催乳素> 150 μg/L並排除其他特殊原因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癥。血清催乳素< 150μg/L,須結合具體情況謹慎診斷。生長激素腺瘤:不建議用單純隨機生長激素水平診斷,應行葡萄糖生長激素抑制試驗。如果負荷後血清生長激素谷值<1.0 μg/L,可以排除垂體生長激素腺瘤。同時需要測定血清類胰島素因子(IGF)-1。當患者血清IGF-1水平高於與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正常值範圍時,判斷為異常。庫欣病:血皮質醇晝夜節律消失、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ACTH)正常或輕度升高、24 h尿遊離皮質醇( UFC)升高。庫欣病患者經典小劑量地塞米松抑制實驗( LDDST)不能被抑制,大劑量地塞米松抑制實驗(HDDST)能被抑制。有條件的醫院進行巖下竇靜脈取血測定ACTH水平有助於提高庫欣病和異位ACTH綜合徵的鑑別診斷。促甲狀腺激素腺瘤:血漿甲狀腺素水平升高,TSH水平多數增高,少數在正常範圍;(3)鞍區增強磁共振或動態磁共振掃描:鞍區發現明確腺瘤。部分庫欣病患者MRI可能陰性。




垂體腺瘤手術治療目的包括切除腫瘤緩解視力下降等周圍結構長期受壓產生的臨床症狀;糾正內分泌功能紊亂;保留正常垂體功能;明確腫瘤組織學。


1.手術指徵:(1)經鼻蝶入路手術:①存在症狀的垂體腺瘤卒中。②垂體腺瘤的佔位效應引起壓迫症狀。可表現為視神經、動眼神經等臨近腦神經等受壓症狀以及垂體受壓引起的垂體功能低下,排除催乳素腺瘤後應首選手術治療。③難以耐受藥物不良反應或對藥物治療產生抵抗的催乳素腺瘤及其他高分泌功能的垂體腺瘤(主要為ACTH瘤、CH瘤)。④垂體部分切除和(或)病變活體組織檢查術。垂體部起源且存在嚴重內分泌功能表現(尤其是垂體性ACTH明顯增高)的病變可行垂體探查或部分切除手術;垂體部病變術前不能判斷性質但需治療者,可行活體組織檢查明確其性質。⑤經鼻蝶手術的選擇還需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瘤體的高度;病變形狀;瘤體的質地與血供情況;鞍隔面是否光滑完整;顱內及海綿竇侵襲的範圍大小;鼻竇發育與鼻腔病理情況;患者全身狀況及手術意願。(2)開顱垂體腺瘤切除手術:不能行經蝶竇入路手術者;鼻腔感染患者。(3)聯合入路手術:腫瘤主體位於鞍內、鞍上、鞍旁發展,呈“啞鈴”形。


2.禁忌證:(1)經鼻蝶入路手術:垂體激素病理性分泌亢進導致系統功能嚴重障礙或者垂體功能低下導致患者全身狀況不佳為手術相對禁忌,應積極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後手術。①活動性顱內或者鼻腔、蝶竇感染,可待感染控制後再手術。②全身狀況差不能耐受手術。病變主要位於鞍上或呈“啞鈴形”。③殘餘或復發腫瘤無明顯症狀且手術難以全部切除者。(2)開顱垂體腺瘤切除手術:①垂體微腺瘤;②有明顯的垂體功能低下者,需先糾正再行手術治療。


三、圍手術期病情的評估和處理



對圍手術期患者的評估和治療包括:(1)手術適應證、手術時機和手術方式的選擇;(2)術前術後垂體激素異常導致的合併症或患者原有內科疾病的治療;(3)術前術後腺垂體功能的評價及激素水平的調整和治療;(4)術前後水、電解質平衡的調整;(5)圍手術期病情的宣傳教育等方面。建議三級以上醫院由經驗豐富的垂體腺瘤治療方面的多學科協作團隊或小組來共同參與制定治療方案。


圍手術期處理要著重關注以下方面:


(1)併發心血管病變,包括肢端肥大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術前、術後需經心血管內科會診給予強心利尿、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B受體阻滯劑治療等治療;如果垂體生長激素腺瘤患者術前已發現明確心臟病損,即使其心功能可以耐受手術,也可以先使用中長效生長抑素類藥物,改善其心臟病變,再予手術治療。對於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手術前後均應給予相應的對症處理,積極控制血壓和血糖。垂體腺瘤尤其是生長激素腺瘤合併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 OSAS)的患者麻醉風險高10,術前應請麻醉師和心血管科醫生共同會診,在圍麻醉期應及時調整麻醉深度,酌情給予心血管活性藥物,防止血流動力學劇烈波動,降低圍麻醉期心血管意外的發生率。


(2)術後水電解質和尿崩症的處理:對垂體腺瘤術後患者應常規記錄24 h出入液量,監測血電解質和尿比重。如果術後即出現尿崩症症狀,根據出入量和電解質情況必要時給予抗利尿激素等治療。


(3)圍手術期的激素替代治療:垂體腺瘤患者術前需進行腺垂體功能的評估,包括甲狀腺軸、腎上腺軸、性腺軸、生長激素、IGF-I等激素水平的測定。對於存在繼發性甲狀腺功能減低和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需要給予生理替代量的治療。垂體腺瘤患者手術當日補充應激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庫欣病除外),術後調整糖皮質激素的劑量以維持患者的正常生命體徵和水電解質平衡,並逐漸降低糖皮質激素的劑量至生理替代劑量。垂體腺瘤患者術後應規範隨診進行臨床評估及垂體功能評價,以調整激素替代治療劑量,部分患者需要終身腺垂體激素替代治療。


四、手術室條件及人員培訓



1.顯微鏡、內鏡及器械:具備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或內鏡系統和垂體腺瘤經蝶或開顱手術多種顯微操作器械。


2.監測系統:術中C型臂或神經導航設備。


3.人員培訓:具備顱底顯微操作訓練的基礎並參加垂體腺瘤顯微操作培訓班,在上級大夫指導下做過50例以上的類似手術。內鏡手術操作人員要具備神經內鏡操作的解剖訓練並持有準人證,在上級大夫指導下做過50例以上的內鏡下操作




1.經鼻蝶入路手術:


(1)手術原則:充分的術前準備。①術中定位;②切除腫瘤,更好地保護垂體功能。③做好鞍底及腦脊液漏的修補.解剖生理復位。


(2)手術方法:①顯微鏡下經鼻蝶入路手術:術前準備:抗生素溶液滴鼻、修剪鼻毛;體位:仰臥位,根據腫瘤生長方向適當調整頭後仰的角度;經鼻中隔黏膜下沿中線進入,暴露蝶竇前壁及蝶竇開口,打開蝶竇前壁後處理蝶竇黏膜,暴露鞍底骨質;高速磨鑽打開鞍底骨質後,定位後剪開鞍底硬腦膜,暴露腫瘤後沿一定順序用環形刮匙、吸引器、腫瘤鉗切除腫瘤;瘤腔用止血材料適度填塞,如明膠海綿、流體明膠、再生氧化纖維素(速即紗)等,小骨片、纖維蛋白黏合劑等重建鞍底(必要時使用白身筋膜、肌肉或脂肪等進行修補),鼻中隔及黏膜復位,鼻腔適度填塞。②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手術方法:a.內鏡進人選定的鼻孔(常規經右側),在鼻中隔的外側可見下鼻甲。用浸有腎上腺素稀釋液(1mg腎上腺素/10 ml生理鹽水)的棉片依次填塞在下鼻道(下鼻甲與鼻中隔之間)、中鼻道及上鼻道,使得鼻道間隙明顯擴大後,將內鏡沿鼻道進入到蝶篩隱窩,可發現蝶竇開口。確定蝶竇開口可依據、在後鼻孔的上緣,沿著鼻中隔向蝶篩隱窩前行0.8 -1.5 cm;b.在中鼻甲根部下緣向上1 cm。c.沿蝶竇開口前緣向內側在蝶竇前壁及鼻中隔的篩骨垂直板上做弧形切開,將黏膜瓣翻向後鼻孔(近中鼻甲根部有蝶顎動脈分支),顯露蝶竇前壁。d.用高速磨鑽磨除蝶竇前壁骨質及蝶竇腔內分隔,充分暴露鞍底。可見OCR(頸內動脈-視神經隱窩)、視神經管隆起、頸內動脈隆起、斜坡隱窩、蝶骨平臺等解剖標誌。充分打開鞍底骨質。穿刺後切開鞍底硬膜,可以採用沿腫瘤假包膜分離或者採用刮匙和吸引等方式切除腫瘤。切除腫瘤後採用可靠方法進行鞍底重建,蝶竇前壁黏膜瓣及鼻甲予以復位後撤鏡。e.術後處理:其他同經鼻顯微手術。


2.開顱手術:


(1)經額下入路的手術方法:①頭皮切口:多采用髮際內冠狀切口。②顱骨骨瓣:一般做右側額骨骨瓣,前方儘量靠近前顱底。③腫瘤顯露:星狀切開硬腦膜,前方與眶上平齊。沿蝶骨嵴側裂銳性切開蛛網膜,釋放腦脊液,降低顱內壓。探查同側視神經和頸內動脈,顯露視交叉前方的腫瘤。④腫瘤切除:電凝並穿刺腫瘤,切開腫瘤假包膜,先行囊內分塊切除腫瘤。遊離腫瘤周邊,逐步切除腫瘤。對於復發的腫瘤,術中注意不要損傷腫瘤周邊的穿支動脈和垂體柄。


(2)經翼點入路的手術方法:①皮瓣及骨瓣:翼點入路的皮膚切口儘量在髮際線內。骨瓣靠近顱底,蝶骨嵴儘可能磨除,以便減輕對額葉的牽拉。②腫瘤顯露:銳性切開側裂池,釋放腦脊液。牽開額葉顯露視神經和頸內動脈。從視交叉前後、視神經一頸內動脈和頸內動脈外間隙探查,從而顯露腫瘤主體。③腫瘤切除方法同上。


3.聯合入路的手術方法:以上各種入路聯合內窺鏡或顯微鏡經鼻蝶手術。


六、術中特殊情況處理



1.術中出血:


(1)海綿間竇出血:術中遇到海綿間竇出血,可選用止血材料進行止血。如出血難以控制,可考慮使用經蝶竇手術專用槍狀鈦夾鉗夾閉止血;


(2)海綿竇出血:吸引器充分吸引保持術野清晰,儘快切除腫瘤後,局部填塞適量止血材料及棉片壓迫止血,但需避免損傷竇內神經及血栓形成;


(3)鞍上出血:如垂體大腺瘤向鞍上侵襲,與Willis動脈環粘連,術中牽拉、刮除腫瘤時可能會造成出血,嚴重者需壓迫後轉介入或開顱手術治療;


(4)頸內動脈及其分支出血:因頸內動脈解剖變異或腫瘤包繞頸內動脈生長,手術中可能會造成頸內動脈損傷,引起術中大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此時,應立即更換粗吸引器,保持術野清晰,迅速找到出血點,如破口不大,可用止血材料、人工腦膜及棉片等進行壓迫止血,如破口較大則局部填塞壓迫止血後轉介入治療。這類患者術後均需血管造影檢查以排除假性動脈瘤;


(5)腦內血腫:開顱手術時由於腦壓板過度牽拉、損傷額葉可出現腦內血腫;巨大垂體腺瘤只能部分切除時易發生殘瘤卒中,故術後應注意觀察患者神志瞳孔變化,一旦病情惡化立即行CT檢查,及時發現血腫及時處理,必要時再次開顱清除血腫和減壓。此外,開顱手術時提倡開展無腦壓板手術治療。


術中止血方法及材料的選擇。對於垂體腺瘤手術來說,術中止血非常關鍵,止血不徹底可以影響患者功能,甚至生命。術中靜脈出血時,可以採用棉片壓迫止血及雙極電凝電灼止血的方法。如果海綿間竇或海綿竇出血難以徹底止血時,可以選用止血材料止血,如明膠海綿、流體明膠、再生氧化纖維素(速即紗)等。如果是瘤腔內動脈出血,除壓迫止血外,需同時行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 DSA),明確出血動脈和部位,必要時通過介入治療的方法止血。


2.術中腦脊液漏:


(1)術中鞍隔破裂的原因:①受腫瘤的壓迫,鞍隔往往菲薄透明,僅存一層蛛網膜,刮除上部腫瘤時,極易造成鞍隔的破裂;②腫瘤刮除過程中,鞍隔下降不均勻,出觀皺褶,在刮除皺褶中的腫瘤時容易破裂;③在試圖切除周邊腫瘤時容易損傷鞍隔的顱底附著點;④鞍隔前部的附著點較低,鞍隔塌陷後,該部位容易出現腦脊液的滲漏或鞍底硬膜切口過高,切開鞍底時直接將鞍隔切開;⑤伴有空蝶鞍的垂體腺瘤患者有時鞍隔菲薄甚至缺如。


(2)術中減少腦脊液漏發生的注意要點:①術中要注意鞍底開窗位置不宜過高,鞍底硬膜切口上緣應距離鞍隔附著緣有一定距離;②搔刮腫瘤時應儘量輕柔,特別是刮除鞍上和鞍隔皺褶內的殘留腫瘤時;③術中注意發現鞍上蛛網膜及其深部呈灰藍色的鞍上池。(3)腦脊液漏修補方法:①對破口小、術中僅見腦脊液滲出者,用明膠海綿填塞鞍內,然後用乾燥人工硬膜或明膠海綿加纖維蛋白黏合劑封閉鞍底硬膜;②破口大者需要用白體筋膜或肌肉填塞漏口,再用乾燥人工硬膜加纖維蛋白黏合劑封閉鞍底硬膜,術畢常規行腰大池置管引流。術中腦脊液漏修補成功的判斷標準:以纖維蛋白黏合劑封閉鞍底前在高倍顯微鏡或內鏡下未發現有明確的腦脊液滲出為標準。


3.額葉挫傷:常發生在開顱額下入路手術,由於腦壓板過度牽拉額底所致。術後應注意觀察患者神志瞳孔變化,一旦病情惡化立即行CT檢查,及時發現血腫和挫傷灶,及時處理,必要時開顱除血腫和減壓。


4.視神經及頸內動脈損傷:開顱手術在視交叉、視神經間歇中切除腫瘤、經蝶竇入路手術鑿除鞍底損傷視神經管或用刮匙、吸引器切除鞍上部分腫瘤時可能損傷視神經,特別是術前視力微弱的患者,術後會出現視力下降甚至失明。預防只能靠嫻熟的顯微技術和輕柔的手術操作,治療上不需再次手術,可用神經營養藥、血管擴張藥和高壓氧治療。頸內動脈損傷處理見上文。


七、術後併發症的處理



1.術後出血:表現為術後數小時內出現頭痛伴視力急劇下降,甚至意識障礙、高熱、尿崩症等下丘腦紊亂症狀。應立即複查CT,若發現鞍區或腦內出血,要採取積極的方式,必要時再次經蝶或開顱手術清除血腫。


2.術後視力下降:常見原因是術區出血;鞍內填塞物過緊;急性空泡蝶鞍;視神經血管痙攣導致急性視神經缺血等原因也可以致視力下降。術後密切觀察病情,一旦出現視功能障礙應儘早複查CT,發現出血應儘早手術治療。


3.術後感染:多繼發於腦脊液漏患者。常見臨床表現包括:體溫超過38℃或低於36℃。有明確的腦膜刺激徵、相關的顱內壓增高症狀或臨床影像學證據。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500×106/L甚至1 000×106/L,多核>0.80,糖<2.8 -4.5 mmol/L(或者<2/3血糖水平),蛋白>0.45 g/L,細菌塗片陽性發現,腦脊液細菌學培養陽性。同時酌情增加真菌、腫瘤、結核及病毒的檢查以利於鑑別診斷。

經驗性用藥選擇能通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根據病原學及藥敏結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治療儘可能採用靜脈途徑,一般不推薦腰穿鞘內注射給藥,必需時可增加腦室內途徑。合併多重細菌感染或者合併多系統感染時可聯合用藥。一般建議使用能夠耐受的藥物說明中最大藥物劑量以及長程治療(2-8周或更長)。


4.中樞性尿崩症:如果截至出院時未發生尿崩症,應在術後第7天覆查血鈉水平。如出院時尿崩情況仍未緩解,可選用適當藥物治療至症狀消失。


5.垂體功能低下:術後第12周行內分泌學評估,如果發現任何垂體-靶腺功能不足,都應給予內分泌替代治療。


八、病理學及分子標誌物檢測



採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根據激素表型和轉錄因子的表達情況對垂體腺瘤進行臨床病理學分類(表1)在我國切實可行,應予推廣。


絕大多數垂體腺瘤屬良性腫瘤,單一的卵圓形細胞形態,細胞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纖細,核分裂象罕見,中等量胞質,Ki-67標記指數通常<3%;如細胞形態有異形,細胞核仁清晰,核分裂象易見,Ki-67標記指數>3%,p53蛋白呈陽性表達,可診斷“非典型”垂體腺瘤;如垂體腺瘤細胞有侵犯鼻腔黏膜下組織,顱底軟組織或骨組織的證據,可診斷“侵襲性”垂體腺瘤;如發生轉移(腦、脊髓或全身其他部位)可診斷垂體癌。最近發現:FGF及其受體FGFR與垂體腺瘤的侵襲性密切相關;MMP9和PTTG在侵襲性垂體腺瘤中呈高表達。垂體腺瘤相關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GADD45與無功能垂體腺瘤密切相關;IGFBP5、MY05A在侵襲性垂體腺瘤中有過度表達,但僅有MY05A在蛋白水平上有過度表達;ADAMTS6、CRMPI、PTTG、CCNBI、AURKB和CENPE的過度表達,認為與PRL腺瘤復發或進展相關。此外,對於有遺傳傾向的家族性患者、垂體巨大腺瘤、罕見的多激素腺瘤和不能分類垂體腺瘤的年輕患者建議檢測MENI和AIP基因。


中國垂體腺瘤外科治療專家共識-2015


九、手術療效評估和隨訪



治癒標準和隨訪:(1)生長激素腺瘤:隨機生長激素水平<1μg/L, IGF-I水平降至與性別、年齡相匹配正常範圍為治癒標準。(2) PRL腺瘤:沒有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等治療情況下,女性PRL<20lμg/L,男性PRL<15Iμg/L,術後第1天PRL<10μg/L提示預後良好。(3) ACTH腺瘤:術後2d內血皮質醇<20 μg/L,24 h尿遊離皮質醇和ACTH水平在正常範圍或低於正常水平( UFC)。術後3-6個月內血皮質醇、24 h尿遊離皮質醇和ACTH在正常範圍或低於正常水平,臨床症狀消失或緩解。(4) TSH腺瘤術後2d內TSH、遊離T3和遊離T4水平降至正常。(5)促性腺激素腺瘤術後2d內FSH和LH水平降至正常。(6)無功能腺瘤術後3 -6個月MRI檢查無腫瘤殘留。


對於功能性腺瘤,術後激素水平恢復正常持續6個月以上為治癒基線;術後3 -4個月進行首次MRI檢查,之後根椐激素水平和病情需要3-6個月複查,達到治癒標準時MRI檢查可每年複查1次。


十、影像學評估



影像學在垂體腺瘤的診斷、鑑別診斷以及術後殘留、併發症及復發的評價上有重要的地位。目前磁共振成像為垂體病變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部分需要鑑別診斷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加做CT檢查。


需要進行薄層(層厚≤3 mm)的鞍區冠狀位及矢狀位成像,成像序列上至少包括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對於懷疑垂體腺瘤的病例,應進行對比劑增強的垂體MRI檢查,對於懷疑是微腺瘤的病例,MRI設備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進行動態增強的垂體MRI檢查。


垂體腺瘤的術後隨診,常規應在術後早期(1周內)進行1次垂體增強MRI檢查,作為基線的判斷。術後3個月進行1次複查,此後根據臨床情況決定影像複查的間隔及觀察的期限。


垂體腺瘤的放療前後應有垂體增強MRI檢查,放療後的複查間隔及觀察的時限參照腫瘤放療的基本要求。




1.放射治療指徵,伽馬刀治療指徵:放射治療是垂體腺瘤的輔助治療手段,包括:常規放療Radiotherapy(RT),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Radiotherapy( SRT)。RT、SRS/SRT治療垂體腺瘤的指徵:(1)手術後殘留或復發者;(2)侵襲性生長或惡性者;(3)催乳素腺瘤藥物無效、或患者不能耐受不良反應者,同時不能或不願接受手術治療者;(4)有生長趨勢、或累及海綿竇的小型無功能腺瘤可首選SRS;(5)因其他疾患不適宜接受手術或藥物治療者;體積大的侵襲性的、手術後反覆復發的,或惡性垂體腺瘤適合選擇RT,包括調強放療(IMRT)、圖像引導的放療(IGRT)等。小型的、與視神經有一定間隔的、或累及海綿竇的垂體腺瘤更適宜選擇一次性的SRS治療。介於以上兩者之間的病變,可以考慮SRT治療。


如果患者需要儘快解除腫瘤壓迫、恢復異常激素水平引發的嚴重臨床症狀,不適宜首選任何形式的放射治療。


2.藥物治療指徵:(1)病理學證實為催乳素腺瘤或催乳素為主的混合性腺瘤,如術後PRL水平仍高於正常值,且伴有相應症狀者,需要接受多巴胺受體激動劑291;(2)生長激素腺瘤術後生長激素水平或IGF-I水平仍未緩解者,且MRI提示腫瘤殘留(尤其是殘留腫瘤位於海綿竇者),可以接受生長抑素類似物治療,對伴有PRL陽性的混合腺瘤,也可以嘗試接受多巴胺激動劑治療;(3)ACTH腺瘤如術後未緩解者,可選用生長抑素類似物或針對高皮質醇血癥的藥物治療。


十二、隨診



術後第1天及出院時行垂體激素檢測及其他相關檢查,如視力、視野等,詳細記錄患者症狀、體徵變化。推薦早期(術後1周內)行垂體增強MRI檢查。


患者出院時,強調健康教育,囑咐長期隨訪對其病情控制及提高生存質量的重要性,並給予隨訪卡,告知隨訪流程。患者每年將接受隨訪問卷調查,若有地址、電話變動時,及時告知隨訪醫師。


術後第6 - 12周進行垂體激素及相關檢測,以評估垂體及各靶腺功能。對於有垂體功能紊亂的患者給予相應的激素替代治療,對於有併發症的患者隨診相應的檢查項目。


術後3個月複查垂體MRI,評估術後影像學變化,同時記錄患者症狀體徵變化。對於垂體功能紊亂,需激素替代治療的患者,應每月隨訪其症狀、體徵變化及激素水平,記錄其變化,及時調整替代治療。患者病情平穩後,可每3個月評估垂體及各靶腺功能,根據隨診結果,調整激素替代治療。有些患者需要終生激素替代治療。


根據術後3個月隨訪結果,在術後6個月選擇性複查垂體激素水平和垂體MRI等相關檢查。對於控制良好的患者,術後每年複查垂體激素及相關檢查,根據患者病情控制程度複查垂體MRI;對有併發症的患者應每年進行1次併發症的評估。術後5年以後適當延長隨訪間隔時間,推薦終身隨診。


十三、小結



本共識系統介紹了垂體腺瘤診斷、治療及術後隨訪等有關垂體腺瘤外科治療方面的原則,重點論述了外科手術治療指徵、圍手術期處理、手術方式選擇及各種併發症的預防和處理。由於垂體腺瘤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治療過程中仍會遇到各種問題,希望在有條件的醫院建立以神經外科、內分泌科、婦產科、放射科及放療科等多科人員組成的垂體會診中心,共同商定治療方案;廣大患者及家屬也應到這樣垂體診治中心醫院進行治療,以期獲得最佳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